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凤凰涅磐红军魂>第50章 鱼水情歌(1)

第50章 鱼水情歌(1)

作品名称:凤凰涅磐红军魂      作者:心有二用      发布时间:2017-06-16 10:06:46      字数:3253

  大青山右是扶官山、蔚石山,左是扶芝山、黑虎山,形成怀抱之势。这里,层峦叠嶂,苍石嶙峋,松涛起伏。在这片山林之中,有一块不足100平米的山坳,这里的泥土是血红色的,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乡里的老人只记得小的时候这里的泥土并不是血红色,是后来才变红的,再后来就有了这个大青山的故事流传……
  1943年的春天,驻莱西县、平度县、掖县、招远县的日伪军3万余人,对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拉网扫荡”。河里吴家乡是我主要根据地之一,成了敌人扫荡的重要目标。敌人所到之处,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收买大量的汉奸为其帮凶,气焰十分嚣张,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根据地的军民并没有被吓到,在胶东区党委的领导下,利用深山地势,巧妙地运用游击战术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扫荡。
  一位八路排长在日本鬼子军一次扫荡中,奉命掩护群众转移,途中在大青山与日寇遭遇了。这时,群众和全排战士大部分集中在不到100平方米的山坳里,拉网的敌人已经占领了制高点。他们凭借望远镜发现了山坳里的老百姓和八路军,于是就疯狂地向山坳里射击。顷刻间几个战士和老乡便倒在了血泊中。
  排长为了让老百姓少受损失,立即命令副排长带领两个班的战士掩护乡亲们转移,自己则带领一个班留在山坳吸引敌人的注意。
  转移的人群进入山谷之后,排长命令全班战士分几个火力点向敌人同时开火。敌人果然中计,在炮火的掩护下,渐渐向山坳围拢过来。待敌人进入最佳射程时,全班战士步枪齐射、手榴弹齐发。敌人一时被打懵了,扔下十几具尸体退了回去。
  敌人醒悟过来之后,又分散开来展开围攻。
  几次拉锯战,敌人越聚越多,将山坳四周包围起来。
  负责掩护的的那个班的战士已大部分牺牲了,只剩下排长和一个刚满十六岁的小战士。趁着敌人组织下一次进攻的空隙,排长让小战士脱去军衣,找一个地方隐蔽好,寻找机会逃走。小战士想留下与排长一起拼命杀敌,排长说:“你再不走我一枪毙了你!”小战士含泪服从了,留下了全部的武器弹药。
  排长的枪法准极了,弹无虚发,尽管敌人人多势众,可是没人敢靠前,只能远远地扔手榴弹、放冷枪。排长靠着地势掩护,坚持战斗了一个多小时,终因弹尽无援,倒在了山坳里。
  之后,周围村庄千余名群众参加了烈士们的殡葬仪式。他们不忍心让烈士们穿着血染的衣服入土,便给他们全部换上了新衣服。
  在给排长换衣服时,人们发现,排长腰里紧紧缠着裹腿带,鲜血透过带子滴落到土地上。原来,敌人的弹片击破了排长的肚皮,肠子淌了出来,他做了紧急包扎后,又与敌人展开了战斗。排长牺牲的那块大石头后,留了一大滩鲜血。
  排长后来因为伤势而无法移动,就在那里战斗了最后一刻。看到这悲壮的情景,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日寇对八路军又怕又恨,见了烈士的坟堆便要炸掉。为了让烈士们黄泉之下得以安息,乡亲们在安葬烈士时,便没有留下坟堆,只在山坳边竖起一块木牌,上书“排长战士之墓”。
  这年夏天,山坳的土地经过风吹雨润,更加平整庄重,原本黄色的泥土,竟渐渐显出了殷殷的血红,经过山坳留过山谷的汩汩细流,也仿佛具有了鲜红的生命般,流淌着、流淌着……
  第二年春天,山坳长出来一片山菊。这片山菊花是自然形成,在寒霜到来时,全开放了,而且全部是血红色。有人曾看到,在烈士安葬的那年秋天,曾有上千只山雀天天在山坳上空盘旋,在墓地里鸣叫,声音凄婉。山菊花是不是这群山雀沥血所衔,谁也断定不了,满怀哀思的人们把它归于“天意”。
  暑往寒来,山坳的山菊花渐渐凋零,可裸露出的泥土却愈加鲜红,直到今天仍然殷红似血。
  1950年,全国人民仍沉浸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悦之中。清明节这天,当地百姓为烈士祭扫时,发现有人早来山坳坟地祭拜来。祭拜者烧了香、纸,摆了果品、酒馔,还在坟地上放了一大束绢扎的红色山菊花,那颜色跟自然生长的山菊花一样血红。以后若干年,年年如此,但谁也没有见过这位虔诚的祭拜者。
  再后来,有人发现这位祭拜者是乘轿车而来的,因为在大山的入口处留有车轮的印迹。但这也只是群众的猜测,依旧没有见过祭拜者。有人猜想,这个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十六岁的小战士?
  人们诚心的想见见这位祭拜者……
  小战士名叫刘汉清,莱西人,1938年参军,任八路军五旅连队文书,在一次战斗中,所在连队为掩护首脑机关转移,顽强阻敌,在形势极其严峻时,刘汉清被首长用枪逼着身背文件包撤出战斗,随后全连全部战死。后来刘汉清担任莱西市委书记,建国后在中央组织部任职,“文革”后先后担任旅大市委书记、辽宁省纪委书记。
  老人生前,特别是离休后,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回到大青山,在当年激战的山头凭吊,为战友扫墓。由于他每次扫墓都是独来独往,并不惊扰地方,以致于长时间里人们只知每到清明必有一位神秘的大干部前来扫墓,却不知究竟为何许人氏。直到老人临终前特意嘱咐家人将其骨灰安葬于大青山,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相伴,谜底才得以揭开。
  
