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郭城摔面传奇>(十七)

(十七)

作品名称:郭城摔面传奇      作者:五龙河畔      发布时间:2017-02-03 08:12:51      字数:6297

  第二十四回:面馆重开遭封杀,书记设计救摔面
  
  
  三年自然灾害终于过去了,国家在恢复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比方当时的“三自一包”就是这种政策的一个体现。
  在这种大气氛下,于永和于顺祥的“郭城摔面馆”又重新开张了!“郭城摔面馆”还在那个老地方,牌子还是那块老牌子,不同的是,这一次师徒二人把面馆里里外外重新进行了粉刷,使面馆焕然一新。“郭城摔面馆”重新开张的日子选定在赶郭城大集那天,燃放了几千头的鞭炮,赶来看热闹和吃郭城摔面的人挤满了半条街,人们议论纷纷,脸上无不洋溢着欢乐。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吃完了六七年再也没有吃到的郭城摔面后,他一边抹着粘在嘴角上的面条,一边说:“这个郭城摔面就是好吃,以前俺每每来赶集都要来吃上一大碗郭城摔面的,几天吃不到,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就跟丢了魂儿似的。上几年,不让开这个面馆,就是不对嘛,为这事儿俺就不服,说了一些话,那年差点把俺打成右派哩,呵呵,如果不是俺侄儿在村里当干部,俺这阵子可能还在监狱里蹲着啊!”
  这个老汉叫刘恒凯,是郭城南面一个小村子的农民。此人,身躯高大,肥头大耳,红赤面子脸儿,那个肚子就跟有四五个身孕的孕妇似的,裤腰带就系在那凸出的肚子下,显得不利索,也不修边幅;他极是善说,一说话嘴角都有唾沫,滔滔不绝的样子;他读过几年书,记忆力不错,对于古诗词有点爱好,也能胡乱诌上几句;对于历史上的典故和奇闻轶事以及当下天下的政事、国事、天下事更是感兴趣,时不时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他从十几岁起就开始做小买卖,专门经营各种菜种以及八角、茴香、胡椒等调味品,每逢赶郭城大集都会来吃郭城摔面的,对郭城摔面情有独钟,前几年不让郭城摔面馆营业了,把他难受得浑身上下都不是滋味儿,于是在大鸣大放那阵子他就对此胡乱地放了几炮,差点儿被打成右派分子。
  由此可见方圆百儿八十里的老百姓对于郭城摔面是多么地喜欢啊!郭城摔面,在老百姓心里早已是生根开花结果了,郭城摔面的兴衰都是与他们心心相连的。
  于永和于顺祥的“郭城摔面馆”红红火火地干了三四年后,遭遇到了又一场史无前例的灭顶之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红卫兵们开始造反了,他们说“郭城摔面”不光是反革命的“四旧”玩意儿,更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必须是要割掉的!于是,红卫兵们就闯进“郭城摔面馆”进行打砸,扬言说砸烂资产阶级的旧东西,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赋予他们的神圣职责和任务。
  红卫兵们闯进“郭城摔面馆”那天早晨,于永还没来到“郭城摔面馆”,于顺祥正在摔面馆里打点今天营业的东西。红卫兵们在一个造反头儿的带领下,冲进了“郭城摔面馆”,他们气势汹汹,首先把挂在外面的“郭城摔面馆”的招牌给摘了下来,砸了个稀巴烂。于顺祥站出来跟这伙红卫兵讲理,被十多个红卫兵扭起来,用绳子捆起来了,那个头目说于顺祥是阻挡无产阶级革命的跳梁小丑,应该受到无产阶级专政的,等把他游完了街就把送进监狱里。
  于永来到“郭城摔面馆”目睹了这一场滑稽的闹剧,他对那个头目说,“郭城摔面馆”可以不开了,但是于顺祥不能去游街,更不能把他投进监狱里。那个红了眼珠子的造反派头子说:“于顺祥阻挡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潮流,是自不量力的,是反革命的跳梁小丑,就必须对他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把他投进监狱理所应该!”说罢,就让手下人押着于顺祥往外走。
  于永一看就急了,二话没说,操起两把菜刀,堵住了面馆的门口,他激动地说道:“今天,谁敢把于顺祥带出半步,老子就用这两把菜刀劈了他!”
