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中缅勘界纪实>第三部第四章 暂时维持现状

第三部第四章 暂时维持现状

作品名称:中缅勘界纪实      作者:林虎      发布时间:2017-05-30 16:15:11      字数:3058

  1953年底,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首先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作为新中国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得到当时印度政府的赞同。随后,印度和缅甸两国政府又与中国政府共同把这五项原则作为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加以倡导,在国际上引起了普遍积极的反响。这为中国同世界各国“求同存异”打下了原则基础。
  我们的目光和注意力,该转向中缅边界了。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同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华。
  吴努(1907—1995)是缅甸独立后第一任总理,并任执政党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又是文学家、翻译家。曾翻译发表马克思的《资本论》部分章节、斯诺的《西行漫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要求英国战后给予缅甸独立作为协助英国抗日作战的交换条件,遭到英国拒绝。因不断进行反对英国殖民主义宣传,被捕入狱。日军侵入缅甸后,英国狱官逃遁前将他释放。1943年至1944年,任日军占领下的巴莫内阁外交部长。1944年8月,与秘密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取得联系,从事抗日活动。缅甸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副主席,后接任自由同盟主席和临时政府总理,赴英国伦敦签订有关缅甸独立的努-艾德礼协定。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任第一任内阁总理。
  令我们高兴的是,周恩来遇到了一位坚持国家独立、愿与中国和平相处的好朋友、好谈判伙伴。
  周恩来和吴努一来一往,就边界问题详细、坦诚地交换了意见。
  缅方提出,希望中国承认缅甸所全盘继承的中缅边界,包括“1941年线”,中国军队撤出“1941年线”以西地区,以尽早解决边界问题。
  周恩来说:“希望有一点时间,把情况弄清楚后再正式商谈。”
  缅方坦率地表明对中国有恐惧心理。在北京饭店的一次宴会上,作为文学家的吴努把缅甸比作蚂蚁,把中国比作大象,他说:“蚂蚁虽小,也会爬到大象鼻孔里去,咬其柔软部分,使大象感到麻烦不安。”
  这一幽默,引起哄堂大笑。也表明:缅甸国内一些人的疑惧而又自信的矛盾心态。如果两国关系处理不好,确实可能引起麻烦。
  1954年12月11日,毛泽东主席同吴努谈话时,吴努坦率地表明,很怕中国支持缅甸国内的反对党推翻其现政权,他说:“过去我们是不敢有什么话就讲出来的,怕的是我们被误会是英国、美国的走狗,怕的是反对我们的党正是这样向你们报告的。”
  毛泽东说:“在这里也可以同时谈谈革命的问题。一个国家靠外国的帮助,靠别国的党的帮助,而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我们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革命不能输出。缅甸的独立,并不是由于任何外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帮助而取得的。”毛泽东还说,“我们决不会在云南边境组织军队打进缅甸,并且由姚仲明大使在缅甸内部策动。姚大使决不会干这种事,如果他干这种事,我们一定马上撤他的职。”毛泽东还表示,“我们曾经对边境上的人下过严格的命令,叫他们只采取防御措施,不得越过边境一步。”(见《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恩来也耐心地反复向吴努解释:新中国奉行的是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立国的根本原则是把自己的国家搞好,我们没有任何领土野心。
