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养教育3
作品名称:古道遗风 作者:湖北武戈 发布时间:2016-09-24 10:20:36 字数:12701
生子贺词
德门生辉。德门增辉。射矢洗砚。弧悬异彩。泽绵瓜瓞。诞育宁馨。
石麟呈彩。百子图开。芝兰新茁。花萼欣荣。弄璋喜讌。弄璋志喜。
天降石麟。天赐石麟。天赐麟儿。玉燕投怀。玉种蓝田。玉树联芬。
英声惊座。荀龙薛凤。瓜瓞绵绵。堂构增辉。喜叶弄璋。喜获麟儿。
双芝竞秀。兰阶添喜。兰阶吐秀。绳武象贤。麟趾呈祥。
祥瑞弄璋。班联玉笋。彩褓凝祥。棠棣职辉。国民先声。啼试英声。
螽斯叶吉。凤毛济美。璧合联珠。梦熊志喜。梦熊徵祥。熊梦徵祥。
生女贺词
掌上明珠。喜得千金。喜比螽麟。喜颜如玉。祥瑞弄瓦。祥徵虺梦。
玉燕钟祥。女界增辉。弄瓦徵祥。弄瓦志喜。明珠入拿。明珠入掌。
虺梦得宝。说悦凝庥。设帨凝辉。庆衍龙女。辉增彩帨。缘凤新雏。
祭拜祖先
孩子满周岁的头一天,由父亲抱着孩子,手提祭祖的物品,来到祖先的坟前摆上供品,三跪三拜,告诉祖先孩子满一岁的讯息,祈求孩子能健康成长。祭拜后,回到家里,接着邀请提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们共进晚餐,晚宴上的菜非常丰富,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十八道菜晕素搭配讲究有方,客人们在席间相互敬酒,同喜同乐。
割脚绊
过了“抓周”,少则一周零一月,多则一周零七个月,婴儿就能行走,俗称“会走够周一,不会走够周七”。
在小孩刚刚能跚跚学步走路的时候,要“割脚绊”。
据说,在婴儿的两腿中间有一条看不见的绳索,不把它割去,孩子一生走不快。
割脚绊事先是不能告诉孩子的。先准备好一个吹火筒和一把柴刀,在孩子分开腿学走路的时候,从孩子后边把吹火筒顺着地面从孩子的胯下扔过去,然后再把柴刀扔过去,这样连续往复三次就算是把脚绊割掉了。
也有在孩子周岁后,由一个大人在前面牵着孩子往前走,后面一个大人用柴刀在孩子两腿之间做着割索的动作,表示割掉了绊脚索,孩子就能尽早地学会走路了。
穿虎头鞋
祝福小儿的一种做法,至今仍很盛行。
景阳人在小儿周岁或生日时,父母为其穿上新做的虎头鞋。这种虎头鞋多以黄布制作而成,鞋头绣一虎头,虎头上绣一“王”字。虎为百兽之王,景阳人认为,小儿穿上虎头鞋,可为其壮胆、避邪,也有祝福小儿长命百岁之意。
穿旧衣
祝福婴儿的一种做法,至今仍很盛行。
景阳人在婴儿诞生后,家人为其穿上其哥哥、姐姐留下的旧衣,或者是别家小孩穿过的旧衣。若生的是男孩,则用父亲土布旧裤将其包裹起来。俗语说:“小时着线,大了穿绢。”裤与苦同音,婴儿自幼着旧衣,是翼望其长大后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从而懂得生活的艰辛。其实,因为旧衣柔软,可以保护儿童的皮肤。
丢买路钱
景阳生养风俗。小儿第一次走外婆家或出远门,走出家门上路时,首先丢下几枚钱币作为买路钱。此后,凡是经过有桥或河谷地方,父母都要向桥上或河水中丢一些钱币,作为买路钱,或叫过桥费、过河费。
按照景阳人的说法,只要付过了过桥费、过河费或都买路钱,孩子长大后就能出门顺利,出行安全,而且不会再受任何惊吓。
认干爹娘
将子女承寄给他人认作干亲的做法,在景阳一直很盛行。
