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刘三举居家学织绣 二逃儿东村系烟叶
作品名称:凤桂 作者:双双喜 发布时间:2016-11-19 19:16:42 字数:5275
转年的六月中旬,时令芒种。
鲁中平原一带满地金黄,那些金黄不是令人害怕的荒凉土色,而是黄澄澄的成熟小麦的颜色,一望无垠,浩淼千里,随风起浪。沉甸甸的麦穗儿垂着脑袋扎着麦芒摇摇摆摆,颗颗饱满,穗穗鼓涨。正是麦收的季节,今年是一个难得的丰收年,田地里多了抢收的身影,土路上也满是来回穿梭的大车小辆,乡民们或是推着木轮车,或是赶着牛车马车,都载着满满的麦棵子,脸上映着金黄色的微笑。
刘青玉和凤桂各持一把镰刀割着冢子岭那片开荒地里的已然成熟的麦子,逃儿和举儿紧紧跟在他俩的身后,用手里的麦棵打着结儿捆扎着一抱粗的麦捆子,二儿和三儿跟在两个姐姐的身后捡拾着遗漏的麦穗儿,大儿则抱着一岁的四弟坐在田间地头,他是负责照看孩子的。
刘青玉一鼓作气割了一大片麦子,他直起腰身,扭了扭有些酸痛的膀子,看着落在身后的凤桂说:“凤桂,看这个样子,以后咱们是不用再挨饿了!”
凤桂挥舞着镰刀,快速地割着麦棵,并没抬头,却笑着回了句:“是啊!这是个难得的丰收年啊!再加上蛤蟆窝的那一亩地,我估摸着今年咱们家怎么着也得打两千多斤麦粮呢!”凤桂也直起了腰,扭了扭酸痛的身板子,笑着说:“这要是在以前,真是连想都不敢想的,这么多的粮食,可怎么吃奥!”
“你可真是贱脾气,没粮嫌饿得慌,如今有了粮又嫌吃不了,吃不了怕什么,顶多咱们不再啃窝头了,天天蒸白面饽饽吃!”刘青玉回了句。
“天天吃白面饽饽?”凤桂问着,脸上却荡着满满的惊喜。
“是啊!麦粮都吃不了,咱们还吃什么粗粮,就得天天吃白面饽饽!”刘青玉又回道。
凤桂没搭话,脸上却浮现着美美的神情。这要是在以前,可是她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如今这一切似乎是真的实现了。
“也不晓得咱们家今年缴多少公粮!”凤桂又问道。
“这个是按人头计算的,前几天到镇里开会,孙镇长已经把咱们村里的公粮计划表给我了,咱们家差不多上缴八百市斤吧!”刘青玉说着,掀起脖子上搭着的一块儿青色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珠子。
凤桂微微点了点头:“这公粮可得积极上缴,国家刚刚平熄了这场战争,哪里也需要重新建设,都等着吃粮食呢!”
“是啊!如今可真是百废待兴啊!不过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久的将来,咱们的国家肯定会国富民强的!”刘青玉唱起了高调。
凤桂用异样的眼神瞅着他:“他爹,当了几天国家干部,这说话的水准都长进了不少恁!说出来的词儿我都听不懂了!”
刘青玉瞅着他笑笑:“嘿嘿!都是跟着孙镇长的那个来秘书学的!”
凤桂感叹着:“是啊!来良贵原来也是大字不识一个,可自从跟着孙正义干以后,又入了党,如今还做了镇长秘书,这水平也是眼瞅着见长,就你这个榆木脑袋,孙镇长上赶着你入党你都不干,也不知道你是咋想的!”
