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挣扎——我的回忆录>第十章 (3)

第十章 (3)

作品名称:挣扎——我的回忆录      作者:三宽居士      发布时间:2016-08-20 17:53:19      字数:6610

  72、别人评说
  (一)认识一名秦巴文人
  作者竹溪人马脩
  一个地方,有一批人,热心文化致力于整理文化留存下本乡本土有价值的一切,是他的幸运也是生于斯长开斯那一方水土人家的幸运,当然,更是一隅偏角山村的幸运.
  在竹山,有这样一个人,名字很怪,三宽居士。
  何谓三宽,且看下图,那是这位先生上网这时,自己为自己设计的签名档咧:眼宽容万物,心宽荣万事,肚宽容万人。
  认识这位先生很偶然,二零零五年三月二十八日,我来到东湖社区注册,时不时发一些自己的小文,十堰文坛,自然成为首选分区,版主即是三宽居士先生。因身担着东湖社区校园广角的版主,遂于三宽先生常常谈一些版内相关事务来。气盛言不宜,放谈多失误,三宽先生对十堰文坛发展问题的见解,多有岐思。
  三宽先生言道:“文字是好玩的事情,是用来舒发自身情感和生活感悟的。”他是这样说,也这样实打实的做事,把他在竹山三十余年的文艺生活,一一陈列在文朋诗友面前。
  零零碎碎的文章里,知道了先生从1974年学习文艺创作起,用笔写稿至今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了。
  他1951年(农历)10月3日出生于竹山县宝丰镇二道河街,1964年毕业于宝丰镇小学,1984年以后,先后被湖北省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学会、楹联学会接纳为会员,中国社会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竹山县女娲文化研究会会员,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就读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优异成绩获函大文凭,曾经职于竹山县文化体育局文化艺术股,现退休,居十堰市区。
  先生于1974年开始学习业余新闻通讯报道和业余文艺创作。1979年年届30岁之时,办《堵河文艺》。所办《堵河文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为竹山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近三十年来在县、市、省乃至国家级报刊发表小说20余篇、故事150多篇、散文200多篇、曲艺演唱120多篇、文艺评论20多篇、杂文100多篇;出版图书有:21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大路朝天》、22万字长篇纪实故事《王三圣传奇》、15万字女娲系列传说故事《炼石补天话竹山》、责任编辑图书《彩船歌飘女娲山》;30年来所创作发表和上演的大小戏剧作品(精选)30部和多篇演唱作品已经编辑成《山韵》32万字于2008年春出版。
  先生大概是十堰市区内、第一位看届花甲仍上网遨游笔耕不辍的文艺界人士了。
  那还是2003年春天的事。他去电信局申请上了宽带网号码和密码。早些时候只是看看文章,后于2004年6月14日注册了《今日竹山》网站的文学论坛,只是对网上发文回贴两眼一摸黑,于是从办公室就近去大街上的县新闻办,向“今日竹山”网站的管理人员求教。网络部的技师明平钊和论坛“堵河文艺”的编辑操儒舜两位年轻人,俩教如何用鼠标左手键先点按连接上网的桌面图表,再如何注册进入论坛浏览、跟帖,怎样最小化和编辑、复制自己的文章,又如何用右手键“粘贴”上坛子,发表自己的话题……
  而后就有了歌颂县域经济建设的快板《一主三化大步跨》、歌颂十六大报告的花鼓说唱《四位老汉话小康》等贴,接着就是长篇小说《王三圣传奇》、杂文系列《闲谈西游记》贴;两个月后上了《车城热线》,《东风论坛》、《荆楚网站》的“东湖社区”论坛.又有了长篇小说《黄金黑女人》在《今日竹山》、《车城热线》、《东风论坛》、《东湖论坛》等网站发表。
  2004年12月5日,居然有4名青年男女网友结伴从车城来到竹山,光临先生家一个目的:前来看看“三宽居士”。
  先生最大的贡献,却是对鄂西北地区文化的挖掘与宣扬。
