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府之国”成都行(四)
作品名称:那神奇壮观的远方 作者:浅墨清语 发布时间:2016-12-13 00:59:44 字数:8397
四、成都宽窄巷子
浅墨和她的孩子们从早上开始游览了成都杜甫草堂,与武侯寺一墙之隔的锦里,夕阳已从老成都的天边渐渐下沉,她和孩子们迈着疲惫的脚步,带着新奇和向往直奔宽窄巷子。
锦里离宽窄巷子很近,在一个高大的青石牌坊下看到了它的入口,牌坊不远处有一扇古色古香的大门,大门上的牌匾上书写着四个金色的大字——宽窄巷子。
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政府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二十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年,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如今的满城只剩下宽窄两条巷子。宽巷子和窄巷子相邻,是成都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过往的缩影。2008年6月14日,备受成都市民关注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完工,新建成的宽巷子、窄巷子步行街和45个院落开街,向世人展示“老成都的新名片,新成都的老街道”,宽窄巷子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四川省历史文化名街”、“2011年成都新景”、“四川十大最美”等荣誉称号。
宽窄巷子是成都保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宽窄巷子是新兴旅游商业街与传统院落结构相结合,方、横有序,错落有致,体现的是成都市民崇尚休闲、品味舒畅的生活模式。锦里古街和宽窄巷子规划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按照清末民初古香古色的模式建造的,号称“西蜀第一古街”。
大凡胡同巷子,总是一个令人充满遐思的美好地方。说着说着,总是会不由得想到那满是冰糖葫芦的北京胡同,那映在粉白莲花露珠上的江南古道,此时,视线一转,一个安静与繁喧并存、内敛与奔放相融合的奇妙之地——宽窄巷子就这样映入眼帘了。
宽窄巷子奇在白天沸腾的热闹,夜晚易眠的安宁。宽窄巷子奇在它不可望文生义,宽的不是宽巷子,而是窄巷子,窄的不是窄巷子,而是宽巷子;宽窄巷子奇在东西方文化并重,传统和时尚的结合。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老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是成都33条清朝兵丁巷子中仅存的3条完整的小巷。这条老街既有老旧古朴的韵味,也不乏现代时尚的典雅。宽窄巷子这个明清时代的古街,自古就是达官显贵的聚居地。大方块青石砖铺就的街道,古朴四合院的布局,渗透了古老而又现代的老成都的风土人情,才成了她如今的风貌。
如今的宽窄巷子便是当年少城的遗留部分。宽窄巷子原有70多座院落、300多间房间,如今老城墙、金水河等已经消失。宽窄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这条清代街区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宽窄巷子面积为479亩,核心保护区108亩。
一条长而窄的围墙,隔断了宽窄巷子,宽巷子是安宁的,它仿佛在诉说着一条古巷曾经的消沉与重生。踏在宽巷子的青石板上,总不忘放慢脚步,伸手小心地触摸布满青苔的围墙。宽巷子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更加迷人,微红的光影神秘缥缈却又丝丝入扣地穿过梧桐树的间隙,此时的宽巷子宛如穿上了红妆,更加美丽妖娆。
宽巷子一个有着老脸庞的怀旧地带。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制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其主要特色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这种格局形式便于街道居民自发式能管理,奠定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
步入宽巷子,仿佛时空交错,时间倒流到清末民初时期。剥蚀的青砖墙和精致的砖雕,门扉半掩的院子里的卵石小径,廊前径旁俏丽的雕花灯,墙脚下片片老苔藓,房檐下的匍藤攀援,还有屋檐上斑驳的朱红涂饰,无不显示着成都的沧桑。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世界中,特殊的环境会引领每一个用心观赏老成都的游客穿越时空……
