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那神奇壮观的远方>【十一】问道青城山(一)

【十一】问道青城山(一)

作品名称:那神奇壮观的远方      作者:浅墨清语      发布时间:2017-03-15 18:25:25      字数:10800

  一、青城前山
  青城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为邛崃山脉的分支。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地质地貌独特,植被茂密,气候适宜,林木葱翠,层峦叠嶂,曲径逶迤,古观藏趣,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60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1982年,青城山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首批批准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青城山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是全球道教全真道圣地,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一名丈人,一名赤城,一名清城,西岳佐命之山。为十大洞天第五洞,号曰“宝仙九室之天”,在青城县青城山洞,周回二千里,属青城丈人治之。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环列三十六峰一百零八胜景,诸峰环绕状如城廓,故名青城山。青城丈人,黄帝所命也,主地仙人,是五岳之上司,以总群臣也。丈人领仙官万人。道士入其岳,丈人服朱光之袍,戴盖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车从众灵,而来迎子。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青城山以它特有的幽静而闻名天下。它似一幅气势磅礴、色彩绚丽的画卷,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来这里观光、考察,有人说,不去青城山等于没来都江堰。即“不识青城真面目,只缘未去青城游”。浅墨虽未去过青城山,但“青城天下幽”的美名,以及青城的灵山秀水和神奇传说早就听到了。
  诗圣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秋天登青城山时留下了著名的作品《丈人山》。诗中描绘了登山览胜的情境和拟托幽栖隐居的心情。诗曰:"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这首诗看似直白,但却意境悠远,能自喻为“青城客”的杜甫,对青城山的情分真是不浅,诗中透露出的那种主人翁意识真让人感动。想来在杜甫所处的年代,“随地吐痰”是斯通见惯地事情,何况是野山旷林青城山?但诗人留下千年不朽的佳句无时不在暗示着人们不“唾”青城地,可见杜甫“超前的环保意识”,同时诗人用短短几语道出了青城山的名、幽、地理、气候、季节以及诗人看青城山时"冰雪容",“丈人山”即“青城山”。这些佳句抒发了诗人杜甫对青城山的无限热爱和赤子之情。张大千的画作《青城丈人峰》中所引为杜甫《丈人山》一诗,张大千居于青城山,写少陵诗意,使诗与画相得益彰,形成诗情与画意的交融。此作品用洗练的笔墨,淡墨虚化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勾勒出青城丈人峰的远景。唐代诗人岑参、钱起、贾岛,宋代诗人陆游、范成大等,对青城山都有题咏。现代权黎明的佳句:“恍入瑶台碧玉窠,凡泥未洗溅云多。丹梯执意送仙去,青鸟因缘问道过。三十六峰烟笼络,百零八景雨婆娑。山中不喜高声语,天外犹闻丁鹤歌。”老舍先生于四十年代时曾写有一篇散文《住的梦》,它至今仍被文人骚客拜读引用,他把中国一年四季居住的乐园作了划分:"春天在杭州、秋天在北京、冬天在成都或昆明,夏天在青城山。"如此更知,青城山的天下之"幽",这个以"幽"名闻天下的青城山是浅墨向往已久的远方。
  2016年10月5号的清晨,虽然天气阴沉沉的,但整个团队精神饱满,人们怀着期盼的心情,在王导的带领下仍然坐昨日观光车出发青城山。浏览青城山的幽静、美丽、神奇一直是浅墨梦寐以求的愿望,她早就想来饱饱眼福了,今天,这个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一路上,王导带着涩哑的声音给游人们极力的介绍着青城山的大概:“青城山四面诸峰环绕,状若城廓,中间山谷、盆地多被高大乔木遮蔽,小径穿行于丛林深谷,宫观亭阁亦掩映在浓荫翠盖之中。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两大景区。前山主要是道教文化的积淀和体现,以天师洞和上清宫为中心,有很多文物和古迹。后山景点的看点主要是在于自然美景的体现。青城山前山门票是每人90元。青城后山门票20元。青城山四季长绿,冬日当皑皑白雪覆盖,群峰景色之下显得尤为清幽,集‘雄、奇、幽、险、神’为一体,以‘青城天下幽’著称。有古文记载青城山有36座翠峰,8大洞,72小洞,108处胜景。景区以‘幽’佳天下的自然风景和以道教文化为主的文物古迹闻名全国已有一千多年了。那么我们正在前往的是青城前山……”人们首先在王导的讲解词中感受到了青城山之"幽",不一会大巴车就到了青城前山风景区的脚下。大巴不能进山,停在了山脚下。浅墨随团队拾阶而上,边走边听王导讲解词。
