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共和风云>(四)毛泽东当兵

(四)毛泽东当兵

作品名称:共和风云      作者:蓬蒿老翁      发布时间:2017-01-11 18:56:55      字数:6350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很快,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就传到了湖南,刚到任不久的湖南巡抚余诚格立马宣布长沙全城戒严,为严密监视新军和革命党人,任用湖南豪绅黄忠浩为全省巡防统领,大肆搜捕革命党人。然而,这一举动未能阻止湖南革命党人的活动和革命热情。
  从同盟会员于右任先生主编的《民立报》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正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毛泽东激动不已,他看到一个旧的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行将结束,而一个崭新的民主的共和政府即将诞生,这激起了他想参与其中的强烈愿望。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初到省城长沙的毛泽东在第一次接触革命派主办的《民立报》后,就成为它的热心读者,主动接触革命言论和与同学参与对革命的讨论。当他在《民立报》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新闻时,思想虽受到巨大的冲击,却更加坚定了投身民主革命的信念。他后来对前来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说:“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即1911年4月27日)黄兴在广州起事,全国震动。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
  之后,由四川成都引发的保路运动在湖南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毛泽东和十多位志趣相投的同学开始跃跃欲试了。
  一天,受湖南保路运动热潮的影响,十分激动的毛泽东很快就写好一篇文章,写好之后,他就将文章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的显目处。在文章中,毛泽东公开表示反对满清政府,支持孙中山和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任新政府的总统,让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发表他的政见,尽管年轻的不到十八岁的毛泽东当时这种构想还很幼稚,连孙中山和康有为、梁启超之间政治主张的分歧也不太清楚,也不清楚孙中山主张推翻满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维新变法思想而成为时代的主流,就把心目中是尊崇的三个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捏合在一起了。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皇帝依然在位,毛泽东就公开发表了反对封建帝制的宣言。
  为了表示同腐朽的清政府彻底决裂的决心,也为了发泄排满情绪,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在湘乡驻省中学发出倡议,并毅然与萧子升一起带头剪掉了辫子,但是,原先答应剪辫子的十个同学,因为害怕家中父母指责而迟迟不肯动手,毛泽东就和萧子升采取突然出其不意突然袭击的方式,将答应剪辫子却不履约的十个同学的辫子给强行剪掉了。就这样,在短期内,毛泽东已经从嘲笑“假洋鬼子”的假发辫,进步到要求全部剪掉辫子了。
  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只读了四个星期。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武汉城里的革命军向清朝发起了进攻,统治了中国267年的最后一个王朝——满清王朝即将崩溃。消息传到长沙,宽阔的林荫大道上人山人海,群情高涨。政治脱离了旧的模式,但还没有形成新的轮廓。课本被暂时丢到了一边,同学们不再呆在教室里去写古文了,而是书写一些要求革命的标语。
  武昌起义爆发后,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派代表赶来长沙,要求湖南革命党人立即举义响应。一位革命党的宣传代表经湘乡驻省中学校长同意后,来到教室给毛泽东和其他同学介绍武昌起义的情况,并承诺说要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同学们,湖南革命,就在眼下!四川、广东、广西、江西、陕西、云南…各地也将起而响应,腐败的满清王朝必将覆灭。同学们,你们生逢其时,投入到大革命的洪流里来吧,革命欢迎你们!”宣传革命的革命党人继续着他的演讲。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突然有激动的同学高呼起来。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同学们都激愤了。
  演讲在一遍遍口号声中结束了。不可置疑,这是一次鼓舞人心的讲演,二十多年后毛泽东仍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当场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支持他的主张,强烈抨击清廷,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建立民国。会上人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他向兴奋的学生演说的时候,会场里面鸦雀无声。”
  毛泽东更是兴奋异常,回到寝室的他躺在床上,满耳全是那革命党人演讲的声音:“革命已经来了,青年学子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时不挺身而出,更待何时!”