承寄对象多是睦邻友好的邻居,承寄原因,通常是因子女八字不好,可能有什么难以避免的灾星。承寄的目的,就是为子女免灾除祸,以求吉祥。承寄办法,一般是由父母领着子女,携带礼品至承寄之家,先斋供王母娘娘、送子观音和寿星等神仙,祭拜干父母之祖先,再以礼物献于干父母。干父母对受寄子女代取名字,改从己姓,列于子女排行。有的则以金银锁片等物,置于所取名字的纸上,送给出寄的父母,或送衣帽鞋袜等物。承寄之后,每到传统节庆的时候,干子女要给干父母送节礼,除夕还要送年饭及岁烛一对;干父母则答以压岁钱及衣服鞋帽等物。认干爹娘通常以三年为满,这种风俗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在认干爹之前,首先要物色好人选,然后再与物色好的人选取得联系,要对方愿意才行。
人选物色好了,由孩子的父母领着孩子,带上礼物,择一吉日,上门拜认。所带礼物不外乎猪肘、鸡、鱼、酒,还有面条等。孩子进门,先要点上香烛,向干爹家的堂前跪拜,目的是要先取得干爹先人的认可。然后再向干爹行跪拜礼。有的还要让孩子从干娘的胯下钻过,意思是说如同亲生一般。要是孩子大了,这项礼仪就省去了。礼毕,干爹扶起孩子,一边叫着干儿子(女儿)乖,一边亲切地抚摸着干儿子(女儿)的头,让他坐在自己的身边。有的还要给干儿子(女儿)一两件礼物,条件好的给个银手镯什么的,条件不好一点的给几个铜板等等,最多的是给锁(长命锁)、衣物等,反正没有一定的要求。有的还要给干儿子(女儿)重新取一个名字,一般都和干爹的儿子(女儿)有一个字相同,意思是说,从此后,这孩子就已经纳入自家子女行列了。讲究一点的,是把重新取好的名字放在给干儿子(女儿)的礼物中以及回礼中,让他们带回家去再看。
仪式完毕后,孩子就要喊干爹、干娘了。为了表示亲热,有些干脆把干字去掉,直接喊爹娘。从此后,两家就成了干亲,逢年过节,或有红白喜事,两家都要相互往来。干爹(娘)生日或去世,干儿子(女儿)要像亲儿子(女儿)一样行礼。
寄拜过路者
承寄子女的一种做法,现在仍盛行于景阳。
按照景阳人的说法,若小儿多灾多病,父母则将其拜寄给过路之人,以求吉利。通常是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在大路之畔陈列果品,焚香烧纸,而后静候行人。第一个路过者,则视为小儿之干父母,并亨以果品,以求认寄。被认为干父母者,不能推却,并为小孩易以己姓,另更一名,又以钱物赠与小孩,以作贽见礼。
拜樟树娘娘
和认干爹干娘一样,在景阳以及附近地区,还有拜樟树娘娘的风俗。
樟树一般都长在村口,大多是上辈甚至上上辈人栽种的,有的是独零零一棵,有的是两棵,也有三棵以上的。树下往往都立着一座小庙,是举行祭拜仪式的时候用的,当然也可为过路人躲避雨雪之用。
单独一棵樟树就称樟树娘娘,如果两棵在一起,那么就合称为樟树爹樟树娘,三棵以上就不必认得太清楚了。
拜樟树娘娘的仪式是这样的:事先择一个吉日,一般都为农历的初一或十五——由孩子的父母或长辈抱着孩子到樟树底下去。去时要先在孩子的头上盖一块红布,胸前的衣服内放一张红纸,红纸上写着“亲子某某某顿首百拜”等字样。同时,还要带上烧熟的猪肉、米饭,煎好的豆腐,以及酒、蜡烛、香等祭品。一路上还要不停地呤念着“某某某别哭别闹,樟树娘娘保佑你快长快大”等吉语,要从自家门口一直念到樟树底下,然后在樟树底下(有小庙的就在庙里)摆好祭品,点上香烛,开始祭拜。如果孩子自己已经能说话了,那么就要孩子自己说:“樟树爹樟树娘,你的亲儿(囡)拜你为亲爹亲娘,请你保佑我像你一样,长命百岁。”念完后,由孩子的母亲掏出孩子胸前的红纸贴在樟树上,孩子的父亲把祭酒浇在樟树根上,最后还要为樟树娘娘烧上一些纸钱之类的祭品。有的小孩出生以来不给取名字,目的是在拜过樟树娘娘之后,再给孩子取一个带樟字的名字,有叫寿樟的,有叫樟根的,有的甚至直接就叫樟树。如果小孩已经有了名字,那么拜过樟树娘娘之后,也要给孩子取一个小名,有叫樟树儿的,有叫樟树囡的,有叫樟树子的等等,所以在年纪大一点的人当中,名字中带个樟字的人很多。在景阳一带,还有一句玩笑话与樟树有关,说某人不知自己爹娘是谁(一般来说是不肯说),那人家就会说:“你是樟树孔里爬出来的?”
