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黑土地上的人家>第一章 根在黑土地 第二章土肥水美的高家子

第一章 根在黑土地 第二章土肥水美的高家子

作品名称:黑土地上的人家      作者:百花仙子      发布时间:2017-05-16 16:06:31      字数:5621

  在干净平坦的乡间水泥路上,从村子的东头缓缓进入颇为引人注目的车队,一台、两台三台……噢,一共是七台。村子里的人知道,这是刘立业和张淑兰的七个儿女回来“看”他们了,近年来,这个车队,每到清明、七月十五、春节都会出现在这条通往村西头刘家坟地的必经之路上。
  车窗开着,刘敏指着窗外缓缓经过的一处院子说道:这是咱家院子的旧址。刘敏退休后,自己有时间了,家里有车,方便回老家看看,还有父母长眠在这里,所以,每年这个时候,刘敏组织在省里、市里最近的是县城的兄弟姐妹七人及家人的车队就会出现在这条路上。尽管头发已经见白了,尽管过去的土路已经变成了砖路、又变成了水泥路,尽管村西路边大树已经被成排的垂榆代替,榆树空隙间整齐排列着路灯,尽管路两旁的土房子已经被起脊的砖房所代替,自己老家的院子已被新主人改变没有了过去的痕迹,但在刘敏、刘剑、刘佳、刘茵、刘威、刘全、刘琳的记忆中,这里,过去的一切就象存在记忆的硬盘里一样,清晰留在大脑的主机里,点击眼睛的鼠标,激活记忆的内存,那是寻根的情结,那是归属的情结,那是血脉亲情的情结,那是中国式的传统的骨子里无法改变的情结,无论身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经历了什么,无论身在何处,根在这里,······
  
  
   第二章   土肥水美、高家子屯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东北平原上,坐落着一个淳朴、自然的小村庒,这个小村子就是黑龙江省杜龙县的立新公社为民大队三小队,当然这是官称,当地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称呼,都习惯称呼为高家子屯。
  一提起高家子屯,周围十里八村都知道。听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讲,曾经有个风水先生从这路过,赞叹道:“不得了哇,不得了,东有架子高,芝麻开花节节高,西有龙虎泡,藏龙卧虎出英豪。”风水先生的预言,先不说他准不准,但是,高家子坐落在东北平原上。这个大平原占全球三大黑土平原之一是有据可考的。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世界上有影响的三个大国,俄国、美国、中国都具有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特别东北平原的黑质土,是大自然赐给东北人得天独厚的宝地,它的肥力高,用手抓一把能攥出油,是适于水稻、高粱、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成为中国粮食基地。高家子,就坐落在这个黑土平原上。
  身在宝地的高家子屯,在全大队五个小队中,这个小队工分挣得是最多,勾的最多(即是人民公社时期,社员劳动的报酬计量单位是工分),在周边屯子中是最富裕的,外屯子的姑娘都愿意嫁到这个屯来,到是事实。
  高家子屯,是由屯子东面大草甸子中间的一个高高几十米的五棱体的架子而得名。原叫高架子屯,叫白了,就是成了高家子屯。据屯子有威望老人们说,这个架子是当年老毛子(苏联专家)勘探时用的,苏联专家撤走,也没有动它,它一直稳固的站在这里。它可以说是中苏传统友谊的见证。
  高家子屯,住在省城的刘家老二的女儿刘洋来这里采风的时候画了一幅画:辽阔的东北平原上,茂密的草丛中,各色野花盛开,在这中间有一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庄,村东头是一高耸在蓝天、白云之下的架子,架子的附近有一群孩子在嬉戏,村西面是一条阳光下白亮的河流,上面有头戴斗笠的渔夫在撒网打鱼,浅水处有一群孩子在戏水,岸边的山上牛羊在草丛中散步吃草,围观孩子们看了指着画说道:看,我们都在画上呢!
