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太行堤下有人家>上部:旧堤往事 —— 引子 1鬼坑

上部:旧堤往事 —— 引子 1鬼坑

作品名称:太行堤下有人家      作者:落花人独立      发布时间:2016-10-28 18:50:21      字数:4848

  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上,横卧着一条条用黄土夯积而成的“平原长城”。它们如同一条条黄色巨龙,盘桓在平坦的华北平原上,它们就是黄河大堤。
  明代中后期一直到清咸丰年间,黄河下游一线基本是从河南的开封到商丘,再到江苏的徐州、宿迁、淮阴,在江苏境内夺淮入海,行水近三百年。一八五五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乡境内)决口改道,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形成现如今的黄河水路。那么明清时代黄河水道就成了我们常说的黄河故道。事实上,千百年来,由于黄河无数次的决口改道,黄河故道也多不胜数,但明清河道是历史上离我们年代最近的黄河故道。
  明嘉靖年间河道总督潘季驯根据当时的黄河走势(明清黄河水道),修筑了多条黄河大堤。潘季驯总结了前人的修堤经验,利用“束水攻沙”的理论,在紧贴河道的两岸修筑束水堤坝,叫“溇堤”。在溇堤薄弱处复筑“月堤”,以增强其抵抗能力。然后在两岸河滩之外,远远地再修建两道遥遥相对的防洪堤坝,叫做“遥堤”。平时溇堤束水冲沙,汛期大水到来,溇堤有的虽然被冲垮,但洪水又被遥堤挡住。潘季驯又在溇堤和遥堤之间修筑“格堤”,如果把溇堤和遥堤比作两条平行的“边”,那么格堤就是连接这两边的“高”。这样四保险,就把黄河水牢牢地束缚在遥堤之内。潘季训创造性得把堤防工程分为“遥、溇、格、月”四种,因地制宜地在黄河两岸周密布置,配合运用,从而提高了防御黄河水患的能力。
  几个世纪过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了根治黄河水患的号召,昔日桀骜不驯的黄色巨龙,变得俯首帖耳、循规蹈矩。当年黄河故道的一些黄河大堤因为黄河改道和后来黄河治理,逐渐失去了防御黄河水患的功能,成为了黄河故堤。一些黄河故堤因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因素,被当地村民用于修路、建筑、还耕等,有的大堤被掏的千疮百孔,有的土方被挖空,有的夷为平地,甚至挖地三尺。昔日的一条条巍巍“黄色巨龙”、浩浩“平原长城”,残缺不全,伤痕累累,这些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勤劳智慧结晶,能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黄河故堤遭到了毁灭性地破坏,几乎消失殆尽,令人扼腕叹息……
  
