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西征小津
作品名称:堕落的下场 ——唐玄宗传 作者:许雨浓 发布时间:2016-11-23 09:57:05 字数:5370
玄宗虽然贬了王忠嗣,好在安西四镇又出了一位民族英雄:
初,将军高仙芝,本高丽人,从军安西。仙芝骁勇,善骑射。节度使夫蒙灵察屡荐至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
吐蕃以女妻小勃律王,及其旁二十馀国,皆附吐蕃,贡献不入;前后节度使讨之,皆不能克。制以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将万骑讨之。自安西行百馀日,乃至特勒满川,分军为三道,期以七月十三日会吐蕃连云堡下。有兵近万人,不意唐兵猝至,大惊,依山拒战,砲櫑如雨。仙芝以郎将高陵李嗣业为陌刀将,令之曰:“不及日中,决须破虏!”嗣业执一旗,引陌刀缘险先登力战,自辰至巳,大破之,斩首五千级,捕虏千馀人,馀皆逃溃。中使边令诚以入虏境已深,惧不敢进;仙芝乃使令诚以羸弱三千守期城,复进。
三日,至坦驹岭,下峻阪四十馀里,前有阿弩越城。仙芝恐士卒惮险,不肯下,先令人胡服诈为阿弩越城守者迎降,云:“阿弩越赤心归唐,娑夷水藤桥已斫断矣。”娑夷,即弱水也,其水不能胜草芥。藤桥者,通吐蕃之路也。仙芝阳喜,士卒乃下。又三日,阿弩越城迎者果至。
明日,仙芝入阿弩越城,遣将军席元庆将千骑前行,谓曰:“小勃律闻大军至,其君臣百姓必走山谷,弟呼出,取缯帛称敕赐之,大臣至,尽缚之以待我。”元庆如其言,悉缚诸大臣。王及吐蕃公主逃入石窟,取不可得,仙芝至,斩其附吐蕃者大臣数人。
藤桥去城犹六十里,仙芝急遣元庆往斫之,甫毕,吐蕃兵大至,已无及矣。藤桥阔尽一矢,力修之,期年乃成。
八月,仙芝虏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而还。九月,至连云堡,与边令诚俱。月末,至播密川,遣使奏状。至河西,夫蒙灵察怒仙芝不先言己而遽发奏,一不迎劳,骂仙芝曰:“啖狗粪高丽奴!汝官皆困谁得,而不待我处分,擅奏捷书!高丽奴!汝罪当斩,但以汝新有功不忍耳!”仙芝但谢罪。边令诚奏仙芝深入万里,立奇功,今旦夕忧死(《资治通鉴》天宝六年十二月)。
若干年前,高仙芝(?—756)随父亲从高丽国来到中原,到总部设在今新疆库车县当年的安西军区服役。由于高仙芝骁勇善战,精于骑马射箭,受到原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756,羌族,夫蒙氏。主要活动于西域。738年突骑施酋长莫贺达干杀苏禄可汗,另一酋长都摩度立苏禄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双方互相攻战,引发西域混乱。盖嘉运分遣疏勒镇守使夫蒙灵察与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共同攻打怛罗斯城,夫蒙灵察派兵偷袭,攻克怛罗斯城,活捉尔微特勒。随后乘胜攻入曳建城,接回交河公主,悉收散发之民数万给拔汗那王。夫蒙灵察的胜利,使唐军威震西陲)的多次推荐,高仙芝由安西镇节度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升任到安西四镇节度副使。
再说吐蕃国王把女儿嫁给小勃律国(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西北,都城在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国王,于是小勃律周边的二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吐蕃,导致这些原本是唐帝国的附庸国不向唐朝进贡,这样的现状引起几任安西节度使不断征讨,可是都没有征服。现在,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意思是这次小勃律战役集团军最高统领),率领一万骑兵去远征。高仙芝从安西行军一百多天,来到特勒满川(今阿富汗瓦罕河,瓦罕河与巴基斯坦的布罗吉尔河交汇),把部队一分为三,约定七月十三日在吐蕃连云堡(位于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会师。吐蕃在连云堡将近驻扎一万人,没有料到唐军前来偷袭,当这些敌兵看唐军前来非常惊恐,连忙依山抵抗,战斗中炮石、滚木齐发,就像雨点一样密集。高仙芝见此,任命郎将李嗣业(?-759,今陕西省三原县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擅用陌刀,每逢出战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故敌军称其是“神通大将”。历任昭武校尉、中郎将、右金吾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北庭行军兵马使、卫尉卿、怀州刺史、北庭行营节度使等,封虢国公)为长柄陌刀将领,并下死命令说:“中午以前一定要打败敌人。”李嗣业接受任务之后,举起一面大旗,率领陌刀手从险处攀上城头,然后举着长柄陌刀拼命往城里敌人砍,从辰时(七到九点)战到巳时(九到十一点),杀敌五千余人,俘虏一千余人,其余三千人溃不成军。虽然唐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中使(宫中派出的监军,类似蒋介石军统特务派驻集团军的监军,一般由太监担任)边令诚认为深入敌境已经很远,因害怕而不敢继续前进。然而高仙芝不怕,他让边令诚率领三千病弱士兵驻守连云堡,自己率领大军继续向西南挺进。