  高架子,无人能说出它的准确高度,在当地孩子们的眼里,就像哈尔滨的龙塔,它是屯子的最高点,也是这里人们世界中的高点。这里就是孩子们的的乐园。在架子周围地里、附近草甸子,春季杏花和各种野花一起开放在路边、草丛中,春天挖小头蒜、婆婆丁(蒲公英),夏天采摘野杏子,桑葚、老瓜票(可以生吃的野果)。女孩来此采野花,男孩来此打鸟、登架子。这个架子,有一蹬一蹬可以踩踏的正好放上脚的阶梯,一直到架子的顶部,胆小的人不敢上的,往下看--眩晕。这里又是孩子们假期的乐园。
  在大人的眼里,登上这个架子,极目四望,周围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中间放牧着牛羊,满眼的黑土地上随风摇动的玉米、大豆、高粱、黄橙橙的谷子,一片片糜子,仿佛是满碗的粘豆包,满囤子的玉米、满笸箩的大豆、满场院的高粱,让人看也看不够。
  如果当年的宋代陶渊明知道有此处,他会选择这里定居,那首《归田园居》会是出在这里
  种豆西(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这样一个小屯,住着几十户人家,整齐地排列着四趟该儿(街),中间有一条道,道南、北各俩趟该(街)儿,当人们走进村头,首先看见的是村子中央一棵高大的榆树,长得枝繁叶茂,格外抢眼。那就是村子刘姓人家,是屯子大户。住在屯子的中央,院子有一棵大榆树,长的枝繁叶茂,这是刘家的老宅,现在由老大刘立臣住着。对着道的前院住着老四刘立新 ,这也是原来刘老头领着四兄弟过生活时的老宅子,是老三刘立业让出给了老嘎达刘立新,自己在西头又买了一个小房,后翻盖成现在这个样子——独门独院三间房。刘家兄弟占住在中间俩条主该儿(街)。
  到了夏天乘凉季,人们坐在村西头的大树下。刘家老太太带着小板櫈往那一坐,吧嗒着长杆大烟袋,也是村子的核心人物。仿佛贾府中的史老太君一般。刘老太太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除了腰有点弓,在同龄的老太里是很硬朗的了。虽然牙没几颗了,但是胃口很好,不影响吃,老姑娘刘丽琴给她镶了牙,但她戴不习惯,也就不戴。
  和往常一样,刘老太太嘴里叼着长杆大烟袋,那个杆的长度,自己点烟袋时候,把胳膊伸得老长,手才能够到烟袋锅。虽然现在有很多人已经抽烟卷了,老三刘立业就抽现成的一盒有二十颗的烟卷,屯子里没有挣工资的社员也抽纸卷的烟卷,但是刘老太太还是用她的大烟袋。这时候老太太正和大家唠着嗑。刘老太对李老太说道:“我那副牌都粘了(旧了),条子那些,万子那些瞅着还中,就是老千、红花那几样,有的都折了,有的掉角了,我还想找人画一副呢,等冬天不出屋时,摆弄摆弄”,李老太说道:“等有功夫你让徐斌给你画一副,那小子,画这个还行”。说这话的李老太是住在刘老太后院邻居,今年比刘老太小几岁,但是看出来是年轻的时候是没出过力的,腰板很直,也是抽着烟袋。她是当年地主李七爷的夫人,都称七奶的。虽然现在解放了,李七爷也死了,李家也被分了田地,现在过着和贫下中农一样的日子,但是李老太为人和善,邻居也不敌视她,因为她的娘家也是贫农的。正说着话呢,这时,刘老太太七岁的小孙女刘茵跑过来喊道:“奶奶,快回家吧,姑姑回来了。”
  老太太听到孙女的话,吸完最后一口烟,把烟袋锅子往地上磕打着烟灰,站起身来,弓着腰跟着小孙女往回走。刘老太腰是驼了,但是,头发还是黑黑的,梳着嘎达揪(挽着发髻),这跟自己的兄弟媳妇三老太太比,要年轻,(三老太太一头白发)。李老太太喊道:“老闺女回来又给你带好吃的了吧。”刘老太太不用看,就知道背后羡慕的眼光,听到说自己有福气的声音。大家伙七嘴八舌议论着老太太有福气。
