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学堂
作品名称:遇见另一个世界的你们 作者:另寻沧海 发布时间:2016-10-15 18:04:37 字数:3672
一
刚一到车站,就接到了师娘的电话。
“梁老师,你到了没?”“我到了,站在车站门口”“我让我女儿去接你喽,看见了没,她是孕妇,挺着大肚子。”我环顾四周,斜对面有个大肚子妇女站在路边。我忙说到:“看到了”
蒙琢学堂建在风景区村落里的一座山脚下,周围竹林环绕,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翠绿之后,便看见用木头搭建的古香古色的学堂。一楼是钢铁和玻璃搭建的住宿房,还有一间饭堂。二楼是钢铁架支撑的房顶,有两面露空,一面摆放着圆形门洞的物品柜子,一面摆放着书架,门洞书架旁放着金丝楠木的桌子和六把宽背细脚的椅子,算是厅堂。中央墙上供奉着孔子像,这个学堂旨意传授儒家精神,以身作则,讲求“尊师重道,孝顺父母,感恩天地”。
教室在厅堂的后面,也是钢铁支架的房顶,安装了玻璃窗。教室有十几个座位,后面是两个书架,放满了社会人士捐赠的读物。书架后面即是书法室,地方不大,一应俱全。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放了一块大的砚台,旁边依次摆放着笔架,每个笔架上都有2支毛笔。最重要的还得是讲台,一张深褐色的木桌子,配了一把深背高腿的木椅子,后面是一块白色板子。教室很简洁,但却是十足的传统。
在厅堂坐了一会,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看似二十六七的男人从楼下走了上来。我想应该是朋友说的师娘和那个长期任教的老师方慧风。
我微笑着向他们问好。师娘十分客气,向我鞠了个躬,拉着我的手说:“感恩您!”师娘小鹅蛋脸,宽阔的脑门,直挺秀气的鼻子,脸色红润,发髻整齐的梳在脑后挽成一个圈,身材略微有些发福。但一眼就能看出年轻时的俏丽。
“你好,我是方慧风,欢迎来到蒙琢学堂。”旁边的男子微微欠身,友好地向我问好。1.73左右的个头,脸庞瘦削,有点三角眼,眼皮向下贴,黑色的平头夹杂着许多白发。着一身灰色民国长袍,一双黑布鞋。这个扮相深深让我感到套了个文人牢笼。没有一点好感。
我礼貌性的回了句:“您好。”
“文老师出去办事了,您先坐一会。”师娘说着便给我倒水。
我接过水,喝了一口,放在厅堂的桌子上:“师娘,您去忙您的吧,我自己随便看看就行。”
“那好,那让方老师带你看看,我去楼下做饭。”笑着说完便走下主楼去饭堂了。
方慧风掀起袍子,从金丝楠木的椅子上站起,伸出右手:“您请。”
我站起来,尴尬地笑了一下,眼前这架势还真是不习惯。一边往庭院走一边看这套做工精致的金丝楠木的桌椅,估算着价钱,心想,比起人家山沟沟支教的地方,这应该算是天堂了吧。
方慧风老师在前面走,给我指着庭院的篱笆,嵌在泥土里直径两米的大水缸,放了两条锦鲤,还有几株水葫芦。方慧风将手放在胸前,遇到欣喜的还要吟几句诗。从庭院一路介绍到书房教室。
因为之前随意的看了下,也没仔细听进去,只在一旁礼貌地笑着。
这时,一位中年男子从竹楼梯走上来,方形细腿眼镜架在直挺的鼻梁上,满脸笑意,很和蔼,应该是建造学堂的文老师,将近五十,却精神抖擞。
文老师步履生风的向我走过来,亲切地握手道:“梁老师,感谢你来这里,十分欢迎。”
我点头微笑:“您太客气了,叫我小梁就好了。”
楼下“铃铃铃”的声音传来,打铃的声音。便听见师娘洪亮的声音从楼下传来,“吃饭喽”
走到饭堂,一个老人也在跟师娘一起在灶台忙活着。方慧风便向我介绍道:“这是奶奶,师娘的母亲,也是我们的大厨。”奶奶笑着向我问好。我鞠了个躬,说到:“您好。”奶奶慈祥得很,六十七八岁一根白发都没有。
午餐的时候,20多个小孩子在并不大的饭堂高矮站一排,最小的不到三岁,走路的时候只到我大腿处。站好一排,他们就喊:“请老师先上座”,老师坐下,然后鞠躬,文老师说:“请同学们坐”。然后他们一个个找自己的位置。开饭前,双手合拳放于胸前,念一遍饭前感恩训,大意是:一丝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感恩天地,感恩国家,感恩父母老师等。让我想起信仰伊斯兰教的同学,每次饭前都要阿门的祷告。饭桌上孩子们一粒米、一口菜掉在桌子上,都会捡起吃得干干净净。这里面可是有十几个3岁左右的孩子。几个老师也是言传身教。记得后来有一顿饭喝粥,我不小心洒了几滴在桌子上,我没有勇气也没有习惯把它从木头桌子上滑到碗里继续吃,可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每个人吃完饭都会对大家鞠躬并说:“我吃完了,请大家慢慢吃。”桌上的人会回复声谢谢,当然我也不例外。
