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零距离接触图瓦人>十二、隐忍的精神(2)

十二、隐忍的精神(2)

作品名称:零距离接触图瓦人      作者:大路白杨      发布时间:2017-07-26 19:36:27      字数:5210

  (四)
  奶酒是当地图瓦人自制的一种酒。是当地人人都喝、都能喝的一种土酒。这种酒清香如水,透明清澈,一上口并不有什么醉人的感觉。可是,一旦进了肚子,就会成为一种烈火。因此,这是一种饱含着隐忍精神的神奇饮料。
  由于山里山外交通不便,尤其是冬天,漫长的七个月时光里,喝酒便成了村子里的一项重要工作。夏天忙碌时没有时间邀请邻居和朋友,一进秋天就是打草也没有时间把自己的朋友请到家里,因此,一到冬天,主要的工作就是请人到家里来吃饭喝酒了。
  在这里喝酒是一个群众性活动,老人喝、年轻人喝,年轻人敬着老人喝,老人才会高兴,才觉得被年轻人没有忘记;男人喝、女人也喝,男人喝了酒生活就快乐起来,酒成为让他们实现遗忘的幸福手法,女人要喝,要唱着歌曲喝,和男人们对着唱着民歌喝,他们要把祖先留下的歌曲和内容,认真负责地复习一遍,这可能也是男人、女人都喝的正当理由吧。
  遗忘有时是一种幸福,更多时候却是一种痛苦的事情。我觉得当地的图瓦人他们没有祖先留给他们的故事,没有忘记生活在村子上空的神灵,没有忘记保佑他们和他们孩子成长健康的祖先们,因此,他们痛苦不堪地让自己在奶酒的怀念里,感受着以往的岁月,感受岁月之中曾经有过的一切。
  我就曾在帮助他们回忆祖先和历史留下什么内容的日子里,被亲爱的奶酒一把就亲切友好地“摁”到过。在恍惚之间,在天地人三界的有序排列之中,我觉得奶酒中隐匿的力量。这是一种神性力量,是平时人们所没有看到、感受到和意识到的。我就觉得这种力量是不容拒绝或抗逆的,完全是来自于一种看不见的神灵的重量,一种亲切而不失友好的专制。许多时候,你并不会察觉得到,这种貌似于清水的饮料之中,会隐蔽和溶解着坚硬烈性的骨头钙质;隐匿着一种冷眼看你、冷眼看世界、看历史、看人生的穿透力。因而,你便会在如此清澈的河水里,被一种平静的美丽和舒缓欺骗了。
  不仅是奶酒,而且在世界上的诸多生活内容里,许多看似柔软无力的东西,却用时间或历史的力量,悄然之间,已征服了所有坚硬无比的东西。
  这种酒的原料就是牛羊奶,而且制作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加热蒸馏的办法,把发酵过的酸奶子中的酒精成份提炼出来。一般人家的几个妇女就可以相互帮忙着,通过“互助组”的方式,今天这家,明天那家,热热闹闹、说说笑笑,一户户地把积蓄一阵子的酸奶加工成奶酒了。
  我去过几家奶酒“加工厂”。夏天时候,由于天热,几乎所有的人家都在门前搭起来的小棚下加工。一口煮酸奶子用的大锅、一个用来降温用的铝皮锅、一只接酒用的小铁壶,然后是一排子五公斤、十公斤左右的用来盛酒的塑料壶。
  这种用鲜奶制作的酒,一般在水草丰盛的夏天才能去做,因为这时奶子的产量很高,而且奶酒的产量不是很高,一般每七、八公斤奶子才能烧制出一公斤酒,比普通的白酒炼制成本要高。头一遍酒的度数稍高些,第二遍出来的奶酒,酒精的度数就平稳多了,最后的出来的度数就非常小。我和当时乡政府的刘玉荣副乡长,带着客人去了美丽峰下的牧业点,就曾经尝试和领略过这样才出锅的热酒。看似平稳如水的奶酒,实则度数不低,最高的度数达到30多度,最低也有15—16度。对于才出锅的热奶酒,你不好估计,我就是这一次的招待里,被牧业点的牧民用三大碗才出锅的热奶酒“摁”倒的。
  之后,我才对这种白开水一样的奶酒,产生了应有的崇拜和敬意。这种酒里,有可以燃烧冲天的大火,有烈性的地壳迸裂式的爆发,有某种让我们意识不到、看不到的坚硬的性格。其实,从更大的范围内来讲,生活在这里的图瓦人,也如同当地流行的奶酒一样,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在不经意的一霎间,有着某种一触即发的某个“燃点”。
  一个夏天,我们都在向所有的客人介绍这种奶酒,从私心的角度来看,我们真的想让牧民的奶酒增加更多的销售量,以此来增加牧民家里的经济收入。2007年,听刘玉荣副乡长介绍,全乡共销售奶酒15吨,按每公斤10元计算,仅此一项就实现产值15万元;2008年听说销售了近20吨(主要的销售地还是喀纳斯景区)。
  奶酒也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一下子引起了当地牧民的兴趣,于是,每到夏天之际,当地的男女牧民们,提着的、拎着的、驮在马背上的、捆在摩托车上的,把奶酒送到乡政府来,弄得负责接待的刘乡长,都快成收奶酒的贩子了。
  (五)
  唱歌是和人生有关系的事情。这是我到了这个小村庄之后,才深有感触到的道理。
  一生伴随着歌声、一生都有着歌声,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共有特征。图瓦人也不例外,他们的歌声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休息和劳动时的单唱或对唱,喜庆节日宴会上大家共同的合唱,朋友亲人欢聚一堂高举盛满奶酒时的放声高歌;不论在任何场合里,只要有图瓦人的地方,就会有他们用图瓦语、蒙古语、哈萨克语或汉语演唱的歌声。
