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秀水明山(记录)>第1章武陵先民与二田内讧

第1章武陵先民与二田内讧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7-09-16 08:34:29      字数:8476

  武陵山在渝鄂湘黔画了一个环形圈,画得美丽富饶,画得雄伟壮观。
  它就是中国土家族休养生息的地方,
  它就是世代土家人艰辛开拓的家园。
  靠山吃山,他们开辟了梯田梯土,
  靠水吃水,他们制作了渔网渔船。
  八字木茅草棚变成了吊脚楼群,
  荒滩上小渔村变成了秦代城垣。
  以上所说,乃是指的中国土家族的家园――地处渝鄂湘黔边区且围绕武陵山脉的环形圈。
  据科学推测,早在10—50万年前,小至石堤、宋农、龙池及湖南龙山里耶一带、大至地处渝鄂湘黔边区且围绕武陵山脉的环形圈就有人类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酉水流域的先民就已在这里频繁地活动。证据是一个石制网坠。宋农土王庙出土的石斧、石锛等石器,则是新石器晚期的石器。其后,春秋时的巴人、濮人都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祖先顾相,据传是伏羲之后。他在夷水(今鄂西清江)统一了母系氏族盐神部落后,又统率巴、樊、瞫、相、郑五部落而为廪君的务相。殷商时期,巴人建巴国。
  古代的巴国,是指先秦时即公元前336年秦灭巴以前的诸侯国区域。据晋人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棘道,北抵汉中,南及黔涪。巴志所称鱼复,后称夔州、夔府,即今重庆市奉节县;棘道,今宜宾市;汉中,位于陕西之南部,今未更名;涪即今重庆涪陵。殷商后期,巴国迁都于此,称枳。周武王依靠巴、蜀之师灭了商纣王后,封其宗姬于巴地,此时的巴国便正式成为子爵一级的诸侯国。至于志上的黔,虽然巴、楚、秦各有黔中郡之记载,但疆域大同小异,其地包括今重庆市之黔江、彭水、酉阳、秀山和贵州省之沿河、印江、务川及湘西部分地区,都在武陵山区范围之内。
  巴国之南疆,正是今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之地,也正是当今中国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区。如果国民政府末期以鄂西清江流域(土家族的发祥地)设置清江省能成为事实,那么以清江省为基础建立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区也未可知。
  《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其属有濮、苴、共、奴、獽、夷、蜒之“蛮”,其中獽、夷、蜒之“蛮”,即土家族、苗族先民。
  总之,在先秦时期,巴人活动的中心就在湖北鄂西清江流域,秦灭巴国后,遂正式置黔中郡、涪陵郡。此时之黔中郡,比巴楚之黔中郡小得多。
  在此前后,苗族也经历了数次变迁。
  夏禹时代,在今大庸一带的崇山地区(今武陵山)形成了古代的苗蛮居住区。
  自土家族、苗族先民先后定居五溪地区(含武陵山区)之后,受到了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与剥削,其中尤以政治压迫与军事镇压为最。
  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开始,战争的灾难即降临苗族先民的头上。在夏禹时代,三苗反抗禹的统治,禹出兵征讨,打败了三苗。在三苗被禹打败后,一部分被迫迁徙逃避,一部份仍然在洞庭湖边定居下来。
  商代时,古苗人在崇山凡事以舞事神,流行巫风,并传之五溪。
  同时,巴人之后,在“於”(即巫)地及以南的五溪地最早开始宗教傩祭。傩祭是一种古代祭仪,傩祭的对象是伏羲、女娲,尊伏羲为傩神爷、傩公,尊女娲为傩神娘、傩母。当时的五溪地,即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其中酉溪居其首。
  土家族、苗族的宗教文化世代相传,最终形成了有数千年历史的傩巫文化。