  这群乌合之众被于永镇住了,立刻安静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的是猴吃芥末干瞪眼儿了。那个红卫兵造反头子,一看情势不对,立即钻进了他们那伙子人群里去了。
  于永一看这个情势,他接着说道:“你们不让继续开这个‘郭城摔面馆’了,是可以的,俺就不开了,但是谁也不能把于顺祥给俺带走的!为啥?第一,于顺祥不是反革命分子,他是烈士的后代,他的父亲于挺河是地下党员,在‘马石山惨案’中为了掩护群众转移被日本鬼子杀害了!第二,于顺祥从八岁起,就在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部里站岗放哨,可以说从小就是个小八路,就连许世友司令都知道,他咋的就成了反革命的跳梁小丑了呢?”
  于永顿了顿,他挥挥手里的两把菜刀,继续说道:“俺在几十年前,就在这个屋子里,痛打了汉奸赵保原的抗八兵之后夺下了四五只枪参加了八路军,俺打日本鬼子的时候,你们还不知在哪里刮旋风哩!今天,有谁胆敢把于顺祥带走,俺就一刀一个,哪个王八蛋不信,你就上来试试吧!”
  说完之后,于永就闪在门口儿,吼道:“一个一个地给俺走出来,哪个想死的,老子就立刻成全他!”
  别看于永已经近六十岁了,发起威来仍旧不减当年,那架势就跟拼命三郎似的。这伙子造反的红卫兵大多是本村的年轻人,有极个别的是邻村的,他们从小就听大人讲过于永年轻时的故事,不仅知道他会拳脚,还知道他是个老八路,是个说一不二的人,惹急了啥事儿都能干出了的。因而,这伙子人就不敢再胡闹下去,丢下于顺祥,一个一个乖乖地走出了“郭城摔面馆”。
  “郭城摔面馆”就此停业了。于永和于顺祥心有不甘,也是没有回天之力,更何况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全国,全国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于永和于顺祥没法子让“郭城摔面馆”起死回生,但是郭城五村的党支部书记于志浩他就有灵丹妙药让郭城摔面继续生存下去,不至于就此断送了郭城摔面的生命。
  原来郭城是个大村子,早在一千多年前康姓人家就在这里建村了,后来到了元末明初,于姓人家来到这里建村,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形成了五个村子,分别叫着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至于从郭城迁徙出去的后人到别处建村的,那就更多了,比方西石现、峨山后、西古现等。
  于志浩是郭城五村人,建国前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是个营级军官,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他复员回到了老家,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因为他特殊的身份,再加上他工作积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一身正气,红卫兵也不敢造他的反。于志浩本来人就聪颖,后来来到革命队伍上,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眼光自是与众不同。于志浩认为郭城摔面不是什么四旧的玩意儿,也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的尾巴,它就是一种传统的地方名吃,掌握这种地方名吃制作技艺的人,是与厨师一样的手艺人。这种能够制作郭城摔面的手艺人鉴于自家经济状况不可能天天在家里摔面,就要出来开面馆,这才可以天天锻炼自己的技艺,使之日臻完善,炉火纯青;如果没有面馆这个让他们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他们就会使自己的手艺生疏起来,以至于让郭城摔面这门技艺慢慢泯灭并且失传,这样对于老百姓也好,对于国家和民族也好,都是一种损失,甚至说是一种犯罪。
  因为有了这种较高的思想认识,于志浩就在不断琢磨如何让郭城摔面馆重新开张起来,而且要合理合法地干下去。
  机会,终于来了。
  1967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的一个营来到了郭城拉练训练,部队住在郭城。于是,于志浩就联系于永、于顺祥所在的郭城三村当时的负责人,让于永和于顺祥到部队上来给拉练训练的解放军战士摔郭城摔面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是拥军的具体行动,没有哪个人敢站出来反对,也没有哪个人还敢说三道四的!
  于永和于顺祥来了,就在拉练训练的部队驻地营房外面摆开了摔面的家当,甩开膀子大干起来。部队上的几口大行军锅支起来了,炊事员们烧火的烧火,做汤卤的做汤卤,于永和于顺祥分别站在面案子前,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大面笸箩,和面,饧面,调面,然后将面团攥在手里甩开膀子摔将起来,三拉四摔,眨眼的功夫间,长长的细丝面条就做出来了。于永和于顺祥这耍魔术般的郭城摔面制作技艺,不仅让部队的炊事员大开了眼界,更是让部队的官兵们叫好不止,他们热烈欢呼着给于永和于顺祥助威,响亮地拍着巴掌为于永和于顺祥加油,再加上村里来看光景的老老少少的叫好声,整个场面十分火爆,不亚于过大年耍秧歌唱大戏。
  那个部队的营长高兴地对于志浩说道:“太精彩了啊,以前只听俺师长说过抗日战争时期他吃过两次郭城摔面,今天俺算是不但吃上了郭城摔面,俺还大饱了眼福了啊!”
