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那神奇壮观的远方>【十一】问道青城山(二)

【十一】问道青城山(二)

作品名称:那神奇壮观的远方      作者:浅墨清语      发布时间:2017-03-16 16:12:23      字数:8170

  二、青城山后门
  祖师殿位于青城山天仓峰,创建于唐代。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是青城前山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景点。始建于晋,原名“洞天观”,宋宣和年间改称“清都观”,因供奉真武大帝,又名真武宫。现存殿宇系清代所建。背靠轩辕峰,面临白云溪。以小巧玲珑的四合院布局,配以云松塔、灵官殿,古色古香,环境清幽。殿内有八仙图等壁画和诗文刻石,供奉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和铁拐李、吕纯阳祖师、张三丰祖师等塑像。殿外山势开张,四周林木繁茂。据说唐睿宗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公主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羽化后葬于此山。观中古迹有薛昌浴丹井、杜光庭读书台、清人黄云鹄题记的云松塔以及问道亭和闻胜亭。
  张道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道名为张道陵。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
  上山走马观花参观了一下观音阁外在建筑,边走边看,朝着天师洞走去。游走青城山间,就像走在一片无声的宁静世界。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浓厚的道教文化,让人无形之间就融入了美好的大自然间。人与自然地关系,和谐无比,宁静无比。这就是一片心灵的圣地,它难得的祥和浑厚与沉稳,这也应该是尘世最美的底色。
  朝阳洞,位于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内有殿堂、香房,建筑面积约千余平方米,该宫观依岩傍洞而建,洞口站楼为悬空古建筑,洞中塑有宁封真君及吕祖、邱祖、三官神像。相传曾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光绪年间,四川成都知府黄云鹊,为乐其幽胜,常来结茅而居,留下有“夜雨空山枕石眠,晓来骋眼盼遇天。平林日射青如黛,大野云铺白似棉”的赞美诗句。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据说抗战期间,蒋介石曾来此暂居。宫观内有文物古迹,据了解大小朝阳二洞,相距五米,大者洞深24.2米,宽32.13米.高4.36米。民国年间洞内建有单檐殿宇。小者洞深5.3米,宽11米,高3.2米,内有名人题记。这里,苍岩壁立,乌道盘迂,老藤古树,奇峰怪石,常没于山岚雾障之中,唯洞口豁然开朗,当王导带着团队到洞口时巧逢天开,阳光洒向洞岩,岩壁金光灿烂,象撒了一层碎金;俯视平原,田园村舍历历在目。
  青城山朝阳洞与位于兴文大坝镇北侧,离县城28公里处的朝阳洞均是天然成洞,此洞前岩壁上有“三丰旧居”石刻,相传张三丰就在这里修炼成仙,有许多张三丰的故事传说。原洞口有庙宇,名“朝阳寺”。庙已毁,尚有残桓墙基隐约可见。它和青城山老霄顶下三公里处的朝阳洞三丰祖师庙是一脉相承的,都是道家的圣地。
  洞是喀斯特地貌,结构分为三层。据记载:地面一层,洞宽18米、高30米、深100米。洞宽敞、平坦、光亮。内有石刻、青狮、白象、犀牛、卧虎,在洞口的右侧岩壁上书刻有“朝阳仙境”四字。洞口左侧则是一暗洞,沿额上有“三丰迷宫”四字。洞深处右侧有钟乳石笋、其一高约6米,其二高约1米左右,三者俨然像一人伫立在看管着蹲在面前的两只雄狮。洞的天蓬上倒悬的若干钟乳石,有的像垂莲,有的像龙头,有的像玉笋,有的像蘑菇……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洞口螺蜂,翠竹挺拔,葱葱茏茏,藤萝满布,蔓延攀附。与地面培植的四季花卉和点缀的盆景组合成景,格外清幽雅致。这样的洞内通常是冬暖夏凉,走着时有湿湿的水滴跌落在人的头上,有种潮湿阴凉的感觉,如果在炎热的夏季,只要你到此地,暑热全消,神清气爽,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暗洞“三丰迷宫”为第二层。此洞是1996年才开发开放的,洞长800米,曲径幽深,蜿蜒起伏,有12个洞厅,30多个景点,成一条龙形状分布。洞内溶蚀堆积物发育,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边幕等保存度完好。这些溶蚀堆积物,形态各异,奇丽无比,似人、似物、似景,给人以幻想的启迪,在灯光照射下,晶莹闪光、迷离恍惚、奇丽迷人、又给人一种奇幻,仿佛在仙境遨游一般。洞里精华的景观有“金龟戏鲤鱼”“三丰书画室”“天然林园”“三丰酒窖”“聚仙厅”“金银牌坊”“万亩良田”“仙女沐浴”“金龙抱柱”“灵芝塔”“巨手山”等。进入暗洞下石梯十多级、拐弯上石梯十多级便见到第一个景点:洞顶悬挂着的钟乳石,犹如盏盏明亮的宫灯,那众多的石蘑菇,形象生动,好像在点头示意,热情欢迎游客。受到欢迎的游客陆续走进一厅,则见一只金龟居高临下,与那丰姿绰约,半身跃出水面的鲤鱼嘴对嘴,这便是“金龟戏鲤鱼”。
