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零距离接触图瓦人>前言

前言

作品名称:零距离接触图瓦人      作者:大路白杨      发布时间:2017-04-17 15:09:32      字数:3813

  写在前面的话
  
  这部用心写出来的这些文字,放在自己手中压了有一段时间,细细地算一算,它们早已是十年前的一篇老旧文字了。
  对于这部书稿的内心评价,我始终觉得它不仅是一个文字的事情,而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复杂问题。其实,我一点也不想让这本书变得复杂,充满着某种影响人们思维的政治色彩。新疆当前面临的政治局面,因为乡村基层的问题和民族暴力恐怖势力的出面,而显出一种让人始料难及的时代。在目前来看,它肯定不是一本容易发表或可以出版的文字,这是我在当时写作它中根本没有料想到的结果。
  当时的我只是凭着一腔单纯或狭隘的视野用热情去写,从而忽视了其它更重要的历史局限。当然,若是论起这部文字风格来,它仍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能用最真实、用现场感和用自我发现的目光,才能写得出的东西。它记录着我在2007年初——2008年初的一年期间里,独身一人深入到最基层的乡村之中,所能经历、遇到和承担过的细琐事情;甚至,包括了从我身旁走过之后就会消逝而尽,随便发生过或悄然发生却不为我真正所知晓内幕的生活表象,它们目前大多已经散落流失或泯然无着于日常的岁月时光里了。可是,对我而言重要的收获,是这些从自己心中流露出的真实想法,包括暗夜之中产生的一丝人生感叹,居然无意间用文字的方式留存了下来。
  这本书初稿的框架写成以后,正逢我做了一场手术后的休养时期,没有及时地补充资料,拿出去发表和出版,甚至没有体力和精力去深入地修改,以至拖到了现在还未得到出版或发表的一丝信息。书中的许多人物,或是走了,或是死了,或是退了,有些人甚至不知去向了。当然,有更多的人仍在活着,只是他们都渐渐地老去了十岁。活着的人中,多数人生活都变得更好了,有提拔当了官的,有发了财买了车的,有调走他处继续干活的,也有提前退休替儿女看孩子守家的,更多的人依然留在他们原来的岗位上,干了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总之,我写到的这些人,都以最好年代的生命付出与努力,陆续获得或继续着他们应得到的好日子。当然,那一座留在遥远大山里的小小村庄,以它原始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逢上了最好时代,正借助新疆旅游业的开发和门票收入等途径,在政府的领导下一天天地富裕起来,这样的结果让我很感欣慰。
  而我自己的生活却改变了很多,远远地离开了这个村庄,过上了舒适充裕的城市生活。恰恰是这种城市生活的无聊和人与人之间的拥挤,让我突然想到了这些记载着自己两年来农村生活的文字。2008年的下半年,经过一场大病,我在手术后的长期休息和身心疗养过程中,陆续地完成了本书初稿的写作和修改补充。我知道,自己不能再寄托什么正式出版和发表的希望了,因为随着国家治理政策的出台和各种商业出版社的利益原因,它能获得出版的奇迹肯定不会再发生了。
  于是,我就想让这些自以为最好的文字,该让它们去寻找一个适合发表的舞台了。
  于是我选择了这么一种网络发表的平台,可能这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作者于2017年3月
  
