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仙人掌花开>第一章、从坡石村搬到良塘村

第一章、从坡石村搬到良塘村

作品名称:仙人掌花开      作者:老神仙      发布时间:2016-05-10 20:26:34      字数:4481

  前言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曾生活在当时社会的最低层,受人压迫,吃不饱饭,穿不上衣。可他们不听从命运的摆布,毅然参军拿起了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征北战,解放全中国,为劳苦大众过上和平幸福生活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名字叫作中国人民解放军。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在朝鲜把美国侵略者打得屁滚尿流被迫在停战书上签字。他们的名字叫作中国人民志愿军。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居功自傲,来到北大荒,战天斗地,缔造了北大荒精神,使万里荒原变成了米粮仓。他们的名字叫作十万官兵转业开发北大荒。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曾在党旗下举手庄严宣誓,要为祖国而活,为了心中鲜红的旗帜去冲锋陷阵,为了全中国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他们的名字叫作中国共产党党员。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爱情没有浪漫,没有花前月下,却有白头到老、天长地久的真情。这是最朴实真挚的情感,这是人间的大爱。这真情大爱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让人感动!
  他们,是平凡的人,但他们创造了伟业,所以他们不仅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了不起的人。
  他们,就像是一片小小的仙人掌,扎根于祖国的土壤,为了那一片蓝天和心中的信仰,没有抱怨,努力向上,只盼着绽放出美丽鲜艳的花朵!
  李宗俊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仙人掌花开》写的就是他的亲身经历,故事里面叙述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
  亲爱的朋友,或许在朝阳蓬勃升起的清晨,或许在阳光明媚的上午,也许在小雨霏霏的午后,也可以在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傍晚,又或者在繁星点点的夜里,请您坐下来,静下心,沏上一杯香茶,来品读李宗俊和他们的故事,好吗?
  