  游览过“四面瀑布”后就到了“三丰书画室”。这间古老的屋子里,摆着一架古老的乐器,用手指在不同的位置轻轻扣击,会发出不同的音符,音韵绝妙,令人惊奇!还摆设有石笔、石砚、笔架和万卷书,可谓是琴棋书画一应俱全。石屋的右边,就是道貌岸然、栩栩如生的三丰祖师像。大部分游客到此,都要与“仙人”合影留念,以求神保佑家人平安,万事顺利。继续下行,有一厅是“天然林园”,正中有一株巨大的桃树,根壮枝繁,叶茂丰满,树旁边有一潭,潭水幽深,清澈见底,这就是“桃花潭”了。大有李白送汪伦的诗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比汪伦送我情”。往前是一片翠绿的楠竹林,这里有爬行动物和一些不曾见的过的植物。看过“神秘古塔”,就到达“三丰酒窑”景厅。厅左面的钟乳,竹节显露,好似一片繁茂的竹林,林边有个酒厂,里面有粮仓、烤酒炉、酒坛,还有一个石海螺。传说张三丰嗜好饮酒,号称“酒仙”,每次酒酿成,他吹响海螺,众弟子闻音就赶来一同共饮。下面看过“仿长城”、“婴儿拜佛”就到了“聚仙厅”。展现在右边凌空的高台上边,垂吊的钟乳,光彩熠熠,宛如华丽宫灯。那一根根石柱,健将有力,在光影下随着游人的脚步又似乎阿娜多姿,活象众仙女下凡,轻歌漫舞、挥舞衣袖,欢乐无比。挨邻是“金银牌坊”。厅的左右两边各有两根倒立的石柱对称成牌坊状,一边一个钟乳石,酷似两只狮在守门。左边白色称“银牌坊”,右边黄色称“金牌坊”,接着是“万亩良田”,这个厅约三、四百平方米,是一大片的波光粼粼,阡陌纵横的水田,这是藏匿了若干万年的世外桃园。游览这样的景区,了解道教历史,可以说是值得的。
  从朝阳洞向上行走大约三公里就到青城山第一峰东坡,于观音阁之上,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海拔1260米。看到伫立着一座始创于晋代的宫观,这就是青城山著名的上清宫。
  上清宫是青城山位置最高的道教宫观道观。宫观晋代后废,唐玄宗时重建,五代王衍时再建,明末毁。现存观宇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民国年间陆续重建。大殿祭祀三清。同有传为麻姑浴丹处的麻姑池、八卦鸳鸯井、楠木刻板《道德经》全文等。宫左玉皇坪是前蜀王衍行宫所在地。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上清宫门前的场院有参天古树,杆壮叶繁,绿荫成林,荫庇过往行人。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楷书,严谨公正之致。两边楹联,为于右任书,浅墨看了好一会才辩知“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大殿金碧辉煌,宫内有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楹联、壁画等文物。宫内跪拜着虔诚的善男信女,香案上香火旺盛,烟雾缭绕,弥漫宫内。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既是传说中神仙道士的洞府,也是皇帝的避难所,还是农民起义的大本营。
  正殿供着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和张三丰的塑像。他创建了太极拳,是道教武当派内家拳的祖师爷,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道教学派。
  张三丰来去无踪的行迹,神秘莫测的身世,太极宗师张三丰在传说中从来就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且不论他存世的年龄,仅其出生地就有20多种说法。张三丰的出生地,6月21日,首届海峡两岸张三丰文化研讨会上,邵武作家马星辉为大家揭开张三丰的神秘面纱,解读其争议不断却又确凿无疑的出生之谜。《张三丰传奇》的作者马星辉经过两年多的寻访考察,找到了张三丰是邵武人的坚实证据链,详实的史料极力证明张三丰为邵武人这一事实。对张三丰的出生地有了精确的考据,马星辉的坚实证据链证明:公元1264年,张三丰降生于中国福建邵武禾坪镇坎下村张家,汉族,是不同凡响的一代太极祖师问世,出生时取名为子冲,字全一,后来火龙真人祖师赐号他为“三丰”。张三丰先后得火龙真人、吕洞宾点化,行侠仗义于江湖。后行天道,反元兴汉。数次点化明朝天子朱元璋,遣刘伯温、李善长、沈万三等人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
  然而,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陷害功臣,大开杀戒。张三丰几番劝阻无效,愤而离开,隐入山间大野,于北岳恒山、湖北武当山,以及禾坪境内的武阳峰、留仙峰、翠云峰潜心修道,故世人又称他为“张三峰”。
  《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头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是集道学、武学和文学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别名通,字君宝,所处时代,宋、元、明、清。元季儒者、武当山道士。于明朝初年入山修行。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娶妻黄氏生一子。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建观塑像供奉在祖师殿内。张三丰是道家内丹祖师和道家拳术祖师,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张三丰所创的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
  其实,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
