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竹山民俗志>第一卷

第一卷

作品名称:竹山民俗志      作者:三宽居士      发布时间:2016-08-28 21:54:00      字数:19810

  竹山县建制沿革与民俗文化
  
  序言
  
  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秦巴山区腹地,属十堰市。东邻房县,北界郧县,西北邻陕西省白河县,西交竹溪县、陕西旬阳县,南接神龙架林区、重庆市巫溪县。地形多山,北属武当山,南属大巴山,山地占总面积80%以上。南部山地尤为险峻,海拔1800米以上。
  竹山为古庸国故址,春秋时楚灭庸置县,秦、西汉为上庸县,属汉中郡。东汉至南齐为上庸郡。西魏因黄竹岭之竹色黄,改名竹山。商代前为汉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国,称庸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庸地复置上庸县,改隶汉中郡,属梁州。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改安城为竹山。北周时,改上庸县为孔阳县。598年(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孔阳县为上庸县,改罗州为房州,领上庸、竹山、光迁、永清4县,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改房州为房陵郡,治竹山。唐初沿隋制。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废迁州,置房州,治竹山,领房陵、竹山、永清、上庸4县,属山南东道。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改房州为房陵郡。758年(肃宗乾元元年),复房州,竹山属之。五代时,上庸、竹山仍属房州。宋初沿旧制。986年(北宋太宗雍熙三年),省上庸入竹山,仍隶房州。1130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置金、均、房州镇抚使,属利州路。1135年(高宗绍兴五年),隶襄阳路。1137年(绍兴七年),改隶京西南路。1141年(绍兴十年),置金、房、达、开安抚使,改属利州路,房州领房县、竹山2县。元沿宋制。1342年(顺帝至正二年),省房陵入房州,竹山仍隶房州,属襄阳路。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改襄阳为府,领竹山、房县、上津、郧县等县。1374年(洪武七年),省竹山入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竹山县,仍属襄阳府。1476年(宪宗成化十二年),设郧阳府,竹山属之,同时割竹山县西尹店社置竹溪县。清沿明制。1664年(圣祖康熙三年),郧阳府属湖北布政使司,领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保康6县。1821年(宣宗道光元年),割竹山、竹溪、房县之南乡置白河厅(柳林白河口)。1864年(穆宗同治三年)裁白河厅,复原制。
  民国初,全国实行省、道、县制,竹山属湖北省襄阳道。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改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元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竹山,竹山隶属陕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后改为两郧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竹山隶属中南行政区湖北省郧阳专员公署。1950年2月1日,改属郧阳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襄、郧合并,隶属襄阳专区专员公署。1965年,襄、郧分设,竹山隶属郧阳专区行政公署。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竹山隶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10月,郧阳地区建制撤销,与十堰市合并,竹山隶属十堰市。竹山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
  因为地理位置的决定,竹山文化、风俗杂糅了秦、渝遗风和楚人尚巫尤其是巴蜀巫地的遗韵。
  竹山本土文化和风俗经过了三次历史际遇的大碰撞、大融合。
  第一次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荆襄大移民浪潮。“成化七年,荆襄流民百万……天子籍流民十二万三千余户,因割竹山之地置竹溪……”此次移民仅堵河流域的竹山、竹溪一带即安置七万余户近三十万人。先进的平川农耕文明和集市商贸文明带进了堵河,使堵河土地、资源得到更有力的开发利用,发展起以中药材等土特产交易为主的对外贸易活动,培育出外向型农业文化。
  第二次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和白莲教起义军残余大量逃入竹山,以隐蔽形式定居下来,约有5万余人,繁衍为特殊的部族。
  第三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昌、黄冈一带的商人被迫迁徙于堵河,约有8万人逃进竹山、竹溪一带定居,带来的是“九头鸟”的民间习俗和商业文化因子,使得堵河文化、风习得以同时站在时代前列。
  竹山人血液里涌动的既有“竹枝词”山歌里的那种柔情蜜意,也有施洋怒斥吴佩孚演讲词里的那种匕首投枪。堵河文化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背后蕴藏着时代飓风。反叛精神从另一面丰富了堵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加强了“穷则变,变则通”的创新色彩。
  
  追求自由,热爱和平;致力幸福,不断革命——堵河地域特色文化和风习赋予堵河人刚柔相济和合通变的鲜明性格。
  堵河以古巫为特质的地域文化、风习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将异域异质移民文化纳入自己的旗帜下,贯注以伏羲、女娲伟大的创世精神,蚩尤、丹朱强烈的反叛与移民文化粉墨登场的同时,堵河地方特有的古巫文化风习在民众中仍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顺应自然,善于养生;改造世界,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庸人特有的和合通变的文化基因,使整合后的新型堵河文化、风习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连续性,实现了异域移民文化、风习的本土化。
  
