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郭城摔面传奇>(十二)

(十二)

作品名称:郭城摔面传奇      作者:五龙河畔      发布时间:2017-01-31 15:28:02      字数:7231

  第十六回:鬼子扫荡拉火网,马石山上大屠杀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年代,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加频繁的“扫荡”。这一年内,日军千人以上的大“扫荡”就达40多次。在多次的“扫荡”中,尤以1942年冬对胶东的大“扫荡”最为残酷。11月8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抵烟台召开作战会议,因为当年已经进行过两次大“扫荡”,所以决定发动“第三次鲁东作战”。作战目标是:歼灭以山东纵队第五旅及第五支队为基干的胶东军区部队,恢复山东半岛的治安,尤其是确保青岛、烟台间的交通。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在反扫荡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胶东半岛的地理位置独特,东边是滔滔的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东北与辽东半岛隔着渤海湾,是东北到华东、华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半岛东端是著名的军港威海卫,北部是开埠较早的烟台,西南是工业、商业繁华之地青岛。威海、烟台、青岛三者都是战略要地,因而胶东半岛就成为日寇侵华兵力、物资运输主要通道。胶东半岛三面环海,一面沟通冀鲁平原,水陆交通便捷,物产富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日本法西斯“大东亚圣战”的战略计划中,一直把胶东作为往来于海上与华北之间的重要通道和“以战养战”的补给基地之一。尤其是1942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被迫转入战略防御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战略地位日益提高,胶东半岛有几百里连片的海岸线,尤为日军统帅部所重视。随着胶东抗日游击战争的蓬勃开展,八路军在重新打开牙山中心根据地以后,依靠牙山,稳步向东、西两翼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昆嵛山、大泽山根据地,大大改变了胶东战略局势,使胶东半岛这把刺刀上到了枪身上。日寇赖以运送人员、军火以及其他物资的这一重要通道和补给基地,受到重大威胁。3、4月间,日伪军出动1万余人,在日军驻山东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次郎中将指挥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实施了春季大“扫荡”。5月间,日伪军又组织4000多人“扫荡”胶东。当时,胶东半岛抗日烽火燎原之势正烈,八路军和人民群众在许世友将军的领导下,建立起一块块抗日根据地,不断出击敌、伪、顽,端炮楼、炸碉堡、烧军火,抢军粮,时时袭扰着敌人,对日寇构成了极大威胁。于是,1942年秋末冬初里日寇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几万兵力对胶东半岛实行残酷的扫荡,施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毁灭性的烧杀抢掠。日寇以拉火网的形式,把我抗日军民从半岛西部往东一一驱赶,集中赶到了胶东半岛中东部的马石山区,在1942年11月底从而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马石山惨案”。
  1942年11月中旬,日本鬼子从莱阳开始进行拉火网,把人民群众往东驱赶。拉火网,就是日伪军们集中兵力从胶东半岛的南北摆开战线,在山里、泊里每隔百八十米的距离就点上大火,大火周围放上岗哨,架起机枪,看见人就开枪扫射,遇到村庄就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把人群逐渐往东驱赶。日伪军把人群驱赶到半岛中部的马石山区时就渐渐收缩包围圈,将人们往马石山上赶,然后就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开始了惨绝人寰地大屠杀。
  马石山地处胶东半岛的中部,是一座著名的大山,主峰海拔467,4米,山势蜿蜒险峻,岭长谷深,山域面积约有20平方公里。它和西面的林寺山、南面的垛鱼顶、西南的跑马岭遥遥相对,四座大山的余脉连绵相接,构成了郭城四区的高山区的屏障。这座大山南坡山势平缓,山麓较长,并且有几条上山的路,山前坐落着石棚、尚山等几个山村;它的北坡,是壁立千仞的绝壁,仅有几条采药人熟知的羊肠小道可以下山,山后山间小平原上坐落着马石店等十几个村落;东、西两面山坡都是绝壁,没有下山的道路可走,山西边十多里处就是青山村。人群一旦被追兵从南坡驱赶上山,几乎就是无路可走,只能任人宰割。
  1942年11月21日下午,日本鬼子从母仙村西山岭西边的五里夼村一路烧杀抢掠过来,日伪军们采用了拉火网的方式,在三面点上山火,将老百姓向东边几十里外的马石山赶去。逃难的人们一路上一边争相逃命,一边大声呼喊着:“日本鬼子来了,赶快跑啊!”