  第一章、从坡石村搬到良塘村
  
  我叫李宗俊,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初六上午十点出生在广东省信宜县镇隆镇大水坡大队坡石村。
  镇隆镇是古县城,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古城的建筑多建于元明清代。
  镇隆镇位于广东信宜县南部,在信宜和高州的交界处,北距信宜城区十八公里,南距茂名七十五公里;南通高州、化州,北达信宜、广西,是信宜县南部的中心城镇和交通门户。
  镇隆镇古称“窦州”,这里从南朝梁始置梁德郡及梁德县。唐武德四年析怀德县地置信宜县,县城设在镇隆。历时四百三十七年,至今保留有古城遗址。
  镇隆处于东江河和西江河的汇合处,此河往南流至高州曹江口称窦江,往下流称鉴江。据《清一统志》记载:“信宜县南,二川合流处罗窦洞,水中石简耸起,形如水舸。”因此称“圳隆”,后因之谐音演化成“镇隆”。
  镇内土地平坦,四季暖和。
  顺着曲曲弯弯的土路从镇隆镇往大水坡大队走,路边就是东江。东江的水哗哗流淌,夹杂在两岸的碗口粗的竹子枝繁叶茂,挺拔玉立,像哨兵一样守护着东江。
  两岸的景色非常优美:芭蕉树伸出碧绿的叶子,黄色的芒果在树上随风飘荡,木瓜树上结着一个个青绿的木瓜;往远处看,地里还有紫色的甘蔗。空气清新,天瓦蓝瓦蓝的,不时有叫不出名的鸟儿鸣叫着从天上飞过。
  大水坡大队离镇隆镇不远,由于李姓的祖宗来到镇隆镇落脚,后来就有一部分李姓人迁到大水坡,所以大水坡李姓的人很多。
  到了大水坡大队沿着东江两岸再往前走,顺着叉路来到坡石村,这里靠山而居,大概有十几户人家的样子,用泥土磊成的土坯房一家挨着一家,东边的是李宗茂家,西边就是我家了。
  坡石村分为东山和西山。东山高度三十多米,山上都是树木,其中有少量的红松。山后东面有两户,住在大东洞;西面山坡下有五大户人家。村前有一条二米深的水沟,再往前一直到西江全是稻田。
  西山高度也是三十多米,山连着山,村子比东山的要大一些。左边是老祖宗时建的四合院,正屋左边是李宗广、李宗德,右边是李宗文、李静文。前屋左边是李伯盛(儿子李宗泰),李伯佳在李宗泰、李宗德之间。
  在李宗文的右边是一家姓容的人家,一家三口,母亲带着两个儿子。
  村前有一棵很粗的古树,树前有一米五宽的烧香台,逢年过节时全村人都来烧香拜祭。特别是过春节时更热闹,烧香时都用大拇指粗一米多长的香,一根香正好点一夜,第二天继续点,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止。村里人全放假,有打天九的,有到大水坡看木偶戏和飘色的。
  镇隆的飘色是南国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浓郁的地域色彩,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它是一种融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以“板”为单位,每板由一至十二个小孩扮演,一板表现一个故事。故事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故事和古典传统戏剧的某些代表性情节场景为题材,后来逐步渗入舞蹈、杂技造型,凌空漂浮,使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多彩。
  我家就住在大树后。东面是我二大爷家,二大爷李伯才有一米七高,长脸,他在当地就算是有点文化了。他有一个宝贝罗盘,常给各家看风水赚钱来维持生活。
  我家住在西边,前后两栋共八间很宽敞,另外还有两间酒房,因为我二哥会烧酒。
  再往西就是李伯高(儿子李宗华)家,他家有二屋高楼,每层都有七十平方米。靠着李宗华的是李宗成家,再就是李宗新家,然后是李伯礼家,最后还有六奶家,也就是说,全村几乎全姓李,都是宗亲,都是一家子。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民族略》记载说:轩辕皇帝裔孙暤陶为理官,历四十世,以官为姓,理徽直谏不客于纣王(商朝)得罪而死,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避父难,沿途艰难钱粮全无,途中适树上果实成熟摘来充饥而得生存,到伊候之圩(今河南)因而改理为李,正是理易李,华夏李木皆连理,遂为李姓之始。
  李氏利贞一世至四十五世李雍生二子,长子李伦为丹阳房始祖。
  李伦十七世李晟功绩显赫,唐德宗皇帝封李晟为忠武西平王。
  李晟二十二世承元入籍化州上院为始祖,故称“上院李氏”。
  承元五世惟道于一四0三年迁入今信宜镇隆上榔村。
  我家祖谱记载,我是承元二十二世孙。
  李姓祖宗搬迁到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大水坡多年,留有两处老祖坟,每年清明和九月初九的时候李家人就要举行仪式祭奠祖宗。