  "青城山亦古称天仓山,在唐朝开元十八年(730)更为现名。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青城山原名叫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是神仙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因东汉的道教创始人张陵天师创立了天师道,就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璞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吻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了长安,皇帝唐玄宗信奉道教,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打赢了官司,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青’字了。道家凭借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了地盘,少了三点水就无所谓了,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可见,青城山的名气之大。”王导走在游人的最前面,他走着讲着,不时招呼后面走的游客走快点。
  "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王导边讲边招呼着大家别掉队,跟紧了。
  青城前山的主要人文景观有建福宫、圆明宫、天丝洞、祖师殿、朝阳洞、上清官,老君阁等。
  建福宫是游览青城山的第一道观,坐落于丈人峰下,位居前山山门左侧,从青城山的大门外左侧小道走入。进山公路,经赤城阁,沿清溪上行,迎面便是五峰并峙如屏的丈人山。它绵延1.5公里,最高处海拔1120米。南坡为陡壁,丹崖峭拔,白云缭绕,黛色参天。山因宁封丈人得名。外山门有著名书法家董寿平先生手书楹联。内山门门额“建福宫”三字系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游人沿着苍楠翠覆的石级梯道,转折就到了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的建福宫。
  相传此地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宫观始建于晋代,原址在青城天国山中,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奉敕迁于今址。宫观原名丈人观,南宋时朝庭赐名“会庆建福宫”,简称“建福宫”。近年来又多次大规模的修葺重建,现存两院三殿,均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宫前院落清新幽雅,配以假山,缘云阁亭台点缀,宛如仙宫,还有清溪穿过,溪水清澈见底,四季不绝。宫内金碧辉煌,规模宏大,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太上老君、东华帝君等神像。主祀青城主神宁封真人及杜光庭先生。一殿供奉道教护法尊神王灵官(灵祖)及财神,内侧供奉慈航真人。二殿名为“丈人殿”,祀五岳丈人宁封真君及广成先生杜光庭,亦称杜天师。三殿即后殿,内塑有三尊彩像,中间是太上老君,道教尊为教主;左面是东华帝君,即华阳真人王玄甫,为全真道北五祖的第一祖;宫观内还有委心亭、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右面是道教全真派的创立者王重阳。殿堂板壁刻有张三丰祖师的诗,大殿檐柱上悬有长达394字的青城山著名长联,被称为“青城一绝”。
  宫右有明庆符王妃梳妆亭台,建于丈人山赤城岩腹,从建福宫楠木林右侧上山可至建福宫明庆府王妃遗址。相传明末庆符王屯兵于此,希望重振大明江山。后来他带兵出山征战,清晨陈妃于此处梳头,眺望奏凯归来的庆符王。不料其夫战死,陈妃也自尽。后人为纪念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在此建立了亭台。易心莹道长曾于此题诗:"水月山花万种愁,镜妆高处晓云收。迷离蝴蝶传金粉,婉转峨眉想玉钩。香草有情台畔绿,溪光无语庙门秋。红颜寂寞知多少?不及荒寒一墓丘。"
  宫后有赤诚岩、乳泉、水心亭、林森洞等各名胜古迹。整个建福宫丹岩翠林掩覆,四周古树葱茏,浓荫蔽日,在云峰岚气怀抱中,环境十分青幽,这里的道观亭阁都藏于绿荫丛林之中或隐或现,建筑中轴线与进山公路约成45度交角,意境幽深,真是美极了。既使炎夏盛暑,身游至此顿觉清凉,大有入仙境之意。是青城著名的第一道观,也是不可不游的第一宫观。
  宋代诗人范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瑞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
