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古道遗风>第五章 衣食住行1

第五章 衣食住行1

作品名称:古道遗风      作者:湖北武戈      发布时间:2016-09-30 12:19:02      字数:6935

  【本章导读】衣食住行关乎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老百姓最最关注的问题。
  与衣食住行有关的风俗,也在景阳这个古驿道上沿袭了几百上千年。老百姓一旦把衣食住行形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的习俗。尽管这些根深蒂固的习俗带有某种迷信和民间崇拜的色彩,却也是景阳川的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希翼。
  我们如果想全面地了解景阳民俗,就不能忽视景阳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风俗习惯。这种具有某种思维定势的风俗习惯,不仅仅代表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演绎着他们对生活所固有的热爱之情。例如他们对当地建筑风格的热爱,又例如他们对当地各类食物的钟情,再例如他们对当地某种衣饰的痴迷程度,还有他们对改善当地交通条件所作出的种种不懈努力,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景阳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民族情怀。
  景阳人在房屋建筑上都喜欢“明三暗五”的款式,如图所示:
  卧室会客厅 客铺
  副卧室 主卧室
  左右各两间厢屋是他们的卧室,中间则是一家人或同客人聚餐、会谈的客厅兼餐厅。这样的布局,对于一家人的休息和生活都没有什么影响,既保持了家的完整性,又能够保证互不干涉、互不影响。这种结构的房屋,从外表上看,只是一正两厢的三间房屋,进门之后,才知道别有洞天。
  景阳人经历过战乱岁月,也经历过饥荒的年代,他的饮食习惯自然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尽管现在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当地农民仍然坚持每天一顿粗粮饭食的饮食习惯。这种“常将有日思无日,不把无时作有时”勤俭态度,正是景阳人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
  从衣着方面看景阳人,他们从家纺棉布的黑白时代过渡到花色品种繁多现代生活,男人不仅注重自己的仪表,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品位;女人们也懂得了如何打扮自己,她们在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到自己的衣着是否适合又脏又累的农事活动。干农活时,备有干农活的衣着,需要聚会时,备有聚会的艳丽衣着,走亲访友时,也会把自己打扮得雍荣华贵……凡此种种,既沿袭了景阳人所特有的风俗习惯,也跟上了时代的潮流。
  
  服饰
  布料
  过去,景阳农民自种棉花,历代妇女勤于纺织,她们把棉花纺成棉线,又用手工织布机织成棉布,再用用老鹤爪(一种野生植物),石榴皮、国槐花煮染或用湾泥沤染,将布料染成浅蓝、青、黑三种颜色,从而确保了农家衣着自给。
  
  衣服式样
  男子冬着长袍或小棉袄。夏穿短褂,均右掩襟,腰系扎包,大裆裤,扎腿,穿黑三根股子鞋,头戴疙瘩帽(本地叫帽垫子)、毡帽或三大扇帽。
  中老年农妇上身穿掩襟半大褂,下遮过臂,大裆裤,扎腿,足穿尖鞋。
  青年女子穿着多为红、绿。蓝色或印花布及家织条纹、棋盘、棋子块、席花布等,五色线交织,朴实大方。富商之家,衣料多丝绸,
  男子在家穿对襟便褂,外出着长衫戴光缎帽垫子;冬穿长袍,外罩马褂,头戴缎面风帽,足穿白布袜,黑色双脸鞋或靴。
  妇女上衣统统是右掩襟,年长者袖长及指,下边过臀。姑娘、少妇上衣下边仅及腰、油到肘部,色为红、绿、花,大裆裤,外罩四扇绣花长裙,足穿绣花鞋。婚者梳盘头,未婚者梳一根长发辫,戴耳环,戒指,手锡。
  建国后,妇女不再缠足,改长辫或纂为齐耳发或两条辫子,男青年戴八路军帽或八角帽,留分头。除老年和部分壮年仍穿旧式衣服外,男上衣有中山服、国防服、学生服等式样,夏季男女多穿衬衣,男穿汗衫、背心、短裤等。衣服由原来的粗布改为细布,颜色也趋多样化。
  1954-1958年,景阳人一度学习苏联,青年男子穿花马夹、花衬衫,宽腿绿裤。
  1958-1978年20年间,衣着单调,男妇老幼都穿大青、大蓝,男女青年一度崇尚黄色服装。男穿五眼鞋、园口布鞋、松紧鞋;女多穿带鞋、松紧带鞋。冬季外出男女均着黄、黑、蓝色皮领大衣、小大衣,男头戴三大扇皮帽,长围巾,裤鞋以条绒布为时髦。
  1978年以后,衣着式样逐步增多,衣料越来越高级。中老年男子多着中山装,少数西服,青年男女服装多样化,有西装、面包服、毛线衣、毛呢衣、皮卡克、牛子裤,各式女上衣,连衣裙,健美裤等,中老年男子留平头,青年男子留长发,多戴鸭舌帽。老年妇女留齐耳短发,中青年发式多样,有齐耳发,一条辫,高发会、烫发等,城镇妇女多为烫发,冬戴毛线针织帽,男女均系长条毛围巾。
  