  五溪中之酉溪,即今酉水,源于湖北省宣恩县东南之七姊妹山,流经龙山北境、来凤、酉阳,再从酉阳经秀山之大溪、石堤,流到龙山县南境,经保靖、古丈、永顺等县,于沅陵县张飞庙流入沅江,全长477千米。流域面积18530平方千米(其中龙山县流程最长,流域最广,流程达123千米,流域面积7930平方千米)。
  春秋战国时期,楚王以把苗民及其他少数民族(统称“蛮夷”)逼得西迁南移,以西迁为主。秦汉时代,土家族、苗族定居五溪。
  秦朝时,酉阳、秀山均属黔中郡,秀山在其西部边境。汉朝时(公元前206—公元前24年),秀山地区属益州巴郡。汉朝末年,益州刺史刘璋将巴郡之涪陵县改建为涪陵郡,归属益州,取涪陵县为中心地带,以秀山地区出朱砂命名为丹兴县,与武陵郡(今湖南保靖县地)交界。
  汉高祖年间(公元前202年前后),武陵实际上是蛮地。
  东汉光武帝中兴,视蛮夷为隐患,数次派兵进攻武陵五溪,逼迫土家族特别是苗族西迁南移。
  在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见武陵蛮人旺物盛,视为隐患,四次派兵攻武陵五溪蛮,均遭失败。其中一次,武威将军刘尚率兵一万余人,兵船入溯沅水,攻入五溪,轻敌涉险,被蛮兵包围歼灭,相单程反攻入临沅(今常德)。光武帝刘秀第五次派伏波将军马援进攻澧水五溪,马援首先在沅南(今桃源县东)击败五溪蛮、斩获两千,蛮人被迫退走。马援志在歼灭充县(今湖南桑植)蛮人,进而攻入酉溪(今龙山县和秀山县酉水沿岸),但途中即死;在石堤人则以为此是马援好生之行德,设伏波祠(俗名湖广庙)以祀之。
  伏波将军虽死,但他生前把五溪打败后,逼得五溪蛮大量西迁南移,由澧水流域的五溪地,移至沅江上游,直到乌江沿岸,故南北朝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所称五溪为:雄、满、元、酉、辰。酉溪(含今石堤)已降为第四位,这是澧水五溪蛮西迁所致,其实,在酉水五溪存在的同时,已经有了沅水五溪蛮。
  三国初期,吴国黄盖作武陵太守时,史书将五溪蛮载为巴、醴、由、蜒4种民族。
  三国蜀汉时(221—263),刘备沿袭汉高祖,再设酉阳县,然驻地辖区已经不同。此时,酉阳及秀山地区属荆州武陵郡。汉高祖的酉阳旧城在迁陵(唐代叫三亭县)以东,而刘备所置之酉阳县,乃原丹兴县,在迁陵以西。
  从西晋王朝建立到隋朝统一全国(265—281)这三百年间,由于战乱连年,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五溪少数民族虽然享有二百五十多年的自治权,但却备受战祸之苦。
  据《晋书》记载,晋朝统治者曾派荆州刺吏陶两次进攻五溪地区,残酷镇压五溪人民,南朝宋、齐统治者继续对五溪人民,特别严重的是对苗民进行各各野蛮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迫使苗族先民从沅江聚居地区的辰溪一带,向黔东北和川东南一带迁移。
  历代统治者均蔑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将他们称为“蛮夷”的同时,地域标准划小,分为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又以习俗为标准,把“蛮夷”划小为:土家族被称为“廪君蛮”,苗族被称为“盘瓠蛮”。
  南北朝时巴人统治下的五溪有所变更,为武陵五溪蛮,此时五溪虽仍为酉、辰、巫、武、沅,但酉溪已居中心地带。
  巴人、巴国、五溪蛮,均与武陵山有关。
  武陵山,在《元统志》上原名髑髅山(唐天宝元年改为武陵山)。古书上说,武陵山自贵州苗岭分支,行乌沅二江间,海拔达6000多米,至常德西境平山上,通称武陵山脉。平山一名武山,一名太和山,武陵山自贵州北出后,经川湘间入湖北,分为二支,南支绵延来凤、咸丰、鹤峰诸县境(贺龙与秀山与石堤有缘,盖有此历史渊源),北支绵延利川、建始诸县境。一名施山山脉,郁积盘亘,山高谷深,至为险阻。利川县之文其岳山,尤为高峻,夏日积雪不融。今人考测,武陵山在重庆(东南)、湖南(湘西)、湖北、贵州四省市边界,东北至西南走向(使流经武陵山脉中段的梅江河亦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又称武山,主峰梵净山,在贵州县印江县东南大约30千米处,海拔2494米。