中午休息,我选择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几个小孩子都是五六岁,长的都很可爱,标准的南方小美女。每次看她们的眼睛,无忧无虑,都像装着一个童话世界。这里像她们的一个世外桃源,衣服同穿,饭同吃。
我把行李箱拉到房间,大床和墙之间只有1米的过道,摆放着5个塑料箱子,摞成两排。房间没有柜子,我只好先把行李箱躺放在一边。旁边有洗浴室,额,没有热水。这算是乡下不方便的地方吧。睡觉的时候,几个孩子在修砌的连体大床上依次排开。我喊闭眼,大家齐刷刷的闭上眼睛开始睡觉。有个小女孩叫瑶瑶,是师娘家亲戚的孩子,长的水灵灵的,却调皮的很,一会睁开一只大眼睛看我一下,一会翻一下身。我装模作样的训斥她,她立马闭着眼睛平躺开始睡。
我没有睡午觉的习惯,而且这边修在山脚下,气候潮湿,床单都是湿的。我穿着衣服躺在床上,想着来这边支教的决定,就这么任性的来了。朋友说文老师和师娘是夫妻,几年前办了这个儒家的私塾,有一部分孩子是孤儿,后来还有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送来这边。
两点的时候学堂打铃,我喊一声:“起床了”,她们条件反射似的立马坐起来开始穿衣服。瑶瑶睡眼惺忪的看着我,说:“老师能不能帮我扎辫子?”说完还打了个哈欠。我说好啊,不过要是给你扎丑了,可别怪老师。“没关系”。在照顾小孩方面,尤其是梳辫子,我还真是没啥经验,我大多时候都是留短发。瑶瑶问我:“老师,我的皮筋好看么?”一脸开心等着我夸她。我笑笑说:“好看。”然后她兴冲冲的回了一句:“老师你有孩子么,我还有两根皮筋送给你,你可以给你小孩扎辫子。”这话问得我一脸懵,真是人小鬼大我说:“老师没有小孩。”她马上回了一句:“啊?怎么没有小孩,那你自己用吧,很漂亮的。”“谢谢你老师收下了。”随即把自己的头发绑上了。
这里的孩子很懂的分享,大杂院式的集体生活,让她们懂得分享玩具,零食,还有快乐。
下午我没有休息,直接给孩子们上课。刚一上课,学生们起立,诵背孔子古训,以及像向我问好。每个孩子的表情都很严肃认真。老师和学生们的桌子放着两本书,《幼学琼林》和《经典诵读》。书是繁体字编写,打开的时候,顿感自己才疏学浅。第一堂课教学生读经典,文老师专门拿了一本简体编写带有拼音的《经典诵读》教本,缓解了我的尴尬。大段大段的古文孩子们已经读的很熟练了。即使他们不理解这些咬文嚼字,但他们还是一点一点传承下来。虽然他们每天摇头晃脑诵读经典,可活动的时候他们可并不刻板,也许是小孩子天性固有的活力。
课堂上有一个孩子调皮,嘲笑,师娘从窗外走进来用手揪着他耳朵便大声责骂他,声音尖锐,表情严厉。“赖宝,你在笑什么笑”他站在那边不动,表情呆住,眼神却透露着不服气。师娘拿起戒尺直接削他后背,手臂,几下,响亮的很,第一天来,我呆住了,哑口无言。笑脸盈盈的师娘狠起来还真狠。一点都没输当地人泼辣的名声。师娘大声训斥他:“老师从很远的地方来教你读书,你却连感恩都不懂,第一节课就这样,每天教你感恩,你放在哪了,对待老师要尊敬,你在笑什么!去,给老师磕头认错。”我心里一愣,这可受不起。他满脸泪珠,眼睛发红,嘴巴抿成一条线,很是倔强,却乖乖得跑过来磕头:“老师,我错了,请您原谅。”我一脸尴尬,急忙扶起他,给他擦了下眼泪,让他回了座位。
其实这里的孩子被管教得很听话。课下无论在哪里遇见老师都会向老师鞠躬问好,同样老师也会鞠躬回礼,文老师和师娘都是言传身教。即便是毛头小娃,三五岁,他们也会鞠躬回礼。吃零食的时候都会礼让老师,请老师先品尝,以至于每次都会品尝好几个孩子的零食。国学确实不应止步于文字上的咬文嚼字,更应渗透在生活,对人礼貌,尊师重道,孝顺父母。课间时他们也会恢复孩子的本真,玩卡片,积木,几个孩子一起玩猜手指,捉虫子,自娱自乐。想起刚上大学兼职,有做过托管学校的辅导老师,那些市里的孩子们也学《弟子规》《千字文》,在礼貌和敬师上却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晚饭后半小时,大家开始写毛笔字,每个孩子在书法间的桌子上铺一块毛毡,笔墨准备好,用细毛笔开始描小楷,我呆呆的站在一旁,额,我的书法基本上是零。只好像三岁孩子一样,拿起毛笔描大字。就是大田字格里印好了大字的那种。没有基础的我只好从头学起。
练习一个小时毛笔字,老师会组织学生们打坐。我没有去,毕竟我还没有那个圣贤心去吾日三省吾身。我在门口观望,20多个孩子一本正经的盘腿端坐,闭着眼。偶尔有两三个砸吧嘴,却是特别可爱。
来蒙琢学堂支教的第一天,作为一个成年人,有条有教,未免觉得形式化。可这些三岁到十岁的孩子没有接触过太多的快产业的知识、文化,必然不会感到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留住的却是他们的节俭,礼貌,尊师孝亲,以及每天都在念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