  拉练训练的部队走了之后,于志浩就撺掇郭城三村的负责人在村里开起了“郭城摔面馆”,不仅为三村集体挣来了公共积蓄,更让于永和于顺祥又有了用武之地,“郭城摔面”的生命得以延续。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五回:供销社独占花魁,顺祥青岛显神威
  
  光阴似箭,说话间就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了。
  七十年代初,林彪摔死在蒙古国的温都尔汗之后,一大批靠边站的老干部复出了。邓小平就是在这个时期复出的,他在国务院任副总理,协助周恩来总理抓国民经济建设。举国上下,出现了好转的局面,工农业生产有人抓了,国民经济有了回暖的势头。
  郭城公社党委及时调整了生产状况,他们做出了新的决定,各个行政自然村要以抓农业生产为主,把整大寨田、兴修水利作为一项长期的生产任务坚持下去,搞科学种田实验,着力提高农作物的亩产量,为夺取农业生产的年年大丰收奠定基础。公社里组织人力财力搞小型工业,为农业生产服务。供销社作为商业的龙头,一把总揽全公社的商业、副业生产和经营,成了个卖油郎独占花魁。这样,各个行政自然村的副业退到第二位,或者被除消。郭城三村的“郭城摔面馆”就被叫停,交给郭城供销社来经营,于是于永和于顺祥就成了郭城供销社“郭城摔面馆”的农民临时工了,一切听从供销社领导的吩咐与指挥,他们挣了钱回到生产队买工分。
  郭城供销社当时的经理也姓于,但是不是郭城人,据说是莱阳人。这个于经理生就了一个扁篓头,驴脸呱嗒的,红头鼻子,细高挑儿,浑身上下刮不下十斤肉来,人送外号叫“干干鲅鱼”。此人,有四大优点,一是喜欢媚上,溜腚沟子舔蜂蜜是其特长,拍马屁时那扁篓头的驴脸也能笑成一朵狗尾巴花儿;二是喜欢下属给他送礼,更喜欢让人恭维他,如果谁能把他说成是世上无双的美男子,他恨不得连升你三级;三是有点哗众取宠的劲头儿,敢说敢干,先不管结果如何,稀里糊涂地急匆匆先干了再说;四是无知充有知,喜欢卖弄自己,甭管说得对还是不对,在人眼前总是说得一套又一套的,让人家心里都瞧不起他。
  有一天,这个“干干鲅鱼”突发奇想,如果把这个郭城摔面弄到青岛去,岂不就成了青岛摔面了吗?青岛是个大城市,把摔面馆开到青岛,不仅让青岛人开开眼,也肯定是会挣到大钱的,到那时说不定俺就会去县上供销总社干个主任或者副主任啥的。有了这个念头儿,“干干鲅鱼”就立即动身去青岛物色地方去了。
  你别看这个“干干鲅鱼”是个经理,说来也是让人可怜可笑的,做了这么大的一个绿豆芝麻大的官儿,从来还没出过远门,更是没有到过大城市。偏偏他又喜欢单独行动,一个人出来方便,想咋干就咋干,不受任何人的干扰。这一次青岛之行,他可是出尽了风头儿,弄出了一火车的笑话来。
  “干干鲅鱼”先是去了桃村坐火车。这虽然是第一次坐火车,但还是在徐家店看见过一两次火车的。以前的时候,“干干鲅鱼”就纳闷儿:这火车它咋的就是不镶胎老是卡钢圈呢?如果给火车的轱辘都镶上胎,不是在干卡钢圈,保准会跑得更快的!这次坐在火车上听旅客们聊天,当听到旁边有人在议论火车说,这火车躺着都能跑得这么快,如果是站起来会跑得更快的,人家这是在说笑话逗乐子,为旅途解解闷增添一点乐趣。“干干鲅鱼”听了这话后,急忙插嘴说:“不管咋说,俺觉得这火车就不该不镶胎的,老是卡那钢圈它肯定就跑得慢啊,唉,公家的东西就是没有人心疼的,俺前两次看见火车就是在干卡钢圈的,这次还是没有镶胎啊!”“干干鲅鱼”说得认真严肃,一脸惋惜的样子。立时,整个车厢里的人都大笑起来,有几个人干脆笑岔了气儿,坐到了车厢的地板上了,“干干鲅鱼”望着大家伙儿笑成了一锅粥,稀里哗啦的,他还在认真地问人家:“咋了?你们这是咋的了?”这一问更让人们笑个不停。