拜过樟树娘娘的孩子,以后逢年过节都要来拜,或者孩子的父母来,或者孩子自己来,一般来说要一直拜到成人之后。有的人终生都要拜。
破蒙
又称启蒙,儿童开始识字的礼仪。当孩子长到六、七岁时,父母为其请一老师,授以《三字经》或《诗经》数句,教其识字少许,又手把手地教孩子写朱红字一张,这个仪式就叫作“破蒙”。
破蒙前,要点上红烛,让其先拜孔夫子,再拜先生。在桌子的左右脚旁,各置一盆水,一个盆子里放一条活鲤鱼,一边拴一只白公鸡。活鲤鱼者,取鲤鱼跳龙门之意;拴白公鸡者,意为白凤吐文章,寓意孩子将来善文。礼仪结束后,鲤鱼、白公鸡都要放生。
家教
家族长辈对幼辈子女教育的惯例,是教养子女,保证世系相继的一种手段。
家教的内容包括德才两个方面。旧时,教育的内容多是封建伦理道德,日常礼法等。有的家族还以文字形式规定“家训”,作为内部教材;如《朱子家训》、《女儿经》、《弟子规》等等。平民之家教,多以言传身教为手段。智育内容,幼儿时期多是训练语言、辨别事物,灌输一定的生活知识;青少年时期,多是传授家技家艺,以使其增长才干,继承祖业。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及熏陶对人一生的成败影响极大。在学校教育尚未普及之时,有钱人家就请先生办私塾,以“四书”、“五经”、《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为教材,教子女念书、习字、学文化。请不起先生的就交钱或交粮,就读于别人私塾;也有宗族或几家人凑份子,请先生办私塾的。父母识字的都要在农闲或工余教子女认字写字,认为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人们羡慕的是“书香门第”、“积善人家”。
封建家庭教育的内容,多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主。在教育方法上,首先是长辈言传身教,做出样子,影响子女。人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其次是依事说理,有过箴规,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引导子女明白事理,正派做人。第三是训诫、罚跪、打骂,甚至跪着顶砖、顶水碗,进行体罚。俗以为凡子孙受父祖问责,不论是非曲直,有过无过,只能低头默受,不可犟嘴分辩。一家之兴衰,只看子孙顺教不顺教就可知。若能不违父祖言语,能改悔过失,即是好子孙,可预知其家必然兴旺。所谓“严父”就是指此。理语曰“财东家惯骡马,穷汉家惯娃娃”,是不知其穷人衣食无着,糊口不及,无钱供娃娃念书学文化的情理。其实,贫苦人家同样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更无惯娃的物质条件。
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先生,有段著名的训儿文,概括了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景阳民间家教所追求的理想目标。现录于此:
勤读书,行孝道;学谦恭,习礼仪;节饮食,戒游嬉;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性,毋尚气;毋责人,须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吾教汝,须谛听;尊父母,敬兄弟;师必严,父要厉;听好言,习好仪;勿纵容,勿闲戏;稽功过,考日记;交好友,习好技;书不成,精一艺;可养身,方成器。
20世纪40年代以后,子女文化教育逐渐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封建礼教日益淡化。
家风
家风,又称“门风”。
一个家族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在家族主要成员影响下自然形成。一般来说,家风是世代传承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为,家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辈子女的健康成长,故而人们非常重视好家风的养成。
家风就是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景阳人历来勤劳节俭,朴实憨厚,知礼少讼,循规蹈矩,注重义节,顺从教化,喜酒好客。凡与景阳人来往者,都由衷地感到:景阳人老实好交!这与风清俗雅,家风良好是分不开的。当然,家风和社会制度、社会风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过去景阳人的家风有什么特点呢?
