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适合才是最好的
作品名称:信天翁——来自勇气村的故事 作者:孙彩文 发布时间:2016-06-12 21:07:04 字数:4901
“如果让我给我们这一代人所受的语文教育打分,我不会打‘零分’,因为它不是‘零分’,而是负数。我之所以这样说,一点都没有故作惊人的意思。我们在接受了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后,不得不花上很大的力量再来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启蒙。”
跟随海,做基础教育研究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他的课堂,一个是勇气村平台,在两者的对立中,我并没有发现0分和负数的因子,是我的观察出现了问题吗?
读“中美基础教育存在巨大的落差”一文,聆听两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毕飞宇老师如是说,我内心少有的不平静。我在为基础教育的老师们叫屈吗?那些太阳一样的老师,用童诗用爱点燃的不是自我吗?
加入勇气村平台一星期,每天几万字的聊语,我偷得一点点,已经渐渐缕出头绪,我坚定了我的研究方向:教师自我的心灵景观是什么样的?走进孩子的心灵引出自我智慧的内核,需要教师怎样的自身认同和完整?
我呢?
我应该找到关于“自我教育”的例证来反驳毕老师,给基础教育一丝亮色吗?
趁早起的一点时间,我继续梳理月如钩的叙事。
我做辅导员的时候看学员的学习总结,看到他们说“收获多多,受益匪浅”,我总觉得他们说的很做作,可是轮到我写学习总结的时候,我却也只有这两个词可用。为了不与他们雷同,我就从细节上谈谈收获多多,受益匪浅吧。
去府学小学听课,在评屠静老师的《普罗米修斯》的时候,蒋主任说:屠静的这节课我听了二十四遍了,有人问我:你不恶心吗?我说,不但不恶心,我还每一次都津津有味。这节课蒋主任听了二十四遍了,那么屠静老师就讲了肯定不止二十四次了,她备课就更不止二十四遍了。也就是说屠静老师为这一节课所做的准备有很久了。所以她才会上的很成功,得到蒋主任和所有听课老师的好评。
记起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一位老教师给我讲她最难忘的教学故事:县里请北京一位优秀教师来做示范课,在做完预定的课之后,老师们都非常喜欢,又要求再讲一课,那个优秀教师想了想就答应了,只是要求给她十五分钟的时间。十五分钟之后,优秀教师又给老师们上了一节非常完美的课。县里的老师们更加佩服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讲过一个这样一个教学故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青年的道德理想》。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老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一辈子备课,这不正是李方院长所讲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文化底蕴”吗?深入浅出,厚积薄发的结果肯定是学生受益,教学成绩提高啊!
新课标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学习新课标这么多年了,我们也都知道,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们更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授,或者即使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也只是那几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成了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那些成绩不突出,不优秀的只有做看客的份儿。而我们做老师的还振振有词:让他说他也说不到点子上。
崔峦研究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台湾卓越语文教师苏兰来福州做课,学生们非常积极,班里有四十多个学生,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已经有三十多个参与了课堂。以平常人的经验,这样的课已经是非常好的课了。但是苏老师最后有这样一个环节——她问:到目前为止,还有谁没有被叫到过?请举手。有六个孩子举手。苏老师把他们请到台前,请他们读本课所教的诗,然后其他同学评价,之后让六个同学说感受。这样,一节课所有学生都在课堂上表现了自己的所学。
虽然我们不必每一节课都这样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但是,只有心中有全体学生的老师才会有意识地这样去做,最后又达到无意识自然而然地关注全体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一个人人生的幸事。我也希望我的学生成为有这种幸福感的人。
收获多多,受益匪浅流出笔端的却只有这样一些零碎的文字,这是我的遗憾。但是我还是不想像别人那样一套一套地说。就这样吧。
假期里再次翻阅自己在北京教育学院记下的那一大本笔记,从那些国培专家、、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身上,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听到有老师抱怨,抱怨工作太累,抱怨孩子们太调皮,抱怨自己付出太多,而得到的太少,抱怨领导不给读书的时间……
其实绝大多数的人在做老师之初也是怀有做好老师的梦想的,也是知道自己在工作中是要有爱心的,但是时间磨没了他们的梦想,磨灭了他们的爱心。
老师的心灵荒芜了,他不能从教育中体会到快乐了,爱的能力也越来越低了。
记下在结业典礼时北京教育学院的汤丰林院长的一句话:优秀的老师,就要有浪漫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我想,这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就是我们缺少的吧。有了这两样情怀,我们的心灵会丰富起来,我们也会带领我们的孩子们欣赏生活中的美和爱
说说我自己吧。
在语文教学的岗位上这十几年,觉得语文教学最叫人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学。尤其是女儿上了小学之后,看到女儿的作文长时间没有长进,心中更是着急,甚至上火。但是着急上火都不管用,要用恰当的方法加以指导,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
我认真总结了一下自己的学生和女儿写作长时间没有长进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写作的欲望。其实不只是我的女儿,大多数孩子,也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于写作有一种本能的抵制心理,一听说要写作文就心里紧张,就一头浆糊。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常常在看了电影,读了一本书之后要求写观后感、读后感,这就更扼杀了孩子们写作的欲望。因为本来电影挺好看的,书挺好读的,但是带着写作的任务去看去读就会心存紧张,就失去了欣赏美的心情。没有了欣赏美的心情,就更没有了写作的欲望。二是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常常有语文老师这样布置作文:上课宣布写作文,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目和要求就让学生写。即使有指导也是大方向性的,比如在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观察啦,要有详有略啦,要有描写啦,要对事情有自己的观点啦,等等。可是却没有具体教给学生怎么观察,怎么有详有略,怎么描写,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三是抄作文。很多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作文水平总也提高不了就着急,于是就想走捷径,于是很多老师想到一招,就是让学生抄作文,以为让学生抄那些获奖作文,学生就可以一劳永逸提高作文写作水平了。殊不知,现在的作文书水平良莠不齐,其中很多作文书中的作文思想老,题材老,写法老,根本不符合现在孩子的生活实际和心理、思想实际,这样就更加伤害了孩子的写作热情,打击了孩子的写作欲望。