  会谈中,双方分歧较大。中方认为,中缅边界南、北两段都存在问题;缅方则认为,南段边界是已定界,只有北段边界存在问题。(此处双方所说的“南段边界”是指尖高山以南的全部中缅边界,事实上包括了中缅边界的中段和南段。)缅方所说南段已定界,实质是说“1941年线”已定,不必再讨论。
  关于边界谈判,中方仍表示需要做准备工作;缅方也承认确实需要准备。尽管存在分歧,但会后(1954年12月12日)在北京发表的《中缅两国总理会谈公报》,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肯定了“中缅两国边界尚未完全划定”的事实,并指出“有必要根据友好精神,在适当时机,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解决此项问题”。此外,双方还达成了对未定界维持现状的默契。
  中缅双方这一联合公报,宣布新中国与缅甸定界勘界已平稳启动。
  中国驻缅甸第一任特命全权大使、“文装解放军”姚仲明开始了具体工作。
  1950年2月,时任济南市市长的姚仲明接到中央调令:两星期之内赴北京,到外交部报到。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大使中的一员,1950年出任中国驻缅甸首任大使,36岁,缺乏外交工作经验。脱下军装,换上西装,登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外交舞台,被称为“将军大使”。毛泽东曾幽默地说,首先,他们出去我们放心,因为他们不会跑掉。周总理也说,革命军人嘛,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纪律性强。
  姚仲明曾说,开始做外交官,对穿西装很不习惯,几乎一无所知。当时有的同志穿西装,领带都不会打,像用绳子拴东西一样,打不起来。最后打起来了,领子却翘了起来,像飞碟一样。还有那些女同志,从未穿过高跟鞋。在鸡尾酒会上站了一天,累得受不了,一上车,坐下就把高跟鞋脱下来,把丝袜子扯下来,让五个脚趾头像排叉一样,叫自由自由。
  可见,姚大使肩上的压力多大!
  树欲静而风不止。中缅边界现状还能维持下去吗?
  我们先看一则云南临沧大事记:
  1955年10月20日,一支缅甸边防军进驻“1941年线”黄果园中国人民解放军控制区一侧。18时,我边防公安七团两个巡逻班到该地执勤,遭缅军袭击。中国边防军受伤8人,被迫还击,并主动撤离。事后,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缅方提出抗议。这一事件被称作“黄果园事件”。
  这记载太简略。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黄果园地区“抹着一层淡淡的夕阳金辉”,与18时吻合。双方近距离接触,看得很清楚。边防公安七团一个连队在这个新区的村寨驻防、建设已久,且经常巡逻,官兵们都已分别当了佤族人家的儿子,军民不是一家胜一家。他们从未见过缅军和“败军”来这一带活动。他们早已认为这是中国领土!
  责任、感情,军人血性,怎能容许一支外国军队随便闯入自己的防区?
  事实是:这两个巡逻班不是偶然和缅军狭路相逢,而是由连长带领,紧急出动,前往阻止缅军进犯,这不必含糊。原来,此时,缅甸国内矛盾缓解,也跟中国一样,急于改变“有国无边,有边无防”的被动状态,军方曾几次输给“败军”,饱受民怨。鹰派们都想挺一下,重振军威,开始设防巡逻。两军相逢,还是好话在先。缅方说中国军队过境,侵犯了缅甸主权,应当立刻撤走;中方说,“1941年线”那样的边界,是英国逼迫中国旧政府承认的,那是不平等条约,而且还没有立界桩,我们不承认。
  双方人都年轻气盛,都憋了一肚子火气;双方的枪里都上了顶膛火,手指头都压在扳机上。谁也不示弱,谁也不愿放下枪。谁也想不到冷静下来,忘了两国高层已达成共识:暂时维持现状。有问题,应当快报告上级,走外交途径,友好协商处理。这不能怪他们,因为边界未定,各说各有理。最终按外交口径所说,“发生了小规模的武装冲突”。
  谁先打第一枪?谁被迫还击?连还活着的目击者也搞不清楚,追究这个也毫无意义。“我军受伤8人”,倒是有史可查。两个班,八人受了伤,差不多倒下了一半!可见对方火力够猛的。枪响后,连长迅速下令趴下,才无人阵亡。
  对方伤亡情况,无据可考。据目击者说,对方全撤了,天已黑,看不清楚。但中方这个连长很懂战场哲学,“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他估计对方也有伤亡,把尸体抬走了。按军人习惯,通常只会少公开己方伤亡数字,以免长敌方威风,灭自己的士气。
  “黄果园事件”,使中缅边境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缅甸一些媒体,惟恐中缅边界不乱,借机攻击中国开始入侵缅甸了,共产党不信佛,会捣毁缅寺,搞得人心惶惶。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