  应节说道
  【到过年再说】对家人一切愿望的实现或满足,对小孩子的穿戴、吃喝、玩具等要求,对债主的交代等方面,都要讲“到过年再说”,使用频率极高。似乎解决一切问题在过年时候都有了主张,有了办法。但最根本的是,“年”是最后期限。实质上,“到过年再说”是旧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贫困人家的家长对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通用托词。
  【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与日常生活相比,成人对耕种收获看得比过年重要,只有小孩子才盼望过年。反映了看重农耕的传统观念,也可以看出原始劳作生产力低下,物资不丰富。小孩只有等到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戴,有好东西吃。
  【年好过,月难过】春节只有三天时间,穷也好,富也罢,三天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一个月是三十天,治家过日子就很不容易。
  【与人比种田,不与人比过年】勤俭勤劳的农人认为过年是很大的奢侈性铺张浪费,不值得、也不应该与过年奢侈浪费的人攀比,过日子应该细水长流;只有与人比种田的能耐高下和种田的收成多少才是正道理。
  【初一不出门】竹山人传统习惯是大年初一不出门,在家尽情的挖窖(睡觉),似乎是要把一年的疲劳通过初一的酣睡消失掉。还有说道是:“初一不出门,在家守财神。”不仅怕初一出门带走了家里积蓄的财,而且连备年、吃团年饭和放鞭炮积攒起来很多垃圾也不允许朝室外清扫,甚至连脏水也不兴泼出去——生怕新年蚀财。
  【拜年】竹山人初一不出门,但年还是要拜的。旧时街面上的拜年方式是对需要拜年的远亲近戚,于除夕夜晚写出该家长、当家人的红纸名帖,初一一早从该户大门缝隙里塞进去,就算礼数到了。大户人家、名门望族大年初一时,给大宅院里同宗同族各个房头互相拜年。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也同时祝福晚辈学业有成,事业有成。
  初二以后远亲近戚,三亲六眷,亲朋好友都可以开始随意走动互相拜年,一直到正月以里,都还有拜年的人。竹山有说法,有心拜年,五月端阳不晚。其实,从流行的顺口溜“拜年初一二,坐的是上八位儿;拜年初三、四,鸡爪鸡头大鱼翅;拜年初五六,菜饭已经淡了油;拜年初七八,喝的是酸黄酒,嚼的是老豆芽”来看,拜年拜晚了,确实已经没有好吃喝了。
  现在拜年,基本上从年前腊月二十以后就开始了,有的是给上司官长打点,寻求提携;有的是给单位领导套近乎,求得宽松关照;有的是利用契机突击送礼,达到个人目的;但更多的是亲戚、朋友、同事的相互走动,加强联谊。但也都手头提溜了礼品诸如牛奶啊食油啊什么的。也有说语:“拜年,拜年,包包上前——”说明如今拜年,都不是空手来的。但主人家管吃喝了,还得估量来礼的价值,打点钱物返还。
  【压岁钱】晚辈来给长辈拜年,从前要给长辈先磕头,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钱分给晚辈,就叫发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该给哪个孩子压岁钱的,那孩子没有去,也可由别人带回。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并且起步价越发看涨,只是磕头一礼基本免了。与很小的孩子闹着玩儿,才让磕头。
  【初二走丈人】民间约定俗成,老少夫妻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情况,正月初二都要“走丈人”。走,是去的意思,去看望、慰问的意思;丈人,在古代是对男性长者的尊称、敬称,在竹山民间,是对岳父的背地称呼,(似乎有不尊敬的含义了)当面则随着妻子的称呼,该叫啥叫啥。
  新年女婿走丈人,女婿上门,是坐上席的客人。一般家庭都要倾其所有招待女婿。
  【送年】正月初三下午,三天的年节正式过完,傍黑时分,家家户户燃放鞭炮送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按照古来既定说法,“年”是凶猛野兽,人们担惊受怕了三天,年要走,赶紧送它走。竹山习俗,只有不被人欢迎的人在他走开时才放鞭炮,不是庆贺,是庆幸坏人、坏蛋终于走开了;二是自我告诫或者是互相告诫,年已经过完了,明天要正经开始干各自的营生了,不要再贪玩贪杯。
  【忌四】竹山地方口音四与“死”“事”同音,正月初四,一般不进行重要活动和公共交往,忌讳出事,更忌讳去死。但商人另有说道,认为四是双数,字面逢进不出,守财严实,放鞭开张,以求四季发财。
  【破五】数字五,皇家认为是很吉利的数字,有九五至尊的至高无上。但在民间却认为五不是双数,数字里夹单数,不吉利。民间有五马分尸、五鬼闹判之说。所以,初五不作为远行出门的日子。
  【六顺】六里含三个双数,三为众多,也有顺溜的意思,是出远门成行的吉利日子。
  【连续生日】也即正月初一至初八,分别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规矩是初一不吃鸡肉,初二特别优待狗子,初三给猪添加好食物,初四不吃羊肉,初五、六善待牛马,初七为人日,尽兴玩耍,初八不煮米饭。
  【瞧春客】这里的“瞧”字,在竹山人语言里的含义是“请”和“办招待”。瞧春客,有四层意思:专门置办酒席,一是招待前来上门拜过年的人;二是与平素相处关系不错的人进一步联谊;三是对曾经有求于人的对象还情份表示答谢;四是新年拟将求于人的对象先行套近乎。
  【磨盘会】在春节期间,或者是整个正月里,象磨子一样打着转圈吃酒席的意思。磨盘会的酒席没有瞧春客的含义,是一个村子、一个院子的邻居,或者是远亲近戚、三朋四友有人先行发起,张家吃到李家转,王家吃到万家还不停的酒席。你吃了我的,我就要吃你的,大家一起再吃他的。
  
  贺年
  【做玩艺儿】竹山人对龙灯、狮子、彩船、竹马、高跷、连响、跑犟驴等民间艺术形式的统称。要贺年,一般在腊月中旬就开始制作玩意儿,简称做玩意儿。对小孩子的各种玩具也统称玩意儿。
  【玩玩意儿】民间艺术的玩耍与表演。
  【赶热闹】看了一处玩意儿的玩耍表演,还要赶着看第二场、第三场玩意儿,即为赶热闹。
  【凑热闹】为迎接玩意儿的玩耍,准备鞭炮、烟花等凑兴物品。
  【出灯】往年,正月十二夜晚开始玩耍龙灯、花灯、船灯等,谓之出灯。新中国诞生后改为除夕夜晚出灯——玩玩意儿。
  【打酒仗】春节是最悠闲的日子,下酒菜丰富,亲戚家门朋友相聚,首要任务就是喝酒,相互劝酒、比酒量,个个充好汉比试,就像比武一样,谓之打酒仗。
  分月节日
  