过去,一个家庭向往和追求的都是“三星高照”、“五福临门”、“吉祥如意”、“福寿双全”、“人财两旺”、“四季来财”、“日进斗金”、“五世其昌”。一般倾向于家大业大,“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几代人不分家,在一个锅里吃饭,才算治家有方,“风脉”旺盛。有副对联“愿祖宗如彭祖千载八百高寿;欲子孙似张公百忍九世同堂”,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每个家庭都盼望后继有人,后来居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想让儿子做官,做大官,好“扬名声,显父母,光前裕后,以振家声”。只有儿子做了官,才能出人头地,扬眉吐气,举家荣耀,“鸡犬升天”。俚语曰“宁盼邻家买大牛,不盼邻家做高官”。邻家有大牛,可以借用;邻家做大官,可能受欺。
“福善之门,莫善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人人都愿自己家中父子相亲,兄弟相敬,夫妻和顺,妯娌融洽。说是“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把兄弟不和,妯娌相争,称作“祸起萧墙,变生肘掖”,也叫“闹家窝”。大家都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可是“日子好过遇合难”,万一家里出个“五毒”俱全的儿子,或娶个“搅家不贤”的媳妇,那就家庭气数尽了。人常说“为人子孙愚不肖,万贯家产一水漂”,“风吹草帽子,走扇子门,糊涂婆娘气死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没有好日子过。
在治家方面,景阳人认为,道路各别家一般,传家两字“读”与“耕”;兴家两字“勤”与“俭”,安家两字“让”与“忍”;防家两字“盗”与“奸”,亡家两字“暴”与“淫”。这就体现了景阳人的家风美德及其追求。
北周•庚信《哀江南院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晋人潘岳有《家风诗》;《颜氏家训》中的《风操》篇,专讲维护家风的道理。今提倡以团结和睦、互相谦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为内容的新家风。
家法
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法规、条例,由家长执掌。
其家法内容因家庭不同而异,多不成条文。旧时,家法多封建性内容,其执行又素与家长的惩罚手段相结合。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都有家庭成员共同信守的规矩。由于家庭结构不同,人员素质不同,家规也就不同。但就一般家庭而言,都有许多共同点。在家庭管理上,受《朱子治家格言》的影响很深,人们把它作为治家的信条。
过去家长是一家之主,景阳人把家长叫“掌柜的”。家长一般由家中的最高长辈担任,祖父在世即祖父,父亲在世即父亲,父亲去世即交给长子,长子无理家之能,也有托给次子或三子的。家长对家庭的生产、生活、经济拥有决定权,居于支配地位,掌握全家人的命运。“家有百口,主事一人”,“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只有家长说了算,绝对的“一言堂”。家长以封建的法律、礼教、习惯束缚家庭成员。解放后,废除了这种家长制。
大家庭里的男人们,无论在家种地,外出经商或做手艺,所挣来的钱、粮或其他财物,都必须如数交到“掌柜的”手里,统一掌管,全家人分配使用,绝不允许“吃官饭放私骆驼”。若发现存有私心的人,轻者由“掌柜的”责备教育,重者就被赶出家门。但家庭成员攒“体己”,在许多家庭还是允许的。所谓“体己”钱和私瞒的钱不一样,是自己分外的劳动所得,不伤害公中收人,“掌柜的”一般不反对。“体己”钱不吃不用,少者可以放账(高利贷)生息,多了还可以买土地。媳妇的收人归己,到分家时仍是自己的。
