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直、沈璧、余时鏸
作品名称:耳食录译著 作者:立仁 发布时间:2016-12-22 11:53:49 字数:3890
181.徐元直
【原文】
康熙十三年,平凉总兵王辅臣叛逆,大将军图海征之。有兵丁于英,途遇风雷,与大军相失。晚窜山谷间,策骑盘旋,四向无路,约夜半,度不得出,遂下马倚树,息以待旦。俄见红灯冉冉来,既近视之,乃一叟,须眉如画,衣冠古野,不类今世。谓于曰:“若迷道乎?”于曰:“然,唯丈人指南之。”叟曰:“此山荒僻,虎狼纵横,去大路尚五六十里。速来,吾导汝。”遂前行。于乘马从之。经乱峰丛箐之间,叟运履如飞,马几不能及,久之平旷,叟乃息足。以灯赠于曰:“坦途不远矣。”于视其灯,非纱非纸亦非膏烛,而表里荧彻如琉璃,而红而圆。心异之,请共姓名,叟曰:“吾三国时徐庶也。”于惊骇,方欲拜谢,叟已失。于独行数里,果遵大道,东方白矣,灯亦熄。审视则红杏耳。大如碗。趋至大军,备述其异,咸以严冬气候,不宜有杏而且大,信其果遇元直也。
【译文】
康熙十三年,平凉总兵王辅臣叛逆,大将军图海率兵前往征讨。有一个兵丁叫于英的,途中遇雷雨,与大部队失掉联系。晚间在山谷间乱窜,赶着马盘旋,四面都找不到出路,瞎跑了大半夜,估计是出不来了,于是下马倚在树上休息,以等待天亮。一会儿见到有一盏红灯慢慢行来,等到了近处时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叟,长而洁白的须眉像画中人一样,衣帽古朴,不像当今世人的打扮。老叟问于英:“你迷路了吗?”于英说:“是的,惟愿老人家指引。”老叟说:“此山很荒僻,虎狼纵横,离大路还有五、六十里。快来吧,我带你出去。”于是就在前面引路,于英乘马跟着他。穿越在乱峰丛莽之间,老叟步履如飞,于英的马几乎跟不上。走了很久来到了平坦开阔之处,老叟才停下脚步。将手中的红灯送给于英说:“大路不远了。”于英看看那红灯,非纱非纸,也没有蜡烛之类的燃烧物,而表里通透如琉璃,又红又圆。心里觉得很奇怪,请教老叟的姓名,老叟说:“我是三国时的徐庶。”于英十分惊骇,正要拜谢,老叟已不见了。于英自己往前走了几里,果然上了大路,此时东方已白,灯也熄了。再仔细看那盏灯原来是一颗红杏,大如碗口。赶上大部队,详细说了自己所遇上的奇事,都认为现在是严冬气候,不应有杏子并且还那么大,相信他真的遇上了徐庶。
182.沈璧
【原文】
沈璧者,秦人也。少迫于贫,辞母薄游。至文登,登台望海,见波浪薄天,慨然舒啸。旋有少年至,紫衣绛帻,仪状光瑰,揖璧而笑曰:“君清兴不浅,能同游乎?”璧欣然诺之。
俄见凫雁一点,破浪而来,乃大舟也。离岸数尺,忽止不进。少年遽挽璧下台,履水登舟,身不沉,袜亦不濡。舟中乃无人,亦更无一物。心颇异之,叩其姓名及所自,少年曰:“余,玉桑君之子也。”璧方欲再问,忽觉水声澎湃,耳不可胜。自窗间视之,则银涛万丈,璧泻从天,不觉惊骇失色。问是何处,少年笑曰:“适去台下已万里矣!”璧眷念乡井,悲形于颜。顷之,涛声已寂,碧玉湛然。微风一拂,鳞鳞如玻璃万顷,恍惚有无数丽人滉漾清涟中。方疑诧间,冰上丝管作矣。举首凝睇,则彩舟一具,相去数尺,有数女倚棹瞰波,顷所见,盖其影也。少年携璧过彩舟,珍奇射目,不可具名。
须臾席启,玉貌旁罗,奏具行觞,肴品络绎,亦非复人间芬苾。侍者进璧果一枚,大如瓜,紫色;啖之,味绝甘,度必世所传蟠桃之属。窃怀其余,欲归以奉母。酒酣,璧避席称谢。因便求归。少年叹曰:“孝子哉!虽然,此乃君所以仙也。今姑不强留,终当至此。”顾诸女曰:“何以送客?”诸女各摘鬓上花及钗钏之物为赆,曰:“持此鬻人间,吃著不尽矣!”一女俯而笑,解裳下绣舄一钩,投海中,少年目之曰:“妮子独狡狯,不虑堕落耶?”女面发赤,退去。璧视舄,已化小舟。少年曰:“君登矣!”