  正月
  【过十五】竹山民间不习惯说元宵节,习惯说“过十五”。同时,很多新年的打算、计划,都要讲究“过了十五”再说。但也以十五为界线,该做什么事情的,过了十五再无日期推脱,要开始付诸行动。
  【做汤圆】汤圆是元宵节应节的主要食品,主要原料是糯米面粉。加工糯米面粉的方法是,先在盆子里用冷水浸泡糯米半天,然后用筲箕过滤除水,稍干,放碓窝里面舂成面,再用罗筛筛动,接粉,筛子面上的米粒再舂;把粉面散开在簸箩里晒干;做汤圆时,用水调和干稀适度,以用手能够捏成球状为宜。把小面球在手掌中按平,置入馅子,复捏合为圆球状,即为汤圆。
  汤圆有多种馅子,诸如白糖、红糖、果仁、花生米、核桃米等。
  【煮汤圆】有烧开水煮和兑入米酒煮两种,以汤圆在开水面上自然飘起为熟。
  【吃汤圆】元宵节要吃汤圆,是取其团圆的意思,并不作为主食食用,通常作为对上门客人的礼数招待,比上烟、沏茶意义要重。
  【闹元宵】元宵,也称上元节,是新年的第一个大节日。民间传说在唐朝某个元宵节夜晚,于京城长安城内踢死太子、吓死老王——闯了灭门大祸的薛刚只身潜逃竹山落户,做了纪家上门女婿,繁衍了薛家后代,延续了京城闹元宵遗风。放鞭炮、烟花、焰火,看玩意儿,亲朋相聚饮酒作乐,往往比春节过得还红火。
  【游百病】过十五玩了一天,竹山人还嫌没有玩好,十六还要玩,有“十五没有十六大,老牛老马都歇驾”之说。十六的日程主要是游百病,即漫山遍野到处游荡,认为当日的游荡可以驱除一年的病患。
  【灿灯】在十六的夜晚,把从春节到十六的玩意儿集中送到河边烧毁,看玩意儿最后付之一炬的灿烂。由此,再无任何理由玩耍了,该干什么的都要从明早开始正经去干什么了。
  
  二月
  
  【龙抬头】人间并没有谁真正看见有什么龙,看见的是蛇,民间把蛇称为小龙。竹山人认为二月初二是蛇经过冬眠后出洞的日子,所以叫做龙抬头。当天,人们抢着去剃头、理发,特别是小儿剃头更是抢抓时机。剃了头的大人、小孩精神焕发,如龙抬头,趾高气扬。
  【花朝节】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作为生殖崇拜的节日。从中可以看出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遗风,农耕全靠人力完成,人数越多,越显出生产力的强盛,所以人们希望子孙繁衍,人口众多。
  
  三月
  【三月三】竹山人认为三月三是鬼节,旧社会例行赶庙会。当天晚上,家家户户要炒苞谷花炸鬼;睡觉前,当家人要把筷子篓里的筷子数目数清楚,扔进水缸里面;小孩睡觉,上床后把鞋子交叠压在枕头下面,认为这样邪气就不可以侵扰小孩。第二天早晨起来,当家人捞起水缸里面的筷子数数,多了,认为预兆当年会添人进口,就欢喜;少了,认为家里会减少人,就不高兴。另外,三月三出生的人,不在三月三过生日,要么提前,要么退后,以提前一天为常见。
  【清明节】每年清明节的时间约为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也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近20天均属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由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竹山人所谓的踏青,就是家人相聚到野外春游,欣赏开春后的山水风光景色。置办的有酒肉笼屉,由专人挑着上山,游玩以后野餐吃肉喝酒;书香人家借酒吟诗作赋,歌韵唱和;亦有情侣借由幽会的。现在踏青,则捎带糖果点心,水果饮料,面包烧饼大碗面等简餐。清明上坟扫墓也叫作踏青。
  【做清明吊】用五色纸剪出长缕图案、花纹,多有八卦套、连环套、窟眼钱等形状,汇成一束。往年自剪自用于上坟,现在也成为祭奠用商品变卖。老一辈人口耳相传,说清明吊是亡者于清明节期间在阴间赶会用的旗幡,谁拥有,阴间就会一个个安排他们入席吃喝,没有的不可以入席享用。
  【挂清】就是提前计算自己的先人亲属逝世了多少名,便准备多少个清明吊,送到坟地,用竹棍或者树枝系起清明吊,插上坟头,或者挂上墓碑;然后烧化纸钱,燃放鞭炮;也有格外讲究孝心的,在坟前铺排果盘点心祭奠。
  【添土】挂清的同时,在坟茔上添土,一是补充坟茔上的流失泥土,二是尽孝心的表示之一。有老人逝世前就有遗嘱,别忘记有空闲时间了多朝坟上添把土。没有挂清、添土等迹象的坟墓,一般认为是该坟墓已经没有后人了。所以竹山人很注重清明节的活动,出门在外很远路程的人也要朝老家赶,一是为逝去的亲人尽一份孝心,二是怕挨他人“无后人”的咒骂。
  【清明习俗】清明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清明节习俗之一。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各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竹山民间所用“包袱”,则是用打了钱印痕的火纸对折如砖头摸样,外用皮纸封面。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日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四月
  【四月八】也即农历四月初八,相传是弥勒佛的生日,也是牛的生日。旧时有敬佛祈福,待牛如“宾”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举行祭虫活动,在庙里供上全猪全羊等供品,列插五色旗子,宣读祭虫告文,烧香烧表,磕头礼拜,祈求神灵保佑,一年不生虫害。四月初八,在农事上也是个很重要的日子。
  【过了四月八,农人心放下】四月初八之前如果遇上强霜冻,庄稼就会绝收,因而庄稼汉总是提心吊胆。人们经过长期验证,过了四月八,就不会再有霜冻,所以庄稼汉就放心了。
  【过了四月八,农人晌午就躺下】过了四月八,昼更长,夜更短,庄稼汉吃过午饭,要开始午睡了。俗称“歇晌”、“靠晌”,是午休的意思。
  【四月八儿,黄瓜篮儿】也即从当日起,可以开始提着菜篮子在菜园摘黄瓜吃了。
  【人逢四月八,娘娘庙里把香插】指情人当日在庙里幽会,烧香,许愿,订婚。
  