  “来吧,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来,腐朽的满清王朝需要你我来共同推翻,新的革命,需要新的力量,新的人。”想到这里,毛泽东倏然欠身坐起,对同寝室的其他同学说,“我要到武昌去,投奔黎元洪的革命军当兵。”花了五天的时间来规划自己生涯的毛泽东,觉得正在进行的激烈战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自己绝不能袖手旁观,尽管,清廷还在作垂死的挣扎,派遣军队,围攻武汉,但是,一心只想革命的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
  “去武昌当兵?”同寝室的萧子升同学也没有睡着,他接过毛泽东的话说,“不用去武昌了,就跟我一起在学生军当兵吧。”
  “不行,我要去正规部队,真枪实弹与反动派战斗。”毛泽东坚定地说。当时,一些立志革命的学生已经武装起来,他们组织成了学生军,有同学劝毛泽东一起参加学生军,但是毛泽东没有接受,他不愿意当学生军,毛泽东认为既然要投军报国,就应当到战斗激烈的前线去,去正规部队那儿真枪实弹地与满清反动政府战斗,而武昌起义刚刚爆发,正是急需热血青年的时候,唯有经过浴血奋战,才能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
  于是,毛泽东和几个热血青年决定到武昌去参加革命军。但是,当大家做好一切准备,正要出发去武昌时,一个同学看见毛泽东穿着一双破旧的黑布鞋时,就对毛泽东说:“润之,你不能穿这样的布鞋去武昌,否则,用不了几天,你就得打赤脚了。”
  “为何?”毛泽东不明白其中缘故,十分疑惑,就问道。
  “武汉街道十分潮湿,布鞋、草鞋几天就会沤坏,非穿油鞋不可。”这名同学回答说。
  “油鞋?”毛泽东愣了一下,自已从来没有穿过油鞋,更别说有了。马上去买,钱又不够,再说小杂铺未必就有得卖。怎么办呢?毛泽东看了看大家的脚,他们穿的都是油鞋,唯有自己穿的是母亲纳的黑布鞋。“有了。”突然,毛泽东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找朋友借。这个朋友是他的一个本乡,正在长沙城外的新军营里当兵。于是,毛泽东便告别同学风风火火地朝兵营奔去。
  “站住!干什么的?”军营站岗的士兵拦住高个子的毛泽东问道。
  “来找一位本乡,他叫冯知君。”毛泽东如实回答说。
  “都什么时候了,还来找什么本乡,快回去,马上就要打仗了。”站岗的士兵劝说毛泽东道。
  就在这时,毛泽东就看见一队营兵在一名军官的带领下鱼贯而出兵营,长沙起义了。武昌起义后,湖南迅速响应,成为全中国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在焦达峰、陈作新的率领下,长沙革命党人发动了武装起义。10月22日夜,革命党人在长沙大西门正街太傅祠放了一把火,起义开始了。当时,湖南新军只有一个混成协旅,辖49、50两个标四千余人,而旧军巡防营的人数远远超过新军,超过一万三千多人。
  革命党人兵分两路,巡防营倒戈,新军起义,革命党人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军械局,当革命党直奔巡抚衙门,余诚格一面挂起"大汉"白旗,作为缓兵之计,一面剪去长辫,穿戴闲衣小帽,从后院选出,乘湘班轮船逃到上海。长沙起义取得成功,随后,12月23日下午就成立了湖南军政府,焦达峰出任军政府都督,陈作新担任副都督。
  毛泽东在其中一名起义军的帮助下,返回城中,然后站在一块高地上观战,亲眼目睹了起义军攻打长沙城的全过程,毛泽东感到很新鲜,很刺激,他异常兴奋,恨不能马上投身其中。一直等到最后,毛泽东看到巡抚衙门上飘起了写着“汉”字的白旗,才回到自己的学校,这时,天已大亮,学校已经被起义军接管看守了。
  既然长沙已经有了起义军,自己又何必舍近求远呢,在哪都是革命,于是,毛泽东改变了原来的初衷,决定就在长沙参加革命军。
  “走,报名当兵去。”毛泽东鼓动着同寝室的同学说。
  “现在?”同学疑惑地问。
  “对,就是现在。现在不革命,更待何时?”说完,毛泽东就大步流星走出了寝室,朝湖南军政府所在地走去,
  突然,校门外不远处,枪声大作,人声鼎沸。
  毛泽东疾步走到校门口,朝响声方向观望。原来,一群士兵在一名营官的带领下正在冲击原巡抚衙门,现在的军政府所在地。
  “奇怪,清廷巡抚衙门不是倒了么?怎么又打起来了,莫非出什么事了?”毛泽东很是不解,但好奇心牵引着毛泽东继续往下看。