家大人多,在生产、生活上都有明确而严格的分工,例如喂牲口、放牛羊、担水、劈柴等都要有人干,各司其职。但农忙时,必须全部下地、上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家庭也是一样的。人口多了,米面供不上,吃饭不及时,也会“后院起火”,影响生产,影响团结。因而家庭对女眷的管理,也有严密而合理的分工。推磨、碾米是家务中最脏最累的活,一般都是按年按月轮流承担,不能误事。一日三餐,天天如此。人常说“鸡多不下蛋,婆娘多了怕做饭”。为了避免推三靠四而误事,多是搭配成班,轮流做饭,每班人数以不误饭时为原则。每顿饭吃什么,都要由婆婆示下。婆婆去世的问大嫂或当家人,做饭的媳妇们不能擅作主张。
“勤为无价宝,居家首当勤”,“要想日子甜,家无一人闲”。许多家庭都把勤劳节俭作为过日子的真本事。“掌柜的”要求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早起晚睡,脚勤手勤,干活吃苦,作事勤敏,省吃俭用,量入为出。谁要好吃懒做,大手大脚,就要受到“掌柜的”和家庭成员的谴责,就会被家里人看不起,被人们称为“丧家之犬”。民间流传着一首勤俭歌:“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骄奢,骄奢生贫贱;贫贱不勤俭,终不能富贵,富贵不骄奢,决不至贫贱;欲得常富贵,需速戒骄奢,欲求免贫贱,乃早学勤俭。”这是许多农民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之谈,也是许多家庭重要的家规之一。
景阳人一贯讲究安分守己,顺时听天,靠劳动吃饭,凭手艺赚钱。不贪无义之财,不图非分之利,反对和力戒家庭成员涉赌行窃。把玩赌叫“耍钱”,把经常“耍钱”的人叫“赌博轱辘子”,把有盗窃行为的人叫“绺娃子”或“三只手”。普遍认为“耍钱”没好兆,必然要“倒灶”。“耍钱”的赢了,挥金如土,不劳而获的钱不心疼;“耍钱”的输了,肆意挥霍,认为有输的就有花的。到头来,输赢都是两手空空。况且赌与盗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赌输了去偷,偷来了再赌。谁家出了“轱辘子”或“绺娃子”,就会损业破财,甚至倾家荡产,被视为家门之不幸。家长便要指责,甚至打骂,令其改过。一个创业过日子的家庭,绝不容忍赌与盗存在,因而教育家庭成员“饿死不作贼,穷死不耍钱”。
在家庭生活管理上,讲的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做到内外整洁,窗明几净;谨慎门户,小心灯火;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求家庭成员“人前少言,无事早归”,不许夜不归宿。处理家庭关系,忌听妇人之言,特别注意防止“枕边风”。居家过日子,讲究精打细算,反对“有了吃死,没了饿死”的短期行为,说是“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
在家庭义务上,讲的是“父愁子妻、子愁父葬”。儿子对父母要孝敬顺从,养老送终;父母对子女要慈爱管教,为其成家立业。父母为儿子娶不上媳妇,儿子为父母送不了终,都是人生缺憾,死也难以瞩目。
今天已不提倡家法,社会舆论多注意家教、家风。
家庭礼仪
过去,景阳民间普遍重视家庭礼仪,子女对父母的话,必须言听计从,不得顶撞和犟嘴,说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听父母话的人叫“忤逆子”。子女不能与父母平起平坐;父母或长者人室,子女或晚辈须起立让坐;成年子女寝卧,父母或长辈入室,须起身下床;有的甚至父母不就寝,子女不得先睡;父母在堂屋就餐或说话,子女不能坐正中;父母不问,不能随意插话,俗谚曰:“父在前,子不言。”而且还有“子不言父名”的礼俗,意思是说,当别人问到自己父母的名姓时,自己不能在别人面前直呼父母的名字,如果非得向别人介绍清楚不可时,必须先行检点:“子不言父名,我父亲大号叫某某”。
吃饭时,男性长辈按辈分、年龄依次在餐桌上就坐,子孙须双手把饭菜端给长辈,然后方能自食;年轻媳妇不能和叔伯兄弟同桌吃饭。