  从建福宫拾阶而上,西行一千米,经过雨亭、天然图、怡乐窠、引胜亭、就到了圆明园一景天然图画坊,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坊。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木穿斗建筑。建于清光绪(公元1875~1909年)年间。在此建造的一座十角重檐式的坊阁,故名牌坊岗。匾额题“天然图画”,有联云“溪壑奔腾,百川东去通千派;云霞缥缈,万里西来第一山”。雄伟壮观的牌坊矗立于两峰夹峙的山口悠长的石阶上,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云雾缭绕,葱茏幽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地势极为险峻,四周风景十分优美,游人至此如在画中游,故名"天然图画"。天然图画在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据说仙人聚会的时候会在这里游玩。
  遥望龙居、天仓、乾元、丈人诸峰,堆苍叠翠,宛如画屏。近观林间鹤鹭展翅高飞、群鸟长鸣山更幽,岩下溪水潺潺,琤琮有声,宛如琴韵,是半山道上诱人的景观。天然图画坊贵在天然,当你置身于画坊,便成了天然图画的画中画,也会不由自主的触景生情吧!便会背诵起卢光表写的《游青城》:“孤峰峻极插苍穹,出处惟余一径通,树色万重山四面,游人都在画图中。”
  圆明园也是青城山的一处胜景,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建造精华。乾隆皇帝说起圆明园:“实夭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可浅墨她们的团队因时间的原因不能深入细致,一一观赏,便只能带着些许的不舍和留恋直奔主要景点。
  圆明宫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供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宫内有四重殿堂:前为灵祖殿,供奉灵官神像;二殿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为斗姆殿,斗姆即圆明道母天尊,为北斗众星之母;后殿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吕祖、邱祖和重阳祖师。殿堂之间,各有庭院,宫内宫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环境十分出静宜人。
  青城前山的门口,“青城天下幽”几个字苍劲遒古。举目遥望,满山青翠,一目清凉,自然溪流与原始植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难以言表那种“幽”感觉。置身于这无边无际绿色的海洋中,好似天地间所有的绿都聚集于此!走入山门,路的左边有块牌子,上边写着亚洲最大的天然氧吧。
  青城山不仅是独一无二的“天下幽”,而且空气质量极佳,在全国范围内和青城山一样的清新空气不多见,科学数据显示:大气自然环境中,负氢离子浓度达到4000个/立方厘米以上有益于人们健康,可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而青城山空气质量中就富含弥足珍贵的空气维生素——负氢离子。
  在青城山大门进入不远,海拔780米处,空气中负氢离子含量是1200——3000个/立方厘米。有一块让人过目不忘的小公示牌,上面清晰的中英科学数据显示:青城山空气质量检测数字的负氧离子含量则达到了25000~28000个/立方厘米,空气质量优于市区180倍,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多少,受地理条件的特殊影响而含量不同,青城山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气候湿润,产生大量的负氢离子,当空气达到一定的量,就会呼吸舒畅和爽快,头脑清新,就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调节机能平衡,有益于人的健康长寿。当置身“幽静”葱茏的青城山,所有旅途的疲劳和起早贪黑的倦怠都被这清新的空气驱逐得一干二净,有的只是神清气爽。不禁让人感叹,青城山真是人间仙境!是隐居、修炼、的好去处。难怪从古到今有那么多文人墨客、名家大师来都这里寻找创作灵感,留下了不少流芳百世的佳作。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一山一水相邻,这一动一静相邻,这一清透一厚重相邻,泱泱天府之国,如此两处胜景,让人无不向往惊叹。