  “干干鲅鱼”到了青岛找一小旅社住下后,就走出旅社逛起了街景儿,捎带着去物色开面馆的地儿。他这是头一次进这么大的城市,看看这瞧瞧那的,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个模样。城市就比农村強,你看那大汽车不用骡马拉就他妈的跑得一胡龙的。遛荡了大半天了,尿急了,妈妈的茅坑在哪呢,走到一大楼拐角处,四周一瞅沒人儿,就在这造吧。刚刚把裤子解开拿出那玩意儿来,突然一声如雷贯耳:“不许随便大小便!”“干干鲅鱼”吓得一哆嗦尿意全沒了。这时,立马走过一警察,说:“同志,不准随便小便!”“干干鲅鱼”这才缓过气来,说:“俺沒有啊。”警察指指他那解开的裤子只弄进沒弄进的那玩意儿说:“你沒有,这是干什么?”他把那玩意儿收拾妥了提上裤子说:“俺看看它,你还不让吗?”那警察听了这话眼瞪得老大嘴乱张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是啊,你能不让他看吗?人家又是自己一个人在看,而且还是看自已的,谁能不让看呢?警察只好悻悻地走了。
  你可别说,“干干鲅鱼”这趟青岛之行还就真的是不虚此行啊,他在青岛李村那地方找到了开面馆的店铺租了下来。于永年纪大了,就留在了郭城公社供销社的“郭城摔面馆”里,负责这里的摔面。于顺祥年轻力壮,当然地来到了青岛的摔面馆。“干干鲅鱼”要把青岛的这家摔面馆起名叫“青岛摔面馆”,于顺祥坚决不同意,他说:“青岛哪里有摔面?摔面,是俺郭城老于家老辈子的爷爷于昌发明创造的,就得叫‘郭城摔面馆’,你若是给俺改了字号,俺就不伺候你了,你愿叫谁来给你摔就叫谁来摔!”“干干鲅鱼”这下子是没咒念了,郭城摔面可不是人人都会的,真的惹急了这个家伙,他拍拍腚走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干干鲅鱼”败下阵来,就依了于顺祥,那面馆的招牌就叫着“郭城摔面馆”。
  青岛的“郭城摔面馆”开张那天,正好赶上了李村赶山赶大集。人们从没听说过面条还能摔出来的,一传十,十传百,赶来看热闹的人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的,拥挤得摆在外面准备摔面的于顺祥都无法下手了,没法子只能等到第二天再摔面了。
  “干干鲅鱼”知道第二天也是不好舞弄这个现场的,于是就去联系了当地的派出所,让人家来帮着维持现场的秩序。到了派出所正好碰到了那个不许他随地小便的警察,两个人都有点尴尬,还是人家警察同志机灵,赶紧打破这个尴尬说:“呵呵,你这个同志挺幽默的,你有何贵干?”“干干鲅鱼”呵呵一笑说道:“你幽默,你幽默,俺不贵干,俺是来求派出所帮着俺去维持维持秩序的。”于是如此这般地把情况向人家进行了说明。
  第二天,在派出所警察的帮助下,看光景的人群被挡在了几米外了,这下子于顺祥这才甩开了膀子大干起来。
  于顺祥把和好的面团,拿起来在大笸箩里沾沾白面,扯巴扯巴,立即在面案子上使劲地摔起来,摔了几个回合,再把手里的面团抻一抻,然后又摔将起来,然后三拉四摔,不一会儿,细细的面条就在于顺祥手里变魔术般地制作出来了。现场里,看光景的人伸长了脖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于顺祥的双手,大气不敢喘一口,唯恐看漏了哪一步细节,个个的眼睛瞪得就跟小铃铛似的。于顺祥第一拨面条摔出来了,人群里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和赞叹声。于顺祥又开始了第二拨摔面了,人群立即又安静下来,人们再次瞪大眼睛,仔细端详起来,仿佛非要观察出个子丑寅卯来不可……
  一个美国人,挤到了前边来了,他买来一碗郭城摔面,吃完之后,挑起大拇指操着生硬的中国话说道:“好吃,好吃!这不是摔面,这简直就是一种艺术,郭城摔面真的是一种艺术啊!”
  从此,郭城摔面走进了青岛,让青岛人在品尝郭城摔面的美味的同时,也知道了郭城摔面的神奇。在这一点上,“干干鲅鱼”经理功不可没,正是歪打正着了,让郭城摔面走了出去,誉满青岛。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