晚辈要给长辈装烟点火,沏茶倒水。父母与亲友或同龄人开玩笑,要避开子女。家人有病,其他人要主动侍奉。
公公无事不能随便进入儿媳房中。兄长与弟媳始终保持严肃状态,不开玩笑,不能闲扯,不能同起同坐。嫂弟之间虽然可开玩笑,但要尊重嫂子,谨遵“有父尊父,无父尊兄;有母尊母,无母尊嫂”的古训。当地流传的顺口溜说:“兄长不进弟媳门,初一十五不出门;公公不进儿媳门,儿媳不能锁房门;男人不进月婆门,安门不安走扇门,开门不能门对门,尸体不能抬进门。”就反映了这方面的“清规戒律”。
爷奶以上辈分,可与孙子、孙媳谈笑嬉戏,但也要讲究分寸。
子女外出要事前征得父母同意,回家后先给父母打招呼,告诉外出情况。如果家中吃用困难,要先照顾老人,细粮给老人吃,好衣给老人穿。解放后,这些繁琐的家庭礼仪,不合理的部分多被废除,符合道德规范的至今仍然保留因循。
一、餐桌礼仪——餐桌上有许多应注意的礼仪,而这些礼仪常被忽视。
(一)就座和离席
1、长者优先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适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二)餐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入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12、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5、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
16、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汁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7、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8、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给予主人以赞赏。
19、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20、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21、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22、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着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23、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24、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二、宴客礼仪
(一)座位的礼仪:一般的宴会,除自助餐、茶会及酒会外,主人必须安排客人的席次,不能以随便坐的方式,引起主客及其他客人的不满。
(二)桌次的顺序:一般家庭的宴会,饭厅置圆桌一台,自无桌次顺序的区分,但如果宴会设在饭店或礼堂,圆桌两桌,或两桌以上时,则必须定其大小。其定位的原则,以背对饭厅或礼堂为正位,以右旁为大,左旁为小,如场地排有三桌,则以中间为大,右旁次之,左旁为小。
(三)席次的安排:宾客邀妥后,必须安排客人的席次。目前我国以中餐圆桌款宴,有中式及西式两种席次的安排。两种方式不一,但基本原则相同。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下列原则:
1、以左为尊,前述桌席的安排,已述及尊左的原则,席次的安排、亦以左为尊,事为卑。故如男女主人并座,则男左女右,以左为大。如席设两桌,男女主人分开主持,则以左桌为大。宾客席次的安排亦然,即以男女主人左侧为大,右侧为小。