  慢上坡的山路,人们都气喘吁吁的前行着,从青城山门走了约15分钟路程,行至半山腰一个高高的台阶,眼前便有一段宽阔平坦的路面,让徒步上山的人们有了一个缓气的平台,路的右边是两家饰品店和茶馆,浅墨和她的孩子们随便转了一圈,卖了两件纪念品后继续赶路。忽然,一汪湖泊突兀的出现在眼前,湖面上有迎面驶来的摆渡船,这就是青城山有名的“月城湖”,它坐落在青城山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的鬼城山旁,又名月城山,湖因山而得名。虽然是个拦水而成的人工湖,但源出青城第一峰的清溪水,因常年流淌在这里汇成水面三万平方米的山间湖泊。相传这里曾为轩辕黄帝之师、蜀中八仙之首的岷山真人鬼谷隐居处,又传五代孟蜀时,仙人刘海蟾亦在此修炼。湖泊不大,青山环绕,画意盎然,碧绿湖水,宛如宝石镶嵌在山凹中,散发着奇异的光彩;又像是一面魔镜收拢着天上、地下、远处、近边的景致,只见湖中倒映着天上的云朵、四周山谷的葱茏、承载着来往行人的摆渡船、还有这时明时暗的天空冷不丁飘来的雨滴,落在湖面上形成一圈圈的涟漪都增添了“月城湖”的景致,在微风中碧波荡漾,尤其那摆渡船头上的红旗在碧绿的湖面上被映衬得更为鲜艳,一幅逼真天然的月城湖画面让人陶醉!在这树木葱郁的山林中,有这样一个湖泊显得很安静和雅致。湖面上摆渡船设计很是古典,四周有飞檐,顶部是龙的图形,船体两侧有救生圈。岸上有清波堤,是长廊凉亭,屋檐上挂着红灯笼,有卖饮料和食品的,堤上长廊,叫做“映月廊”,可以在廊道上走走,给人以观景歇憩,品茗怡乐;感受这湖光山色的美丽。去湖泊的对岸也只有几百米远,但缺少了这行驶匆匆的摆渡船,仅凭人们绕湖徒步到对岸也实属不易!乘摆渡船到对岸才五元,也算是极佳的游览方式。
  过了“月城湖”就来到了要坐缆车上青城山的地点。上山的途径有坐人力滑竿的,有坐索道直达的,有徒步上山的。浅墨的孩子们有吵着跳着要坐滑竿的,有要坐索道缆车的,浅墨想最好的是一直徒步上山,既可慢慢欣赏青城山沿途的风景,也可细品着“青城天下幽”而爬山锻炼,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在这亚洲最大的天然氧吧可尽吸吮富含负氢离子氧分的新鲜空气,给身体一个充分的吸氧运动的机会,你想有多贪婪就有多贪婪,这一举两得的美事唯青城山才能满足,可是浅墨终究是没能徒步上山。当看到有人坐滑竿椅那惊险刺激的场面,她怕了,只见那正在坐滑竿的人随着人力轿夫的步伐在陡峭蜿蜒的山路上一沉一浮,整个人就像弹球一样腾空而起,确极让她胆颤心惊!那留给人的惊险,只一眼就让人终生难忘!为了安全观光和节省浏览时间,浅墨和她的孩子们达成一致,最终决定坐索道上山。隔着缆车的窗,看到了漫山遍野的山花、山谷里淙淙的流水、悬崖上耸立着数百公尺高的电杆、电塔。浅墨想:在这么险峻的山上架起这么沉重高大的工程这是何等的不容易啊!顷刻间感受到了民族的智慧、意志、坚韧。
  下了缆车,人们都沿着青石板路徒步向上。
  远处庙宇和山石在这晨雾里若隐若现。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声声宏亮而悠长的声音,不断从耳边悠悠地传来“铛!铛!”打破了青城山早晨的宁静,那种声似乎穿越了时空,带着远古的神话而来,又好似从对面遥遥相望的泰安寺传来,让人浑然不知远近。当你侧耳倾听,果然,一声声钟声是穿过了那泰安寺湿湿的雾气飘在了这深山老林。一刹间,让人悄然觉着这道家圣山的宏观与肃穆,随即好像闻见那浓浓的香火味道。
  进入青城山,丹梯千级,洁净规整,蜿蜒盘旋,曲径通幽,枝叶蔽天,织出一片宁静清幽的网。鸟儿在林中呢喃,树木清新沁脾,富含负离子空气围绕身边,游人至此,仿佛走进凡事无扰的仙境。与世无争的花草,于幽静中无拘无束的绽放着它们的美丽。绿的青翠,黄的灿烂,粉的柔美,白的纯净,红的艳丽,紫的优雅。靓丽颜色,交织呼应,深情的点缀着磅礴的山群。
  登上青城山,只见重山叠嶂,空翠四谷,登高眺望,群峰环抱,奇峰叠嶂,人们无不赞叹它的雄伟壮观。在薄薄的雾障之间,连绵起伏的山峦翠峰,若隐若现,或苍劲雄厚,或温婉柔和。满山的树木在葱茏青翠,茂密的树冠,绘制的是一副让人惊叹的胜景。走在这样厚重的山体,置身于群峰环绕的大自然怀抱里,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而又十分的安稳。
  青城山既“幽”,又“奇”,还“险”。山中所见景致美不胜收,尤其有两处让人叹为观止,它们均是自然景观,无半点人工雕凿。
  到了涮笔崖,只见两面陡峭悬崖型成夹角,峭壁如刀斧神功切成的平滑,其上无任何植物攀附。唯一有一条一人多高的甬道。行走在这条通道上,感觉到两侧峭壁逼仄,压迫之感让人生畏。万丈深渊就在脚下,光秃陡壁侧立两旁,石路狭窄,行走必须小心谨慎,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脚下和头顶不敢马虎,以防不测。
  所见之处,树根交错盘踞在岩壁之上,旁有“慧根”两个大字,字体浑厚大气,很有感召力。走近它,伸手轻触这交错无章的树根,欲沾染一身的智慧。站在这奇岩石壁之上,静观这片如脑细胞般发达交错的树根,不禁让人联想这慧根,是根附岩其上,还是岩生其根呢?一时竟理不出头绪,分辨不清岩与根的渊源。忽然让人想起余光中《望乡的牧神》里所写的“蓝黝黝的浑沦中,天的茫茫面对海的茫茫面对的还是天的茫茫,分辨不清是天欲掬海,海欲溺天。”的佳句,那么就索性理解它为根附岩,岩生根吧!忽而又想:无论是根附岩还是岩生根都不必要分得太过清楚,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扩散无章的相互依附才形成慧根。
  记得很久以前就有人说“慧根不是每个人都有。有慧根的人,生来不是一般的人,他们是一些仙子等投胎转世而来的人,他们来人间是履行使命帮助人类的,所以他们一般都会历经磨难,命途坎坷,但通常又会化险为夷。还说,有慧根的人不能随便佩戴饰品,比如佛珠,玉,琥珀,金银等,戴错了就会有各种不顺。”虽然无从考证这些遥远传说的真伪,但浅墨还是希望自己沾“慧根”之灵气,从此得智慧血脉的滋养,也不枉触摸“慧根”之祈愿。