  五月
  【端午】竹山人过端午,分小端午和大端午。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五月十五,但只重视和庆祝小端午。
  【过端午】端午是一年中第二大节日,过端午,是说庆贺度过端午节。
  【接姐姐回来过端午】端午是出嫁后的姑娘回娘家的好日子。不仅是接姐姐,包括老姑奶奶、老姑姑、大姐姐、小妹妹和干女儿都要接。
  【换季】给大人和小孩缝制夏季穿的新衣服,给成人添置如衬衫、汗褂之类衣物;给小孩添置的如兜肚、凉帽、裤衩、布凉鞋等。
  【扑露水】初五清晨到秧苗田边或者青草坡上,用手巾扑打露水洗脸。竹山人认为,经过端午早晨露水洗脸,就不生眼病,面部不生疮。
  【扯草药】家家户户去山坡、沟坎抜诸如鱼腥草、蛤蟆衣、牛打炸、槐树枝、茅草根、千里光等野生植物,用以煎水饮用、洗澡。认为端阳置办的草药有特别灵验的防疫、治病功效。
  【包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应节食品。提前准备笋壳叶——竹子发笋子后的外叶,线绳,粽叶细丝备用;浸泡糯米,加适量食用碱,用羹勺盛起,放进笋子壳叶,甪手捏拢,用线绳或者粽叶细丝捆扎成三角尖锥体,丢进锅里煮熟。
  【吃粽子】煮熟后的粽子,可以穿成长串存放,当做礼物送给亲戚、邻居,提溜着方便。可以凉吃,更常见的是重新蒸馏以后热吃,一般都要添加白糖。
  【煮蛋】端午应节食品之一。煮的蛋包括有咸鸡蛋、咸鸭蛋、皮蛋、加红鲜鸡蛋,有庆贺家庭圆满的意思。
  【雄黄酒】端午节当天,成人饮用的白酒都要勾兑进中药雄黄,认为可以起到防疫健身祛病的效果。
  【抹雄黄】在白酒里勾兑雄黄为糊状,给小儿面部和五官涂抹,认为可以让小孩不生疮痘,小虫子和苍蝇等不朝小儿七窍里面钻,还可以祛邪。喝雄黄酒和抹雄黄的习俗来自《白蛇传》传说,白娘子就是因为端阳喝了许仙调和的雄黄酒而现出了蛇的原形。
  【插艾蒿、菖蒲】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门楣或者门边都要插上艾蒿与菖蒲应节。此风来自两种传说。
  其一,说唐王爱臣魏征梦斩泾河老龙,老龙魂魄夜夜纠缠唐王失信;为防止老龙魂魄纠缠,命大将秦叔宝、胡敬德把门值班,威慑老龙魂魄不敢进入唐王寝宫。但是时间一长,秦叔宝和胡敬德身体支撑不了,就把秦叔宝使用的宝剑和胡敬德使用的钢鞭放在唐王寝宫门两边,同样起到了威慑老龙魂魄的效果。从此民间仿照驱邪,以菖蒲代替宝剑,以艾蒿代替钢鞭,形成端午门楣插艾蒿、菖蒲风习。
  其二,汉朝黄巢于端午节那天起事造反,传言说黄巢要杀人八百万,在劫难逃。那天,黄巢进兵途中,遇到一逃难妇人,背上背的是大孩,手上拉的是小孩;黄巢驻马停步,追问那妇人必定是前娘后母,背上的孩子是亲生,手拉的孩子非己出;妇人答话说,大王你说对了一半,我是前娘后母,但背上的孩子非己出,手拉的小孩才是我亲生。黄巢很感动妇人的行为,表态说我黄巢绝不杀你这样的贤德人。妇人当时也很感慨,说,大王你虽然说不杀我们母子,你的兵士还是会杀我们母子啊,何以为凭证呢?黄巢为了讲信用,就在路边沟坎随手拔起了一根艾蒿和一蔸菖蒲,说,就以这两样东西为凭证吧,你把它插上你的大门,我马上传令,门上插有艾蒿、菖蒲的人家不杀。那妇人为了搭救更多的人,就把门上插艾蒿、菖蒲免死的消息一路传开,果然让很多人免于杀害。从此,端午节兴起插艾蒿菖蒲风俗,纪念那位好心妇人。
  【划龙舟】往年端午节之际,竹山城关和田家坝(现为上庸)镇都要举行划龙舟比赛。起源传说是因为爱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入汨罗江辞世,大家闻讯后,划船抢救屈原,或者是打捞屈原的尸体,并且带有粽子鸡蛋等食物抛向江中,让鱼、鳖吃粽子等食品,不至于吞噬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成锻炼身体的群众性体育项目。
  【捕捉】端午节当天,捕捉蛇蝎癞蛤蟆等小动物,卖给中药铺入药,药铺很乐意收购,认为端午节收购的那些东西入药效果很好。
  【躲端午】竹山开玩笑骂人口语。据说,端午节之际,蛇蝎癞蛤蟆等小动物因为惧怕人和雄黄酒,就躲藏到很隐秘的地方去了。如果端午节那天没有见到某熟人,就开玩笑说他躲端午去了。
  【插秧酒】端午时节,割麦插秧两头忙,为鼓励劳动劲头,家家置酒招待帮工。一是送往田地里歇火(临时休息)的糯米酒;一是放工后犒劳帮工的烧酒。因为专门在插秧季节备酒,所以叫做插秧酒。
  
