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参请机缘第六(1)(2)

参请机缘第六(1)(2)

作品名称: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      作者:秋水霞衣      发布时间:2016-11-24 00:24:19      字数:5672

  参请机缘第六(1)
  六祖大师自从在黄梅得了衣法之后,返回到韶州曹候村。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件事。村中有一位儒学之士名叫刘志略,对大师非常的礼敬。刘志略有一位姑母是比丘尼,法名无尽藏,经常诵念《大涅槃经》。六祖一听,就能明了经文中的妙义,于是就为她解说。尼姑拿着经文向他请教字义。六祖说:“字我倒不认识,关于佛法的义理你只管问。”
  尼姑说:“连字都不认识,如何能领会经文的含义呢?”
  六祖说:“三世诸佛的妙理,并不在于文字上。”
  尼姑大惊之下才明白他并非常人,于是遍告村中那些有名望的老年人,“这是一位有道之人,应当请来供养!”于是晋武侯的玄孙曹叔良以及当地居民,都竞相前来瞻仰礼拜六祖。
  当时,宝林古寺自从经过隋朝末年的兵火战乱,已成废墟。于是就在原地重新建造庙宇,请六祖到里面住持,不久就成了一座名刹。
  六祖在宝林寺住了九个多月,又被恶党寻至追杀,大师于是隐蔽在寺前的山中。那些恶人放火焚烧山中草木,大师隐入石头的缝隙间才幸免于难。石上至今还有大师跌坐的膝盖痕迹和所穿衣服的布纹,世人因此称这块石头为“避难石”。大师想起了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嘱咐,于是就在怀集、四会二县境内隐藏下来。
  僧人法海,韶州曲江县人,初次参见六祖大师的时候就问道:“什么是即心即佛呢?祈求和尚慈悲为我解说一下。”
  六祖说:“前念不生执著就是心,后念不令断灭就是佛;能成就一切相的是心,能远离一切相的是佛。这个问题我要是详细解说,恐怕经过无量劫的时间也解说不尽。请听我的偈颂:
  不生执著的心就是慧,离念即佛就是定。定慧须均等修持,心意自然就是清净。
  能够悟此顿教法门,是由你的习性决定的。用自性而不生执念,定慧双修才是根本。”
  法海在六祖的开示下豁然领悟,用偈赞叹说:“不生执著的心原来就是佛,以前因为不能觉悟而心生委屈。如今我已明白了定慧才是根本原因,以后定当双修离开诸物法相。”
  【原经文: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僧居之。俄成宝坊。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烧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于是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参请机缘第六(1)浅解
  这一章内容写的是在六祖大师会下得法的十三位弟子。在六祖会下得道、证得明心见性的共有四十三位,这十三位是代表。
  第一位是无尽藏比丘尼,是在六祖会下开悟的第一人。六祖在黄梅得了衣法之后,返回韶州避难。他听刘志略的姑母无尽藏比丘尼诵读《大涅槃经》,他一听就明白了经文中的佛法妙义。尼姑很惊奇,拿着经文让他讲解字义,他说不识字。尼姑反问:“字都不认识,你怎么能理解经文中的含义呢?”六祖的一句回答非常重要,“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只这简单的八个字,一下子惊醒了梦中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修学之士,皆沉浸在经文的诵读之中,想从文字的字义间解读出一些佛法妙理。甚至有的出家几十年,诵经不知几千几万遍,仍然不能够开悟。虽说这样做的结果对于改掉自身的恶劣习性来说有一定的帮助,可是白白浪费掉了多少光阴啊!如果能够早日开悟的话,就会用自己的正知正见服务于这个世界,令更多的人迷途知返,找到真我。
  所以六祖这句话是多么的重要啊!佛法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无外乎一个宗旨,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要能够做到不对世间任何事产生执著,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便会立即成佛!如果只是沉浸在对经文的诵读之中,则仿佛进入了迷宫,很难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口。所以六祖这句话对于当世及后世,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六祖在宝林寺住了有九个多月,又遭恶党追逐,隐蔽于前山的石头缝隙间,才在大火中幸免于难。于是他遵从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嘱咐,在怀集,四会二县境内猎人队里隐居下来。
  由六祖的遭遇而知,世人心迷的程度是多么厉害啊,而正知正见在这个世上又是多么的难以立足!正见可以消除世上所有的杂碎,天下大同;而邪见却有一种世人想象不到的魔力,会由一而生百,百而千,千而万,没有尽头,所以社会会越来越混乱。除非得遇明君,弘扬佛法正理,才可以拨开众人心中的迷雾,使朗朗青天,尽现眼前。
  第二位在六祖会下开悟的是法海禅师。这里要重点说明一下,这部《坛经》能够流传到今天,便是法海禅师记录并编辑的。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会比这个更让我感动的了。跨越了时空,我们在今天得以读到这部坛经,这位禅师的功德真的是无量无边!