  前言
  
  一直在城市的机关工作,城市的街道,习惯和永远地成了我喜欢拥有的一片故土。
  从学校毕业进入机关,又走进了大机关,从业务工作转到行政工作,最后又转回业务部门,可以说,我几乎没有离开过城市,没有离开过我那个专业性极强的部门。尽管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边境城市,一条季节性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安静地穿城而过,但并不影响河的两岸盖满了大大小小的、模式近似相同的楼房。整个城市只有一条像样的细长而弯曲的街道,因此,这条像样的街道就分路段被写成几个不同的街道路牌,时不时有来自深山牧场的畜群走过,在城市的街道上留下了稀稀落落的牛马羊粪,使城市里的环卫工人和清运车忙乎半天。为了保持城市的形象,有关部门下达了牧民转场绕城走的通知,并由政府的管理部门负责,把不准上街放牧的精神转达到每家牧民的耳朵里。尽管如此,但毕竟它还是一个正式的城市,拥有了城市的管理部门、城市的功能、城市的环境和城市特有的人际关系等诸多内容,就像小小的麻雀一样,各种器官一样不少。城市赋予人类的各种内涵一样严重地影响着我,也影响着我固定下来的思维和习惯于奢侈的生活方式,更影响着我对自己人生与社会生活观念的看法。
  对农村的生活、对实际的农村,可以说我从来没有真正地深入和进驻过,就像一个城市的溜边者,我对农村保留的所有的看法和感觉,都是来自于官方的电影或宣传部门管理下的电视和报纸杂志。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宣传材料中所描绘的那样,我的思维习惯了宣传部门的主流思路,固定地有了这样一种定势思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全国的农村都富了起来,农民不再是过去那种吃饭要讨、生活要补,全靠国家救济的农民了。在我的印象中,绝大部分的农民家盖起了小楼,住进了有水有电的砖瓦房屋,用上了电视、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使上了摩托车、小四轮甚至是小轿车等交通工具,吃上了面粉白米,过上了内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连年增长,农业的经济地位明显提升,使拥有了人口比重较多的农民群体有了消费的基础,广大的农村全面而持久地拉动了全国的内部消费。
  其实,当一个人以农村干部的身份真正深入进去,你会在灰突突的居住环境之中,有一种出乎意外的“发愣”、“触电”感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吗?这里还有真正的农民吗?这是现实中的农业吗?你会发现农村的实际情况,远没达到宣传中所描述的那样富足美好。在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农牧区里,农村的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所定势思维的那样好,可能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甚至一些贫困地区的情况可能更严重的多。这些贫困的情况,许多高层的领导早已看到了,也正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没有把情况和问题见诸于新闻媒体,没有把真实的情况向社会说出来而已。
  当然,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感受到的,这种变化也影响和波及到中国农村的各个角落,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变化是巨大的,起码让广大的农村家庭基本上解决了居住问题,广大的农民解决了吃饭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少有的。不论是巩固基层政权,还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都算是当代中国政府的功劳之一。农村所发生的明显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毕竟不是我们想象或所宣传的那样美好,那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这一次,我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进行工作,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虽然,这在别人看来是一件非常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是在单位内部受到排挤的表现,而且我的年龄在下基层人员中不大不小。但是,我还是以快乐的心态喜欢并做出这样的生活选择。作为人生必须具备的经验来说,我是抱着生活一次,改变一次的态度而去的。在基层农村生活工作一年,时间虽然不长,但对生活在城市机关里的人来说也不算很短了。对于我来说,生活总要经历的就去勇敢而面对着去经历,不必为此而悲悲唏唏、期期艾艾、患得患失。
  正是为了改变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日益冷漠的感情,我选择了去农村经受生活的道路,那怕这只是一年,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旅程,来改变我单薄的感情,尤其是改变自己对农村的根本认识。因为,通过这种重新的生活,才能真正认识到,过去对农村的记忆是那么地浅薄而表面,而一旦深入进去,就你会发现通过穿越表层认识,在广大的农村中,许多丰富的生活、惊人的发现、人性的本质内容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你的面前,使你感受着生活的多彩和生命感触的多样化。
  2007年,我作为单位派出的下派干部,加入阿勒泰地区下乡干部的行列之中。我知道,自己将在一年的时间里,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索和自己的体验,深入一个边界线上的民族乡,从一种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损失,但从另外的角度而言,也就是对我来说,可能我正在深入一个杂草丛生的原始之地,在揭开新的内秘,在开拓新的思想领地。正是这个深不可测的地方,有一笔无形的财富正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到来。出发前我曾想过,在那里,我接触的人一定是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到的事是触目而深刻的,体验到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此,我从自己的角度上加上记录。
  经历过一年的时间,我觉得自己不论在心里、还是人生看法上,甚至对生命的本质上都有了质的改变。那种娱乐式的生活感情,正一点点进入渗透着情感控诉的严谨生活领域,曾经失去的统治过自己思想的某种观念,也一点点巩固着自己的哲学思想。
  记录,不仅是一种过程的简单保持,也是对一份体验和生活过程的负责;更多的是生活内容对一个人最好的情感体验。在记录之中,既保留着新鲜的花朵般的露珠,同样,也会收集起人类干涸许久的泪水。我觉得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状态中,让自己找回了曾经失去多年的某种熟悉感觉,那种亲情嵌入手抚般的熨贴、那种侵入心肺的刻骨、那种植物干枯之后沾水的瞬间,都让记录充满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在我感到困难而当地居民习以为常的生存条件下,许多对于我来说比较麻烦的事情,确实让我头疼不已。但是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之中,又让自己能在独自一个人的状态中,体验着人类的伟大与命运的无奈,活着是为了更体面的死,用死亡的方式成就着人类某种不同的辉煌。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其实是一种幸运的机遇,我总觉得这是命运之手在暗示般地安慰自己,等一等之后就是一种新的天地。因为,生活毕竟让我有了一次放开管束的机会,因为,自己毕竟有了一次能操纵自己的时候。
  在一年之后,重新修订这个前言时,觉得以前有些想法确实有些不敢相信。但是,就让它如此吧,许多荒诞的生活制造着现实,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真实是一件最有实力的事实。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