  母仙村,这是一个美丽的山村,坐落在七高八低的谷底之中!
  这个村庄的美丽,不仅仅是她的地理环境,更是从一座山的美丽传说开始的。在母仙村的村南面,是一座座连绵的青山。在山中的一块巨石上,有一类似脚印的痕迹,据传说有一位仙女路过这里,见此地山清水秀,流连忘返,就留下在此修炼,得道成仙,终成正果,也为这个村庄也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母仙。
  母仙村坐落在南山脚下,村中间有两条河流,据说是仙女得道升天时,把两支簪子留在凡间,画地为河。一条发源于村西南的山坡下,一条发源于村偏西北的丘陵地带,两条小河弯弯曲曲地穿村而过,画出两条优雅的弧线,将村子自然地分为参差不齐的三个小区,小河流到在村头汇集到一起,向东注入昌水河,后来流入了浩淼的月牙水库。
  河水蜿蜒流淌,走过千百年的苍茫岁月。母仙村里的老人说,这里的风水极好,族谱记载,姜姓先祖明朝嘉靖年间在此建村定居。大概是先祖当年大迁徙时经过时,见这里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可躲避兵匪战乱侵扰,且水源丰富、土质肥沃、温暖向阳,犹如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就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姜姓人家已在这里生活了四百多年。
  母仙村周围树林茂密,不走近村子,根本看不到村里的房舍。村中间还有一座小山,也是绿树掩映,郁郁葱葱。小山脚下,小河水不疾不徐地流着,河两岸杨柳滴翠,芳草青青,成为山村一道别样的风景。走过村东那座显得有点破旧的小桥,就看到村中间是一排排老房,灰墙黑瓦,青石板铺成的窄窄的胡同,古朴厚重,有的墙壁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开始倒塌,在风里依然端着蒹葭苍苍的旧时模样,让人感到一种岁月的沧桑。
  母仙村的青壮年男人们大都在山里干活,听到逃难的人们的呼喊,再看看满山的烟火和逃难的人群,立即就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儿了,他们有的就地找个隐秘的地方躲藏起来,有的就加入了逃难的人群里跟着向东边逃去。而在村里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得到消息时为时已晚,等到众人从村里向村外突围时,残暴的日伪军展开了凶残的大屠杀,制造了母仙惨案!
  姜文惠的大娘一家家里有5口人,大娘、二嫂、二妹子和她的孩子都被日本鬼子枪杀了,只有他的大爷一人在山里干活逃出去了。
  姜志永的母亲和三老婆婆躲在玉米秸丛子里,日本鬼子扒开玉米秸对着三老婆婆就开了枪,他的母亲被三老婆婆倒下压在了身子底下,敌人误认为她也被打死了,这才躲过了一劫,捡了一条命。
  那些从村子里往外逃的人被日本鬼子一枪一个,就跟打靶子一样,一个不落,打死了30多人。
  母仙村、山东村向东逃难的人群跑到郭城村,大呼小叫,声嘶力竭地喊着“日本鬼子来杀人了,赶紧跑啊!”,于是,郭城村的人群也加入了逃难,向南面的林寺山涌去,又听人说林寺山也藏不住,又向东面逃去,日本鬼子就在后头追着拉火网,将人群向马石山区驱赶。
  这一天,于挺河家里来了两个客人,这就是张一弓和宋树云,他们这三位共产党员正在家里研究如何在郭城一带开展工作发展力量,正好遭遇到了日本鬼子拉火网大扫荡。于是,张一弓和宋树云就与于挺河一家人一起进入了逃难的人群里,一路向东而去,半路上于挺河的妻子与他们跑散了,不久张一弓也跑丢了,只有于挺河手里拉着八岁的儿子于顺祥与宋树云还在一起。
  第二天早晨,跑到了马石山上的于挺河和宋树云,看见山上山下都是逃难的人群,黑压压的,一群又一群的,人们还在蜂拥地向山顶上奔去,他俩就察看了这里的地形,又询问了几个当地的人,发现这座大山东西及其北面都是峭壁悬崖,几乎无路可走,只有南坡可上可下,于是他俩明白了日本鬼子竭力把周围方圆百八十里的人往这里驱赶的真正原因了,日本鬼子这是把抗日的军民往绝路上逼,从而实施大屠杀啊!