  六月
  【六月一】为半年节,正值麦收结束,新麦入仓,旧时有敬天和祭祖的习俗,敬天供品是新麦面蒸的馍馍或包的水饺。庭院里摆上香案,燃香烧纸,向北磕头,意在感谢苍天赐福,获得丰收。六月初一祭祖,祭品是新麦面粉包的水饺,让祖先尝鲜。
  【看天】竹山有“六月初一下一点,十片荷叶九片卷;六月初一下一阵,放牛娃子跑出病”流行说道,也即六月初一没有下雨,预兆着整个夏季少雨水;六月初一下一阵,预示着当年夏季多雨水。针对六月初一的晴、雨,对农事生产安排要有打提前量的准备。
  【六月六·天贶节】赐赠的意思,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该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翻经节】佛寺节日之一。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六月六日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姑姑节】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行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行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杀父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可事没办成,但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以应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称为“姑姑节”。
  【六月六,吃了蒸馍长了肉】六月六,新麦登场,新麦面入厨,农家互相送蒸馍祝福。六月丰收,有麦面吃,人就长肉,不掉膘落瘦。
  【六月六儿,吃苞谷坨儿】可以开始掰嫩苞谷棒子烧着吃了。
  【六月六,家家户户晒红绿】“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竹山人在六月六日都要翻箱倒柜把衣物拿出去晒,认为当天翻晒过的衣物不会生霉变,不遭虫子腐蚀。
  其来历是,传说乾隆皇帝巡游,六月六日路上恰遭大雨淋湿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因而有“晒龙袍”之说。生活实际是经过了六月连阴雨的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虫咬。
  
  七月
  
  【七月七】乞巧节,竹山人不说是乞巧节,却很亲切地说成“七月七儿”。民间说道是七月七儿牛郎织女在天上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并且说当天看不见平常成群结队飞翔的喜鹊,因为它们都上天为牛郎织女顺利相会在银河搭鹊桥去了。当天晚上,家长允许男女情侣结伴在葡萄架下面观看银河会,实际上是相恋男女半公开性质幽会。
  【掐巧影】七月七日夜晚,竹山民间特别是农村一直保留着掐巧影活动。所谓掐巧影,就是待嫁姑娘们对自己的婚事和日后家庭状况的趣味性公开预测,掐来丝瓜、苦瓜、葡萄等细藤上尖端细丝,断为寸长一节一节的;天气晴朗,就在院子里月光下摆上桌子,(阴雨天气就在自家堂屋里桌子上)放一只满装清水的碗盏,把细丝节丢进碗盏里面晃荡,于是细丝晃悠出各种式样的投影形状,有的像犁铧、扁担、笛子、枪杆、毛笔等等,姑娘们相互围观,说像什么的日后就是什么职业的夫婿。总体上是闹着好玩的,但也有姑娘很是看得认真的。
  【七月半儿】七月十五日,竹山人认定为鬼节。当天夜晚,无论在家的在外的和在远方的,都要给逝去的亲人烧化纸钱,但不一定去墓地烧,多是在旷野与河道内烧;烧化纸钱,无论逝去的是多少人,用凉浆水饭淋圆圈,或者用石灰、粉笔划圆圈,在圆圈里面烧纸,嘴巴里念念有词,呼唤逝去亲人的名姓、称呼,嘱告其前来捡钱。画圈的目的,是不让非亲属的野鬼前来捡便宜。
  
  八月
  【过十五】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一年内第三大节日。竹山人却不习惯说中秋节,习惯说过八月十五,但很多习俗与全国同,尤其是要接出嫁了的老、少姑娘回娘家过节。
  
  【打糍粑】糍粑,应节主要食品。把糯米洗净、浸泡,蒸熟,放碓窝里舂踏,或者放瓷缸、木盆里面用擀面杖杵,使糯米成泥绒状,然后用手揉拢,切块,放油锅炸,或者干锅放油煎炕,呈焦黄色,放白糖食用,或当礼物送人。做糍粑,取其粘合意义,一家人的亲情更加紧密。
  【做月饼】月饼,应节点心。往年竹山做的月饼很简单:把糯米洗净、晾干,在碓窝冲踏成米面,用罗筛细筛为粉状,入盆调水,用手捏合为饼。贫穷人家,包红糖为馅,山里人包核桃仁、芝麻为馅,干锅煎炕;富裕人户包冰糖为馅,用麻油、猪油调和面粉起酥。自己食用,也作礼物送人。做月饼,是取其家人团圆意义。
  【赏月】是夜,有赏月者,但不普遍,多只在月光下拉家常闲话,饮酒吟诗是大户人家的雅兴。
  