  晋朝时,酉阳的一部分(酉水北岸)增设黔阳县(今湖南龙山县)。
  其后,经东晋永嘉之乱以后,直到隋朝初期,武陵民族实现自我统治达256年之久,但名义上仍属中央政权。
  武陵民族的自我统治在隋朝之后名亡实存,其政权存在方式明确为土司。思州田氏土司是黔中历史上最著名的土司之一,世袭千年,领地幅员辽阔,史学中素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的称誉。“思播田杨”,其意思为思州乃田氏土司的天下,播州乃杨氏土司的天下。
  思州土司,为思州田氏在乌江流域黔中地区所建的土司政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开皇二年(582),田宗显为黔中刺史,止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统治时间长达831年之久。
  田氏土司自战国至汉至周,均是黔中地或思州之地的一大望族。
  从《太平御览》的记载知:“涪陵蛮时,有冉氏,何氏、田氏。聚落最盛,大者万户,小者千户.....太和十七年(493),蛮帅田益宗率部曲四千户内附。”面对蛮夷地,土地之宽广,人烟稀少的黔中,能拥有四千户的民众,确实不易,这足以说明田氏系望族,拥有很大一片疆域。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周,建德三年(574)改奉州为黔州。”
  开皇二年(582),乌江下游的彭水(黔中)包括今黔东北一带,处于湖广、四川交界的“两不管“的地方,山峦起伏,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历史上称之为“蛮夷之地”,加之,“夷苗屡叛”,人民生活贫困并难以安宁。为了黔中“蛮夷之地”的治理,隋朝皇帝苦于无计可施。此时,大臣苏威保荐田宗显为黔中刺史。田宗显与子田惟康(田世康)到任一年多,黔中大治,政通人和。隋文帝大悦,于是封田宗显为国公节度使。接着,陕西天鹅山白莲教金头和尚任则天举行农民起义,朝廷再次调遣田宗显前往征伐。兵至天鹅山与金头和尚战,金头和尚败奔四川、成都。宗显追至,金头和尚复败走渝城朝天门,潜往小河,追及复战,金头和尚又败。兵至漆地安营,访贼至石马,问往民何地,民以石马即庸州答之,宗显详观地形,山环水抱,下居焉。迨金头和尚授首,奉命镇管黔中一带,称之思州十八堡,沿治四十八渡。旋加封为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子孙世袭宣慰职,军民两管。由此,田氏确立了对乌江流域的黔中包括黔东北地区的统治地位。
  唐初太宗统治时,二世田惟康世袭为黔州刺史,因为平叛有功,又加封为黔潭二州节度使。三世田阳明平“贼”有功,授都督府大总管一职。四世田克昌能以恩威服夷,接受义军兵马使。经过田氏十多代人的努力,乌江流域的下游的治理已见成效。但今贵州境内的广大地区,虽然均为黔中田氏政权所管辖,然而,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人民生活仍贫困而不能安宁。直到宋代大观元年(1107),田宗显十四世孙蕃部长田祐恭入朝内附,愿为王民,始建思州治。田氏政权重心已经开始从黔中的彭水移到黔中的务川,据史料记载:思州之名始于唐代,唐武德年间,有因务川当牂牁要道而设务州的记载,属于羁縻州。贞观中,又以思邛水之名改为思州。又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思州辖有务川、思王、思邛三县,设址务川。政和八年(1118)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3县。宣和元年(1119),田祐恭以镇压贵州境内少数民族有功,加封贵州防御使(贵州之名始于此),赠封为少师思国公。宣和四年(1122),废州县,改务川县为城,邛水、安夷2县为堡,属黔州。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复置思州和务川、邛水、安夷3县,为羁縻州,州治务川,仍属黔州。至此,黔东及黔东北才得到有效治理。
