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遇卜式 收义子 游学离京 (3)
作品名称:大汉博望侯张骞 作者:飞红霞 发布时间:2012-02-17 00:03:20 字数:3177
张骞听了夫人的一席话,更觉得想见一见卜式,尽管轺车已驶过驿馆,可他还是让车夫停了下来,走下了轺车。路人见轺车过去又围了上来,可是刚刚围拢,轺车却又停了下来,并且侯爷张骞从车上走了下来。人们再次回身散开,然后跪倒在驿馆门口,给侯爷施礼,张骞让众人起身,他直向卜式走了过来。卜式等几人不知何故,都非常吃惊地愣地原地。张骞对卜式说道:
“你便是淮阳人卜式!”
卜式忙跪地,口中连声称是。张骞让他起身回话,卜式这才战栗地起身,然后双手扣于胸前躬腰含首,不敢抬眼正视张骞,不安地说:
“小民正是卜式,我们正在庆祝我大汉天朝北伐胜利,不知侯爷有何指示?”
“那好吧,你且庆祝,让我也一观好吗?”
“不!不!侯爷到此,小民不敢妄言!”卜式不知张骞何意,唯恐话语不周。
“听说你上书皇上愿意捐献家财,为伐匈奴军用,是否有此事?”
“正是,我在这里已经等一年有余,皇上起初还派人问话于我,可是后来便没有了回音,我在驿馆没有事做,听说我汉朝伐匈奴胜利,所以用自己的方式庆祝一下。”见侯爷张骞问及此事,卜式回答的话语平和了许多。
“我大汉军队伐匈奴是皇上的决意,一国之君,倾国库国家之财尚且不足,尔以个人之财杯水车薪,怎么能行?!”
卜式一听张骞的话,立刻反驳道:“侯爷,您北伐可是一人乎?”
张骞笑着摇头,卜式慷慨地说道:
“对了,我北伐大军数以万计将才凝成刚铁长城,败匈奴于草原,非为侯爷一人所为耶!而今我为国捐财助军,天下富豪也纷纷响应效之,则军资可源源不断,何愁匈奴不灭呼!”
张骞欣赏点头,卜式又道:“今侯爷为国征战匈奴,杀敌尽忠,而我为何就不能捐点财物为国家做贡献?今侯爷出奇谋使我大汉天朝大败匈奴右贤王,皇上赐您侯爵以示功勋,我作为大汉臣民一员,难道不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庆祝一番吗?”
卜式一番豪言壮语,让张骞感慨万千,激动不已,是啊为国家,忠君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都应该受到赞扬的。张骞说道:
“卜义士,你的义举非常感人,我会上书皇上,让皇上早日诏见于你的!”张骞的一席话正说到卜式的心窝里,卜式急忙再次跪在地上叩首称谢。张骞走上前,把卜式扶起道:“不必谢了,以后你我就是邻居了,帮帮邻里也是应该的!”卜式惊讶异常,张骞含笑解释道:“你是淮阳郡人吧,我现在的封地博望城邑,不就在南阳郡北毗邻淮阳郡吗?咱们不是邻居又是什么呢?”
卜式没想到侯爷张骞竟如此平易近人,他给张骞深深鞠了一躬道:“侯爷抬举小民!”
“好了,你的事我会奏明皇上的,我还有事,你自便吧!”
“谢侯爷大恩!跪送侯爷!”
卜式说着又跪在地上,张骞转身回到轺车上。兰氏虽然没有下车,但在车中把张骞与卜式的对话听得很清楚。他对张骞说道:“侯爷真的要将此事上书皇上吗?”张骞点了点头,
“侯爷,丞相大人公孙弘已将卜式的事禀明皇上,说卜式此举有悖情理,说卜式是奸猾之人,居心叵则,让皇上不予诏见,今侯爷要为卜式的义举上书,岂不是与丞相大人之意相悖,会得罪丞相大人的!”
“卜式忠义,我只是把事实奏于皇上,皇上乃一代明君,相信他不会被公孙弘所蒙蔽的,再说此事已承诺于卜式,就应该为此事上书朝堂!”
兰氏见张骞已坚定信心,也就不再劝说。
长安街北的和平堡已经离繁华的闹市区有四五里的路远,道路不是那么平坦,张骞的轺车不得不慢了下来。这里的房舍不像闹市一排排俨然有序,显出了错落参差,青砖灰瓦掩映新绿片片,巷内行人稀疏,客栈、商铺与茶肆也冷冷清清。
张骞夫妻在一家简陋的院落前停住了脚步,管家张成上去扣门。不多时,门开了,一位荆钗布衣的老妇人走出,她正是堂邑父之妻陶氏。昨日张骞封侯的事传遍了京城,她也为此非常高兴,没想到张骞夫妇今日便上门来看望他们母子。惊喜的同时,他急忙跪下给张骞夫妇施礼,兰氏上前一把把她挽住,陶氏含着两眼感激之泪把二人让入家中。这院落虽小,却朴素整洁,院内一棵老槐树枝丫繁密,吐露新绿,这座宅院还是堂邑父被封奉使君后用赏赐所买,两年了房院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家中也没有赠添新的用品,可以看出这母子二人生活的艰辛。张骞命管家把带来的礼物搬到厢房之中,陶氏说道:“侯爷今日来看望我们母子,已使我们倍感荣幸!还带这么多财物真是过意不去,平日里,夫人隔三差五,没少给我们送东西,这让我们如何报答才好啊!”