  说起刘家,李老太太声音高了许多,她是住在刘家后院邻居,知道的多。所以大家都静下来听她说。“人家那四个儿子,一个闺女都行啊。就说刚回来这老闺女,嫁了个转业军官,是和他家二小子刘立成一起当过兵的,我听刘老太太说,当年打沈阳的时候,立成他们一个连就剩下他们俩,他家的二小子还是被老闺女刘丽琴女婿从死人堆扒出来的战友,那不后来就把刘丽琴嫁给了他。现在是转业到他老家的市里火车站的当了领导,刘家人去刘琴那坐火车都不用打票呢,说是他写个条子就行呢。”前院的齐嫂也接过来说“刘家二叔那是有战功的,转业去了省城,也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好像管木材的,那回刘家大伯的小子结婚要做家具,找他买的木材。家有俩个闺女,长得高高瘦瘦的,可好看了,日子过得挺好。”
  李老太说道:“听刘老太说过二小子的大闺女不是他亲生的,是个收养的,那个孩子是他的战友的孩子,他是在战友留下来的遗物中的信封地址上找到战友的家,战友的媳妇也在轰炸中死了,他找到那个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成了流浪的孤儿,他就把这个孩子带回了,当成自己的孩子养着,这就是他们家的大闺女,上回俩个孩子来了,你看她们长的不一样,性情也不一样。”
  人们坐在那看着陆续去刘老太太家的小儿子刘立新、大儿子刘立臣,又唠起来。齐嫂说:“这又够刘三婶忙的了,有人来看老太太,就得做饭招待,也够她呛,长得个子也不高,也不壮,那些孩子,加上老人,家里家外,炕上地下这些活,刘三叔还总不在家,你看她累的背有点驼了,有时还咳嗽。”
  要说刘老太太有福呢,大儿子是咱们大队书记,三儿子刘立业也是公社干部,压低嗓音说道“刘立新不知道为什么,城里班不上了,回家种地来了,有人说是犯了错误呢。”
  李老太太差过话题说:“说刘老太太有福,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孝顺,又小声说道,有眼力,当年刘老爷子死的时候,四个儿子让她选去谁家养老,她选了三儿子刘立业家,人立业媳妇多孝顺呢,一般人都不行,伺候老太太,那老太太,吃小锅(灶)。”
  齐嫂接过来说“那天,我去借鞋样子,他们家用俩张炕桌吃饭,炕头桌子是老太太和刘三叔吃面条鸡蛋,炕梢是三婶领那些孩子吃苞米碴子粥、咸菜。刘三婶说,男人是挣钱的,得和老太太一样吃点好的。”
  李老太说“刘老太牙不行,只能吃软的,他们家煮苞米碴子,给老太太做面汤,也是老三媳妇好,夏天呼苞米,老太太咬不动,老三媳妇,给叉苞米包,蒸上,能咬动,还能吃新苞米,唉。”
  齐嫂说道“李奶奶,你不用叹气,你也享过福,当年你有丫鬟,老妈子伺候着,衣来张手,饭来张口,何等威风啊”,李老太太见有人提起她的地主家庭的过去,怕说多了招来祸,赶紧说道“不早了,得回家做饭了”,李老太刚走,许家老太,也就是李老太的嫂子走了过来,虽是亲戚,但却是标准的贫下中农成分。她坐到刚才李老太太坐的地方。人们接着刚才话题继续唠着刘家的事情。
  许老太听了一会说道:人家刘三媳妇真是好样的,你说,刘三是公家人,这长年在外面,就刘三媳妇领着孩子和老太太过日子,这家里家外的一个女人容易吗,刘三和媳妇也曾经商量过,家搬到刘三上班的地方,老太太不去,说死也要死在高家子,这就苦了刘三媳妇了。
  也难怪老太太不走。刘家本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那时还没有刘三呢,据刘老太太说,当时是挑着担子来到这的,这东北的黑土地好啊,长庄稼,不但粮食是够吃了,余粮还可以养猪,那也不去。要是跟老三走了去了外场,那就得吃公家粮,像老三似的,一个月就二十八斤,这么多孩子,正是吃饭的时候,又该不够吃了,刚吃几天饱饭就折腾。老太太坚持,刘三家,也只好还住在这里。