  于是,拉着儿子于顺祥的于挺河和宋树云就在人群里来来回回穿插劝说那些逃难的人群,不要上山了,要赶紧下山,让日本鬼子的计划不能得逞。可是,就在这样一种乱哄哄的环境里,人群就像失去了蜂王的群蜂,拖儿带女的,扶老携幼的,都在各自逃命,哪里还有人能听进于挺河和宋树云的劝说啊!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冈村宁次企图以他处心积虑所设计出来的这一空前毒辣残酷的新战术——拉网大“扫荡”,把中共胶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消灭在火网之内。但是我们的主力部队和党政领导首脑机关,却早已在敌人的行动开始之前,就灵活地跳出了网外,到敌占区里去打击敌人。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也在当地党政组织和八路军的组织和掩护下,在敌人的拉网过程中纷纷突围出去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反“扫荡”中去,普遍实行“坚壁清野”,以“三空”(搬空、藏空、躲空)对付敌人“三光”(抢光、杀光、烧光)。他们大力支援八路军作战,当向导,递情报,送给养,挖地道,隐藏军用物资,掩护和护送伤病员,伺机打击敌人,表现了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自我牺牲精神。下沙家村是胶东第三兵工厂所在地,兵工厂的工人和村里的群众当得知敌人要进村的消息后,立即实行空舍清野,把机器拆开埋藏起来,把水井也封死,民兵大摆地雷阵,群众有组织地转移和隐蔽起来。太阳落山时,日军进了村,所到之处,地雷轰响,炸得敌人心惊胆战,狼狈逃窜,兵工厂安然无恙。
  但由于日军的围追烧杀,合围网仍迅速地向着半岛的中心推进、收缩。到11月23日傍晚,四面八方的敌人就一齐集拢到了胶东半岛的中心地带马石山四周,“网”即将在此收口了。牟平、海阳、栖霞等县群众数千人,还有部分地方干部、八路军的伤病员以及少数与大部队失掉联系的战士被拉入“网”内。
  日军扑到马石山,才发现胶东军区和第五旅的主力部队已经转移,党政领导机关也不见踪影。日军眼见预定计划落空,便恼羞成怒,穷凶极恶,见人即抓、即杀,见房就烧。23日至24日,日军对被围在合围圈里的抗日军民大施淫威。在马石山东北方向的大院村南山上,陈京普一家8口人和邻居1人藏在一个山洞里。日军发现后即刻向洞里发射燃烧弹,8人被烧死,只有陈京普烧伤幸存。在金斗顶采石坑里,藏有我同胞60多人,被日军杀死50多人,仅崖后一个村就有18人被杀。东尚山村刘京发被日军抓住,向他要粮、要人,他坚定地回答:“不知道!”日军朝他胸部、腹部连刺数刀,事后经我部队抢救才幸免一死。沟刘家村民兵郑崇太,遇上搜山的日军,敌人朝他脖子砍了一刀,他当即昏死过去,后又苏醒复生。在东尚山村,日军抓住八路军一伤员后,在地上燃火一堆,两个敌兵分别抬着他的头、脚,烧燎其腹部和胸部,将他活活烧死。在西尚山村,日军把一个八路军战士按在烟囱上,在锅下烧火,将其活活呛死。招民庄村70多岁的老人许德义,被日军用草苫卷起,从下部点上火,一直烧至头顶。在金斗顶采石坑外,日军将9名群众拴成一排,从前面对胸射击,当场死亡7人。在大龙口村,敌人抓到70多岁的老人宫殿庆,把老人横架在锅台上用火烧烤,后又拉到村南河滩烧死。马石店乡南夼村姜谦习的妻子遭日军枪杀后,她不满3岁的幼女瑞凤还在母亲怀里吃奶。下石硼村王丕成,在马石山前犯了癫痫病,被日军用石头活活砸死。