“又提这事儿,干活!”刘青玉回了一句,又弯腰割起了麦子。他脑子里琢磨的事挺多,解放战争胜利,四九年建国,如今亦近两年了,可他总是打消不了脑子里那种根深蒂固的顾虑,兵荒马乱、军阀混战的年月里他见识了许多预想不到的事情。大清国看似稳固,民国亦是新生,但是说倒就倒了,谁知道这个共产党的天下会维系多久,这样太平的日子会过多久。
刘青玉割完了那一亩开荒地的麦子,又开始割那三分祖坟地的小麦,割到那两座坟头的时候,他不由得停下了镰刀,眼前又涌现着许多清晰的画面。往事如烟,却历历在目,他又想起了早逝的娃子和丫头。他瞅着身侧的凤桂说:“他娘!等收完小麦,我要在这里留一片地,把咱爹的坟堆重新修起来!”
凤桂懂得他的心情,亦顿住了镰刀:“行!听你的,咱们也不差那么点儿地的麦粮。”
刘青玉说到做到,他又在那一片地里给爹刘老三修了一个大坟头,而且原来的那两座坟堆也增大了不少,半个月后,三座坟莹的周遭都窜出了绿油油的高粱芽儿,它们使劲抖擞着身子,绽放着嫩嫩的笑脸。
村大队院里停满了大车小辆,车上都盛载着满满的粮食,那是来缴公粮的乡民们,他们个个积极,人人争先,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刘青玉亲自坐阵,拨楞着一杆杆子称,旁侧的村文书手里拿着一个记账簿大声地吆喝着:“来福州,六百二十斤!张桂花,四百八十斤……”
“刘村长,俺家小三又不在家里住,他的公粮能不能免了啊!”喊话的是张大婶子。张大婶子的身边站着凤桂,凤桂今天也是领着两个丫头来交公粮的。
刘青玉瞅了瞅她,笑着应道:“婶子!这上面有规定,只要是户口在家里的,都得按人头上交公粮,免不得啊!”
“刘村长,这事儿可是不公平啊!俺家小三儿在县城的火柴厂打工,也交着厂里的集资,俺家里再给他交着公粮,这不是双跺脚嘛!”张大婶子又说道。
刘青玉接口而道:“这可是中央的规定,只要是农村户口,公粮、提留、集资一样都不能少,你若是不想交你们家小三儿的也行,把他的户口挪到县城去不就行了!”
“你这孩子说的什么话,那县城的户口岂是说挪就能挪过去的嘛!”张大婶子的口气有了些不愉快,“你这个孩子当了干部还真是铁面无私,是不是把村民们的恩情都给忘了!”
“婶子说的哪里话,这是政府的规定,你老可别再难为我了!”刘青玉嬉笑着说。
“我看你就是把恩情忘了,你忘了你敲锅砸盆娶媳妇的那档子事儿了吧?”张大婶子白了他一眼。
听张大婶子这么一说,她的身边围了一群小年轻,你一言我一语地起着哄:“张大奶奶,敲锅砸盆是啥意思?快给我们讲讲。”
“是啊!村长还有这样的故事恁!讲给我们听听呗!”
“去去去,都忙你们的事儿去,别在这里瞎起哄。”刘青玉瞅了瞅人堆里站着的凤桂的表情,走过去把那群后生轰散了。
“刘老三,你不要我讲也可以,今年的协贫计划你可得给我一个名额!”张大婶子又大声说了句。
“婶子,你这不是让我为难吗?这能卡得上贫困户的,政府也是有明确规定的,你这些年跑媒说事的可是赚了不少,你的日子过得可是够滋润了。”
旁边的一个孩子喊了一声:“张大奶奶,你也给我说个媳妇呗!我到现在还光棍着呢!”
张大婶子抬起脚狠狠踢了他的屁股一下,却飞起了一股子大尘土,呛得她连打个几个咳嗽:“多大点儿毛孩啊!就琢磨着说媳妇,毛翼株儿还没长全吧?”
“长全了,长全了,我都十五岁了呢!”那个孩子紧着回道。
惹得一旁的乡亲们哈哈大笑。
凤桂领着两个女儿也站在人堆里,她胳膊肘捣了捣张大婶子,问道:“这个是谁家的孩子啊!这么调皮!”
张大婶子回道:“村东来福州家的大儿子来庆安,这个小子,淘着呢!”