恺庐位于宽巷子11号,院名恺庐,该门头为宽窄巷子中最富标志性门头之一。
德门仁里位于宽巷子8号,是体验老成都生活的一个院落,真实还原了川西人家某一天的生活情景;曾是电视剧《林师傅在首尔》取景地之一。如今是一家精品酒店,充分展现了宽窄巷子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细看眼前古色古香的牌楼,仰视高处的廊檐凤角,再坐下来慢慢咀嚼老成都的风味小吃,耳听浓浓的四川乡音的吆喝叫卖,那各种聚集了四川风味和老成都民风民俗的小吃飘香四溢,能让人垂涎三尺,也能引人沿着时空的隧道走入远古的大清时代。
路边站立着两个怀抱乐器的古铜颜色的“雕塑人”,看上去如同真人一般大小,他们举手投足的动作,真的会让人惊讶,原来这是由真人装扮的一种行为艺术,从化装到表演真是惟妙惟肖,吸引着许多游人的眼球。
宽巷子是三条巷子里面最繁华,商铺最多,也是唯一一个还保留了一点昔日宽窄巷子风情的巷子。
清朝时宽巷子名为兴仁胡同,据说是镶红旗清军的驻所,民国年间易名“宽巷子”。如今的宽巷子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走在这条巷子中,感受成都的风土人情和一些老成都的民风民俗生活场景。坐在四合院里端起成都特色的盖碗茶,让人就能联想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和老舍笔下的"茶馆"。当吃上正宗的四川红烧肉时,让人就会明白伟人毛泽东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吃红烧肉。
在老成都的四合院,喝茶感受老成都市民们的休闲娱乐。院子里放置着几张古木方桌,桌旁是古式木椅,桌上盖碗里还冒着呼呼热气。屋子里面除了可供游客喝茶外,旁边还摆着一个书架,上面放着许多供游客阅读的书籍。屋子的墙檐挂满了吊篮,翠绿的常青藤向下蔓延疯长着。墙角处摆放着盆景和鱼缸,展示着老成都休闲散逸的民俗生活场景。宽巷子浓缩了古老的明清时代的老成都人的“闲适生活”。
宽巷子有一家很有名也很有特色的餐饮店,他们的店内主要卖的是民间瓦罐煨汤叫花鸡。受四面八方游客的称赞和喜欢。听店老板说这里售卖的叫花鸡与其他地方的原材料从根本上有着质的不同,鸡是从山野农人家野外养鸡场统一选购,加工程序十分讲究,延用祖传秘方,通过瓦罐煨汤慢慢蒸熟的,一到蒸熟的时候味道香浓,是内外地人钟爱的一种独特的美食,一天销售量高达300多只土鸡,店里的生意非常火爆。
宽巷子因其芳香四溢的美味俘获了众多游客的心。香脆的糖油果子、甜而不腻的米老鼠、地道的钵钵鸡、琥珀核桃仁、江南风味的美食叫花鸡、正宗的葡式蛋挞,还有成都名小吃丁丁糖、蛋烘糕、豆腐脑、糍粑、糖葫芦、烧烤等等数不胜数,应有尽有。
走到宽巷子的尽头,来到了窄巷子。窄巷子在清朝称为太平胡同,与宽巷子同时期更名。
行走于国庆假日的宽窄巷子,夹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仿佛是在这巷子里寻什么宝似得,探寻的脚步没有机会停下来,就这样随着巷子满满的人流不由自主的往前涌动。浅墨盼望着能在下一分钟发现“宝藏”。
浅墨走着走着,忽然眼前一亮,果真发现了“宝藏”,眼前出现的场景让她耳目一新。很多五、六十年代生产的家用电器和一些旧家具都规整的镶嵌在一面墙里,墙外只露着一部分。孩子们好奇地走上前去东摸摸西看看,让人惊讶的是有些还能灵活地转动起来。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似乎是在向游人诉说着成都古老的记忆。当然这些老旧的东西对于浅墨来说并不陌生,她小时候还使用过呢。可是对于她的孩子们来说这些老古董是他们眼里稀奇的玩意儿,她的孩子们玩着能灵活拉动的风箱,吱吱扭扭的声音犹如老成都的一曲动人的歌谣,触及着浅墨穿越时空的思绪。
这一路上都是这样的布置,有拴马石虽然已风化的斑驳,但它仿佛是宽巷子乃至成都独有的一块胎记,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
还有以前的邮筒、自行车、古井……这些老旧的东西不仅让人觉得新奇,还让人想起了那个年代写了信投递到邮箱的情景,似乎这邮箱装满了那些年走过岁月的痕迹,触目皆是亲切和感动。现在唯有老成都才有的街面上再也见不到的邮筒,不仅带着老成都的古文化的精萃,它还带着整整一个时代的历史厚重感。
拴马石位于窄巷子32号门头的老墙上,离地约1.2米。已风化斑驳,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百年前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有骑马出行的习惯。拴马石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
小洋楼位于宽窄巷子内,罗马圆柱,西式拱形门窗,窗棂上的大五星装饰为西洋符号,木刻栏杆,雕花斜撑及挂落为传统中式构件,中西合璧的。关于这座洋楼在宽窄巷子有一个凄美的传说,相传上个世纪的30年代,王姓军人买下这个带有洋楼的院落。抗战时,军人被召唤至前线,再也没有归来。就在这个小洋楼里,妻子却一直等待丈夫归来直至去世。