  九月
  【过重阳儿】带儿化韵,说得亲切,并不十分看重此节。古来虽然有重阳登高,文人雅士赏菊吟诗之风习,但因竹山人本来就生活在深山里,有兴登高者寥寥。
  【敬老节】改革开放后把重阳节作为敬老节,机关单位兴起慰问离退休老同志新风习。
  
  十月
  【十月一】竹山民间有送寒衣习俗,有十月一送寒衣的说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家的人要给出门在外的人寄送、捎带棉衣御寒;二是活着的人为逝去的亲人制作、送去(烧化)五色纸衣服御寒。
  【小阳春】十月一也叫作小阳春,民间喜欢期间气候凉爽宜人。
  
  腊月
  【腊八儿】是无形号召人们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节日。竹山人将此节带了儿化韵,听来亲切,也过得较为隆重。
  【煮腊八】应节习俗。家家户户的晌午饭都是煮腊八,一般不做其它饭食。
  【腊八粥】以大米为主要原料,辅以肉类、猪杂碎类、豆类杂粮和瓜果菜蔬同煮为粥。
  【喂腊八】不仅是人吃腊八粥,给牛马猪羊鸡鸭猫狗都喂腊八粥,让它们分享人间美味;用砍刀在果木树杆上剁口子,在口子里糊上腊八粥,叫喂腊八,为的是果木兴旺繁盛。
  【腊八传说】竹山人老辈子口耳相传说道,天上原本不下雪,下的是麦面;天上不下雪米,下的就是大米;人们压根不需要种庄稼。有一年冬天,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到人间观察人们的日子咋样,太白金星装扮成一个穿戴很邋遢的老叫花子,来到一家人户,看见小孩子坐的是馒头,枕的也是馒头,玩具也是馒头,太白金星向当家的女人讨要一个馒头吃,那女人不但不给吃,还唤来狗子咬太白金星。
  太白金星回到天庭,把这样的情况一诉说,玉皇大帝当下决定从此不再给人间下米面,到了冬天下的就是雪米和雪花。人们只好全靠自己及耕种土地吃粮食了,人们也知道爱惜粮食了。由于古代的粮食产量不高,到了腊月初,家里每一样粮食都所剩不多,也就是说每一样粮食都不够做一顿饭,还是那个给小孩子坐馒头的女人,在腊八那一天,把各样粮食都抓一把放在一块煮粥,比单纯的白米粥好吃多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形成了煮腊八的习俗。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竹山民间俗语,意思是说,从腊八节开始,人们要开始做过年的准备。
  【过小年】竹山民间有君三、民四、王八二十五之说。意思是,君王和官宦人家过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普通老百姓过小年是腊月二十四;王八(本意是指妓院妓女的保镖和打手,后来泛指社会上的下三滥下九流)过小年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的饭食和菜蔬比平时吃得要好一些。
  【小年传说】传说吕蒙正走霉运的时候,一个荒年的腊月二十三一早,官府给讨饭的施粥,街道上排起了长长的等饭的队伍。吕蒙正站在东头等饭,发粥的公差却从西头开始盛粥,轮到吕蒙正面前却一点粥都没有了;吕蒙正没有吃上早饭,就从西边站了个等粥的排头,谁知发粥的公差却从东头开始,到吕蒙正面前又是一点粥都没了;吕蒙正中午饭也没有吃上,就去午后等粥的队伍中间站着,不料那该死的公差却从东、西两头开始发粥,到吕蒙正面前依然是没有一点粥了。吕蒙正只好哭哭啼啼离开。
  街头上的胡屠户见吕蒙正可怜,就送他一个猪头,让他回家去煮熟,好过年。没料到刚把猪头肉煮熟,一个来讨账的债主子用瓦盆把猪头肉给装走了,吕蒙正只得喝了一碗猪头的汤水压心慌,自我感叹道:没有吃上肉,今天也算小过了一个年啊。喝了猪头汤水,人长了精神,吕蒙正就在灶门口跪下,把柴棍当香,把树叶当表,敬灶神,嘴巴里禀告道:“人不走运好可怜,稀粥也不到面前。有朝一日时运转,月月天天小过年。”其实,吕蒙正也只是盼望有点猪头汤水喝。但是灶神听到禀告,也怪可怜吕蒙正,就上天去给玉皇大帝说了好话,要玉皇大帝也可怜吕蒙正,给他留个状元位置。第二年,吕蒙正就真的中了状元,从此过上了好日子。于是,人们就仿效吕蒙正求告转运的腊月二十三来小过年,后来嫌小过年说着不顺口,就改口说过小年,形成过小年的习俗。因为二十三是吕蒙正中状元的小年,一般人不可以同时过,就后移一天为二十四,但正经人家也不许王八者流同过二十四的小年,王八们只好又后退一天为二十五过小年。
  【敬灶神】司明老爷上天——好话多说,民间认为灶间有灶神司明老爷(是对大司命、小司命神的误解误用)负责管理各家各户的灶火、灯火、炉火、防火等;尤其是也负责各家各户生活质量的好坏、生活水平的高低;所以不能得罪灶神,要特别敬重灶神。期望的是司明老爷在腊月二十九夜晚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的时候,能帮忙为自己的家庭多说好话,不说坏话,以便使自己的家庭保持好运道,不发生灾害。并且引用到日常生活求人办事的方式——好话多说。
  