  帽子
  过去,景阳川的有钱人家都会戴上一顶瓜皮帽。出力流汗的农民,晴天戴一顶用麦桔编织的草帽,下雨天戴一顶用竹篾编织的斗笠,冬天寒冷时,多半用白粗布缠在头上御寒,妇女用花布包住头胫,儿童们多半戴着一顶半块瓦的花帽。上世纪六十年代,景阳流行解放军帽,家里有人当兵,或者有钱有身份的人家,会托人到城里买上一顶“火车头”式棉帽。
  改革开放后,市场放开,市面上有了各式各样的帽子,什么鸭舌帽、静绒帽,线纺帽,应有尽有。但是,景阳人却普遍喜欢那种“一把抓”式黑线帽,这种帽子可以卷起边沿,也可以放下护住面部、胫部,只露出一双眼睛。因此,有人根据这种帽子的特有形状,取了个很不好听的名字——贼娃子帽。
  
  鞋袜
  1978年以前,景阳农村多数农民自己编织草鞋,包脚袱、缠裹腿。草鞋有两种,夏天穿的草鞋多为边耳草鞋,冬天穿满耳草鞋,鞋里塞上苞谷壳保暖,走起路来发出“咕嚓咕嚓”的响声。因此,河边人总是嘲笑高山人有“三响”:嘴里苞谷花子(爆炒的玉米泡)响,腰上火镰子(用一块厚铁片摩擦白火石生火)响,脚上苞谷壳子响。那时节,他们只在过年或参加重要亲友聚会时,才舍得穿上布鞋和用白粗布缝制的袜子。
  联产到劳以后,景阳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供销社或商店里有了各式各样的鞋袜公开出售。但是,景阳人考虑到农事活动的需要,多半只买那种结实耐用的解放鞋,过年的时候,也可能会买上一双尼龙袜。
  
  上衣下裳
  上身穿着为衣,下身穿着为裳,衣、裳严格分开制作。上衣分贴身内衣、衬衣、褂、外套、袍等;裳有裤衩、短裤、长衬裤、长裤等,现代男女服装大多采用此制。
  
  马甲
  又称“坎肩”、“背心”,时兴于清代。另有一种多纽扣马甲,四周镶边,于正胸横行一排纽扣,共十三颗,俗称“一字襟”马甲,或谓“十三太保”,先着于朝廷官员之间,故又称“军机坎”。后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富裕人家,式样也有所改观,取消了横排纽扣,改成胸前直排五至七颗纽扣,穿着起来也相对方便了许多。
  但是,景阳人一直认为,穿着马甲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是平民百姓应该穿着的衣服。
  
  缠足
  旧时残害妇女的陋俗。在女子孩尚未发育期,家长便杀一只公鸡,剖开鸡胸,将幼女双脚摁进死鸡胸腔内,以滚热的鸡血捂上半个时辰,再用长布条将双足缠裹成尖辣椒形,一边缠一边把脚趾往拢捏,最后扎紧。久而久之,导致双足畸变,不能复原,俗称“三寸金莲”,并以此为美。
  辛亥革命后,渐渐废除此俗,今已绝迹。
  