  1鬼坑
  
  太行堤亦是黄河故堤之一,应该属于黄河的“遥堤”。太行堤西照太行山脉走势,起于河南,经山东,东到江苏境止。蜿蜒几百里。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起河南胙城,经滑、长垣、东明、曹、单诸县,下尽徐州,亘三百六十里,谓之太行堤,凡五旬而功毕。”
  几百年来,历经风雨战乱,岁月摧残,太行堤也遭到严重破坏,只余有少段残堤。在豫鲁交界处的河南至山东境内还有近百十里太行残堤。太行堤高十五米,底宽近百米,顶宽二十多米,南坡坡度较缓。在豫东和鲁西南平原上自西向东,突兀横亘、连绵苍莽,像一条岿然横卧的巨龙,蔚为壮观。
  在鲁西南境内的太行堤南坡下有一大片洼地,估计是当年黄河决口时冲刷的一个大水旋窝。这一带河沟纵横,沼泽密布,野鸭与河獾同住,野草共杂树丛生。每到夏季,几场暴雨过后,从太行堤下往南一直到河南边界,二十多里一片汪洋,尽入水国泽乡。这一带正是豫鲁两省交界处,因为年年水患,荒无人烟,出现了一大片方圆几十里的无人区,人神罕至、飞鸟不渡,当地人称这一带为“鬼坑”。鬼坑内,只有春冬两季有路通行,夏秋两季,浊水茫茫,虽平均水深才及膝,但水下泥潭密布,沟壑如织,一不小心,深陷泥潭,掉进深沟,万劫不复,有来无回。每到夜晚,鬼坑内鬼火闪闪,阴风吹来,鬼哭狼嚎。
  鬼坑少有行人,更无人居住。但在清末民初,河南考城六合庄杨氏家族与王氏家族因田地边界发生争斗。因杨氏族人较弱,吃了亏,便联合有姻亲的崔氏家族进行报复。崔氏家族在六合庄中人数最多,况族人尚武,最凶强侠气。两家联合把王家打的落花流水,打死王氏族人一名,打伤数十名。崔杨二族的暴行引起了公愤,与王姓有姻亲陈姓又联合其余刘、宋二姓,四个家族联合在一起报复崔、杨二氏族。大规模械斗打了三天,崔、杨二家族终于寡不敌众,战败投降,举族被迫迁离此地。从此,六合庄变成了四合庄。
  崔、杨二家族踏过几十里泥泞不堪的无人区,来到山东,想要到鲁西南平原定居,遭到了本地人的拒绝,而且太行堤北的山东人不准他们越过太行堤,但允许他们在鬼坑这片洼地里自生自灭。无奈,成为丧家之犬的崔、杨二族只得在太行堤南坡下鬼坑里安营扎寨,建立家园。
  勤劳顽强的崔、杨二族人,用自带的生产工具,在太行堤下脱坯建房,开荒种地,围堰养鱼,几十年后,在太行堤南坡建立了一个村庄,就叫鬼坑村。太行堤北的山东称他们为河南人,鬼坑以南的河南人称他们为山东人。鬼坑人自己始终说他们是河南人,尽管河南人把他们赶出来,赶到靠近山东的地界上。
  鬼坑里依旧只有崔、杨两姓,两个大家族。
  崔姓尚武,族内舞枪弄棒者居多。族内有一人,名唤崔延庆,擅长通臂拳。通臂拳本是清末豫东武术名家马四海师傅所传,又称通背拳。后,崔延庆又传于长子崔元春。有道是:“乱拳打死老师傅”,好汉架不住人多。崔延庆身怀武技,却被人逐离家园。来到太行堤下后,一度心灰意冷,欲废掉武功,自断传承。后经族人相劝,死前立下规矩:通背拳法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只准传给自家儿孙),传单不传双(一代只准传一人)。
  元春无子嗣,弟弟元秋夫妇早逝,独留有一子叫崔奉先。元春视子侄崔奉先为己出,一身功夫,倾囊相授。崔奉先堪比三国吕布,身姿挺拔,五官精致。自幼跟随伯父崔元春习武,十几岁就练得一身功夫。十七岁那年,崔奉先在太行堤上习武,被路过的一个济南府的司令无意发现,甚为喜爱,收至麾下。鬼坑人原以为崔奉先一遇风云便化龙,此生要飞黄腾达了。谁知,三年后,崔奉先满脸伤痕,瘸着一条腿落魄归来……
  杨姓崇文,族内读书人居多,清时,杨氏家族曾出过两个秀才,一个拔贡。极盛时,族内冲龄孩童都能出口成章。杨氏族内自编《杨家诗》,收录杨氏一族,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稚子的诗词百篇。曾被开封知府田文远授予“诗书传家”的牌匾,乃清末考城一带望族。民国始,杨氏族人旧思想严重,食古不化,逐渐没落……
  二姓举族迁到鬼坑这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后,一度元气大伤。崔氏族人中有把子力气尚武的汉子受不得鬼坑的穷困,渐渐外出到济南府、泰安府等地独自谋生了。杨氏族人中,有的投奔了富贵亲戚,有的也出去谋生了。留下的也淡了诗书,忙于口腹生计了。到了后来,杨氏族人内唯有杨书轩一支依旧诗书不辍,耕读传家。杨书轩的爷爷中过秀才,当年在考城一带,很有名望。到了父亲杨盛道这一辈,虽然家道中落,有所不济,但也是饱读圣贤经典,文以化人。迁到鬼坑后,杨盛道曾一度开堂设塾,想把诗书文章,礼仪教化传与崔、杨二族人,不想大家在这蛮荒之地,逐渐变成蛮荒之人。但当时大家肚子都填不饱,哪有劳什子力气读书习礼,再加上女儿跟崔氏家族中一个叫崔奉先后生的私奔,心情烦闷,不久就郁郁而终。
  杨书轩秉承父亲遗训,种地养家、诗书育子。只是杨书轩命格不好,老婆一连生了三个女儿,直到他近不惑之年,方得一子。杨书轩老来得子,分外开心。翻遍诗书经典,却不敢落笔取名。最后,族人杨大夫说,草木之人,贵名易折,贱名好养,随他三个姐姐,就叫四妮吧。杨四妮就是杨书轩唯一的儿子,后来也是鬼坑内书读的最好的人。