  我了解过一些资料,传统的蒙古族民间歌曲,从体裁上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气息缓慢悠长、节奏平稳自由、感情深沉真挚,具有强烈的蒙古人音乐特色;短调民歌相对而言就节奏明快,曲调活泼,带有鲜明而浓郁的生活气息。目前,在禾木村图瓦人中流行的多属于短调,许多歌词既有传统保留下来的内容,又有因时因情而即兴发挥的内容。如流行的《迎宾歌》、《劝酒歌》一类歌曲,在固定或微变的原唱曲调里,所唱的词里既有蒙古民族传统的歌词,也有他们因人因对象的不同而增添的新词。在《我是图瓦人》《禾木,我的故乡》一类的图瓦语歌曲里,曲调和歌词一般不允许改动的,多保留了本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图瓦词语及短促起伏的音节。还有他们也即兴演唱现代的流行歌曲,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雕花的马鞍》等,也体现了他们融入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和浓郁的时代特征。
  在禾木乡的图瓦人,他们的歌曲仍停留在优美抒情的阶段,这一特点非常鲜明。演唱的歌词中多以抒发对亲人、爱情、友情、家乡、美丽的风景为内容。由于他们长期的生产方式是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对身边的动物和它们的品质、行为观察的较多,所以对马匹歌颂和美丽家乡的歌曲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马对主人的忠诚、对人类的帮助,由于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原因,因此,对歌颂马和家乡的歌唱方面比较突出。
  同时,以友情为内容的歌曲也比较多,反映的内容也比较广泛,体现的表达方式也多样化。迎客、待客、送客这方面的歌曲更是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世界里,渴望与更多的人有着热情真挚的交流交往有关。
  在演唱里,图瓦人也会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选择自己的歌曲。如他们在参加民族内部的婚礼喜庆活动中,所唱的歌曲多是以图瓦语演唱为主;而在重大节日活动中,因为参加的人员众多,民族成份繁杂,则多以图瓦语、哈萨克语演唱为主;而在接待来宾时,又可以用图瓦语、哈萨克语、蒙古语和汉语混唱,以示对来宾的尊重。但是,也有个别在图瓦人的葬礼纪念仪式上,用图瓦语演唱的场景出现,多是以一些旋律低缓、内容追悼的歌曲。
  歌舞相伴是图瓦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特征。图瓦人的舞蹈保持着蒙古人舞蹈的基本特征。有着传统的独具特色的“沙吾尔”舞蹈,这是他们一直保留下来的传统舞蹈。一般是在歌声的伴奏下进行的,它一点与其它少数民族的舞蹈有所区别。图瓦人的舞蹈随着不同节奏的乐曲,变换着不同的舞蹈节奏以体现歌词的内容,主要的特点是舞蹈的走动幅度较小,步伐活动的范围不是很大,脚下的节奏缓慢,腿部变化不大,动作也较少;而上身的动作却丰富多彩、变化多样,手臂、腰肢和头部的变化很多,能在音乐或歌声的节拍里,艺术地表达出歌词的内容,以含蓄的隐藏,呈现出舞姿的优美,热情洋溢,极富表现力。
  在众多的节日活动里,图瓦人非常愿意和当地的各个民族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也相互融合借鉴。图瓦人的舞蹈习俗,也模仿了哈萨克人的表达习惯,不但跳本民族的舞蹈,也跳起哈萨克人的舞蹈,在自己的民族舞蹈溶入了哈萨克族的表达形式,如《黑走马》就是明显的事例。哈萨克族舞蹈的下肢非常活跃,大开大合,灵活多样,因此,图瓦人的《黑走马》就体现了这种融合特色。在各种聚会中,当地的图瓦人一般有邀舞的习俗,主要是男性通过热情的动作,向在座的女性进行邀请,男性的舞蹈表现在动作中,体现力量和大方,有一种大气的感受,所体现的内容也具体为对自然、爱情、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而邀舞习俗在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人中比较多见;舞蹈中,图瓦女性的表达方式上一般保持着柔顺、优美的形态,尤其是通过眼神、手指和腰肢的表现上,通过借鉴哈萨克女性的表达形式,加以相互融合,更多地给人一种自然、悠扬的仪态之美。
  图瓦人的舞蹈既保持了蒙古族舞蹈艺术的特征,也不同程度上受到当年俄罗斯人舞蹈的影响,主要体现了粗犷有力的特征,如踢哒舞时,讲究男女步调一致,搂腰齐步并进,离合有序、手与腿部的摆动体现夸张。因此,图瓦舞蹈也在汲取着俄罗斯艺术的风格的基础上,充分保留了自己民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六)
  音乐是图瓦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有过记载和传说的乐器里,图瓦人的“苏尔”,可能是他们唯一得以继承和传授的民族乐器了。在禾木乡所辖的两个村子里,当地的图瓦人特别喜欢一种名叫“苏尔”的口笛。这种口笛是用图瓦语称为“芒达勒西”的苇科植物茎杆,经采摘、凉干、掏空、钻孔后调制而成。据资料表明,“苏尔”的制作有其特殊的要求,茎杆的长度必须达到50厘米,在杆上只能钻3个孔口。“苏尔”是当地图瓦人独特的乐器,也是中国唯一仅存的古老乐器种类。