  备年
  
  【打阳尘】亦叫作“扫尘”。竹山人所说的“阳尘”,主要是指屋瓦下面、楼板上面和墙壁的蜘蛛网络和结成穗状的灰尘吊子等。这很合乎五行学说,上为阳,下为阴——在屋瓦下、楼板上的灰尘就是阳尘。
  打阳尘,外地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之说,但竹山人却要选定好日子行动。要避开五行学说中火日和土日,忌讳火日除尘遭火灾,忌讳土日犯日令,以水、木、金日为宜。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以打阳尘为标志,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另外,因“尘”与“陈”谐音,打阳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做甜酒】打阳尘以后,要做甜酒。甜酒的原料是糯米。先行浸泡糯米两个时辰(四个小时),然后放入圆型木制酒甑蒸熟。蒸熟以后的糯米叫作“酶”。待酶退热变凉,家庭主妇将酶装进盆子,按成平面,碾碎酒曲为末,均匀撒与酶上(一般一升米·三市斤)用一粒鹌鹑蛋大的曲子),
  【做冻米】把糯米蒸熟,晾冷,用筷子散开成颗粒,用红绿颜色点染一些,为着好看;然后冷置上冻,放阳光下晒干。过年时可用来炸米花,做米花糖;平时是送知己人的礼物,送病人的营养品,出远门人的必备干粮。
  【炒七蒸八】具体日期是腊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两天的夜晚。炒七,就是二十七日夜晚大肆炒作花生、瓜籽、薯干、苞谷、米花、黄豆、蚕豆、豌豆等,作为过年时节的自己打零嘴和招待客人的零食。同时也“动炸”,炸麻花、麻叶、馓子、猫耳朵等面食。蒸八,是在腊月二十八日夜晚蒸做席面的肉类,尤其是普遍都要蒸的是发面馍馍,取其谐音“真发”,盼望的是自己的家道发旺。面发不起来的、蒸馍馍塌了气的人家即认为来年会背时走霉运。因此,在开始蒸东西的时候,在笼屉顶部要放一把菜刀镇邪。
  竹山人对“炒七”还有个传说,说是老鼠们在当天夜晚有的要出嫁闺女,有的要娶媳妇,不嫁闺女的、不娶媳妇的老鼠要送礼作客吃酒席。所以,人们大肆炒作的食物,不收藏,老鼠们也顾不上来偷吃。那种大肆炒作的劈啪声,老鼠们也以为是人间为它们的喜事放鞭炮,也不好意思出来偷吃人间食物,因此人们只管放心炒作。
  【洗澡】竹山人过年洗澡时间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七到除夕四个夜晚,倒不完全是为了过年换新衣。有说道:二十七,洗如意;二十八,洗财发;二十九,洗老垢(现在误为骂人话——洗老狗),洗三十,不悖时。
  竹山人(尤其是县西部宝丰镇地带)还以女娲抟土造人传说为依据,认为人是泥做的,洗澡是洗不净的,总是揉搓身体还是有泥垢细捻子——证明了人是泥做的,只有相对洗净了,没有绝对洗净了。绝对洗净了,是人死了。
  