遂辞众而登,则前舟已杳,惊涛湠漫,惘然自失。小舟中异香喷溢,神骨俱醉。少焉醒豁,已泊野岸,河水仅阔如衣带。舍舟登陆,甫数武,小舟已凌风去矣。信步独行,追想所遇,恍惚若梦寐,而怀中余果,俨然在矣。薄暮抵驿馆,语皆秦声,距家中才一舍耳。璧既归,出余果进母,兼逮妻、子,皆数月不饥。以核种庭中,亦不生也。后十余年忽甲拆,数年成树,又数年作花,花类莲而大,数年不谢。久之乃结实,由小而大。又数年色渐红紫,如曩舟中所食者,时璧已枯坐一室,不复与人事。一旦忽出至庭中,仰树大笑曰:“果熟矣!”即诀妻、子去。
【译文】
沈璧,陕西关中人。年轻时迫于贫困,辞别母亲简装出游。到山东文登,登上烽火台望海,但见波浪滔天,感概长啸。旋即有少年来,身着紫衣裹绛色头巾,仪表光鲜而华丽,向沈璧一揖笑道:“君的清兴不浅,能与我同游吗?”沈璧欣然应诺。
不一会儿见海面上远远地像一只野鸭出现,破浪而来,原来是一艘大船。离岸数尺远,忽然停止不动。少年立即挽起沈璧走下烽火台,踩着水上船,身不沉,袜子也不湿。舟中竟无人,也没有任何东西。沈璧心中感到很奇怪,叩问少年的姓名以及来自何处,少年说:“我是玉桑君之子。”沈璧还要再问,忽觉水声澎湃,震耳欲聋。从窗户望去,则见银涛万丈,像璧玉从天而泻,不觉惊骇失色。问少年这是什么地方,少年笑道:“现在离开刚才的烽火台已万里之遥了!”沈璧眷念着家乡,悲伤的表情显在脸上。不一会儿,涛声静了下来,眼前湛然如同碧玉。微风一吹,鳞鳞的水波如万顷玻璃,恍惚有无数丽人荡漾在微微的水波之中。正在惊疑之间,水上的音乐响起了。抬头看去,则是一艘彩舟,相隔只有数尺,有几位女子倚在彩船上低头看水波。刚才见到的,是她们的倒影。少年带着沈璧过到彩舟中,到处珍奇射目,都不知道是些什么。
不一会儿宴席开启,美女们罗列一旁,上餐具倒酒,菜品络绎上桌,都不是人间能见到的美味。侍者专门给沈璧送上一枚水果,大小如瓜,紫色;吃到嘴里,味道极其甘美,沈璧估计应该是世上所传说的蟠桃一类的东西。便偷偷地将剩下的藏进怀里,打算拿回家给母亲尝尝。酒足,沈璧退席对少年表示感谢,顺便请求送自己回家。少年叹息道:“孝子啊!尽管如此恋家不是仙人的习性,但也正是因为孝你才能得以成仙。今天姑且不强留,最终你还会来的。”回头看看诸位仙女说:“怎样送客?”仙女们各自摘下鬓上的花饰或钗钏之类的东西作为送行礼物,说:“拿这些东西在人间卖掉换成钱,吃穿不尽了!”一女子俯身而笑,脱下一只绣鞋,投进海中,少年看她一眼说:“就数你这妮子最能开玩笑,不怕堕落尘世吗?”女子脸红了,退了下去。沈璧看那只绣鞋,已化成小船。少年说:“你可以上船了!”