  由于接待工作的需要,许多外来客人得知图瓦人的苏尔乐器后,委婉地要求我们给予安排,于是,我也多次进入了苏尔乐器的家访点。用苏尔演奏的歌曲,曲调沉郁苍劲,整首曲调比较平直,变化不大,在低沉的主旋律中常常会出现比较委婉欢快的音阶,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和声。“苏尔”的管子上端没有发音的哨片,吹管要全靠演奏者用舌尖的不断变化,来控制风门的大小来发出音乐的声音,加上粗犷的喉鼻音贯穿于音乐的始终,吹出的声音圆润而又神奇,有一种人间稀少的“天籁之音”,静心聆听,仿佛能将你带回到遥远的过去,感受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深郁、忧怨的情感,体验一种来自天外的声音。正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旋律,才孕育出了感情丰富、能歌善舞的图瓦人。
  近几年来,图瓦人的“苏尔”经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证实,可能就是现存的古代乐器“胡笳”,它产生于古代的汉唐之前,主要流行于塞外和西域一带。所以“苏尔”所演奏出的民族传统曲谱,又被音乐研究者们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苏尔”又被人们称为“羌笛”。宋代大诗人范仲淹曾有词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句中的“羌管”就是古时候的“羌笛”,也就是图瓦人保留下来的“苏尔”。由此物而引起的众多联想,听此笛音,回音袅袅,古朴幽怨,仿佛令人身置于“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边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一片凄凉肃杀之境。至今读来,在“苏尔”的声声起伏里,令人心中不免感受着古代时那份边域之情、辽阔之感和忧伤之心。
  目前在喀纳斯村里,既会制作又会吹奏这一乐器的,只有一位名叫叶尔德什•马详的图瓦老人。老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除了演奏保存流传的传统曲目外,自己创作编奏的曲目就多达几十首,经常吹奏的曲目有《美丽的喀纳斯湖波浪》《雄伟的阿尔泰山》《黑走马》等。这种带有胡笳风格的苏尔音乐,引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重视,2005年,专程把老人请去北京进行观摩演奏。有关部门为保留这一民族瑰宝,还专门为老人的演奏曲目进行了注册保护。为保留好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他生前的日子里,曾把自己的创作、吹奏技术一点点地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和村里的学习者,但是儿子和学习者的创作与吹奏水平还未让他感到满意。2006年12月25日,享年69岁的叶尔德什老汉,带着他神奇的身世和留给后人的神秘,带着他传世的苏尔艺术,在喀纳斯村自己的家中溘然离世。
  非常幸运的是,我有幸目睹了叶尔德什老汉女婿亲自出马专门制作“苏尔”乐器的过程,这是一份真传的手艺。从选择材料到掏空清理,然后是定音凿孔,最后是试音。不到半个小时,一根演奏的苏尔乐器就制造而成。我试了一下,凭自己的气力是无法演奏,而“女婿”却轻易地用喉音和气力,为我们当场演奏了一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图瓦人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不但保护了一片令人难以忘怀的人间净土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创造和保留下来一幅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就有流传下来的传统乐器。但是,因为这里人烟稀少、长期封闭的特殊环境,又导致了他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些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和游客的日益增多,图瓦人与外界联系范围正在扩大,原有的安静、封闭的生存环境,正在被一点点打破,一些隐藏于民间的音乐文化,在商品经济的追求利益之中正在快速地消失。如不加以及时的保护和挖掘,也许要不了多久,这些音乐文化遗产将会与这里独有的人文资源一起,就会被短期的利益和急功近利的开发所损毁。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图瓦人保存至今的音乐文化遗产,在中国已是独一无二的唯一的宝贵资源。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