  祖宗遗留的两块稻田由堂兄李宗文家经营,每年扫墓时,李宗文就会安排用这两块稻田所得来买一些生活所需的用品,同时杀几口肥猪给全村来参加扫墓的男人每人分五斤猪肉。如果收入多就多支出,除当年用如有富余就留到下年用。李姓是大家族,到现场的多达八十人,大家在山上吃着肉喝着酒,说着体己话,小孩子们唱着闹着,直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回家。
  我是穷苦人出生,我的父母也都是本分老实的劳动人。
  我记事时,也就十岁的样子吧,父亲李伯齐就已去世了。母亲告诉我,我们兄弟姐妹一共十人,现在还有七人。大的是姐,出嫁了,八姐也出去打工了,我排行第十,二哥李宗庆、三哥李宗胜大一些去上学了,五哥李宗信和九哥李宗明还有我在家。
  家里的生活主要是靠编织竹枕头来卖,也开了点荒地来补充生活。后来二哥、三哥、五哥长大也能劳动干活了,也就多开了点地。(按现在计算,也就是十五亩地,水稻地俩块,七亩多)家里人口多,为了生计,一大家子人都努力干活,挖野菜、挖地瓜来贴补生活,这样就不至于挨饿。也就是说,在村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二哥结婚后,劳动力增加了,二哥就去租了地主的土地和水田,全家勤劳能干,土地能种两季,除去缴租、留种子,还有一些节余,就又买了一头牛,这样种地就更省劲了。
  可是光有吃的不行,广东地区,因为靠赤道近,天气热,人多,房子小,大人孩子热的不行,这怎么办呢?
  全家更是勤俭节约,恨不得从牙缝里挤出钱来盖房屋。从哪里盖呢?坡石村里比较宽敞的地方还真没有。最后与堂兄李宗广研究决定搬到良塘坡。
  良塘坡与坡石村相隔一千来米,靠近山边的荒地都是我父亲开垦的,有一片种花生的地很长,哥和李宗广就决定在那盖。
  广东地区在盖房时有许多讲究,选址时要请先生看风水,打好地基后四角的第一块砖要由家里的男人来砌,上房梁时要放鞭炮,房子落成后还要请风水先生写一些喜庆吉祥的帖子贴在大厅的正中。
  俩家人白天晚上不偷闲地干,挖土、和泥、脱坯、砌墙、上房盖,两栋八十米长、二十七米宽的四合院终于落成了。
  我家这头有六间大房,另外还有下屋、仓库、厕所、猪圈等,每间都有十二平方呢。这一年是一九四七年。
  有了这些房屋就像是种下了梧桐树,有了梧桐树不愁飞不来金凤凰。不几年,三哥结婚了,三嫂又做介绍人,给五嫂介绍给我五哥,于是五哥也结婚了。
  在我的记忆中,五嫂婚后回娘家还是我担着礼品一起去的。
  走过了一山又一山,五嫂家真远啊,离我家最少也有三十多里,我走的浑身是汗,衣服都快湿透了。走到村前,有一座木板桥,桥的底柱的木头都有二十公分粗。站在桥上抬眼望,这地方真不错,房屋都建在山旁,河水从门前蜿蜒流过,河水很深,清清的流水静静地流淌,柳树垂下的丝绦映在水中,大杨树长的很高很粗,枝繁叶茂,真是有山有水好风光啊!
  五嫂娘家是一个大四合院,屋前左侧有座粮仓,吃的用的样样都有,是个比较富裕的人家。西面和房后都是高山,山上的树木和青竹长的比房子都高,枝枝丫丫密密的遮住房顶。屋前的菜园里,碧绿的大葱种了一排排,白菜和空心菜抱心爬蔓,还有一片地瓜地,都侍弄的很好。
  五嫂娘家老少三辈同堂,人口很多,也相当热情,在五嫂娘家,我吃到了丰盛的饭菜。
  我上了半年小学,能勉强把自己的名字歪歪扭扭地写下来,后来因为家里穷没有人干活就不念了。
  我在坡石村长到十五岁,没穿过一件比较好的衣服,回忆起来确实是真的,那都穿什么呢?
  黄麻,这种植物在广东地区种的很多,它是一种长而柔软的、有光泽的植物,可以织成高强度的粗糙的细丝,具有吸湿性能好、散失水分快等特点,老百姓都用它来做衣服,还可用于纺织麻袋。
  黄麻采择回来,通过细加工,用织布机织成布,再用染料染成布,做成衣服穿,这些活计都是母亲一手操劳。
  广东天气热,夏天基本上不用穿上衣,下身只穿一条裤衩,只有在冬天冷时才穿上衣。
  童年里,最有趣的事算是放牛了。
  我们一群放牛娃,背着筐,有的手拿镰刀,有的手持鞭子,有的戴着草帽,光着脚丫,走在长满绿草的山道上,伙伴们乐着,喊叫着。
  我家养的是一头比较大的公牛,脾气有些格色。这头牛体重有一千多斤,两米来长,头上长的两个大角像弓一样弯曲,另眼一看真叫人害怕,大家都不敢靠前。
  有一次,遇上对面来的小公水牛,它就不听我的话了,“噌”地一下蹽过去低着头一下顶住了小公牛的角再也不松。它喘着粗气,脚下的泥土被它踩得很深,我和小公水牛的主人怎么拽都拽不开。大公牛一直顶到小公牛倒下才放开,把我也累得够呛,嗓子都快喊哑了,弄得满身都是泥,从那以后我和小公水牛的主人约定放牛时我们俩家分开放。
  老牛吃草不抬头,小鸟飞来,落在牛背上啄来啄去,它依然如故。不管是什么草,像鎌刀一样的舌头一伸一缩,全部捞入嘴里,进入肚中,肚里不时传来咕咕的响声。
  牛妈吃草时抬头看犊子,看小牛不在身边就“哞哞”地唤起来,小牛犊听到喊叫声蹦蹦跳跳而来,急急钻到妈妈胯下拱奶;老牛卧在山上,半闭着眼,慢呑呑回嚼着青草。这时我们放牛娃就知道牛吃饱了,就吆喝着,赶着牛回家。一头头牛,肚子圆鼓鼓的,走在山路上,伙伴们乐着,喊叫着,一路上都是欢笑。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