  愈上行,路愈有特色。仿山间小道,野趣横生。路边的护栏用野树藤蔓编制而成,曲虬而又有苍劲之感,像深得古朴之美的书家之字。沿途遇到多处小憩茅厅,都是以树木为柱稻草为盖,颇有古代茅屋之韵。坐歇茅草厅,环顾四周,林木做伴,目力不及重重山峦。闻小溪潺缓之声,若天籁之音,似清雅之韵,油然而生舒适之意,人生种种负累顷刻便已作古。可谓自然魅力之大!
  天师洞,位于青城山腰的常道观,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初名“延庆观”,唐改称“常道观”,宋又改名“昭庆观”,或称“黄帝祠”。现存殿宇为清末重建,主要建筑有山门、青龙殿、白虎殿、三清殿、三皇殿、黄帝祠、天师殿、天师洞等。山门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长长石级直通重楼叠阁,两旁柳松挺拔,青龙殿、白虎殿掩映其间。三清大殿为主殿,是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悬挂康熙御书“丹台碧洞”匾额,殿内供奉三清神像。三皇殿重檐回廊,雄踞高台,周围群山环抱,松杉掩映,内供三皇石像。观门右侧一株高50余米的古银杏树,相传为张陵手植。天师殿是常道观的最后一殿,位于第三混元顶的岩腹洞前。建筑依山傍势,前低后高,中高旁低。天师洞在天师殿上层,相传为张陵修炼处。洞中现有“天师”张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张继先之像。常道观道众甚多,为全真十方丛林,也是青城山最大的一座道教宫观。是青城山的主要道教神邸,它与青城山的道教历史一脉相承,在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天师。
  据史载,张天师原名张道陵又名张陵,东汉桓帝灵帝时人。晋代葛洪《抱朴子》第五卷说张陵“本太学生,博采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之师,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修炼于紫阳山。”南怀瑾说他是无资才合药,闻蜀人纯厚,易于教化,乃于弟子入蜀,居鹄鸣山。东汉顺帝初年,张陵在鹤呜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他于蜀地创教后,求道者必出五斗米才肯传道,世人称之米贼。创立五斗米道影响很大,后来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的张鲁就是他的后人。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后神话传说他被请来青城山降魔,降魔后,把道传于弟子,自便于云游去了。
  公元143年(东汉汉安二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陵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天师洞位于建福宫以北2公里处,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走到天师洞,迎面而来的是墙壁上的彩色绘画、诗词、题字。齐刷刷的来了,来不及细观慢赏。匆匆进得道观,洞中供奉的张道陵“天师”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见有人虔诚的拜谒张天师。张天师塑像威然而坐,两眼平视过往游人,似洞穿世间之事。他每天要迎来送去多少善男信女,而人们又把多少期望寄托于此。浅墨只信奉造物主,虽说她也算不得虔诚,但有言道"一人不奉二主"。故而,她不会信奉跪拜在他人所认为的诸神前,在她眼里所有的塑像不过都是些泥塑木雕罢了。然而,她最感兴趣的是这些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的儒雅与美丽神奇的传说所陪衬出来的人文景观的道教名山之存在,还有这些依附于厚实山体的考究建筑,以及青城山的宏伟壮观下的幽静。人在旅途,有时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遭到挫败,偶尔会希望将自己放置在像这般幽静整洁的环境里,远离城市的喧闹,尽享这份孤独。今日亲临青城山,不得不提,它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都优胜于泰山,峨眉山。
  这里三面环山,古树参天,一面临涧,古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古董和撰联。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以及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诗人陆游来此,赋诗云:“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清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与杜光庭同时的青城山常道观道士张素卿,是唐末五代画家,以道教题材的绘画而著名。