  耳环
  戴在耳垂上的一种佩饰。戴耳环须先扎耳环眼,景阳农村多以花椒刺扎耳环眼。其方法是,先用两指轻捻耳垂,捻得耳垂发热并麻木时,用较粗一些的花椒刺迅速扎穿,并继续轻捻耳垂,以不使流血为准。
  耳环多以金银打制而成,也有用玉石做成的耳环坠子,早上梳妆时戴上,晚上卸妆时取下。
  项链
  景阳女子有佩戴项链的习惯。过去,有钱人家多佩戴金银项链或珍珠项链,穷家小户的女子则用菩提子制作项链,还有些大人用麦粒、豌豆、绿豆、红小豆为家中的小女孩制作项链。
  
  手镯
  戴手镯也是景阳女子的一种时尚。往年,有钱人家多以金银打制手镯,还有的到外地采购玉石手镯。穷人家的女子便自己用山楂果、杏仁、菩提子等物制作手镯。
  
  饮食
  米饭
  稻米蒸煮的主食。景阳人蒸米饭的方法是,先将洗净的稻米倒进开水锅里煮至半熟,捞进筲箕里控干米汤,再倒进锅里,添少量水,先猛火、后文火蒸熟。
  
  米粥
  将稻米或小米、玉米瓣或其它豆杂类粮食洗净后,开水下锅,文火熬煮成粥,稀、稠可自己在添水时掌握。
  苞谷糁糊汤
  苞谷糁糊汤也是景阳农村的主食。搅苞谷糁糊汤有两个主要环节必须把握好:一是加工苞谷糁,首先把苞谷用冷清水润透后沥干,用石磨粗磨一遍褪皮,再把褪过皮的苞谷瓣子磨成小米状的碎粒。搅的时候,水要烧开烧滚,用筷子一边顺时针搅动,一边往锅里撒苞谷糁,糊汤的稠或稀由自己掌控。苞谷糁撒得差不多时,还要一直地顺时针搅动。景阳有一句顺口溜,专道搅苞谷糁糊汤的诀窍:“搅糊汤没得巧,七十二大搅。”
  
  手擀面
  将面粉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放在宽大的案板上,用擀面杖擀开、擀薄,再用刀切成细丝或宽面片,开水下锅煮熟,浇上各类臊子汤,味道特别鲜美。
  
  刀削面
  将面粉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等水开锅后,用特制的削面刀,在面团表面削下一层层薄薄的窄片。做刀削面,锅里的开水不能太少,太少了容易糊汤,最好是清汤沥水。刀削面煮熟后,用漏勺舀在碗里,浇上各类臊子汤或菜汤。刀削面的味道与手擀面的味道有所不同,吃起来特别有劲道。
  
  扁食
  也是将面粉和成硬软适度的面团,在宽大的案板上擀薄,然后对折,切成三至四寸宽的面片,最后切成一种斗方形面片,这就是扁食叶儿。
  扁食叶加工好之后,再包上备好的扁食馅,馅有素馅、糖馅和肉馅三种。包的时候,先用小勺舀上一勺馅子放在扁食叶中间,将扁食向外对折,捏拢,再用拇指顶着中间向内挽,把交头处捏紧。成形的扁食像一只小小的箥箕,也像一只元宝的式样,外沿是捏的叶缘,中间是一个鼓挣挣的圆孔,既好看,也好吃。
  
  蒸卤面
  蒸卤面也是景阳的一道特色主食。一般情况下,都是用四季豆加上手擀面条蒸制而成的。
  蒸卤面的方法是:先将四季豆掐成一寸长的小段,洗净晾干水分,再用猪油或植物油把大蒜炝出味,加进四季豆猛炒一阵,边炒边放盐和酱油,炒至三成熟时,用铲子抄拢,把手擀面或轧面机轧出的湿面条均匀地撒在上面,撒一层面条,浇一些熟油,防止面条粘合在一起,最后添上少量或适度的水,盖上锅盖文火蒸上十五至二十分钟。等四季豆下面的水蒸得不剩时,迅速用锅铲炒匀,炒的时候,撒上切好的葱花,炒匀后即可食用。
  蒸卤面的特点是,香、酥、劲道,美味可口。
  