  自2002年倾情倾力挖掘整合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在原《竹山报》撰写专栏文章40多篇,全面介绍、研究地方民间艺术形式;对竹山名牌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竹山高腔”,吹打乐“黄洲点子”,和赴省参演的《穆桂英招亲》皮影剧本的整理,付出了大量心血;在县内女娲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上,是第一个查出佐证资料的人,是第一个出版女娲系列故事专著的人,是第一个写出关于女娲论文的人,是第一个创作出大型歌舞剧本《女娲补天的人》,是第一个把竹山女娲文化信息发往高层次学术网站北京“民间文化论坛”的人——可以说对女娲文化的开发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后来,三宽先生辞去十堰文坛版主,旋即离开了东湖社区;再后来,东湖社区的十堰文坛撤去,开办了十堰论坛分区。不久,我也辞去校园广角版主一事,只是仍旧在东湖游玩。那时候,只知道,三宽先生姓陈。
  附注:先生自述
  陈新民(笔名心鸣),辛卯年苦寒无窟之兔男;籍贯竹山宝丰二道河街前。十二岁辍学终身憾,砍过柴,挑过炭,织过布,纺过线,喂过牛马扫过圈;掂砌刀做墙,抬大石垒岸。一九七四年始学写顺口溜,一九七九年“特招”进县,一九八七年三十六岁入党、提干、晋级、当模范;当十数年《堵河文艺》编辑,吃剧本创作专业之饭,大器未成,孜孜不倦,尚有铅字见诸报刊逾百万;系省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学学会、楹联学会会员。
  代表作有大型现代戏曲《吹牛闹皇城》、小戏曲《分酒》、《刹风灵》、皆见诸省刊。2014年地方文化风情散文集《上庸风情》。人生百态散文集《人间七情》由长江出版社出版。
  最高荣誉;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绿化委员会、《中国林业报》联合颁发的“绿叶”文学奖。最喜欢自己的一句话:耐得寂寞,受得冷落。
  业余爱好:琴、棋、书、舞、歌、拳、剑……
  
  (二)、水泥袋上写作的打工仔
  年届花甲的网上大哥
  《十堰晚报》(记者罗伟实习生袁方)
  他,12岁小学毕业后当马夫,后在家乡街道建筑队做工10年。凭着10年中在水泥袋上不停地写作,他居然当上了拿工资的干部。当编辑期间,他传道授业,频频获奖。在竹山,他研究女娲文化下功夫最深,成就最大。年过半百之后,他迷上了电脑,上论坛,开博客,被众多后生晚辈称为大哥。他,就是陈新民。
  小学毕业生勤奋成作家
  陈新民笔名心鸣,网名三宽居士,1951年出生在竹山县宝丰镇二道河街。由于种种原因,他读完小学就辍学了。为了谋生,他先是到竹山县粮食局马车队喂了3年马。后来,他进入宝丰镇街道建筑队做工。他喜好舞文弄墨,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个人爱好上。
  建筑队里,经常用水泥。陈新民盯上了装水泥的纸袋子。每次,他都把水泥袋子收集起来,回家裁成纸片,然后写顺口溜之类的文字朝外投寄。当年,《堵河文艺》编辑组组长是后来的著名作家罗维扬。时间长了,罗维扬对这个勤奋的青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有了良师的指点,陈新民进步很快。他的文路也大为拓宽。在放工路上听说的新鲜事、奇怪事,他也写成新闻稿件朝外投寄。最辉煌时,宝丰、擂鼓、牌楼等乡镇的整个宣传报道任务几乎被他全部承包了。1978年,他的写作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8月号《布谷鸟》杂志刊发了他的快板书《一把抓》;同年,全省农村文艺调演选调了他创作的小戏曲《路口》。
  1979年,也就是陈新民在建筑队做工的第10年,他的业余创作在竹山已经小有名气。他被竹山县特招至县文化局文艺创作组上班。就这样,陈新民从乡下写进城里,由业余写成专业,从干粗活的写成了作家、剧作家!
  写戏当编辑敬业频获奖
  在县文化局创作组,陈新民和罗维扬的主要任务是为全县农村舞台提供说唱演节目;为专业艺术团创作省市会演调演节目;主办《堵河文艺》,培养、辅导业余作者,繁荣文艺创作。虽然只是小学毕业,陈新民在编辑岗位上,有良师的带领,他照样干得有声有色,不亚于行家里手。
  为了辅导和扶植业余作者,陈新民和罗维扬对每一位作者关爱有加。所有来稿从收到之日,姓名、题材、体裁都要进行登记;审稿、改稿、定稿都慎之又慎。真正做到了善待每一篇来稿。
  平时,陈新民和罗维扬轮流下乡,走访业余作者,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在他们共同努力下,《堵河文艺》的名气越来越大。竹山业余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官渡等乡镇还形成了业余作者群。
  不仅如此,竹山县的招聘考试、成人教育的电大学习班,也请陈新民这个小学生去讲文学与公文写作课。在竹山,能以他这样的文化底子传道授业的,确实不多。这些年来,陈新民频繁获奖。其中,小品《分酒》获得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小品大奖赛剧本创作和演出双优秀奖。2007年夏天,他所创作的电视剧《吉祥坡》还填补了竹山电视剧创作、演播的空白!