  齐嫂接过来说道:“也是人家三叔、三婶子孝顺,那高家子不还有俩儿子吗,还有老大刘立臣,老嘎达刘立新,老太太不愿意走,去这俩家谁家不都行吗。”
  许老太太说道:那俩家,去住几天还行,要是长年住哇,谁也不行,还得老三媳妇心眼好,不说别的,跟邻居吧,你就说我那小姑子家---住在她家后院,小声地说道:那年粮食不够吃,家里孩子饿,哭闹,她听道,悄悄送玉米饼子,成分不好,一般人不敢搭理,你听她咋说:我也不识字,不知道成分好与不好和饿有啥关系,不管是啥成分,没得吃,就得饿,孩子饿就得哭。
  要说这里民风淳朴,如果有人举报和地主家走的近,那还了得,就连刘立业也要受到牵连啊。
  刘三媳妇处呼人就是厚道,那天我儿媳妇帮她匝鞋帮子,人家不白用,给了俩双趟绒鞋面子。这时候齐嫂咳嗽了一声,意在提醒她别说了。   
  许老太没明白意思,还接着说道,这么好个人,和我儿媳妇处得可好了,她俩已经定了儿女亲家了。齐嫂说道:你可拉倒吧老太太,那是大人开的玩笑,刘茵刚七岁,长大后谁知道谁能啥样啊,在说,那个小辣椒可厉害了,你家孙子能行吗?许老太太也笑道,我孙子宝宇要是真能娶到刘茵也是不错的,看她妈的为人,闺女就错不了。
  齐嫂、许老太看到刘立新媳妇走了过去,齐嫂说道:我紧着咳嗽不让你说,你没看见有刘家人吗,说多了,不好。
  在说刘家格外热闹,刘立臣、刘立新都来了。刘家这四个小子,一个闺女,年龄相差三到五岁不等。老大刘立臣是个大哥,在家族里是一把手,今年五十多了,现在任大队书记,正是发福的时候,平时抽烟用烟斗,用老三的孩子刘剑的眼光看,大伯父长的有点象陈毅,特别是叼上哪个烟斗更象。二伯父,孩子们都很少见到,在相框里面有二伯父穿着解放初期的军装,眼睛不大不小,但很有神,细高挺直的个子,挎着盒子枪的威武的照片,刘立成是刘家孩子引以为荣的二伯父。刘立业体态和刘立成象,是个大眼睛,但是比他单薄了些,老四刘立新个子不比老二矮,在哥哥们眼里是恨铁不成钢的,城里会计干的好好的,因为账目问题,下放回到农村来种地,因为最小,就是现在四十多岁了,在哥哥姐姐中,还有小时候都让着他的惯性。
  这时的刘立新拿了一块槽子糕道:“我尝尝”丽琴笑道:还是小时候的样子。
  立新媳妇帮着立业媳妇把饭菜收拾上桌子。立业媳妇让自己的大小子刘剑去打点酒,大伯和老叔在这吃饭,得有点酒。
  这时的刘立业还没有下班,下乡了,不知道几天能回来。这样独自招待客人,立业媳妇也不是第一次了。
  到了第二天,人们也都散去了,家里就剩立业媳妇张淑兰和孩子、老太太、还有刘丽琴。
  这时,刘丽琴对张淑兰说道:三嫂,来歇会,别忙乎了。姑嫂开始唠起家常。刘丽琴对张淑兰说道:“三嫂,你看家里这么多口人,就我三哥一个人挣钱,家里也不容易的,日子得节省点过,不能大手大脚的”,张淑兰说道:我知道。刘丽琴接着说道:我就听说你有时把东西给人的,你把鞋面子给老许家媳妇了吗?张淑兰说道:“咱家也没有缝纫机,我有时求人家给匝这么多口人的鞋帮子,也不能白用人家不是。”刘茵看着妈妈有点发怯的表情,对姑姑说道:“不要你管我妈的事情,不要你管。”姑姑说道: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倔强的刘茵还是说道:不要你说我妈妈。不要你管我家的事情。
  张淑兰一向比较善良和厚道,她没有追问是谁跟小姑子说的,知道她又不在本地,怎么会知道的,她也不计较小姑子话的轻重,也知道小姑子从小就任性,从小就让着她。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