如今的窄巷子以西餐、轻便餐饮、咖啡、会所、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商业等为主精致生活品味区。是拥有世界前卫风格的时尚中心。在黄昏下慢慢地品味窄巷子的风景,会体验出成都人潇洒惬意的真实的一面和无忧无虑的“慢生活”节奏。
窄巷子与宽巷子的风格很相似,宅院的门庭都面对着街道,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这是中国古代代表性民居梦想院落,也是窄巷子集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生活模式。信步走入一家庭院中,或红或紫或黑的颜色分外有格调。一盏盏灯笼,一个个小饰件,或者一扇门楣,都让人能倍感它的特有的古文化气息和典雅而温馨的家园气氛,是那种让人只一眼就忘不掉的感觉。
成都的宽窄巷子,据说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这儿可以找到成都以至四川的许多过往,所以有宽窄巷子最成都之说。
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建筑作为空间的表皮,是空间历史感的外部表象,通过这些实体界面的强化,让历史街区重塑出空间的时间厚度。
宽窄巷子由营房宿舍慢慢与川西民居融合为一,民居内苛具有川西风格的庭院形态也基本保留,建筑构件如窗扇、雀替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
宽窄巷子的街道空间尺度由两旁的建筑和院墙所界定,街巷宽度内宽巷子7米左右,窄巷子5米左右,而沿街建筑为1~2层,高度也在5~8米,这样形成的街道断面高宽比约为1:1。
成都的宽窄巷子,不管是外地来的客也好,还是本地来的也罢,只要诚心实意往哪一座,就能让客满意地离开。
窄巷子地处繁华的都市中,却保留了明末清初的建筑,洁净的青砖黛瓦旧式的木制门窗,老墙边的栓马石。街檐下的老茶馆,浓郁的梧桐树和古老的银杏树,还有碧绿的青藤迈上了屋顶,这些古韵明澈的物象与城市的喧哗,隔了一道音墙,就显得格外幽香。
行走在宽窄巷子间,看那或古典或洋气的招牌,想象着里面姹紫嫣红金盏绣筵,也是一种享受。
当走过宽、窄巷子,方知文人墨客说的“宽巷子并不宽,窄巷子也并不窄”一说仅是人们眼里的一个大体形态和粗略的概念而已。其实,宽窄巷子在认真起来的严格数据面前,宽巷子6~7米宽,窄巷子4~5米宽,总体还是有宽窄之分的。
走进宽窄巷子,感受老成都的旧生活与现代文明是无比快乐的事。这座充满无限诱惑的城市,它让人安静,也让人沸腾。如若有人不羡慕这座城市的繁荣,那也一定会被宽窄巷子的浪漫和温馨所打动。
宽窄巷子里面有许许多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金发碧眼的老外,他们纷纷举着相机贪婪的拍摄着,都想留住这里美好的回忆。
井巷子紧邻窄巷子,清满时名为如意胡同,又称明德胡同。井巷子紧邻窄巷子南面,辛亥革命后改名“井巷子”。改造后的井巷子在剩下的半边街上,在街的另外一面建了一道5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和500米长的民俗留影墙。
《砖》文化景观墙是井巷子中一条400米长的东西走向的雕塑墙,是中国第一个以砖为载体的博物馆,一块块不同历史断面的旧砖,经过艺术的创作,垒砌成台、城、壁、道、碑、门等成都的历史文化片段,阐述着千年成都,演绎了百年历史。文化墙的西段,从“宝墩遗城、金沙竹泥”到“羊子土坯、秦筑城廓”,再从“汉砖遗风、唐建罗城”到“宋砖古道、明末毁城”。展示了成都的沧桑历史。
井巷子比宽、窄巷子要开放、多元些;是最动感的消费空间。在成都最美的历史街区,享受丰富多彩的美食;在成都最精致的传统建筑里,享受色彩斑斓的夜晚;在成都最经典的悠长的巷子里,享受自由创意的快乐。
井巷子是以酒吧、夜店、甜品店、特色零售、轻便餐饮、创意时尚为主题的时尚动感娱乐区,这里是成都夜晚最热闹的地方,体现了老成都的“新生活”。
街道两旁的四合群落众多,到处可见成都少城遗存和百年原真建筑。修葺如旧,保持原貌。店铺临街经营。沿街即为市,吆喝不断,招揽游客,品茶打尖,好不”热情。
前面有冒着热气的腊排骨和农家自制腊肠,还有被荷叶包裹着的糯米做的饭团,本地人管这种食物叫做叶儿耙。小摊上还有许多连西北人都没见过的食材,外地人是叫不出名字的。只是那些食物散发出来的阵阵香气让人神魂颠倒。浓烈的辣椒香气混合着糯米的清香叫人陶醉其中,农家的腊肉红润鲜亮,还有最令人叫绝的川北凉粉,白皙的凉粉晶莹剔透,蘸一点点红红的辣子油调出的汤汁,闻起来酸香诱人,实在是令人欲罢不能。天气还很热,这种美味的食物在这个季节吃正好。有许多游客坐在那颇具地方特色的竹椅上,大快朵颐的享受着这些诱人的美食,这味道真是享受。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乐不思蜀的含义吧!