  女娲传说多研究成果丰
  上个世纪90年代,陈新民发现,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发展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他就想,竹山为什么不能在旅游上做文章呢?
  陈新民觉得,女娲文化是竹山难得的资源,应该加以整理和挖掘。随后,他开始在全县收集整理女娲的故事和传说。之后的十年时间里,他走遍了全县除沧浪外的所有乡镇。2003年,他整理出版了《炼石补天》女娲系列传说故事集,包括女娲传说近百篇,洋洋数十万字。他还先后在全国各地发表女娲文化的论文多篇。
  进入21世纪,全国共有37个地方声称系圣母女娲的属地。包括竹山、平利、周口、晋城等。陈新民旁证博引出诸如《淮南子》、《史记》等权威著作中关于女娲炼石补天在竹山宝丰的注脚来。最终,竹山在和外地的竞争中后来居上。2005年,竹山举办了第一届女娲宝石文化节。之后,女娲节年年举办,扩大了竹山的知名度,拉动了女娲传说系列为主的绿松石制品在海内外的俏销。陈新民创作的大型神话歌舞剧《女娲补天》,令专家学者耳目一新,对竹山的女娲文化弘扬和开发工作刮目相看。
  目前,竹山县正在进行“竹山女娲传说非物资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由于陈新民在此领域的特殊贡献和地位,女娲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文字材料的整理与撰写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上网又开博大爷变大哥
  2003年之前,陈新民对电脑还是一窍不通。勤学的他就积极参加县人事局的电脑培训。之后,他买了台电脑,申请了宽带。2004年6月14日,他在“今日竹山”网站注册,并把自己创作的各类作品都传了上去,立刻引来了众多网友的热捧。
  不久后,他陆续将自己的长篇小说《王三圣传奇》、杂文系列《闲谈西游记》等作品全部粘贴上网,还登上了车城热线、东风论坛、荆楚网站和东湖社区等论坛,并在东湖社区十堰文学专版当上了版主。
  上网后,陈新民感受到了和以往不一样的快乐。他平实的文字赢得了许多青年人的热情鼓励和赞扬。这时,开始有青年朋友亲切地称陈新民为“大哥”或“哥哥”,更有美眉热情地称其为“哥”。
  2007年,陈新民还在天涯网站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后来改建网易博客,在网上,一提起他的名字三宽居士,很多人耳熟能详。
  目前,陈新民虽已举家移居十堰,却时刻心系竹山。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竹山有用得上我的地方,给我带个信儿就行了!”
  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向长志在为陈新民即将出版的《山韵》一书作的序中这样评价他:作为一个在县里工作的文艺干部,他的事业莫过于有一支生花妙笔,能写出锦绣文章,活在创作里,人生不落寞;一个人能如此执著,三十年走下来,心鸣(新民)算是一个!
  
  (三)放眼天地宽会心古今远
  ——“秦楚论坛”名人访谈第4期:三宽居士
  他,因为父亲历史问题,12岁小学毕业,街道书记不允许上中学。辍学后,先在县粮食局马车队当饲养员,后在家乡宝丰街道建筑队做工10年。凭着10年中在他人白眼下、拆开的水泥包装纸袋上不停地写作,他居然被县里特招,而立之年,偕妻携子进城在县文化局文艺创作组当上了拿工资的专业文艺创作干部。当《堵河文艺》编辑期间,他传道授业,频频获奖。在竹山,他致力挖掘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悉心研究地方民俗文化,取得很大成就。年过半百之后,迷上了电脑,上论坛,开博客,使用QQ空间,在秦楚论坛等多家论坛上被众多晚辈尊称为老师或大哥。退休后,举家迁居十堰城区,坚持文学创作,练书法、拉二胡、写文章,天天关注论坛文学版块。他,就是年过花甲,至今在秦楚论坛上笔耕不辍的望七之人三宽居士。
  当问及为什么会取这样的一个网名时,三宽老师这样解释道:“眼宽、身宽、心宽,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够专心做学问,闲适过日子。”也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多年来三宽老师始终潜心研究民俗文化,为十堰和竹山的地方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青水秀的竹山,历史悠久的女娲文化,滋养了三宽老师的文学世界。他热心文化,并致力于挖掘整理地方优秀文化,留存本乡本土有价值的一切。
  三宽老师常说:“文字不仅仅是好玩的事情,而是用来抒发自身情感和生活感悟的,是用来发挥正能量引导人鼓励人的。“他是这样说,也这样实打实地做事,把他在竹山三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一陈列在文朋诗友面前。
  上个世纪90年代,三宽老师发现,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发展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他就想,竹山为什么不能在旅游上做文章呢?