三天以后,高仙芝一行到达坦驹岭(位于克什米尔北部德尔果德山口),当这支远征军从高原上向下跋涉险峻的坦驹岭四十余里,前面的阿弩越城(位于今巴基斯坦国吉尔吉特北部约一百八十里)拦住了去路。高仙芝担心战士害怕不肯继续下坦驹岭,就先派人穿着胡服,扮成守卫阿弩越城的投降者说:“守卫阿弩越城的将士都愿意投降唐军,只是娑夷河(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吉尔吉特附近印度河北岸支流,也称弱水。河流湍急不能生长水草)上的藤桥已经被砍断,一时来不了。”娑夷河上的藤桥是小勃律国通向吐蕃的必经之路。高仙芝强装高兴,被蒙骗的唐军将士才下去。又过了三天,阿弩越城的敌人被装扮成胡人的唐军说服,果然前来迎接唐军。
第二天,高仙芝进入阿弩越城,派将军席元庆率领一千多名骑兵作为先遣队继续向小勃律国前进,并且嘱咐说:“小勃律人听说我唐朝大军前来,其君臣和百姓一定会逃往山谷,你们可以把他们喊出来,先拿出绸帛,就说是我国皇帝送给他们的,如果大臣出来,你就把他们全部捆住,等我到达之后处理。”席元庆按照高仙芝的指示,把小勃律的大臣都抓了起来。只有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漏网逃入石窟中。高仙芝到达后,杀了死心塌地依附吐蕃的几个大臣。
再说藤桥离阿弩越城只有六十里,高仙芝担心吐蕃派来援军,立即派席元庆去砍断藤桥。桥刚被砍断,吐蕃的大军果然赶来,但已经晚了。藤桥有一箭之遥(大约三百米),吐蕃人即使全力抢修也得一年才能完工。
这时已经到了仲秋八月(这是一段回忆史,史料记载在747年十二月,高仙芝率部出发可能在年初),高仙芝押送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向北返回。九月到达连云堡,与留在连云堡的边令诚会合。九月底,到了播密川,派使者前往长安报捷。
随后,高仙芝到了白马河以西(今新疆库车县以西的渭干河西岸),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因高仙芝没有先向他这位上司通报,就急忙报捷非常愤怒,不但没有出安西城迎接,还大骂高仙芝说:“你这个吃狗粪的高丽奴!你的官是谁给你的,竟敢不等我来就擅自向皇上报捷!”夫蒙灵察骂到这里,越想越气,如果不是我多次极力推荐你高仙芝,你能有今天吗?所以接着又骂道:“高丽奴!你的罪该杀,只因你新立战功,所以我不忍心!”在夫蒙灵察的谩骂声中,高仙芝连忙谢罪。而怕死鬼边令诚上奏说:“高仙芝深入敌后万里,立了大功,而现在随时都怕被杀。”
其言下之意就是担心夫蒙灵察杀高仙芝。玄宗为了解决高仙芝被夫蒙灵察杀害,74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任命高仙芝为安西四镇节度使,调夫蒙灵察回长安,夫蒙灵察十分恐惧。而高仙芝见到夫蒙灵察时,还是像以前一样小步疾走恭敬地退下,这让夫蒙灵更加恐惧。副都护程千里、押牙(负责仪仗、侍卫。类似军需处处长)毕思琛与行官(军中司仪官)王滔等人,平时在夫蒙灵察面前说高仙芝的坏话,这时高仙芝指责程千里、毕思琛说:“你们相貌是男人,而心胸狭窄却像女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高仙芝鄙视了他们之后,又抓捕了王滔等人想鞭打,他想了一下还是以教育为主,就把他们都放了,然后说:“我平常就恨你们,本来不想说出来,担心你们心里不舒服,现在我已经说出来了,你们就不要再放在心上。”经过高仙芝对这些夫蒙灵察的人教育,安西军才归心高仙芝。
大家可能看出了一个现象,在李林甫当宰相之后,边关将领不仅权利膨胀,而且多用胡族人,这是以后安禄山发动叛乱如鱼得水的原因之一:
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其四夷之将,虽才略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犹不专大将之任,皆以大臣为使以制之。及开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者十馀年不易,始久任矣;皇子则庆、忠诸王,宰相则萧嵩、牛仙客,始遥领矣;盖嘉运、王忠嗣专制数道,始兼统矣。李林甫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心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至是,诸道节度使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资治通鉴》天宝六年十二月)。