刘逃儿捣了捣刘举儿的胳膊,轻声说:“三妹,这个孩子可真不害臊。”
举儿笑了笑,却回了一句:“我倒是觉得他挺有个性。”
“吆……看不出来,三妹喜欢这样的顽劣娃子,那你长大了给他做媳妇吧!”逃儿打趣着她。
“做就做!我觉得这样的性格挺好的,起码不会受人欺负!”举儿回道。
姊妹二人本来是一番戏言,没想到六年以后却成了现实,举儿真的给这个来庆安做了媳妇。
转年的春天,政府开始号召农民们大力种植烟草,秋天的时候,口埠村的东边便盖起了一遛儿烤烟房,村里还成立了烤烟社,开始公开征召工人,干一天活能赚二分钱。逃儿也想去打工,凤桂不让,总觉得她才十四岁,干不了那样的技术活,但是逃儿却很想去,便央求爹给她说和;刘青玉便对凤桂说起此事,他说技术上的事有师傅们专门负责,女孩子就是负责系烟叶解烟叶,活儿一点儿也不累,凤桂听了便应承了刘青玉的说和,同意了逃儿去烟炉房干活的事。
本来逃儿想带着三妹举儿一起去的,可举儿却不想去,那个时候,她正跟着比她大一些的邻居家的女孩子们学着“织花边儿”,逃儿总觉得自己笨手笨脚,干不了那么细密的手工活儿,所以也不像举儿那般热着那个手艺,但她知道三妹从小就心灵手巧,她肯定会学得来的。
所谓的“织花边儿”,就是用细线编织一些造型各异的装饰花边儿,不过,可不是像织毛衣那样编织出来的。
一个像八印锅盖形状的包了白布的草碟盖儿支在一张小木桌上,上面密密麻麻的布满了花边图案,造型弯曲各异、状似行云流水,其上坠满了如发丝般的细线,细线连着如筷子一般粗细的木棒槌,每个棒槌的前端缠着白色的丝线,尾端坠着四个玉米粒般大色彩各异的瓷圆球,状若珍珠,晶莹剔透,看上去荧光闪闪,分外漂亮。
那些十七八岁的织花女坐在马扎上,膝盖上搭着白布碟盖的边沿儿,双手握着那些木棒槌左左右右地甩着,一边甩一边从绣花荷包上拔下细细的针钉摁在碟盖儿上,那些交叉的棒槌“嘎啦嘎啦”地响着,其声悦耳,那花边儿亦随着响声缓缓延伸着、拉长着,须臾,花边儿便有了形状,弯如龙蛇,圆若满月。
织这样的花边儿,那些手工好的织女一天也能赚一分钱,主要的是活儿轻松,也干净。心灵手巧的举儿没几天就学会了,便在家里干起了这个营生,而逃儿却去烤烟房打工去了。
口埠村东建了两间烤烟房,房舍一丈多高,每间面积三五十个平方,底下都支了纵横交错扭扭曲曲的走烟道,是为了烘热用的,烟道又连着室外的一根笔直的大烟筒,房内密密麻麻穿插了一些木棒,那些系满了生烟叶子的烟线杆子就搭在这些木棒上;然后闭门生火,房舍外有一个巨大的炉口,生炉灶的师傅手握一把巨大的铁锨,将细碎的碳渣填进灶口,灶膛里泛着红彤彤的火苗,应着灶底的风口很是旺盛,如此烘烤上一个礼拜,就可以开门摘烟了。
系烟解烟也是一个手工活儿,不过比起织花要容易多了。那玉米秸秆捆成的胳膊一般粗的烟线杆子有五尺多长,系烟女将烟线杆子搭在腿上,一手从地上捡起两三片宽大的生烟叶,另一只手攥着杆子线在烟叶把上先挽一个扣儿,再搭在秸秆的一侧,如此往复,直到把整根杆子都系满了烟叶才算成功。
解烟较之容易些,但要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因为那些刚刚出炉的如金子一般颜色的烟叶极干极脆,稍不留意就会折断烟柄,折了烟柄的烟叶就会挑选出来成为下等品,所以这个手工活儿需要有耐心的人做才合适,此差事也正应了逃儿的脾性,不急不缓,精工细作。
那天,逃儿正专注地解着烟叶,却没发现身后站了两个年轻人,看上去都二十岁左右,穿着一身板正的军装。其中一个高高大大的青年指着不远处的逃儿的背影对着另一个人说:“郭子,那个女孩儿就是我的媳妇!”