  隋唐五代时,五溪地区战祸相对减少,但是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小朝廷,对五溪地区人民的压迫又变得残酷起来。
  石堤处于酉水流域的核心地带,由于该地工人民不满历代封建王朝的苛政而多次爆发少数民族起义。
  宋淳熙四年(1177)年,“蛮酋”杨泗将军曾经发动过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起义。
  在宋未元初,以石堤为中心的九溪十八洞蛮民起义是五溪少数民族历次起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书写了辉煌的历史一页。
  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个历史时期,土家族、苗族先民长期被统治者称作蛮夷,予以鄙视,甚至大动刀兵,逼迫土家族、苗族先民西迁南移,苗族所受的灾难尤其深重。土家族、苗族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共同开发了石堤。他们的辛勤劳动至今在石堤这片古老的热土上还留存着历史痕迹。
  宋未,元军南下,灭亡了南宋之后,迅速征服了江东,复遣大军,远征西南“诸夷”。
  为了反抗元军的南侵,石堤土家族十大姓联合起来,“书立合同盟誓,同立洞府,留客为官”,“修内外罗城、隘门口”,重修卷洞门9座,设伏险要,以木弩竹尖抗击元军。
  同时,在打妖赛(今打捞寨)和上下宋农“修花街,造衙署,石堤取名石支洲,打妖寨取名湾支洲,上下宋农取名为直支洲”,“三支洲,六长官,十二旗长坐镇把水”,以石堤为起义指挥中心。
  起义爆发,土家族、苗族“蛮民”应者万人,迅速占领了川黔湘颚四省边区大片地区,震惊元廷。
  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以石堤为中心的酉水流域,以土家族(彭、白、李、马、蔡、田、杨、向、冉、谭十姓)为首,苗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参加的九溪十八洞农民起义爆发。
  九溪十八洞农民起义,在配合合川钓鱼城,南川龙崖城,彭水绍庆府等地的抗元斗争,声势浩大,涉及今渝鄂湘黔边区九溪十八洞范围(宋朝均属酉阳县),而参加者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乡民,而这些乡民古时被蔑称为“蛮民”,故史称“九溪十八洞蛮民起义”。
  酉阳宣慰司所管辖之地有九溪十八洞。“九溪”即清溪(今酉阳清泉、后兴,后坪、龚滩、沿岩等地),佑溪(今酉酬、李溪、南腰界、南龙、天山等地)、庙溪(今酉阳庙溪、浪坪、南溪、双泉等地)、土溪(今秀山地)、哨溪(今秀山地)、叠溪(今湖南花垣县之地)、后溪(今酉阳后溪、新溪等地北河沿岸地区)、溶溪(今秀山溶溪及酉阳苦竹乡地)、樵溪(今贵州省松桃县地)。“十八洞”即酉酬洞(酉阳县酉酬地区)、息宁洞(今酉阳五福、老寨、沙滩、可大等)、宋农洞(今秀山宋农)、晚森洞(今秀山洪安地区)、鲁碧潭洞(又称鲁波洞,今湖南保靖县地)、打妖家洞(又名打绕寨,今酉阳沙田、柏溪等地)、寅王洞(今酉阳渤海、石营、亮垭、白竹、龙东、龙潭、木桶等地)、溶坪洞(今秀山溶溪、玉屏等地)、上际洞(今酉阳大涵、黑水等地)、治西洞(今酉阳丁市、天馆、董河等地)、感坪洞(又名感坪妈洞,今酉阳李溪、蚂蟥、小河、铺子、小岗等地)、九江洞(今贵州省松桃县九江乡)、云罗洞(今天贵州省松桃县地)、地隆阡洞(今秀山县地)、南溪洞(今秀山县地)、九灵洞(今湖北来凤县地)、地寅洞(秀山县地)。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忽必烈命令四川省参政奇尔济苏、宣慰李呼哩济率四川军和湖南、湖北的土司兵联合起来镇压了这次起义。义军坚持两年后失败,于是元军大肆屠杀土家族、苗族人民,焚烧支洲衙门,捣毁“十字花街”,拆掉石堤城墙,结果仅剩下了下码头一处城门(卷洞门),因十分坚固、险要而得以幸存下来。事后,土家族人民把这次起义的历史编入祭祖的《梯玛神歌》。从此,神歌里就有“石花九洞门”、“石支洲,湾支洲,直支洲”的唱词,在每年的土家族祭祖时(即四月八)都要诵唱一遍,表示纪念,使之一代代往下传。后来,秀山人把石堤称为重庆的“钓鱼城第二”。钓鱼城是抗元名城,声誉在石堤之上。