针对以上这些认识,我做了一些工作。一是把孩子带进好书的世界,让她充分领略书中美好的世界,和她谈论这些书里美好的内容和优美的写法。在选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只选新课标推荐的书目,而是扩大选书的范围,凡是思想内容不涉及不健康的书,不管是漫画还是小说、散文我都和孩子一起读,读了之后和孩子交流感受,这感受也涉及方方面面,有对某个句子的理解,有一个人物的评价,和我们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说说。一开始,孩子并说不好,我就在说我的看法、我的想法的时候做好示范。渐渐地,孩子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并且很多都很独到。这时候我就鼓励她把自己的这些看法和认识写出来。她很怵,我就让她把自己的这些话原话写出来,写完之后,她自己都不相信是自己的看法、认识,因为变成文字之后那些话都变得非常有见地。这样也就大大激发了她写点东西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写的欲望。二是孩子说的话多了,把自己的话写下来,有时候写的也并不好,尤其是有时候写叙事的作文,孩子不知道写什么,不写什么,我就和她共同做一件事,写一件事。因为这件事是我们共同经历的,基本细节都清楚,我们就研究我们哪些事需要写,哪些事不需要写,哪些事写的时候要详细地把细节写出来,哪些事写的时候可以带过去。对话怎么写,景物怎么写,我们都一起去研究。这样研究时间长了,孩子对写作文觉得就像说话一样自然,自如。三是向特级教师学习写作。对于作文书,我们也是有选择的看,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自己就不再看作文书了,因为她看到那些所谓的作文书上的作文有好多还不如自己写得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拒绝与好的写作指导老师的指导。我们订阅了“小学生作文”、“读书文摘(少年版)”“儿童文学”等许多写作思想超前、作文指导超前、及时、到位的书刊,那上面有许多特级教师的写作指导。我从网上学习的时候认识了袁志勇老师之后,我还特地收藏了袁老师的写作网页。这些书和网页上的写作指导对于孩子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更高的指导,孩子由结识专家、接受专家指导,到把专家的写作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际应用中,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做语文教师的,很少不为作文教学头疼的,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研究作文写作指导。
一线的语文老师,尤其是如我等没有多少研究能力的语文老师,很多时候对于那些专家、特级教师的观点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可是我们却很难有进步。有时有的方法用起来很不顺手,效果也不好。即使某一个办法在某一段时间比较奏效,但是彼时彼地却不一定有效果。所以我们常常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写作教学的出路在哪里。
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后天又不知道学哪个,方法总在变,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不变的是什么。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河北省全员素质提高网上培训,看了袁志勇老师的“思维三段论”,还有那些他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实施起来却很困难的作文写作工具,还有这次参加学院跟进培训也有袁老师的讲座,我细致地听了,还做了笔记,但是我还是一头雾水。
比较起来,我可能还是比较欣赏陈琳教授在讲座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作文不是教的,语文老师充其量只是激活。
袁老师的方法可能确实不错,可是跟我的观念还是无法契合,所以我虽然一开始比较喜欢袁老师的讲座,因为介绍的方法也确实很新颖,但是也确实不适合我。
我听过吉林的一个老师的一系列作文课,那些课演示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写作,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并且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写下来,如何安排详略,如何提炼中心。我按照那个老师的做法做过相关的实验,执行起来就比袁老师的方法容易多了。
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适合才是最好的”。
读月如钩,是一次思维的激情碰撞。我能下手给这样一位老师打0分吗?但我明明白白看到一位国培种子教师的徘徊,哪里出了问题?
我的好奇心加重了。写对自己的评价,写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是在海的课堂学到的观察方法,而这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不能摘掉一副似乎能洞察人心的眼镜,我想这副眼镜毕教授们也一直带着。
带上眼镜,我得去上课了。
海今天的课,让我们做一些摸不着头脑的事情。海对我们进行了分组。这是为了加强我们的团队意识和小组合作能力吧,我心里暗想。然后是分配小组任务。每组有四个人,大家要一起去了解一首英文诗,对它进行解析,做出PPT,还要上台用英语进行讲解。天,天呐。要了解是一首英文诗,要做PPT,还要上台,还要用英语?每个地方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啊。好吧,我承认,我恐惧了,我害怕了。但是我知道我不能退缩,我也没得退缩。Fighting,Missha!!!Fighting,thesixthgroup!!!
第一·二组已经要开始她们的演讲了。同学在台上讲解,其他同学在台下回应,有感触的地方随时可以在班里的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感受。时间交给学生,让她们自己发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海的做法。他总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上课应该有的自由,总能在班里带来一阵又一阵讨论狂潮。
哇,前面的同学蹬到桌子上去了,他们要表达什么?
下课了,论坛上增加了不少有思想的帖子。是站到高处的缘故吗?
期待新的话题,期待论坛的更新,期待海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相互交流。这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而不是放任无度。
嗯,刚上完这堂课,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个周二的西方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