  这次“扫荡”,日军奸污妇女、杀人取乐,手段之野蛮残忍,令人发指。下石硼村王维先的妻子已怀孕8个月,被抓住后,硬逼着她骑光腚毛驴,一路上摔下多次,敌人竟以此嬉戏。上石硼村19岁的妇女干部王秀卿被日军抓住,任意凌辱后,用刺刀向她的前胸乱刺致死。下石硼村农民王元祥被日军抓住后,在他的头上挑了两刀,以试刀的利钝。西诸往村王振桂被日军抓住,先割掉他的一只耳朵,又用刀砍死。西诸往村王振贤,被日军用木棒打昏后,又用绳子勒住脖子在地上乱拖。
  这次“扫荡”,马石山周围村庄的房子,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各村被烧房屋都在半数以上,满目疮痍,似乎一切都被烧焦了,惨不忍睹。所有的房屋,几乎没有一间是完整的,到处是残垣断壁;街旁、院中的树木,被烧得光秃秃的,甚至连场院里的碌碡,都被烧得裂了纹。呼啸的寒风,裹着残余的灰烬漫空飞扬,散发着呛人的糊焦气息。马石山西的草庵村,全部房屋被烧光。23日夜,部分日军在下石硼村宿营,全村的禽畜被吃得精光,家具全遭破坏。各村被抢走和糟踏的粮食无法统计。这次“扫荡”,村村遭劫,户户蒙难,马石山上尸骨遍野。日军此次“扫荡”,仅在马石山周围就残杀抗日军民503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
  正当数千名群众身陷绝境时,被围在“网”内的八路军指战员挺身而出,发起了救援父老乡亲的突围战。
  当时,为了粉碎日军这次的大“扫荡”,中共胶东区党委、行政主任公署和胶东军区决定,由胶东区公安局干部和警卫部队为主组成“胶东军区战时戒严指挥部”,在中心根据地组织和领导群众坚持反“扫荡”。指挥部下设3个小分队,公安局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王殿元和公安局三科科长唐次(慈)带领警卫连第三排为一个小分队,他们的任务是在马石山南麓地区同群众一起坚持反“扫荡”,进行戒严,维持治安,防奸反特,保护群众,保卫根据地,当敌人进犯时,牵制敌人的兵力,伺机打击敌人。第三排已在这个地区活动了好几天,有不少战士是当地人,他们对马石山地区的地形非常熟悉,穿隙插空是完全可以突出去的,但他们为了解救被敌人包围的几千名群众和地方干部,决定留下掩护群众突围。23日白天,他们在马石山南面的下石硼等几个村庄和村干部一起组织群众转移,夜里,他们又和地方干部及民兵一起,带领群众一批批地顺着敌人布防薄弱的山峦沟壑突围,先后有7批1000多名群众在他们的掩护下,安全突围脱险。24日拂晓,为了牵引敌人的兵力,使被围的群众和地方干部有更多的机会冲出虎口,王殿元把部队带到马石山主峰,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天亮以后,敌人开始从南坡向山上进攻,第三排的干部战士以古石墙为掩体,居高临下,同仇敌忾,顽强抵抗。他们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直到天快晌了,敌人也没攻到山顶。日寇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疯狂进攻,最后终因寡不敌众,王殿元和第三排的干部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胶东军区第五旅第十三团七连由指导员带领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归途恰遇日军“扫荡”开始。为便于突破敌人包围,指导员决定各班分散行动。按照体力和武器装备,第七连二排六班10名战士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突围出去,但他们看到村村浓烟滚滚,到处尸横遍野的情景,听到孩子们的呼叫和妇女们的哭泣声,便毅然留下来,同地方干部、民兵组成一个战斗的集体,带领群众连夜突围。