  令毛泽东怎么也想不到的是,才领导长沙起义取得胜利担任湖南军政府都督刚刚十天的焦达峰竟然满身刀伤,血肉模糊地被两名士兵抬出原巡抚衙门,丢在了一颗树旁,而那棵树的旁边还躺着一个人,这个人竟然是湖南军政府的副都督陈作新,他满身弹孔,血肉模糊。原来,为争夺革命的领导权,原湖南谘议局议长、立宪派头目谭延闿,策动原新军五十标二营管带梅馨,率部分新军与原巡抚营反正的清军,发动政变,残酷杀害了都督焦达峰与副都督陈作新。
  看到这血腥的一幕,年轻的毛泽东开阔的脸上满是难解的狐疑与愁思。
  “别看了,报名去。”几个年轻人嚷嚷着离开了围观焦达峰、陈作新尸首的人群朝新兵招募处走去。
  毛泽东沉吟未语,静静地望着躺在地上的焦达峰、陈作新,心情很不是滋味,尔后,默默地离开了围观的人群。
  来到新兵招募处,毛泽东见报名参军的人还真不少,大厅内,中、青、少,学生、工人、市民,各色人员熙来攘往,十分热闹。学生军和正规部队都在招募新兵。
  毛泽东没有和同学一样选择学生军,而是走向另一头写着“新军报名”纸牌处,对此,毛泽东后来是这样说的:“我不喜欢这支学生军,认为它的基础太混乱。我决定加入正规军,帮助完成革命。”
  “我叫毛泽东,字润之,十八岁,湘潭县人。”轮到毛泽东报名时,毛泽东站得笔挺,带着浓厚的湘潭口音响亮地回答着。
  “行,欢迎参加革命军。”招募新兵的军官抬头望了一眼眼前高大的毛泽东,眼前一亮,欣然同意毛泽东入伍。
  就这样,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年近18岁的毛泽东一下子就被招募新兵的军官相中,于是,1911年10月31日,在湖北大冶人铁匠朱其升(1891—1956)和湖南衡东人副目彭友胜(1884—1969)的担保下,毛泽东穿上了国民革命军的军服,投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驻扎在当时长沙审判庭附近。
  当兵之后,毛泽东一如他童年的禀性,做事认真,待人忠厚。除了日常的军事操练外,毛泽东还要做些杂事,如打扫营房,去长沙城外的白沙井挑泉水供大家煮饭和为当官的泡茶水等。由于毛泽东勤奋,加上好学,军事操作有板有眼,很快就赢得了上司军官和大多数士兵的赞赏。正、副目(正、副班长)看到他身材魁梧,单个军事技术动作十分标准规范,就经常要他给其他士兵做示范。建国后,毛泽东在提到这段经历时说,“辛亥革命的时候背过几天抢,枪上肩,枪放下,瞄准,射击那几下子,我至今都没有忘记,还有什么立正、稍息、托四把枪,还相当可以。单个教练、排教练、连教练、营的野外演习也搞过。那时程潜是师长,长官是谭延闿,谭延闿手下有四个师,程潜是一个师的师长。”
  除此之外,毛泽东十分喜爱读书看报,非常重视研究时事和社会问题。新军当兵每月的饷银是七块大洋,这比20多年后他在红军中当高级领导人所得的月饷还要多。有的士兵就拿它海吃海喝一顿,改善一下生活;有的则寄回去贴补家用,而毛泽东则将饷银中的两块用于伙食和买水外,其余大部分都用来买那些左翼宣传革命的报纸。毛泽东将报纸奉为至宝,一有空闲,就全神贯注,认真阅读。这是毛泽东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因为报纸在那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一种崭新的工具。毛泽东除了自己认真阅读外,还喜欢为战友们、朋友们讲解报纸上的新闻,并和他们讨论革命理想和前途。因为毛泽东所在的班尽是些目不识丁或识字不多的大老粗,当他们要读家信,修家书求毛泽东帮忙时,毛泽东总是十分乐意,有求必应,周围的人都很佩服毛泽东的学问,称他为“秀才”,十分尊重他。
  一天,毛泽东从当时鼓吹革命的《湘汉新闻》上,第一次读到了“社会主义”这个新名词,此后,又读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报刊和文章,并读了江亢虎的关于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原理的一些小册子。尽管江亢虎宣扬的社会主义其实就是社会改良主义,并非马克思宣传的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对于满怀革命人情关注中国出路的毛泽东来说,这些“社会主义”学说依然充满新鲜和诱惑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和士兵们公开讨论、争执,还热情地写信给一些同学提出应该研究这个问题。可是,同学们的反应很冷落,只有萧子升的弟弟萧子璋一个人回信表示同意。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是毛泽东始料未及的。