  (2)
  
  八年抗战胜利了,作为统治阶级的国民党,意识形态的水火不容,再次向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举起了屠刀,内战打响了。蒋介石这回重复犯同一个估算错误,以为绝对有把握。结果红军已今非昔比,得民心者得天下,蒋介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我解放军一位战士在在青驼寺一带打阻击战负伤。这位战士为不拖累部队,悄悄艰难地离开了阵地。
  他爬呀爬,离开阵地已很远了,但被敌人发现了。追!
  他爬下了山,钻到了一个高粱穳里藏了起来,
  他失血过多,晕过去了。
  这时,附近的一位青年大嫂到地里挖野菜,去高粱穳中小便时发现了受伤战士。她当然知道受伤战士是解放军,更懂得解放军是干什么的,也知道远处正在打大仗,炮火连天响,回音震荡天空。
  青年大嫂一阵惊恐之后,跪下身来,摸了摸伤员的头,知道他发着高烧,昏迷不醒。她晃了晃战士的身子,低声叫道:“同志!同志……”
  战士微微睁开了眼,声音微弱,说:“水……”
  青年大嫂当然明白,荒郊野外没有水。急中生智,她想到了用乳汁救伤员。她略一犹豫,毅然解开衣襟,左手抱起伤员的头,右手托着乳头,乳乳头送到伤员的嘴里……
  战士终于慢慢醒过来。
  周围都住着国民党还乡团,村干部和民兵都转移到别的地带去了,大嫂让战士藏在里面不要出来。
  她天天来给他送饭,并铺上草布垫,一面叫丈夫联系上民兵。
  第三天晚上,村支书和几个民兵用担架连夜将受伤战士送到了军医院。
  农民,有诚朴的品质。这品质是与大自然、泥土相濡以沫而得赋予。平凡而伟大的大嫂啊,让那些奸巧小人心,在你面前大彻大悟吧!
  
  (3)
  
  孟良崮战役如火如荼。李桂芳听村长说:部队要急行军经过,可能5小时之内要过河。
  李桂芳急了。本处没有方便的桥,解放军怎么过河?耽误军情了可不得了。齐腰深的河水、20多米宽的河面、没有建桥材料、只有女人在家,怎么办?他去找妇女姐妹们商量。
  经过群策群力,大家决定拆自家的门板做桥板,用人当桥墩。
  晚9时,华野的一支队伍急行军而来,随着李桂芳“架桥”的一声令下,妇女们肩扛门板跳进了冰冷的河水。
  霎那间,一座人桥奇迹般的出现了。
  看到战士们不忍心通过,李桂芳急了喊道:“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快过桥……”
  就这样整整40分钟,一个团的战士从32名妇女柔弱肩膀架起的人桥上通过了。她们咬牙坚持,再坚持……这些妇女中,有的怀有身孕,有的妇女为此落下终身残疾,不能生育……
  一名战士掏出火柴盒,记下了李桂芳和另一位人桥组织者刘日梅的名字。
  妇女们上岸后,许多人瘫在地上,走不动了,相互拉扯才回到了村里。
  战役结束后,孟良崮一带的岩石上、峭壁上到处写着‘李桂芳’和 ‘刘日梅’的名字,后人才知道参加架桥的有谁,但更多人的名字却无从知晓。
   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她们更有主动精神,关心国家大事。这精神来自于军民鱼水情,来自于崇高的事业。革命的胜利不仅是男人用枪杆子打下来的,也是女人用肩膀抬过来的。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在沂南这片红色热土上,沂蒙红嫂用生命和热血支援革命、爱党拥军的崇高情怀,宛如清清沂河水一直奔流不息……
   她们是我们永远值得铭记的伟大母亲。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