2、职位或地位高者为尊,高者座上席,依职位高低,即官阶高低定位,不能逾越。
3、职位或地位相同,则必须依官职传统习惯定位。
4、遵守社交惯例,依各村的惯例,如书记或村长款宴外村客人时,则外村客人的排名在其他各村村长之前。
5、女士以夫为贵,其排名的秩序,与其丈夫相同。即在众多宾客中,男主宾排第一位,其夫人排第二位。但如邀请对象是女宾,因她是某部长,而这位先生官位不显,比如是某大公司的董事长,则必须排在所有部长之后,夫不见得与妻同贵。
6、与宴宾客有政府官员、社会团体领袖及社会贤达参加的场合,则依政府官员、社会团体领袖、社会贤达为序。
7、景阳人视宴会为社交最佳场合,故席位采分座之原则,即男女分座,排位时男女互为间隔。夫妇、父女、母子、兄妹等必须分开。
8、遵守社会伦理,长幼有序,师生有别,在非正式的宴会场合,尤应恪遵。如某君为己之村长,而某教师为己之恩师,在非正式场合,不能将某教师排在该村长之下。
9、座位的末座,不能安排女宾。
10、在男女主人出面款宴而对座的席次,不论圆桌或长桌,凡是八、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四人(余类推),座次的安排,必有两男两女并座的情形。此或然无法规避。故理想的席次安排,以六、十、十四、十八人(余类推)为宜。
11、如男女主人的宴会,邀请了他的顶头上司,经理邀请了其董事长,则男女主人必须谦让其应坐的尊位,改坐次位。
以上是席次安排的原则。由于席次安排尊卑,宾客一旦上桌坐定,看看左右或前后宾客,尊卑井然。
家庭交际
景阳人好交际,讲人缘,热情待客,礼尚往来,乡党应酬,循礼应俗,把“亲戚不上门,邻家不点火(旧时邻居互相借火)”的人家,称为“独火虫”,“众人恶之”。
清末至民国初年,有亲朋来,若是男客,男主人作揖,若是女客,女主人一拜,门外迎接。现在,揖拜早已废除,多为笑脸相迎,握手言欢,互道寒暄。进门恭让客人先入,冬天先让客人烤火,夏天先倒茶水。一定要问客人“吃了没有”,再互问老人康宁,孩子乖巧,收成如何。家庭成员都要来向客人表示问候。如果客人有事告辞,也要诚心留客吃饭。即使日子紧巴,客饭也要细粮精作,宁可自己少吃,也要让客人吃好,这叫“俭口待客”。客人辞别,主人要为其提包包,推车子举家尾随送出门外,并叮咛客人“以后常来”,瞩望客人上路后方才返回。
景阳人的亲戚交往主要在宗亲、母党、妻亲、姑亲、姊妹亲和干亲这六大亲属中进行。“六亲”中凡遇婚嫁、生寿、节庆、兴建、功名、患病、丧葬等大事,均须以礼贺吊。亲有远有近,礼有厚有薄,情有来有往,来而不往,谓之“失礼”,“失礼”多者,谓之“六亲不认”,就会受到社会谴责。“六亲”中以宗亲、母党、妻亲最为重要,如岳父、舅父亡故,女婿、外甥要灵前献羊,隆重吊祭。
景阳民间不管穷家小富,每逢红白喜事,都要通知亲友、邻里、家族共同操办,并相互送礼吊贺。礼品有“官情”,即亲友族人合办,一般为牌、匾、幛、屏等;也有“单情”,个人自带礼物或礼金,前去吊贺,俗称“行情”或“戴礼”,亦称“行门户”。过去“行情”,婚丧事,一般“情”仅带16个、24个、48个白面蒸馍,8个算“一碟子”。行丧事“情”其中还要有5个“大馍馍”。“行情”带的馍馍叫“礼馍馍”,这种礼叫“水礼”,主人退回2至5个馍馍叫“回盘”。此外,根据亲朋关系亲疏,红事送梳妆物、衣料、贺联等;白事送香纸、纸活、挽联等。事主设“礼簿”逐人“上礼”,以备还礼。送礼也有许多忌讳,一般不送镜子,有认为对方难看之嫌。不送钟表,有“送终”之讳等等。
在景阳民间还有许多传统的交往形式。例如“孝衣会”,就是群众为殡葬父母而自发成立的一种互助组织。此会协商成立后,立约为证,订设礼单,互助财物,以殡葬所需的实物为主,如粮食、清油、肉蛋、纸活等。一人有丧,会员皆按礼单予以帮助,每户出一人协理始终。此会的基本原则是帮什么,还什么,直至会员父母都送终后解散。“互济会”多因娶妻、建房、购置生产资料资金不够,在一人首倡之下,由众多亲友协商组成。主要倡导筹办者为会头,其他参加者为会员,人数不等。组会后,会头设酒宴招待会员,并商定投资数额和利息提取比例,利息极微,每人轮流享用一次,即告结束。民间还有“拜干亲”、“认娘家”、“结拜兄弟”、“帮工会’等交际活动。