  在六祖为他解释了“即心即佛”的含义后,法海言下豁然开悟。“即心即佛”也就是一个人只要自见了本心便是佛。这里有一句“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前念不生说的是不对境生心,也就是对世上的一切相都不产生执著,不跟自身有所关联,也就等于把整个世界都空掉了;后念不灭说的是在自见本心后所产生的正知正见,这时候就是“真空妙有”,自己和这个世界浑然一体,无我无他,无欲无求。只有后念不灭,才可以破了世间所有的假象,所说所做全是圆满。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这里的“成一切相”即是妙观整个宇宙人生,是“真空妙有”之相,而不是迷人心中所执著的世间万物;而对一切相都不产生执著,不对境生心,就是佛。
  参请机缘第六(2)
  法达禅师,洪州人士,从七岁就开始出家,经常诵读《法华经》。有一天,他来礼拜六祖,头却不着地。六祖呵责他说:“顶礼头不着地,还不如不顶礼!想必你的心中一定有一样东西令你感到自负,你所依赖并修学的是什么呢?”
  法达说:“我念诵《法华经》已经有三千部了。”
  大师说:“你若是念到一万部,能够明了经中的意旨,而不以这个为骄傲,那你就可以与我同行。你现在竟以诵经千部而自负,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请听我念偈,‘顶礼本就是为的消除贡高我慢的习气,你为何头不着地?只要心中有我就会生起罪恶,无我功德福报才会无以伦比。’”
  大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呢?”
  法达说:“我名叫法达。”
  大师说:“你的名字叫法达,可是你何曾通达佛法?”于是又说了一首偈:“你今天说你的名字叫法达,勤奋诵读《法华经》未曾歇息。但你只是空心诵读并沿循着它的声音,却不知道只有明心见性才可称为菩萨。今天因为咱两个有缘分,我现在才能够为你解说,但请相信佛法本无言,妙法莲花自然从口发。”
  法达听完偈语后,向六祖忏悔并礼谢说:“从今以后,我定当谦虚恭敬一切。弟子虽然诵读《法华经》,但并未了结经文的意思,所以心中常有疑惑。师父您智慧广大,希望您能够为我简略地解说一下经中的义理。”
  大师说:“法达,佛法本来就很通达,只是你的心没有通达;经中本来没有疑惑,而是你的心中自有疑惑。你念诵这部经,是以什么为宗旨的呢?”