  石堤文昌宫和青石卷洞门遗址,是土家族、苗族人民反抗元军南侵的历史见证,这个遗址于1984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朝时的五溪,无论是羁縻或经治思州,都是田氏为知州,田氏世为思州守。进入元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推行土司制度,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思州田谨贤以地归附,乃置万户府。后改置思州军民宣抚司,隶湖广行省。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田氏族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降于四川明玉珍,始分据其地以献农民起义首领的明玉珍,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田氏分离为思南、思州(岑巩)两部,其慰徙治都坪。
  元至正二十五年七月初七(1365年7月27日),元思南宣慰使田仁智归附,授思州军民宣抚使兼湖广行省左丞,以武功靖乱,加朝烈大夫,管酉阳八万军民事的田仁厚,派遣都事林宪、万户张思泉首先纳款,随即将田氏世守的二府、十县、三十四州(长官司)地方图册献纳明朝朱元璋。
  石堤土家族、苗族人民与周边人民联合一致,在整个明朝先后发动过十多次武装起义,起义时间为:洪武五年(1372年),永乐二年(1440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崇祯九年(1636年)。崇祯九年的少数民族起义是为响应李自成起义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朱元璋仍置思南宣慰司,田仁智仍为宣慰使;朱元璋改思州宣抚使为思南镇西等处宣慰使司,以田仁厚为宣慰使。下辖务川县、镇远府及十四州、五十二长官司。其地域以今之地域观之,大致东起湖南永顺、保靖,西迄贵州务川、凤冈、施秉一线,北达四川酉阳,南至黔南荔波、从江,几乎占有贵州的三分之二兼及湘西之一部,地域辽阔,远远超出唐宋时代的思州。
  思州田氏地方政权是元代管辖范围最宽、级别最高的大土司,难怪明初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初期还说:“两广覃黄,思播田杨”,即指思州田氏、播州(今遵义)杨氏,势力之大也、强也。
  思州宣抚使在元代就分为思南宣慰使和思州宣抚司,故民国《贵州通志》卷6前事志曰:思州“自龙泉坪徒宣抚司治清江郡,因此称为思州,而改称故思州为思南”。可见,元至元时期(1264~1294年)思州田氏政权就一分为二了,其中一部分已迁入今思南。明代,思南宣慰司辖有水德江、蛮夷、沿河佑溪、思印江、朗溪、镇远溪洞金容金答、施秉、偏桥、邛水十五洞(团乐、得民、晓爱、陂带、邛水五长官司)、臻剖六洞横陂等处、铜仁、省溪、提溪、大万山、乌罗、平头著可、溶江芝子坪等17个长官司,加上思州宣慰司的地方,就相当于今天的岑巩、玉屏、石阡、凤冈、黎平、锦屏、从江、榕江、德江、沿河、印江、施秉、三穗、镇远、铜仁、江口、万山、松桃等县和重庆酉阳部分地方。这些地方与四川、湖广相邻,地处要冲,自元代以来,为湖广通往云南的驿道干线所经,有水陆通往四川、湖广,又是川盐入黔孔道之一,流寓以四川、陕西、湖广、江西为多,经济较为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战略价值。
  至此,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为贵州四大土司中的两大土司,思南、思州(今岑巩)分别成为黔东北和黔东的两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改土归流的直接发生地,为贵州建省奠定了地域基础。