  杨大夫本是杨书轩的近支宗亲,只不过,从杨大夫爷爷那支,开始弃文从医,后传于子。到杨大夫这辈,已是三代行医。善治跌打损伤,在豫鲁交界一带,也算一方名医。
  关于崔奉先的落魄归来,二族之人多有猜测,有人说他与人比武败北致残,有人说他染上了赌博恶习,欠债不还,被人打残。还有人说他被司令内眷诱惑,登堂入室,后奸情败露,虽死罪已免,但活罪难饶。这些人的猜测如同盲人摸象,各执一词。实际上,把这些原因综合起来才是事情的本质。崔奉先初到济南,深受军官的喜爱和器重,时间一长,免不了年少张狂,目中无人。在与济南府祁氏通臂拳传人比试中,遭到惨败,原本胜败乃习武之人常事,司令也并没有怪罪于他,心高气盛的崔奉先却深受打击,一蹶不振,沉迷于酒肆赌坊青楼之间,欠下巨债。一日酒醉后,被人扔到马路边。被路过的司令三太太认出救起,并替他偿还了债务。崔奉先为感恩,常鞍前马后效力于三太太,三太太爱他年轻俊俏,一来二去,两人竟背着司令做了好事。事情败露后,司令本欲杀之而后快,耐不住二人苦苦哀求,便毒打一顿,断了崔奉先一只腿,饶了二人性命。三太太心灰意冷之下,跑到济南千佛寺,遁入空门。崔奉先无处投靠,只得回到故里。
  回到鬼坑后,崔奉先痛定思痛,决定痛改前非,并拜入杨盛道老先生门下,弃武从文。那曾想这中间又出了事端,杨老先生有一女儿,名唤秀姑,甚是聪慧,诗书俱熟,正是二八芳龄,豆蔻年华。杨秀姑三年前就对崔奉先心存爱慕,现有同室伴读,免不情愫再生,眉目传情。崔奉先正值潦倒之时,见红颜暗许,心中又起波澜,便又与那秀姑暗通款曲。待杨老先生发觉后,秀姑已有身孕。杨盛道一生最重礼义廉耻,学生、女儿却做出这等有辱师门、家风之事,勃然大怒,断然拒绝了崔奉先迎娶杨秀姑提议,并和崔奉先断绝师生关系,将他清除门户。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崔奉先潜入杨家,救出杨秀姑,从此二人浪迹江湖。杨老先生一气之下,不久于人世。杨盛道过世五年后,崔奉先带着杨秀姑和两个儿子回到鬼坑。大儿子叫崔豹,二儿子叫崔虎,一个五岁、一个三岁半。崔奉先带着老婆孩子到杨家认亲,被大舅哥杨书轩拒之门外。杨书轩说:“家父临死前有遗言,杨家与这个女儿断绝关系,即便以后鸡犬之声相闻,但老死不得往来。”
  没了娘家的杨氏之女,回去后闷闷不乐,渐渐积郁成疾,一年后,不治身亡。没了爱妻的崔奉先意志消沉,借酒消愁,在醉生梦死中又迷上了赌博,经常去太行堤北十八里营镇上的赌场豪赌,落了一屁股的赌债。家里的院子、田地,全都让他卖光了。崔豹十岁那年,为了还赌债,把崔虎装进麻袋,准备卖掉。辛亏崔豹机灵,跑去告诉了杨大夫。杨大夫带领几个人连夜翻过太行堤,追了五里,夺回崔虎。无钱还债的崔奉先被人打折了另一只腿,还剁了三根手指,再也无脸回到鬼坑。后来有人曾在济南火车站见过崔奉先,变成一名要饭花子了,再后来就没有音信,不知所终。
  变成孤儿的崔豹崔虎兄弟,缺衣少食。靠东家一口粮,西家一口饭的救济为生。全村崔、杨二姓三十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接济过兄弟二人。唯独杨书轩对这俩嫡亲外甥从没过问过一次,更没有给过他们一粒粮。倒是儿子杨四妮以小伙伴的关系,背地里没少给二人偷东西吃。而且村里人除了杨大夫几乎没有人责备过杨书轩的薄情寡义。他们都知道杨书轩是个耿直人,他所做的不过是谨遵父命而已,却不是他的本意。但是杨大夫骂他是不讲人性,假道学。
  崔豹崔虎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谢绝村人救济,自谋生计。两个人经常跑到鬼坑深处捉野鱼王八,打野鸡野鸭等野味,然后翻过大堤,卖到十八里营镇上的馆子去换钱。冬天就给在这里路过的外人、商贩带路,挣点赏钱。那个时候,兵荒马乱,官道官兵盘剥,处处关卡。此处不但僻静人少,而且在此由豫入鲁要比走官道近几十里,几十里在那个人扛马驮的年代,差不多是一天的脚程了。
  平日里,崔豹带着崔虎练习自小被父亲崔奉先传授的通背拳法。崔豹当然知道,按祖上遗训,通背拳每代只传一人。但是伯祖已死,父亲生死不明,崔豹也顾不得老规矩,事实上,长兄如父,崔豹就是把崔虎当做传人了。无奈,崔虎愚笨,怎么教就是不通路。非但如此,崔豹母亲杨秀姑出身书香门第,本身通晓四书五经,崔豹兄弟启蒙之课,便是由她亲传。崔豹兄弟亦是自幼诵读诗书经典。杨秀姑亡后,崔豹收拾娘亲遗留书籍,闲来观读,一为怀念一为修身。无论搬到哪住,娘亲留下的书,崔豹总是随身携带。崔虎平生爱动,不喜读书,崔豹管教了几次,无甚结果,只得随他去了。
  二人在鬼坑里摸爬滚打几年,鬼坑方圆几十里,被二人摸了个遍。那个有坑,那个有洼,那个是泥潭,那个是平地,二人知道得一清二楚。二人也在几年的摸爬滚打中锻炼得身强体壮,逐渐长大成人。
  崔豹十六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兄弟二人的人生轨迹。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