  法达说:“弟子根性愚钝,从来只是诵念文字,哪里知道这部经的宗趣。”
  大师说:“我不认识字,你把这部经拿来为我念诵一遍,我来为你解说。”
  于是法达高声念诵经文,念到方便品,大师说:“停!这部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为宗旨。无论它说多少譬喻,也没有超过这个宗旨的。什么是因缘呢?经中说,‘诸佛世尊,只是以一大事因缘之故才出现于这个世界上。’这一大事,就是佛的知见。世人外面被诸种境相所迷惑,内心却执著于空。如果能做到于相而不执著于相,于空而不执著于空,就是内外不迷。如果悟得这个法门,在一念之间心地豁然开朗,这就是开佛知见。”
  “佛的意思就是觉者,而‘觉’又可以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如果在听闻开示时,就能够悟入,这就是觉的知见。这不过是自己的本性因此得以出现,你千万不要错解了经义,见他说开示悟入,你就以为这是佛自己的知见,我们却没有分。如果做这样的解释,就是谤经毁佛。”
  “他既然是佛,已经具有佛的知见了,还用再开吗?你现在应当坚信,佛的知见,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地,心外根本就没有别的佛存在。因为一切众生,自己障蔽了光明的心性,贪恋着尘世间的一切,向外攀援而心内生出种种纷扰,甘愿为了这迷妄而驱驰身心,于是才劳烦世尊从正定中现身,苦口婆心宣说佛法,劝导众生从内心止息贪欲爱欲等念头,不要向身外去求什么佛,这就和佛没有什么两样。所以说,这是开佛知见。”
  “我也劝一些人,要在自己心中开启佛的知见。可是世人心协,愚昧迷惑,造种种罪业。口说着善言,心却是非常的狠毒,贪心怨恨,嫉贤妒能,诬陷他人,自我傲慢,侵犯别人,损害他物,这都是自开众生知见。”
  “如果能心正,便会常常生起智慧来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是自开佛的知见。你必须念念都开佛的知见,千万不要自开众生知见。开佛的知见就是出世,开众生的知见,就是世间。你如果只是辛辛苦苦的念诵经文,以为这就是功课,这和牦牛爱惜它自己的尾巴又有什么区别呢?”
  【原经文: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幔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见。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参请机缘第六(2)浅解
  法达禅师,从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出家,已念诵过《法华经》三千部,自以为没有人能够比得过他,于是在参见六祖的时候礼不投地,被六祖当场呵责。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这首偈不仅是训责了法达,同时也告诫了我们所有人修学的方法。修佛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我之境,只要有我,也就是对这个世界某一尘境产生了执著,心生执著就是妄念,所以也就生起了罪恶。而进入无我之境的时候,贪嗔痴慢等各种念头都自会消散,所作所为功德和福报便是无与伦比的。
  法达虽然念诵过三千部《法华经》,但并未领会经文的妙义,照这样下去,即便是念诵到一万遍,于道又有什么益处呢?自己还是不能够明心见性,即便是已经出家了,也无法摆脱世间的轮回。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许多依仗着在某种世间法上所取得的成绩,而自以为有所作为的人。他们高傲自大,目空一切,更有的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到处胡作非为,却不懂得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样的人除了愈来愈贪婪的心性,和越来越狭隘的胸襟,更会给自己轮回的路上增添无数的罪恶。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佛”本是就人见性而言的,无人得见佛的真实面目,也就相当于人心内的一种意识形态,不可捕捉。“真性本空”,所以不可用有、亦不可用无来表达,也不可有具体的形态和攀附物。因此,如果有人说“佛说法”,这就是谤佛。也就是所谓的“道本无言,言说是妄。”佛本来就是无言,而那些经书典藏,也不过是为了大家指明修佛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因指见月”。因此,我们诵经也不过是领会的其中的义理,如果只是一味地执著于言语、文字等等,只会是徒劳而无功。如果在诵经的时候突然领悟,这样才可以做到“莲华从口发”。
  佛法本来是通达无碍的,只不过是人的心未能通达,所以“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佛的知见说的是一个人如果能自见本性,那么他对世间的万法都不再有所执迷。而不是说的诸佛自己的知见,我们每个人都有份的,只要闻听开示,能够悟入,就算是开启了佛的知见。诸佛世尊,都是为了开启众生佛的知见而出现于世的,如果认为佛的知见只是属于诸佛,别人都没有份,这样就是谤经毁佛。
  我们都要坚信自己可以觉悟成佛,要开佛知见,千万不要贪恋尘境,愚迷造罪,而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就是出世间;而开众生知见,就是世间。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