那个叫郭子的青年半眯着眼睛打量了一会儿,说:“刘永贵,不会吧!你媳妇这么小?才多大啊!”
“十四岁!”刘永贵回道。
“十四?你这五年兵当回来才,她刚够成婚的年龄啊!”郭子说。
“是啊!我爹四年前给我订的亲事,当年还花了我家两斗高粱米呢!”刘永贵笑了笑。
“是吗?四年前全国还没解放呢!那时候定的事能准成吗?况且她又比你小那么多!”郭子笑着说。
“准成!”刘永贵语气仍然很坚决。
郭子瞅着他:“现在可是新社会,提倡自由恋爱,旧社会订的婚约怕是不管用了!”
刘永贵本来一直瞅着逃儿,见郭子不断给自己撒气,遂收回目光盯着他,语气有些冷冰:“你怎么总是给我泼冷水?”
“吆!还不高兴了?看来你很喜欢她啊!”郭子打趣着,“她长得很漂亮吗?”
“嗯!”刘永贵点点头。
“呵呵!看来你是喜欢上她了。行!我也不打击你了,祝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你们成亲的时候别忘了请我喝喜酒就是了!”郭子笑着说。
二人刚走,一直坐在马扎上的一个女孩把手里的烟杆子轻轻放在地上,她站起身悄悄迈步走到逃儿身边,轻轻说道:“逃儿!刚才有两个男孩子看了你好久,说了一会儿话就走了!”
“噢?在哪里?”逃儿问道。
“喏!就是那两个人!”女孩指着已然走远的两个背影。
逃儿循着她指的方向望去,见两个穿着军装的身影,一高一矮正顺着巷子向村里走去。那个高大的身影她看上去有些面熟!
“新玲,他们刚才说什么了?”逃儿问道。
“那个大高个说你是他的媳妇呢!嘿嘿!”新玲说着,她捂着嘴笑了笑。
逃儿的脸瞬间彤红:“别听他们胡说八道!”
“真的,真的!”新玲怕她不相信,语气高了起来,“那个大个子说你是他的童养媳,还说……”
“还说什么啦?”逃儿追问。
“还说,非你不娶呢!呵呵!”新玲又笑了笑。
逃儿双颊绯红,瞅着她:“快忙你的事儿去吧!别胡说了!”
“怎么,不好意思了?”新玲瞅着她的脸庞:“想不到你也有了主家呢!”
“唉!”逃儿叹了口气,“都是解放前发生的事儿,那时候吃不上饭,我娘做的主,把我两斗米给卖了!”
新玲听了她的话并没有感到惊讶,反而语调沉沉地说了一句:“俺也是!”
“怎么?你也被你娘给卖了?”逃儿挺惊讶。
新玲点点头:“被俺爹给卖的,不过比你多卖了一斗高粱米。”她沉默了一阵子,继续说,“那人比我大十好几岁,俺是不打算嫁给他了!爱咋咋滴!”
“你这不是悔婚吗?你爹能答应?”逃儿追问着。
“这都什么社会了,你还相信旧社会的那一套?现在可是提倡婚姻自由,若是我爹逼着我嫁给他,我就到政府那里告他!”新玲说着,瞪了瞪眼珠子,随即又瞅着逃儿问道,“怎么!你要嫁给那个人吗?”
逃儿没回话,又开始忙碌着手里的活儿。
“我看那个人挺不错的,长得高大英俊,又比你大不了几岁!”新玲瞅着逃儿的眼睛说。
没等得逃儿回话,烤烟房的生产队长喊了一声:“新玲,你在那里干吗呢?抓紧干活儿。”
新玲吐了吐舌头,随即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