  天师洞又称常道观,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今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修炼布道,俗称天师洞。原观早毁,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
  三清殿是主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建于192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铺设通廊石阶9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6根,殿堂横列5间,正中高悬清朝康熙皇帝的御书匾额:“丹台碧洞”。殿前高悬几副对联,其中一幅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联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一气化三清”的深刻寓意。
  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即居于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于上清仙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道教认为,这三位尊神正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天师洞的右下角有座主要殿堂——三皇殿,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各1尊,高约1米,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雕造,皆为坐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树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道教以黄帝、老子为祖师,相传黄帝曾在青城山跟随仙人宁封子学道,宁封子还协助他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乘龙升天成仙,宁封子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黄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仅三皇殿供奉黄帝,并在隋代单独为他修了一座黄帝祠。是天师洞最早的殿宇之一,宋代又曾以此来称呼天师洞。其正门横额上有于右任先生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大字。
  黄帝祠左侧有一洞,相传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龛,其中供奉着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向外伸高,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洞外还有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张继先的塑像。
  天师洞周围景色幽丽,东有三岛石,巨石矗立,上有两条裂隙,故名。相传张天师降魔时,见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三块,石上刻有“降魔”两字。石旁泉水环流,浓荫蔽天。沿着石隙所凿石阶,拾级而下,可下至海棠溪边,涧深壁陡,藤萝垂挂,无比幽静。天师洞西侧有掷笔槽,原来是个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间传说是张天师降魔时,作符掷笔而成的,景色奇幽。
  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有制成的石刻陈列。
  游览完天师洞,坐在茅草小厅里歇息。转脸看到一副对联: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此联出自郑板桥,字迹清秀古雅,配于廊柱,韵味无穷。此佳句便让浅墨思及“咬得菜根,百事可为”的《菜根谭》来。出得茅厅信步走来,看到墙壁上有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的书画。顿觉此处文化气息的浓郁,绕道去后院,看到冯玉祥的题字,冯先生的阿蒙志气,善学习,让人心生敬意。
  游到这里已是中午12点多,每个殿中游人一波接着一波,驻足观赏着。浅墨和她的孩子们已是饥肠辘辘,殿旁有一家不大的饭馆,摆有十多个桌位,浅墨和她的孩子们选了靠窗的桌位就坐。端起一杯清茶,用敏感的舌尖细品慢用。芊芊玉指轻轻触摸古色古香的窗,仿佛穿越了时空,俨然一晋代、唐朝的女子静待缘分,于明媚的时光里寻觅一份清欢。
  窗外,近处银杏于浅秋的时节里绽绿吐翠,远处,重山叠嶂,烟雾缭绕,茂林修竹,芳草如烟,繁华似锦,小桥流水……有青城清幽,江南韵味,田园风光,还有这诱人食欲的原生态美食都是她极为喜欢的。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