  思州田氏原为一部,元末分为思州、思南两部,嫡房据思州。由于二十三世三房田茂安(二房田茂忠子夭亡已绝,茂安承袭)将长房辖地(如务川、思王、思邛等)割献夏明玉珍,接着归顺明王朝朱元璋。长房二十四世田仁厚心甚不服,遂造成两家仇杀不息。到二十六世田琛(长房)与二十七世田宗鼎(三房)连续几代人相互残杀不止,朝廷乘机改土归流,派顾成擒二田送京师伏诛。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赠怀远将军。
  明永乐八年(1410),田宗鼎袭思南宣慰使。
  明永乐八年(1410)田宗鼎与思南宣慰副使黄禧构怨,奏讦累年。朝廷以田氏世守其地,又先归诚,曲为保全。
  明永乐九年(1411),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又与思州宣慰使田琛为争夺朱砂矿井发生战争,朝廷知晓后屡禁不止。田琛与湖南辰州知府黄禧(黄与田宗鼎结怨多年,朝廷改黄禧任湖南辰州知府)联手合兵攻思南。田宗鼎闻之携家眷出走,田琛杀其田宗鼎之弟,随即挖田宗鼎之祖坟并戳田宗鼎的母尸,尽掠人货财物。朝廷据田宗鼎投诉,累敕田琛、黄禧赴京自辩,都抗拒不去
  明成祖朱棣以田氏飞扬跋扈,屡不接受朝廷的禁令,为“不何令田氏遗孽复踵为乱”,以达到地置郡县、改土归流的目的,便果断地采取军事行动来解决二田氏争端,予田琛“构煽旁州,屠戮善良,抗拒朝命”的罪名,命镇远侯顾成率官兵五万讨伐,先后擒田琛、黄禧至京师。为救田琛,田琛之妻冉氏与部属合谋,煽动和唆使台罗(峨)诸寨苗普亮作乱。明成祖朱棣大怒,于明永乐十年(1412)将田琛革职、斩首
  没过多久,因田宗鼎在数日前于京师时,与田琛互揭弑母罪,“宗鼎言,因发祖母杨氏阴事,谓与(黄)禧奸,造祸本。杨氏亦发宗鼎缢杀亲母,渎乱人伦事。”朝廷便以灭伦罪为由,于明永乐十年(1412)三月初五日时将田宗鼎杀掉,并没收家产。相传执宗鼎之日,锦衣旗校数人,以辰时至,当即执以登舟下蜀。次日,有都指挥一员,领兵籍其财物,毁其宫室
  当时,宗鼎禁民居不得瓦屋,不得种稻,虽有学校,人才不得科贡。属官俱以喜怒予夺生杀之权,日刑数人于香炉滩,今其水底见有血色如花状,俗名香炉滩开花,则必有覆溺者。呜呼!徽文皇之英断,则此邦何由见天日也
  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3月3日)废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以思州之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四府,以思南之地置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四府,设贵州布政使总辖,设流官,贵州行省由此始。倘若思州、思南二田氏和睦相处,中国历史上是否会出现“贵州”一省这是很难说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改善,社会必将越来越进步,土司最终会被迫消亡在历史的烟尘中。
  田琛被诛,家产被籍没,子孙逃散,潜隐他乡(如木召、白土坪等地,相传隐住木召田氏改为刘姓,列为思州宣慰司副使刘贵的后裔),衙院遭劫而沦为废墟。二百余年后,清初田维栋(长房后裔一支)巧计编传一个金鸭子的神话故事,遮人耳目,借机回归故里衙院。康熙年间,田仁统因考中武举人而步入仕途,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乾隆年间建成15座规模宏大、雄伟堂皇、具有苗族特色的“庭院”,仿衙门宅第而建,又继称“衙院”(包括“后院”和“马院”)。清咸丰年间,衙院惨遭兵燹,战火吞没了14座窨子,只有一座占地800多平方米的窨子完整地幸存了下来。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土匪猖獗,民不聊生。衙院人口锐减。
  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寨只有21户,85人,瓦屋16幢,茅草房5栋。几度兴衰几度春秋,衙院终于获得新的生命。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勤奋的苗族人在14座大窨子的废墟上重建起鳞次栉比的大瓦房及砖木结构房屋,正房35幢,厢房6幢。如今的衙院,人才辈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