夜幕下的巷子要比白天热闹许多,很多店铺在灯光的照耀下,倍显活跃和闪亮,夜幕的神秘,让酒吧更加销魂。巷子里的酒吧开始了最红火的时候,萨克斯轻缓地吹奏着令人心醉的音乐,飘荡在巷子的每一个角落。灯火通明的茶馆里,有品茶听川剧的,当看到最精彩的川剧中最令人叫绝的功夫戏——变脸时,就有好多人凑过去看热闹。无心中给这些远方的来客又增添了些许神秘感。
夜色已浓,按理老街也应该到了安静的时候,可是恰恰相反,成都的夜市才临近高潮。得吃过了老火锅,品过了竹叶青才算是真的来过了成都。空气中飘着那唯老成都才有的一股股麻辣的味道,嗅觉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那红彤彤诱人的火锅,于是就近找了过去,来了成都不吃地道正宗的火锅,那就叫没来成都。
似乎井巷子夜晚的空气中都流动着一种开门是往来,闭门亦生意的味道。
绕过那清幽的大方块青石板,影子拉得很长,回眸却依然在千年的流韵里行走,在暮霭的古巷里静静地徘徊,涟漪的心事倒影如水,只为寻访一场历史遗留下的古迹旧痕,探究一幅博大深远的古画,领略那久远的文明与美丽的传说,品味那充满民俗风情的味道。这一些来自远方的牵绊都与老成都老巷子的古朴、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窄巷子上空总回旋着醉人的蓝调和各色鸡尾酒的芬芳,窄巷子的一侧布满了不同格调的大小型酒吧和水吧,家家各有不同。可品尝一杯调酒师精心调制的鸡尾酒,静静感受老巷的气息,窄巷子满街都是欢快热闹的气氛,满眼喜悦的游人也是这条巷子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如“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也是巷子里的景中之景。
参观宽窄巷子可一定不能错过琳琅满目的成都特色小吃。尤其那嘭!嘭!嘭!响的三大炮,那热气腾腾的钵钵鸡,那一小碗一小碗盛着的担担面、钟水饺、伤心凉粉等众多口味各异,让人百尝不厌的美食。
成都地理条件优越,人文历史多姿多彩,宽窄巷子这一著名景点会带给人视觉、嗅觉、味觉的强烈冲击,能体会到成都这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天府之都的巨大魅力。
锦里和宽窄巷子离得很近,两者之间且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风味小吃,手工艺品,有些古色古香的建筑等等。但白天和夜晚的宽窄巷子场景是截然不同,各有风采。白天的街道,充满了活力与朝气。而夜晚的街道给人一种幻想的空间,使人平心静气。街两边各种各样的店铺,饭馆、茶摊、手工艺的铺子,许许多多的外国酒吧都亮起了耀眼的灯光。虽说是酒吧,但也极具东方特色。因为这里是成都的老街道,是以古建筑为主的。所以那些外国的酒吧都住在这种青石结构的屋子里边,中西合璧,也别有一番风味。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虽然酒天生便具有一番豪气,也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缠绵。但是茶的高明之处在于比酒多了一份雅致,淡淡的清茶中雅见情韵,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情趣的意境,尤其是老成都的茶似乎比酒更加清香诱人,更加令人意醉神迷。喝茶,品的是一种文化,喝的是一种心情。中国人有多少场合是缺少了茶馆的呢?那些但凡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休闲聚会都得热闹到茶馆品味香茗。那些戏园子的茶馆就更热闹了,因此才有了老舍先生笔下那活灵活现的人物和经久不衰的茶馆。大家齐聚一处,但凡谈古论今,桌上总也少不了冒着丝丝热气,散着缕缕幽香的茶。在老成都,也能体会到茶馆里的那份热闹。但是与北京老茶馆不同的是,这里的人更具智慧,把屋里的茶桌直接搬到了街道之上,享受着一种无拘无束的自在与安逸。不仅是心理上的放松,身体上也算一种享受。由于四川潮湿的气候适宜竹子的生长,而聪慧的四川人也很会利用这种天然资源,能工巧匠们把它们编制成富具特色的各种日用品,有些远销国内外,所以目之所及,他们的桌桌椅椅全是用竹子手工编织而成。编织手法细腻,丝丝入扣,数量多的就像是孙悟空吹了一口仙气之后一下子变出来的一样,形成了小巷之内一道独特的风景。巷子的两边街道上摆满了这样的竹方桌和竹躺椅。椅子的后背呈钝角倾斜,使人坐在上面可以保持一种最舒适的姿势,若是有清风从耳际划过,再窜出一段人生中美好过往的画面,哼上一曲唯自己喜欢的曲儿闭目养神,岂不是有种天上人间的感觉?