  面鱼儿
  将面粉调和成稠稀适度的糊状,等锅里水沸腾时,用一支筷子把倾斜在盆、钵沿口的稠面糊刮进沸腾的开水锅里,刮面糊的时候,一定要往翻腾水花的地方刮,这样一刮进锅里,就成了一条条头大尾小的面条儿。因为这种面条儿很像是一条条小鱼儿,后来又被人们命名为“面鱼儿”。
  做面鱼儿跟刀削面一样,水要适当添多一些,防止刮进锅里的面鱼儿成了糊状,也是以清汤沥水为佳。等面鱼儿煮得差不多时,再放进适量的青菜叶或酸菜末,味道会更好一些。
  
  黄酒
  用稻米或玉米瓣蒸熟后酿制而成的一种酒食。
  酿制方法是:将白米、玉米瓣或糯米蒸熟,舀起来晾冷,等到温度降至10摄氏度时,拌上小酒曲,装进盆中或缸中,用手压实,再用塑料薄膜或其它东西封闭盆口或缸口,放进炒热的麸皮中煨热,促使其快速发酵。冬天则用棉被捂实,确保其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快速发酵。一般的情况下,只需一个对时(24小时)就成了酒。然后将发酵好的黄酒装进瓦罐里,封闭住罐口,搁的时间越久,酒劲越是醇绵。
  传说,黄酒是杜康发现的。那时候,杜康是个放羊人,有一天,他用竹筒装上米饭到很远的地方去放羊,走在路上的时候,他把装有米饭的竹筒挂在路边的一棵树上,想在转来的时候再吃。没想到,转来的时候却忘记了。一直过了半个月,当他再次赶着羊经过那棵树的时候,才发现了挂在树上的装有米饭的竹筒。可里面的米饭已经由于温度的变化自然发酵,散发出一股醇香的味道。杜康喝了一口,那股香甜味从舌尖一直透进肺腑。等他把一竹筒发酵的米饭喝完后,竟然喝醉了。因为这是米饭放久才变成这种好喝的饮料,他就把这种饮料叫作“米久”。
  再后来,杜康不放羊了,改行酿造米久。他的好朋友刘伶喝了他酿造的米久后,就根据他酿造的过程,给米久改了个名字,叫作“酒”。刘伶还根据这种米酒的颜色,将米酒取名为“黄酒”。
  
  麸子酒
  麸子酒主要是坐月子人(产妇)的饮食,用来养血补气,恢复体能。其主要原料为小麦、糯料和稻米。
  麸子酒是用小麯酿制。小麯的制作方法是在夏季里用扁茅草和化石草煎出的水和面,然后搓揉成蛋,排放在木板上,再用草料覆盖,放七日左右便上烧生毛,毛退晒干后即成麯母。每升粮食约下麯4颗。酿制麸子酒的时间一般在妇女产期前两个月进行。
  