  三宽老师觉得,女娲文化是竹山难得的资源,应该加以整理和挖掘。随后,他开始在全县收集整理女娲的故事和传说。之后的十年时间里,他走遍了全县除沧浪外的所有乡镇。进入21世纪,全国共有37个地方声称系圣母女娲的属地,三宽老师旁证博引出诸如《淮南子》、《史记》等权威著作中关于女娲炼石补天在竹山宝丰的注脚来,最终,竹山在和外地的竞争中后来居上,这里面少不了三宽老师的辛劳和努力。
  他倾情倾力挖掘整合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在研究女娲文化上付出了巨大精力,在竹山,他是第一个查出佐证资料的人,是第一个出版女娲系列故事专著的人,是第一个写出关于女娲论文的人,也是第一个把竹山女娲文化信息发往高层次学术网站北京“民间文化论坛”的人——可以说对女娲文化的开发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2003年,他整理出版了《炼石补天》女娲系列传说故事集,包括女娲传说近百篇,洋洋十数万字。他还先后在全国各地发表女娲文化的论文多篇。
  近三十年来,三宽老师在县、市、省乃至国家级报刊发表小说20余篇、故事150多篇、散文200多篇、曲艺演唱120多篇、文艺评论20多篇、杂文100多篇;出版图书有21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大路朝天》、22万字长篇纪实故事《王三圣传奇》、15万字女娲系列传说故事《炼石补天话竹山》(宝丰镇人民政府予以再版)、责任编辑图书《彩船歌飘女娲山》;30年来所创作发表和上演的大小戏剧作品(精选)30部和多篇演唱作品,已经编辑成32万字《山韵》,于2008年春出版,近年长江出版社出版了他两部各60万字的散文集《上庸风情》、《人间七情》,发起并与原《郧阳报》文艺版资深老编辑周宏猷合力主笔撰写出70万字的《十堰民俗志》,主笔撰写出60万字的《竹山县民俗志》书稿,还有填补全国唐武周时期薛刚反唐故事民间传说空白的22万字《竹山深河唐古今儿》书稿。
  在坚持写作之余,三宽老师积极学习新知识。可以说,迄今为止,三宽老师大概是十堰市区内,所见不多的年逾花甲仍上网遨游笔耕不辍的文艺界人士了。
  说来那还是2003年春天的事。他去电信局申请上了宽带网号码和密码。早些时候只是看看文章,后来就逐渐在十堰各大论坛上进行发帖和回复。从注册进入论坛浏览、跟帖,怎样最小化和编辑,到复制自己的文章、用右手键“粘贴”上坛子,发表自己的话题。在这一路学习的过程中,三宽老师虚心求教,多多写文,并引来了众多网友的热烈追捧,因而今天我们才有机会在秦楚论坛上看到他的作品。上网后,三宽老师感受到了和以往不一样的快乐,在秦楚论坛文学版块他发帖活跃,平实的文字赢得了许多青年人的热情鼓励和赞扬。一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耳熟能详。
  2005年,三宽老师举家移居十堰城区,却时刻心系竹山。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竹山有用得上我的地方,给我带个信儿就行了。”
  三宽老师主笔撰写的《竹山民俗志》,反映了竹山地方文化,这又是三宽老师的又一力作。不仅拉动了地方旅游文化,更对竹山和十堰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写的22万字《竹山深河唐古今儿》,挖掘出了唐武周时期的民间传说故事。全国著名民间文学专家刘守华曾评价到:“陈新民的唐古今儿,不仅填补了全国民间文化关于这一部分的缺失,更对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市广电局局长现市文体新广局书记向长志在为三宽老师出版《山韵》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心鸣(三宽老师笔名)有一支生花妙笔,能写出锦绣文章,活在创作里,他的人生不落寞。一个人能如此执著,三十多年走下来,实在不容易。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