  清代大儒朱仕丰评价张三丰说,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
  东配殿名文武殿,供奉孔子和关羽。殿右有两眼奇井——鸳鸯井这两口井一方一圆、一浑一清、一深一浅,一温一凉,并排两列,像一对美满的夫妻朝夕相守顾得名。这鸳鸯井三个大字,是张大千先生带着他的学生来写生时留下的。鸳鸯井下边泉源暗通,堪称一奇。这两口井到底何为鸳井、何为鸯井呢?是方为鸳,还是圆为鸯呢?在北京,天坛是圆的,地坛是方的,“天圆地方”,天为阳为男为鸳,地为阴为女为鸯,所以,圆井为鸳井,方井为鸯井。
  上清宫的主殿是老君殿。屋顶传统的飞檐翘瓦,青砖到底,道教的创始人是在青城山山腰天师洞结茅传道的张道陵天师,但他却不是道教的始祖,道教的始祖就是眼前看到的这位老子——李耳。相传张道陵在创教时,告诉道众是老子李耳让他创立道教,而《道德经》就作为道教的教义。老子像旁供有三丰祖师和重阳祖师塑像。
  青城以“天下幽”而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吸引了无数的名人学士。当代书画大师谢无量、张大千在青城山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墨迹。1940年前后,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四年余,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逾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出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酷爱青城山的画坛巨匠张大千先生在去世前两年抱病手书的“青城山上清宫”,托人带回祖国大陆,表达了暮年张老对给予他创作灵感和题材的青城山的眷恋之情;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在石笋峰前刻有周恩来总理关心教师和学生的话语,也有蒋中正、于右任先生的宝墨,也有冯玉祥将军修建的“闻胜亭”。也有宋代诗人陆游、范成等大家寻着诗圣杜甫的足迹来到青城山,抒发他们一腔情怀,弥留宝墨遗迹。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上清宫的宫殿旁,有一小路直上峰顶是彭祖峰,上老君阁的这段路又窄又陡,而且弯道很多,部分人几乎是匍匐爬行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人边爬边说。
  “这算什么蜀道难?真正的蜀道难是上不去,下不来!”又有人接着话茬回应着。
  说归说,但行走这多变陡硝的石阶还得处处小心,人们战战兢兢,气喘吁吁,向上继续爬山前行,当爬上了海拔1600米的青城山主峰老霄顶时。向下望去,只见婉婷延绵的小路由山脚盘旋而上,在绿荫丛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宛如一条龙在山间狂舞。特别吸引人眼球的是唯青城山才有的各种道观,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着一身绿色,神气地耸立在山冈上、涧沟旁。环顾四周,众山如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来到了老君阁,峰顶上有一六角亭,是最早原有的“呼应亭”,相传取自“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是观赏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这里地势高旷,气候时与山下不同,往往山下雨雪纷飞,山上却星斗满天。范成大曾有诗曰:“但觉星辰垂地上,不知风雨满人间”。
  隋唐时统治者对道教很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
  沿呼应亭而上,便是新修的“老君阁”。20世纪80年代末改亭建阁。2008年“5.12”特大地震毁坏后,重建以前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阁高33米,建筑面积2400平米,共9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寓意天圆地方,以示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尖顶,中堆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
  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基层依山势用石材作平台和海慢栏杆,错落曲折。阁周上下分设楼梯,供游人直达阁顶。至阁顶,见雪岭西来,岷峨东去、平畴陆海、诸水如带,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阁内中空,庄严耸立太上老君坐莲像,像高7.3米,连座台高10.37米。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等处。其中东华殿的一百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钟离权。三层楼的罩式高阁里供奉着道教始主李老君骑着青牛的巨大铜像,显得威武释然。老君像高13.6米,连牛身通高16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
