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红色壮举(3)
作品名称:凤凰涅磐红军魂 作者:心有二用 发布时间:2017-07-03 18:05:02 字数:3349
青年洞工程地势险要,被当地百姓称为“小鬼脸”,地质坚硬,全部为石英岩。1960年2月起,横水公社300余名男女青年在团县委和分指挥部的带领下,从东西两个洞口同时施工。
但施工中他们还是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洞内石质坚硬,普通铁锤打钢钎常常一连数十下才打出一个白点。借来的风钻机,只钻了30厘米就毁掉了40多个钻头。每天的进度徘徊在30厘米到40厘米,而整个青年洞的全长是616米,这样算下去,别说红旗渠,整个青年洞凿通也要六年时间。
工程举步维艰,一切只能靠人力一锤一钎地苦苦支撑。为提高工程进度并解决通风问题,建设者们采取了增加开挖面的办法,在洞外壁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5个旁洞,其中3个旁洞就打在了山势令人心惊胆战的“小鬼脸”上。这样便把整个青年洞工程分割成六段,双向施工,达到了12个工作面同时开工,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
1960年11月,我国进入了“百日休整”时期,横水公社的青年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地,但青年洞的开凿却并未停止,接替他们的是300余名更富施工经验的青年民工。他们创造了“主攻三角炮”爆破法,并利用早晨点炮排烟快的规律,日钻进度最高提升到1.8米。在食物最匮乏的时候,这些干重体力活的青年们挖野菜充饥,周围的野菜挖光了,他们就吃树叶、吃草甚至吃河里的水草。
1961年7月15日,经过1年5个月的不懈努力,青年洞终于凿通建成。它是红旗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长616米,宽6.3米。1960年2月,当总干渠修到狼牙山“小鬼脸”上时,正遇一边高山挡道,一边悬崖峭壁,崖下深处是漳河,除了开山凿洞,别无办法。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当即决定,组织一支青年突击队来征服这个天险。300多青年,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凿通了这个岩石隧洞。
红旗渠首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拢,河水奔腾咆哮。建设者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时间一直拖延下去,若汛期到来,山洪暴发,截流就根本没有可能。经研究,工地党委决定下水架起人墙。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硬是挡住了汹涌的河水。岸上的劳动者们眼疾手快,大步流星地抬石头,背沙袋,一块块巨石垒起来,一筐筐碴石倒下去,经过数十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成功合龙。1960年5月1日,漳河水终于按照林县人民的意志流进了红旗渠渠源隧道。
1954年5月,杨贵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那时的杨贵年仅26岁,却是一个有着11年党龄的老党员。1943年时,15岁的杨贵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地方武装工作。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杨贵和县委一班人不但忍辱负重,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改变林县历史的重大决策,“干”字当头,身先士卒,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真正同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难能可贵的是,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分钱的修渠款和物资。
1960年2月到1969年6月,红旗渠工程全面完工,林县人民挑战恶劣自然,挑战自己成功!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
这十年的光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林县而言,却是血与汗交织的悲壮十年,也是改变命运、创造辉煌的十年,更是谱写惊天地、泣鬼神之“红旗渠故事”的十年。
红旗渠是60年代中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苦干十个春秋,挖山不止,用血汗修成的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她像一条银色的飘带,紧紧的萦绕在太行山腰,穿过层层山,绕过道道岭,弯弯曲曲蜿蜒数百里,为古老的太行山增添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从此,雄浑的太行悬崖绝壁上有了一道温柔的水脉,她与巍巍太行依恋契合,演奏着刚柔相济的和谐乐章;从此,这道水脉汩汩流进林县大地后,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干、支、斗、毛,细细润浸,节节延伸,形成一个覆盖全县大地的生命水网;从此,中华大地有了一个不朽的灵魂——用汗水养育、用鲜血染红的红旗渠精神。
十年鏖战,愚公移山。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152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三千华里的“人造天河”。如果把十年挖砌的1818万立方米土石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中华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
为了修建红旗渠,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伤致残,他们用血肉之躯乃至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
羊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如果没有杨贵的振臂一呼,林县广大干部群众改变干渴穷困命运的干劲和热情还不会这么早被唤醒,后来建成“人工天河”的奇迹也许不会发生。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个别英雄人物的确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杨贵两次回林县,广大群众潮涌般扑向杨贵,用各种纯朴的方式表达对老杨的深情厚意。
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
外国人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到中国不看红旗渠,等于没到过中国。”
红旗渠始于悲壮,终于辉煌。以一县之力,勒着裤腰带,凭着简陋的原始工具,积十年之功,成千秋伟业,壮哉!伟哉!红旗渠的诞生,完全是林县极度缺水的恶劣环境逼出来的。它源于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史的一个精彩缩影,它是人类与恶劣自然环境挑战而获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
红旗渠达到了“雄者愈雄,险者愈险”的审美高度,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其工程量之大,工程之艰巨,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红旗渠不仅有雄险的自然景观,而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国际国内素有很高的知名度。仅干渠以上建筑物就有722个,其中著名的十余处工程,如红旗渠源、青年洞、空心坝、总干渠分水闸、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红英汇流、桃园渡槽、曙光洞,夺丰渡槽、水力发电站等。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太行山,可能是中国最富神话色彩的山峦,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这里流传了几千年。
盘绕在巍巍太行半山腰上的红旗渠,也像神话一般传奇。站在渠埂上,抬头,是陡立千仞的悬崖;俯首,是深达百米的峡谷。渠水悬在半空,静静流淌,像一条天河。
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故事,出自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流淌了半个世纪的红旗渠,出自劳动者坚韧不拔的实干。
放诸今日,在英雄常被庸俗解构、理想信念会被现实消解的时候,红旗渠就像一个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符号,高悬在太行山上,让人仰望,更带给人精神力量的震撼。
红旗渠精神,是长征精神的衍生,不是长征酷似长征。
太行儿女修建红旗渠的篇章,便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代表作,毛泽东时代的象征。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回顾十年建渠历史,艰难险阻,困难重重,付出很大代价,创造的经验也很丰富,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充分显示了党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红旗渠壮举,也只有在新中国政体下才能得以实现。在旧中国,蒋介石会支持老百姓办一件实事吗?旧中国历史上,也能筑起万里长城,但它是为人民大众造福的水利工程吗?
1970年中共中央批准林县为对外开放县。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不断介绍外国元首和贵宾来林县参观红旗渠,到1980年止,来林县参观红旗渠的外宾达l1300余人,涉及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
1974年2月25日,担任副总理的李先念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林县参观,卡翁达看后非常震惊,称红旗渠是“中国的又一座万里长城”。196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以《党的领导无所不在》为题发表长篇通讯,记述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英雄事迹,并发表社论指出:“林县,是一面大寨式先进县的红旗。
啊,伟大的中华民族啊,只要有了伟大的领航人,良好的社会制度,人良性的一面被激活,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平凡人变为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