他们分3个战斗小组,冒着敌人的弹雨,往返3次,掩护了近千名群众冲出火网安全转移。当他们第4次冲进包围圈准备带领群众突围时,天已大亮。马石山周围枪声越来越密,敌人倾巢出动,开始合围收“网”。几架飞机绕着主峰一带低空盘旋。为了吸引敌人,他们且战且退,退到马石山主峰南侧一道石墙和几处天然岩石处顽强地坚守着。日军已逼到近前。第七连二排六班的这10名战士先后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的多次进攻。最后只剩下班长和两名战士,子弹打光了,敌人冲上来时,三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血染马石山岗。战后,人们说不出这10名战士的姓名,然而,他们却在群众中赢得了一个共同的光辉名字,那就是“马石山十勇士”。
  在第七连六班组织群众突围的同时,胶东军区第十六团一营在马石山南坡也组织千余群众胜利突围。该营三连一排掉队后,在马石山北麓组织三批群众数百人先后突围脱险。24日拂晓,该排在刘指导员指挥下,与围敌英勇搏斗,最后弹尽力竭,壮烈牺牲。
  同日,胶东军区第十七团三营七连百余名指战员在马石山东坡打退日寇5次冲锋,弹药用尽后,连长丛培露、指导员黎光率部与敌拼刺刀,毙伤敌数十人。最后,除十几人被俘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二连一排,在排长许书礼带领下,乘黑夜连续两次冲进包围圈,救出数百名群众。当他们第三次冲进包围圈时,天色已亮,日军加强了火力封锁,许书礼和十几名战士被围在东马石山顶,弹尽路绝,全部壮烈牺牲。
  ……
  23日,于挺河和宋树云发现了有八路军战士在组织群众向山下转移,于是两个人就毫不犹豫的加入其中,他们说服群众听从八路军战士的指挥,迅速向山下突围。
  在第三批突围的人群里,于挺河发现了桃村姑娘李春兰。李春兰向于挺河打听于永的情况,于挺河告诉李春兰说,于永痛打抗八联军的士兵后,投奔八路军参军去了,听说在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部机关做炊事员。李春兰告诉于挺河,她被父亲逼迫嫁给了从小定的娃娃亲的郭城东边一个村子的刘家的儿子,不想这个刘家儿子是个病态子,李春兰从没跟他圆房,在这次大扫荡中让日本鬼子给枪杀了。于挺河听后就说于永现在还是光棍汉一个,就鼓励李春兰等鬼子的大扫荡一过就去找于永。李春兰问于挺河能行吗,于挺河说保证没问题,他说于永是个讲义气重感情的男子汉,是个大好人。
  这批群众刚刚转移到山下,八路军战士让于挺河和宋树云招呼着他们分散突围后,就又返回了山上。
  于挺河、宋树云和几十个群众逃出不远,遭遇到了一个小队的日伪军。一个鬼子小队长模样的家伙,一把把于挺河从人群里挣拉出来,李春兰赶紧把于顺祥拉倒自己怀里搂起来。鬼子头目仔细地看了于挺河身上穿的毛衣,那件毛衣上有一趟斜格子,就说于挺河是个背枪的八路军,于是下令将于挺河丢到了大火堆里去了。于顺祥看到父亲被鬼子丢到大火里,就挣扎着要去救父亲,李春兰就使劲抱紧了他,唯恐他也被鬼子杀害了。鬼子头目看见于挺河从火堆里蹦出来,举枪一下子就把于挺河打死了。之后,看见一个叫于文涛的郭城村民,留着大分头,二话没说,就让手下把他丢到火堆里烧死了,其实这个于文涛是个在青山联中读过书的人,就在读书期间留起了大分头,不曾想引来了杀身之祸。
  “马石山惨案”发生这一天,“小和尚”于思跃将一队日伪军带进了八路军游击队和奎汉、奎家、桂珍他们埋设的雷区,炸死了几十个敌人,“小和尚”也光荣牺牲了,时年二十一岁。
  ……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