  白酒
  酿制白酒的方法与其它地方基本相同,主要是大麯发酵和蒸馏取酒。但制曲的方式和烤酒时的讲究有许多不同。该地制曲一般在进伏三天后开始,原料须有三种以上粮食,混合粉碎,一般为小麦、苞谷、豌豆,然后用化石草熬水搅拌,湿度保持适当,以“捏得拢、撒得开”为好。拌匀后在干燥处堆起来,用艾蒿和扁毛草覆盖,让其上烧发酵。之后七天翻动一次,一月后放进木坯子(用小木板制作的木框)踩实定型(这种方式当地称之为踩麯),形成一个个块状形的麯母,晒干后用袋子装载起来束之高阁,悬于房梁楼枕,以备随时取用。有些地方制麯较简单一些,一般一种原料即可,也不用模子定型,不用化石草水搅拌。
  景阳将烤酒称之为吊酒,将酒醅(已发酵好的酒料)称之酒娘。粮食酒按30%加兑麯母,发酵半月即可酿制。苞谷酒有干糟、稀糟之分。将苞谷适度粉碎,浇上开水使其发潮加麯母为干糟;将苞谷打成糁煮熟加曲母为稀糟。果酒麯母按20%加兑,发酵一周便可酿制。
  吊酒的酒灶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釜体部分,他们所称之为地锅,用来加热,产生蒸气。二是甑体部分,木制筒状形,用于酒醅的装载。三是冷凝部分,称之为天锅,用来盛冷水(蒸馏时不断换水,保持凉度)。四是酒液收集部分,位于天锅的底部,从酒甑中间穿出,称之为酒馏,酒从中溢出到器皿中。
  相传,白酒是由杜康发现的黄酒发展而来,据说杜康最开始酿造的酒不仅不醉人,而且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以至于杜康累死累活都供不上卖。
  有一天,杜康累倒在酒窖前。这时,他看到一个白胡子老汉来跟他说:“杜康啊,像你现在这么酿酒,就是把你累死,你也酿不羸。现在我教给你一个方法,保准你供得上卖。”杜康问:“什么方法?”白胡子老汉说:“你明天到街上去向人家要三滴血拿回来兑在酒窖中,保准叫你的酒又好喝又供得上卖。”白胡子老汉说到这里,把杜康一推,转身就走。杜康一惊醒来,发现是南柯一梦,梦中所言,记忆犹新。
  第二天,杜康按照白胡子老汉说的方法,将信将疑地拿了一只碗来到大街上,向人家讨要一滴血。可是,没有一个人肯给他。直到快晌午的时候,一个经常到杜康那里喝酒的教书先生来了,听说杜康想讨一滴血,就二话不说地咬破手指,将一滴血滴在杜康的碗中。到了午时三刻的时候,一个武官从杜康跟前路过,他也曾到杜康那里喝过不少酒,听说杜康想要一滴血,也用随身带的刀子割破手指,将一滴血滴在杜康的碗中。此后,再也没有人肯于献血了,杜康只好拿着碗往回走。
  快到家门口的时候,从对面来了一个疯子,杜康想着还差一滴血,就试着对疯子说:“能给我一滴血吗?”没想到疯子很爽快地咬破手指,给了杜康一滴血。
  杜康将滴了三滴血的碗拿到酒窖里用酒水一洗,之后烤出来的酒便格外地香辣厉害。
  从此以后,杜康发现人们在喝酒时就出现了三部曲。开始敬酒的时候,人们就跟教书先生一样文质彬彬,个个谦讲。喝到中途,人们就跟武官一样,开始吆五喝六,豪气干云,挽袖猜拳,拼死赌酒。喝到最后,人们就跟那个疯子一样,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而且东倒西歪,时哭时笑,醉生梦死。
  再后来,杜康酿的酒就供得上卖了。
  
  麻花
  麻花是用发酵的麦面团油炸的一种食品。
  具体炸制方法是:将酵母、白糖拌进麦面里,兑凉冷的花椒水调和,然后揉成软硬适度的面团,等到面团发酵后,再揪成半两或一两重一个的小面团,然后用植物油搓成细长条,对折后搓成绳状,再把绳状面条折成三折再搓成长约七寸长短的面绳。
  等锅里的植物油烧沸后,将搓好的六股短面绳放进锅里,用一双筷子将其抻直,炸至金黄色就熟了。
  因为炸熟的这种食品像是一根根粗短的麻绳,且有一股麻味儿,人们便将其叫作麻花。
  
  麻叶儿
  麻叶儿是用花椒水、含盐、酵母调和麦面,发酵后揉成团,再擀成薄片,切成棱形小面片,用植物油炸制而成的一种食品。这种棱形面片炸制的食品,因其脆、酥、香,还有一股淡淡的麻味,便被人们叫作麻叶儿。
  
  豆腐
  将黄豆用水泡胀,用石磨磨成浆,兑上开水搅匀,再用布袋过滤,加热烧开后,点上卤水或石膏水,等到豆浆同水分离后,即成了豆腐脑,再将豆腐脑压制成豆腐块,也可以制豆干、豆皮。还有人将豆浆直接烧热,不过滤豆渣,掺菜末煮成“懒豆腐”或曰“合渣豆腐”,口感颇好,也是一道颇具特色的上等菜肴。
  
  炊具
  旧时,农家用土坯砌锅头,上置铁锅,烧柴草,用麦秸编制锅盖或木板做成圆锅盖。锯开葫芦做水瓢,吃饭用泥巴烧成的黑碗、竹筷。皿器是粗陶泥盆、罐和木桶等。
  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炊具也有些变化,水瓢用钢铝制品,饭碗用黄碗、白碗、搪瓷碗等,泥盆、泥罐和木桶逐步改用瓷盆和铁桶。
  进入80年代之后,有些农户多用钢精锅、铝锅、节柴灶烧饭,部分农户和城镇居民,用上了液化气。吃饭用白瓷碗,并且由大碗逐步改用小碗。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