  院落里有大型香炉,香火旺盛,周围有穿着道袍的人,他们或站立或坐着的都在不厌其烦的给那些带着祈愿欲敬奉膜拜神灵的人们随手递过去一炷香,他们跪在香炉前,此时的膜拜、许愿、和祈求者似乎就到了与神灵交通的空灵,心无杂念,只把自己所求的事默默地告诉神。有言道“心诚则灵”吗,人们一阵默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是心的释放和愿望的期盼,道士也接着说这里的神很灵验的,只要心诚之类的话让那些善男信女把更多的钱财供奉出来,人们似乎是在想唯有把钱物供奉给神灵,才算是举心虔诚,方能心安理得的离去。人流在神像的脚下涌动,人们爬山的气息逐渐平定。香烟在空中缭绕漫延,或多或少,或有或无的安慰着一颗颗虔诚和衰微的心。
  入阁进入三楼观光廊,凭廊远眺,青城山诸峰,碧绿一片,此起彼伏,让人顿时眼界开阔。习习山风拂过耳际,翠浪滔滔不绝,让人更觉清心爽目,舒适和快意涌上心头。远看,岷山隐隐,岷江如白色的银带,蜿蜒飘逸。俯瞰整个天府平川,成都平原如千里锦绣,景色怡人,青城“幽”意尽收眼底。
  青城山背靠岷山雪岭与千里岷江,面向川西平原,俯瞰天府之国成都。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四面诸峰环绕,是古文里记载的状若城廓。中间山谷、盆地多被高大乔木遮蔽,小径穿行于丛林深谷,林深树密,遮天蔽日;薄雾缭绕,四处漫延;雾里雾外,仿若仙境。行走于林荫之中,沐浴在面粉似得湿漉漉的空气,贪婪的吸兊着唯青城山才有的富含负氢离子天然大氧吧的新鲜空气,习习晨风轻轻撩过面颊,雀鸟欢歌耳际;山花烂漫青山,香气溢满城廓。而且,青城山每一个峰峦,每一块崖岫,每一条溪谷,甚至每座宫观,几乎都被苍翠欲滴、青翠葱笼的树木掩映着;真是“青城处处幽”!穿行幽深的林中,嗅木香,赏花开,听潺音,闻鸟脆……这一路爽然而惬意。
  阁外露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依势而建,海漫栏槛、曲折迁回盘旋而上至阁顶,老君阁建筑群还包括东华殿等处。其中东华殿的一百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钟离权。碑文记载:老君阁于一九九二年秋兴建,历时三载竣工。为八百里青城圣境,又创一宏伟奇观。晴霁可眺览岷邛青峨远近数百里风光及天府平川数百里秀色,可谓集天下之壮观。
  青城山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这些道观亭阁建造艺术,引人入胜,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筑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全山以幽洁取胜,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
  前青城山道观、文物古迹、撰联众多,道教文化深厚,幽静整洁是它的主要特点,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特色的“圣灯”也是在其他景区极难见到的。特殊自然景观有三,分别是日出、云海、圣灯。是上清宫的三大自然风光。可是旅行团的时间安排很紧张,没有看日出和神灯的时间。但是,因为青城山阴晴不定的天气,有幸在上清宫看到了茫茫的云海,如大海汹涌起伏的波涛,形状各异,变化多端,翻腾着,飞行着,变幻莫测,或浓或淡,真是名不虚传。日出和云海在旅游风景区是比较常见的,惟“圣灯”尤为特别。据说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位置。相传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们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其实只是现实山中磷氢化物自动燃烧的自然景象。
  青城前山最驰名的文物古迹数道观和上清宫,它们宫观相望。自然风光有仙履清凉、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石笋峰、金鞭岩、丈人山等是主要的自然景观,人文与自然相互衬映,彼此增色,景色十分优美。其建筑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遍布路径的亭、桥和石阶,它们以树皮盖顶,树杆作柱,树枝枯藤为装饰,铁灰色的石灰石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而在观风景的同时,一座座亭子上的一副副对联让人赏心悦目。阴亭有“苔深不语常湿,林静无风暑自消”,读老舍先生的诗句,宛如沐浴夏日清风。当读到“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时,给人的感悟是积极向上的豁然开朗,与微笑面对生活地轻松,还有几分淡定和从容。据说这贴切的对联出自王若飞之岳父(曾留学日本的著名教育家)黄齐生之手。
  这里有最浓郁的道教文化,有优美的自然风景。青城山,山林的幽深,古道的幽静,山花的幽香,鸟鸣的幽趣,溪流的幽情,岩穴的幽邃,楹联的幽意……真让来青城山的人们大饱眼福!真不愧从古到今被人们誉为人间仙境。
  奇丽的黄山,秀丽的峨眉山。都不如青城山的幽静和环境的整洁,更没有具备青城山浓郁的道教文化气息。到了青城山真听不到游客的吵闹声,只有鸟兽的鸣叫声;这里的树木品种齐全,桑树、松树、柏树,好像在互相攀比,看谁出类拔尖,这里的环境美的让人窒息!气候湿润的让人舒适感到了极点,空气清新的没有更美的语言形容坐在缆车上你便可以听到牛蛙、蟋蟀和小鸟在唱歌,它们的叫声与小溪叮叮咚咚的声音汇成了大自然的一首乐曲。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