沈璧于是辞别众人登上小船,回头一看原来的船和人物都没了,眼前的惊涛骇浪漫无边际,迷惘而不知自身所在。小船中异香喷鼻,神形俱醉如同睡着了。好像不多时又豁然醒来,小船已经靠在一处郊野的河岸边,河水很窄。弃船上岸,才走了几步远,那只小船忽然凌空飞走了。沈璧一人信步独行,回忆着所遭遇的一切,恍惚如梦一般,但怀中所藏的仙果,依然还在。傍晚时来到一家旅店,听人说话都是关中口音,距离家中才二、三十里远。沈璧回到家,拿出剩下的仙果进奉母亲,兼及妻子、孩子,他们吃了后几个月都不饿。将仙果核种在院子里,也不发芽。十余年后忽然发芽出苗了,数年长成树,又数年开始开花,花形像莲花但比莲花还大,几年都不凋谢。久后开始结果,由小而大。又过了好几年果子的颜色渐渐红紫,如同沈璧当年在船上吃的一样。此时沈璧早已闭门枯坐,不与人交往也不问事。一天早上忽然出屋来到院子里,仰头对着果树大笑道:“果熟了!”便诀别妻子、儿子走了。
183.余时鏸
【原文】
余时鏸善写真,江南常州人。乾隆四十五年,客大梁。薄暮独坐,有青衣者持刺入,云主人奉迓,已牵马门外。遂乘之,行稍远,有城临河。进至一官署,青衣入。徐传主人出迎,乃旧交沈某,相见极欢。问此何地,曰:“赣州。”问其官,曰:“司马也。比以长官命,延君写真。”即具仪从送之往。
复抵一署,青衣投刺入。有顷,传语云:“误矣。本延江西余时惠,非时鏸也。请速归。”乃还至沈所,颇咎沈失言,有累远涉。沈曰:“吾已坐此罚俸四年矣。请便送君归汴梁,盍迂道毗陵,一视闾井?”余然之,各乘马行。一炊许,闻城市人语操土音,果常州也,余凭望故居,凄然良久。沈曰:“宜行矣,十二年后复相见耳。”遂匆匆别去,余亦恍惚还旧馆。甫入门,闻哭声,遽然而寤,则家人已衰绖矣。盖死者二日,心尚温耳,故未敛。兰雪说。
【译文】
余时鏸善画人物的肖像,江南常州人。乾隆四十五年,客居河南开封。傍晚时一人独坐,忽有一个青衣人拿着名刺拜贴来,说是主人派他来相请,马已经在门外。于是就随青衣人骑马而行,走了很远的路,最终来到一处临河的城内。在一个官署门前,青衣人先入。一会儿传唤说主人出门迎接,原来是余时鏸的旧交沈某,二人相见极为高兴。余时鏸问这是什么地方,沈某说:“赣州。”又问他在这里是什么官职,回答说:“司马。最近接到长官的命令,请你去为他画像。”便派随从陪送余时鏸前往。
来到一个官署,随同的青衣人投上名刺。过了一会儿,里面传话说:“弄错了。本来要请的是江西的余时惠,并非余时鏸。请速速回去。”于是回到沈某的官所,余时鏸很有点埋怨沈的冒失,连累自己走了这么远的路程。沈某说:“我因这个差错已被罚了四年薪俸了。请让我这就送你回开封。对了,何不绕道常州一行,看一眼故乡呢?”余时鏸表示同意,各自乘马启程。煮一餐饭的功夫,听见市场上的人们说话操熟悉的地方口音,果然是常州,余时鏸面对故居,凄然地沉默很久。沈某说:“该走了,十二年后还能再见到。”便匆匆地告别而去,余时鏸也恍恍惚惚地回到了开封的馆舍。刚一进门,就听见哭声,突如梦醒,则家人已穿上丧服了。原来余时鏸已经死了两天,因心口还有温热,没有入殓。这个故事是兰雪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