当地有解困留客,乐善好施之俗。路上行人,天黑无店,就有人收留他们,供给食宿,不取分文;有人遭难,困顿于此,也有好心人收留,帮他们渡过难关。叫花子上门乞讨,都要用食物打发,俗语说“叫花子上门不打发,顿顿吃饭娃屙下”。“慈善之家”会受到众人的尊敬,“吝啬之家”会受到众人指责。
俗谚曰“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有千年的邻家,没有千年的亲戚”。景阳民间流传的一副对联说“择居仁里和为贵,善与人同德有邻”。自古以来,人们以邻里和睦,互助互帮为美德。邻家有事,主动相帮;一家有难,众人相助;扶危济困,救人之急。对贫寒之家、遇灾之户、鳏寡孤独都是送粮赠物,尽力帮顾,解其燃眉。邻里有了矛盾,严于律己,各自忍让,互求谅解。奉行“冤仇宜解不宜结”的格言。遇到自家难解的纠纷,要请邻里有德望的长者调处和解。
当地人交际见面第一句话爱问“吃了没有”,这个习俗是怎样来的?传说很早以前,景阳川遭了大旱,饿死的人成千上万,官府和有些大户办起了舍饭场,饥民听到这个消息,都赶着去吃舍饭,路上熟人见了面都关心地问:“吃了没有?”后来习以为常,人们见了面多用这句话来打招呼。
由于景阳人自古以来重农轻商,故本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乡间居民善于农耕,且男女同耕,勤苦自甘,不喜外出经商,视经商做生意为不务正业。民间有“五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好出门,不如赖在家”,“七十二行,庄稼为强”的俗语。自给自足,不相往来的小农思想非常严重。
近30多年来,随着观念的更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轻商,以商为贱的思想逐渐淡化,人们的商品意识大为增强,走出家门,跳出农门,外出经商做生意的男女渐多。
分家
“月无常圆,宴无不散”。大家庭到了一定程度,还是要分开过的。
景阳人把分家叫“另立锅伙”。“国不出奸臣不乱,家不出混账不散”。往往是家庭在兴旺的时候,一切问题都好解决,到了衰败之时,就会矛盾百出,治家再有方的“掌柜的”也无能为力了。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分家是件棘手的事,一般都要请“家门父子”长者、邻里有威望者,或舅父、姑父共同参加议定。分家时主要说家务、分财产,即分配粮食、土地、牲畜、农具、房屋、树木及债务等。粮食按人口分,其他财产按房头分。并且立字为据,写清分单,兄弟们各执一份,避免以后有争执。一般父母随小儿居住或根据子媳的孝顺与否,由父母选择。父母的棺板、老衣及丧葬费用,分家时也须分配清楚,明确责任,由儿子平均负担。旧时分家一般在分配土地时,给父母留有一定数量的养老地,哪个儿子养活父母,养老地就归那个儿子耕种。若儿子中有未婚的,将来成婚的费用,在分家时也说清要由兄弟几个负担。分家时长子一般住老宅,用老灶,以示顶门立户,其他儿子另建住宅。现在分家简单,父子、兄弟共同商议,大体平衡,分开即可。
附:旧时母为子立分家文书样式(旧体)
立分书XX氏。因家口众多,事务繁杂,难以统摄。经子、媳等协议,拟将家产均分,各立门户,以便管理;而请命于余。余维累世同居,在古昔虽为美谈,在今时实非良策。况汝父弃养,已有十余年矣。念此十余年中,赖长子X,继承父志,摄理家政,俾家道日益兴盛。今余年已七十,而长子亦渐形衰老,自应听其息肩,稍就安逸。爱凭族戚,将我家所有财产,查开目录。除酌留汝父祭产外,按直系四子房数,不论嫡庶,四股平分。欲后有凭,立此分书。连同财产目录,一样四本,以“和亲康乐”四字,编号各执一本为据。再尔等产虽分为四家,亲则原属一本,私事私理;今各有攸归,公宜公行。犹望互相扶助,兄爱弟敬,谨守雍睦之家风;夫唱妇随,克享共和之幸福。此余之所至嘱焉。至余现今权在三房宿膳,系因三房人口较少,房屋有余之故。非对于子孙辈,有所偏爱。若有各子媳必欲侍养,以尽孝道,则随时听余之便,不必拘泥分担膳食之说。合并谕知,母某氏印押。
X年X月X日立分书XX氏押
长子XX押
次于XX押
三子XX押
幼子XX押
见分族XXX押
戚XXX押
XX押
执笔XX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