武昌起义仅仅过了两个月,中国湖南、四川、广西、山西、陕西、云南、江西、广东等大多数省份已宣告脱离满清政府统治而独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改元阳历,定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仪在全国革命的怒涛中,被迫下了诏书,宣布退位,将政权交于袁世凯。同年3月10日,辛亥革命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孙中山壮志未酬,被迫下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北京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
  毛泽东和全国民众仿佛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终于坍塌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堡垒——清朝皇宫也轰然垮塌了。兴高采烈的毛泽东和全国民众都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了,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决定退出军队。
  1912年3月的一天,毛泽东把副目彭友胜悄悄拉到一旁,低声说:“副目,我想离开新军,继续回学校读书。这段时间来,您和大伙待我真好,来日方长,我们后会有期。”彭友胜听了,感到非常惊诧,半天才缓过神来,他劝慰毛泽东说:“润之,你在部队好好的,狠得长官器重和大伙喜爱,如果继续留在部队,建功立业,必然能成大器。”
  “副目,谢谢您的美意。溥仪皇帝已经下台,中国现在是民国,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协议,革命已经过去,我要回校读书,将来好找一份事干。”毛泽东十分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理由。
  彭友胜听了毛泽东的解释后,觉得很有道理,同时认为毛泽东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怕耽搁毛泽东的远大前程,便不再执意挽留,他两眼酸楚,噙着泪水,依依不舍地说:“润芝,我晓得你志向远大,不能长久埋没在这里,你放心,我不会为难你。”
  连长、排长知道毛泽东的去意后,也都想挽留他,他们劝毛泽东说:当兵能有出路的,留下来,以润之的能力,必将升官发财的。但是,毛泽东去意已决,不愿再留。连长、排长只好叮嘱一番后同意毛泽东离开军营。
  第二天,全班战友凑钱办了一桌酒菜,为毛泽东饯行。毛泽东与战友们一一碰杯,感谢他们半年来的照顾有加,回忆军训的点点滴滴,说到动情处,大家都有些哽咽。酒宴后,彭友胜、朱其升和战友们将毛泽东送出军营。送了一程后,彭友胜让士兵们回营,自己像长兄送小弟外出一样,送了一程又一程。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副目,谢谢你,你回去吧,别送了。”毛泽东停住了脚步,对彭友胜满怀谢意说。
  “没事,今天得空,就让我再送一送吧。”彭友胜实在舍不得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毛泽东,就深情地说。
  临别时,彭友胜十分动情地说:“以后怕是难得见上一面了,这两块大洋权当大哥送给你的礼物,你就当作路上的盘缠吧。”说完,彭友胜就将平时舍不得花的仅有的两块银元塞在毛泽东的手里,千叮咛万嘱咐地说:“一路走好,多多珍重。”
  “谢谢你,副目,你也多加珍重,后会有期。”毛泽东无法推脱,就紧紧握住彭友胜的手十分激动地说。说完,提起行李,迈着坚定的步伐朝前方走去。彭友胜则站在原处,一直目送着毛泽东渐渐远去……
  就这样,毛泽东离开了军营,于1912年3月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军旅生活。后来,毛泽东对斯诺回忆这段历史说:“正当湘军准备行动的时候,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协议,预计的战争取消了,南北统一了,南京政府解散了。我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于是就退了伍,决定回去读我的书。”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