从唐朝建国以来,边防将帅都是忠厚名臣,而且任职时间不能太久(主要防止边将在任期间建立了牢固的势力之后造反),也没有人在京城职在边疆的现象,更没有一人同时担任数职,只要功名显著的边将往往调回长安担任宰相。其中四方夷族的将领,虽然才略像阿史那社尔(604-655,突厥王族,处罗可汗次子。贞观九年率部投奔唐朝,被唐太宗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娶衡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此后,社尔随侯君集平高昌,封毕国公;随后又先后征讨高句丽、薛延陀部屡立军功。647年社尔任昆丘道大总管,率领铁勒、突厥部众十万人打败龟兹,并迫使于阗国王臣服。后升任为右卫大将军,加镇军大将军)、契苾何力(?-677,铁勒族契苾部落人,契苾氏,名何力。何力本来是铁勒可汗,后率部归顺唐朝,唐太宗任命其为左领军将军。635年随军大败吐谷浑,因功娶临洮县主为妻。640年跟随侯君集消灭高昌国。贞观二十二年【648】,跟随阿史那社尔打败龟兹,俘虏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后因攻打西突厥之功,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封郕国公。此后多次率军击败高句丽。高宗龙朔二年【662】,安抚铁勒九姓叛乱。高宗乾封元年【666】,何力奉命讨伐高句丽,攻克高句丽七城。高宗总章元年【668】,与李勣攻克大行、振辱夷二城,直抵平壤城下,擒获高句丽国王,灭亡高句丽,改封凉国公)那样的名将,也不让他们成为领导一方的大将,都任命朝中大臣作为主帅。
到了玄宗的开元年间,因玄宗有吞并四方的志向,开始久任边将,有些人十多年都不更换。比方说,皇子中遥领过边将的有庆王、忠王等人,宰相中有李林甫、萧嵩、牛仙客等人;一人领导几道之兵的边将如盖嘉运、王忠嗣等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李林甫想杜绝边将入朝当宰相,考虑到胡族人没有文化,就上奏玄宗说:“文臣为将帅,怯懦不敢征战,不如用寒门胡族人。胡族人都勇敢好战,出身低贱而孤立没有党援,陛下如果真能以皇恩笼络他们,他们一定能为朝廷尽力而死。”玄宗觉得李林甫的话很有道理,就重用了安禄山。这时,各边镇节度使都是用胡族人,精兵强将都驻守在北部边疆,形成长安防守空虚而边疆有重兵的局面,导致安禄山有发动叛乱的机会,一时间几乎推翻唐朝,这都是因为李林甫追求专宠和巩固自己地位造成的。
到了天宝七年(748),从高力士、李林甫到杨国忠,都是导致玄宗朝没落的主要祸首:
夏,四月,辛丑,左监门大将军、知内侍省事高力士加骠骑大将军。力士承恩岁久,中外畏之。太子亦呼之为兄,诸王公呼之为翁,驸马辈直谓之爷,自李林甫、安禄山辈皆因之以取将相。其家富厚不赀。于西京作宝寿寺,寺钟成,力士作斋以庆之,举朝毕集。击钟一杵,施钱百缗,,有求媚者至二十杵,少者不减十杵。然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资治通鉴》天宝七年四月)。
五月,壬午,群臣上尊号曰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赦天下,免百姓来载租庸,择后魏子孙一人为三恪(《资治通鉴》天宝七年五月)。
六月,庚子,赐安禄山铁券。
度支郎中兼侍御史杨钊善窥上意所爱恶而迎之,以聚敛骤迁,岁中领十五馀使。甲辰,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恩幸日隆(《资治通鉴》天宝七年六月)。
748年四月初二,玄宗将左监门大将军、知内侍省事务的高力士加官为骠骑大将军(相当现代大将军衔)。高力士侍候玄宗已经几十年,深受玄宗的赏识,朝野内外都敬畏他,量化到就连太子也称他为兄,各位亲王、公主称他为翁,皇帝的女婿辈的称他为爷。李林甫、安禄山都是靠他而被任命为将帅、宰相的。他家中十分富有,财产难以计算。高力士还在西京长安修建宝寿寺,宝寿寺的大钟铸成以后,高力士举行斋会庆祝,朝中百官都来参加,击钟一次施一百缗,有故意献媚的人一连撞击二十次,最少也有十次。但是高力士吸取王毛仲受到玄宗恩宠狂妄被杀的教训,学会了谦虚谨慎、温和做人,因此很少有过错,加上此人还善于观察时势行事,所以玄宗始终信任他,也没有引起士大夫的嫉恨。
748年五月十三日,群臣为了讨好唐玄宗,请求上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玄宗接受之后大赦天下,免除老百姓明年的租庸,选择后魏(386—557,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王朝,也称北魏﹑拓跋魏﹑元魏。为区别三国曹魏,所以又称后魏)子孙一人封为王侯。
六月初一,玄宗向安禄山颁发犯罪免死铁券。接着度支郎中兼侍御史杨国忠因善于观察玄宗的好恶而奉迎,加上他能为玄宗聚财敛钱而得到破格提拔,一年之中,就一身兼领十五多个使职。六月初五,玄宗又任命他为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门掌管财政收支,恩宠日益隆重。
也就是说,杨国忠成了能左右玄宗的人物。这个与堂妹通奸、曾穷困潦倒的人,由于走杨玉环的捷径,来到了长安政治中心,与李林甫、安禄山沆瀣一气,成为颠覆玄宗政权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