  除夕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竹山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上。
  【贴门神】即现在通行的说法叫贴门画。竹山人叫作贴门神,有其民间传说的来历,该传说符合《西游记》中相关情由的叙述,也即泾河老龙违背了按时向人间布雨的天条,按律当斩,行刑任务交给唐太宗名臣魏征;泾河老龙贪生,托梦与唐太宗予以庇佑,让太宗设法在翌日午时三刻牵制魏征不至于下手斩龙。太宗应诺,于翌日午时前把魏征叫去下棋。对弈中,魏征却打起瞌睡来,太宗思摸魏征连日为国事操劳辛苦,不忍心叫醒。稍顷,即有一个带血的龙头坠落庭前。太宗大惊,魏征亦醒,言及刚才梦中斩龙之事,太宗懊悔已经造成对泾河老龙的食言。
  泾河老龙死去,魂魄不散,从此每天夜晚来唐太宗寝宫哭闹、骚扰,闹得太宗难以安神。于是,大将秦叔宝和胡敬德主动请缨,把守太宗寝宫值班,老龙魂魄才不敢前来骚扰。可是时间一长,两名大将身体也支撑不住了,就请画工描绘秦叔宝与胡敬德的画像贴于两扇门板上,从此泾河老龙再也不来骚扰了。
  这事情传到了民间,大家认为秦叔宝与胡敬德的画像有驱鬼镇邪的作用,于是家家仿效张贴于自家门上,由此形成贴门神的习俗。
  【贴年画】春节贴年画在竹山乡村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贴喜报】春节之际,竹山人不仅贴对联,在深山农村还很流行“贴喜报”。喜报类于半边对联,内容多是“喜报公元某某年农历岁在某某年本宅人口清泰老少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利话,表达美好的愿景。
  【贴春条】用对联横额大小的红纸,贴于相关地方。贴于门神下面的内容是:开门大吉,对我生财;贴于鸡舍的是:鸡鸭成群;贴于猪圈门上的是:槽头兴旺;贴于牛圈、羊圈门上的是六畜兴旺等。
  【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图的是有人念及时的口彩:福到(倒)了。
  【贴斗方】一张红纸对开为四块为斗方,可以写福字,也可以写吉星高照之类的吉祥话,还可以画简笔兰草、墨竹等图案——是买不起门神、门画的穷人代替门神、年画的权宜之计。与书法家、画家的斗方意义有别。画家、书法家的斗方是指作品规格的尺寸,民间的斗方是代替门神的门画。
  【挂年历】是看老黄历本子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春节之际,竹山首先是机关单位开始挂年历,后来发展为县城机关干部家庭挂,如今是遍及城乡都挂。据说其来历是,民间流传最广的有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为专门的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团年饭】是旧年到头、新年开始之际,做得最慎重吃得最隆重的一顿饭,也叫作团圆饭。
  首先是做得慎重。往年,要把一年来积攒起来的好吃好喝好东西都慷慨拿出来,以保证团年饭的内容丰富、花样繁多;家庭主妇提前把菜蔬佐料洗了又洗,鸡鸭鱼肉等肉食刮了又刮,清了又清;下了锅的,认真估摸成熟的时间,一遍又一遍的察看,要保证恰到好处,不要没有熟,也不要太烂,更不要蒸干了,尤其是要防止煮焦糊了。民间认为,团年饭焦糊了,巴了锅,预示着新年的运气不好。
  再则是吃得隆重。一旦团年饭菜做好,要仔细端上席面铺排,张罗全家男女老幼就座;此间,专人出门贴对联,放鞭炮。转身人齐,烧纸,洒酒祭奠祖先,敬家神,敬娘娘;然后,才正式开始吃团年饭。
  吃团年饭还有很多讲究,临时来人(多是邻居熟人)一定要拉进门入席,认为来年有添人进口的喜事。喝酒的人,有的不想吃饭,如果谁先放下碗筷,其他人不许问询你不吃饭了——应该问询你吃好了?说不吃了,兆头不好,只有死人是不吃饭了。同时,自团年饭开始,平时一些日常用语也要作改动,比如,团年饭吃了要去包饺子,要改为“包元宝”,因为饺子之音有搅葛纠纷之意。去睡觉,改为去“挖窖”——挖金窖、银窖。
  竹山人团年饭还有个传统规矩是,对已经嫁出门的姑娘,无论其什么原因回娘家来吃团年饭,都不允许上正席,而是分拨一点好吃喝放在石磨上面吃。民间认为嫁出门的女儿,是泼出门的水儿,不应该再回娘家吃团年饭。回娘家吃团年饭的妇女,被人认为是没出息,没能耐,或者是在婆家不贤惠的人。其实是对妇女的一种歧视。如今,这风俗在城镇基本消除,深山农村依然存在。
  在竹山,团年饭也有不在除夕这天吃的人家。一是姓叶的和姓沈的,在腊月二十六团年。民间有“叶、沈好筑(念zhou,往嘴巴里填塞义),团年二十六”之顺口溜;毛姓人家团年是腊月二十八,民间也有“毛家好洽,团年二十八”之顺口溜;也有人家在除夕凌晨团年的,民间顺口溜是:“鸡子叫,狗子咬,半夜团年黄州老”;据相关姓氏的人解释说,是祖辈上为了逃难避灾,提前吃团年饭后好分手各自奔前程。这是封建社会兵荒马乱的社会局面造成的遗留风俗。现在基本都同化为除夕中午吃团年饭。
  【上坟】在竹山,尤其是县西部地区,无论是中午吃团年饭,或者是晚上吃团年饭,饭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老少同行,拎着火纸、白蜡、香表到祖坟园去上坟,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送钱用”;坟洞点燃蜡烛,让长眠在地下黑暗之中的亲人也光明一个夜晚。祭奠时候,给祖辈禀告交代,要保佑后人成器、发财、做官等。此举一是显示了活人对逝去亲人的纪念;二是山坡上的来去走动,有助于活人的食物消化,不至于团年饭在胃脘中停滞积食。
  【上灯】除夕,天擦黑时分,在逝去的亲人坟檐口里面点燃白蜡照明,现在多有用煤油瓶灯代替蜡烛。
  【包饺子】平时吃的麦面很粗,准备新年第一天的早餐必须是饺子(元宝)的面粉比日常磨得精细。和面时候很注意水分添加干湿适度,防止面叶太干包不拢,面叶太湿包不成;包不拢包不成,都不是好兆头。认为新年办事不圆满,做不成。有的还把窟眼钱做馅,谁吃到了,就认为新年有财喜。
  过年的前一夜也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用擀面杖擀出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包出来的饺子,有的是菱角形,有的是豆荚形,竹山人更多的倾向于银锭形(元宝)。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竹山人倾向于说包元宝,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元宝,话新春,其乐融融。
  饺子(元宝)是大年初一的早餐,因此,竹山人有歇后语说,初一早上吃元宝——头一回儿。
  【守岁】除夕守岁是竹山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在那“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竹山人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的孝心行动。
  【出天新】竹山人迎接新年的一种庆贺活动。也即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的子时——标准应为23时至凌晨1时),但很多人习惯为24时整,出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新的一天的到来。为什么有这项活动?是因为要等待传说中的千年难开一回的“天门开”——谁瞧见天门开就会一生大富大贵。
  其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心眼狠毒的婆婆,在除夕夜晚还逼迫儿媳妇在门外摸黑纺线。儿媳妇在门外又冻又饿,压低嗓门哭泣。在那漆黑如墨的夜晚,那媳妇忽然抬头瞧见天空红光闪烁,天门洞开,吓得要朝屋里面钻,可是那把纺车却掂不动了。
  家里人听见门外响动,连忙出门观看,却见那纺车变成了光辉灿烂的金纺车,惊动了众多邻居前来,问了那儿媳妇那会儿的经过,说是她有福气瞧见了千年难开一次的天门。从此,那儿媳妇交上了好运,被狠心婆婆尊为座上宾。因此,人们一直在等待天门开,给人间带来好运,形成了“出天新”——迎接新年到来的习俗。
  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央视春晚”午夜24点钟声一敲响,家家户户都出来放鞭炮,迎接新年到来的新风习。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