走过长长的街巷,可以看到很多人都乐于享受这样的安逸,发现最乐于享受的还是本地人居多,坐在竹椅子上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有的闭着眼睛,附和着从远处传来的川剧的唱段,脑袋随着节奏慢慢地摇晃着,似乎很是享受的一副模样,丝毫没有被周围这些来来往往的人所影响,嫣然他们与游人隔着一个世界,你能看得到我的安逸,我却听不到你的吵闹。
宽窄巷子是成都人记忆中最古老的标记。清朝时,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离少城染指商务买卖。靠每年少城公园春秋两季的比武大会,论成绩优异领取皇粮过日子。风雨飘零,古老的少城现在只剩下宽窄两条巷子!街道已经湮没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但是地上铺设的一块块青石方砖和街边古老的建筑似乎还在不知疲倦地诉说着那曾经的故事,哼唱着记忆中最美的歌谣。
再往前走,有冒着热气的腊排骨和农家自制腊肠,还有被荷叶包裹着的糯米做的饭团,本地人管这种食物叫做叶儿耙。小摊上还有许多北方人没见过的食材,我是叫不出名字的。只是那些食物散发出来的阵阵香气让人神魂颠倒。浓烈的辣椒香气混合着糯米的清香叫人陶醉其中,农家的腊肉红润鲜亮,还有最令人叫绝的川北凉粉,白皙的凉粉晶莹剔透,蘸一点点红红的辣子油调出的汤汁,闻起来酸香诱人,实在是令人欲罢不能。天气还很热,这种美味的食物在这个季节吃正好。有许多游客坐在那颇具地方特色的竹椅上,大快朵颐的享受着这些诱人的美食,这味道真是享受。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乐不思蜀”的含义吧!
巷子两边卖的东西都是那么独具特色,有当地的名小吃,还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尤其是“吹糖人”,发现“吹糖人”的旁边有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虽说是糖稀,却也还是金光闪闪,兹兹诱人。只听过画糖人,这吹糖人浅墨和她的孩子们还是头回见。适逢老艺人还没有收摊,老师傅拿起一小块白色的麦芽糖,把冰和糖混在一起捏了捏,又揉了揉,又吹了吹,又拉了拉,扯了扯,拽了拽,再用嘴衔起一端,然后轻轻地吹了起来。那糖块竟然像气球一样,慢慢地胀了起来,一个生动形象的小白兔展现在游人面前。那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小动物,生机勃勃,有的站着,有的趴着,有的坐着,有的像要跑似的......晶莹透明,既美观又精致。这可是与成都的画糖人大不相同啊,这一举一动看乐了浅墨的孩子们,他们个个眯开眼笑的,可算是开了眼界。
成都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如今到了这宽窄巷子,更是体会到了,它不愧是古往今来被人们称赞的“天府之国”啊!
回眸处,道旁的路灯投射出昏黄的灯光,点点余光斜斜地映照在两边的行人过道上,青石砖铺就的街道安静而悠长。街道两旁射出明亮多彩的灯光,有些门户的灯光已暗,唯窗户里射出的柔柔的光,不偏不离地照在墙角的苔藓上,绿油油的似乎是涂抹了一层油。这种景观也许是成都所特有的,老成都潮湿的空气就像走入了气候的盛宴,尤其是在渐深的夜晚感觉整个人都是滋润型的。
浅墨和她的孩子们从早到晚的游览过程使得他们已疲惫不堪,但却也怀揣满满的收获,将大小人儿一天匆忙而愉快的身影定格在“天府之国”宽窄巷子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