兰氏上前,拉着陶氏的手说道:“姐姐太见外了,堂邑父大哥对我们有相救之恩,我们早已是一家人了,怎么能说你我这样的两家话呢?”
“我们遇到您和侯爷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啊!有侯父和夫人的照顾,夫君在天之灵也可以安心了!”
一富一贫,两位妇人的手紧紧地拉在了一起。张骞见正堂之上摆放着堂邑父的牌位,就对兰氏道:“夫人,我们一起去看望一下堂邑父大哥吧!”兰氏便随张骞进入正堂。屋内堂上的几案之立着牌位,上面用小篆书写“奉使君堂邑父之位”左边的墙壁上还挂着他生前用的硬弓。夫妻二人对着牌位拜了三拜,往日患难与共的情形在次现于心头,张骞伫立着,自言自语吟道: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君下……患难出西使,共度十三载,大漠风沙烈,生死勿相忘。”吟罢泪水打湿了眼眶。兰氏见夫君如此动情,忙在一旁岔开了话题,对守在旁边的陶氏问:
“姐姐,今天为何不见昌儿在家呢?”
“昌儿去到邻家申氏富户那里帮工了,我叫人让他回来!”
陶氏出得屋来。听说堂邑昌家来了贵人,门口早已围了不少的邻人,陶氏对其中的一个大点的孩子道:“小黑子,你腿脚快,去申家叫一声堂邑昌,就说家中有事,让他回来一趟!”这孩子应声而去了。陶氏又回到屋内,张骞问道:
“老嫂子,这么多年来你带着孩子一定吃了不少的苦吧!”
“没什么的,贫日子贫着过,也都习惯了。以前我去到富户那里帮工,织些粗布的活,挣点工钱,可现在昌儿大了,他心疼俺这当娘的,就不让俺干了,而他自己却干上了!”
“昌儿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心疼大人了!”兰氏接着道:“听说这孩子的拳脚工夫可不一般呀!”
陶氏自豪地说:“这孩子真随他爹,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的,到现在每天早晚都要去房后的空地上练上一通,他呀也想像他爹一样去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多好的孩子呀!又有本领,又有志向,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正说着,只听得屋外传来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娘——”
兰氏急忙说:“是昌儿回来了!”
只见门口站着一个膀阔腰圆,英姿勃发,血气方刚的少年,他朗目疏眉,身穿粗布蓝衣。张骞抬头一看,心里惊叹,这孩子太像他父亲了,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是容颜比较年轻,义容俊秀,神采飞扬,他的举止间也透着其父的刚强与忠诚,这孩子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有用之才,张骞想着。陶氏见儿子回来,忙说道:“昌儿,赶快给侯爷和夫人磕头,他可是我们的恩人啊!”
堂邑昌走到张骞跟前,扑通跪倒在地,嘴里说着:“给侯爷和夫人磕头!给恩人磕头!”
张骞上前把他扶起,仔细地端祥一番,喜爱之极,于是问道:“孩子,听说你有一身好本领,能不能让我见识一下。”堂邑昌腼腆而又自谦道:“侯爷,我那都是花拳绣腿,自己瞎练,怎么能经得起侯爷的眼呢!”张骞道:“这孩子谦逊之意也极像其父,今天侯爷非要你露上一手开开眼界!”
“是啊孩子,你就捡最拿手的表现表现吧。”兰氏见张骞非要看堂邑昌的本领,也就附和道。陶氏见张骞赏识自己的儿子,心中自然喜悦不尽,便说:“昌儿,你就给侯爷展示几下吧,侯爷这也是关心你呀!”
“是!母亲。”
堂邑昌答应着,眼睛却盯着父亲生前用过的硬弓,只见他顺手取了下来,又从羽囊中取出一支利箭。见堂邑昌要练射技,张骞等人都来到了院中。院中的大槐树上几只报春的鸟雀在上面叽叽喳喳的叫着,见人们来到院中,也不飞不跑,只就钻入新绿之中嬉闹不停。门口聚拢来的邻居也围了一大堆,侯爷来到贫贱之家,谁不想看个稀罕,单就看看皇上所赐的轺车,许多人都一饱了眼福,他们交头接耳,艳羡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