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春天来了
作品名称:三世人生 作者:霞中子 发布时间:2015-11-01 21:05:41 字数:4711
20、第一个冬天
小秋在山洞的石壁上划上了第一百二十五杠的那一天,突然下起雨来。这一场雨是好几天前就已经酝酿了的。几天前,天上开始起云,后来这云向西移动,渐渐地堆积变厚起来。后来云越来越黑,天空阴沉沉的,一阵大风吹过,雨就“沙拉拉”地来了。这是小秋到这森林以来的第一场雨,这雨就好像漫天的飞泪,尽情地抛洒着。
小秋站在洞门口,毫无表情地静静地向外观望,大森林里一片雨雾迷茫。雨打着无边无际的木叶,发出密集而嘈杂的响声,这时的大森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寂寞和催愁。
大森林这苍凉的形影声色又勾起了小秋的愁绪。是啊!他为什么独自遗落在这里?他是怎样来到这里的?过去的一切为什么一点也记不起来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他真的要在这里度过一生吗?他的下落和苦难有谁知道吗?想到这些,他伤心的流起泪来,泪水慢慢地往下巴移动,最后挂不住了,滴落到他的脚背上,一滴滴泪的余温从脚背那里又传导到孤独的心房。
这一场雨之后,这森林的气候就开始变冷起来,并且有日渐加寒的趋势,再也回不到之前那种天高云淡、阳光明亮的日子了。俗语云:“一雨成秋”,那是在夏末之时说的,而如今当属秋末之季,应该说是“一雨成冬”了。
自从那场冷雨之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黑夜的时间越来越长,大森林里,终日昏昏暗暗,时有西风悲号,每见落木萧萧,淅淅沥沥的雨声不绝于耳、通宵达旦。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的寒冷了。石壁上的杠杠已划到一百五十条了,依日子推算,这时应是深冬的季节,可是,这大森林里还是不算太冷的。直到如今,天也不曾落下一缕雪花。
小秋通过这些迹像判断,这片原始森林一定不在寒带,一定是在亚热带的,呈现温带季风气候,由此可知,这里的冬天是不会很冷的。
在石壁杠杠划到一百七十条的时候,这森林呈现出入冬以来最寒冷的天气,就算是如此,天还是不下雪的。小秋估计气温在零上3到5度左右。这样的冷天,对于只有一套西装和一挂蓑衣的他来说,还是很冷的。
这几天来,寒风挟着冷雨,日夜在这大森林里呼啸狂奔,小秋在这样的天气里根本无法出门,他每天紧闭洞门,在洞里烧起一堆火,洞里暖烘烘的,用不着穿戴那些草质的衣帽鞋子。他在洞里炊炊煮煮,食材就是那些早已储备的淮山、木耳和香菇,生活还算过得去。可是那些竹筒里蓄的水眼看很快就没了,风雨这么大,怎么去打水呢?他灵机一动:用不着去打水的,只将那些陶缸陶盆陶桶都搬出洞外去,接那天上下来的雨水就够用的了。
风还是不止,雨还是不停,这样的天气持续了一月。每当风雨稍歇的时候,小秋就穿起蓑衣,戴着斗笠,踏着草靴,要到林子里转转。可是每每才出去不远,又被大风大雨逼着回来了。
这一个冬天,他只好窝在洞里过了。他镇日在洞里烤火,又没别的事,感到很无聊,心想,要是有一本书看看,那该多好啊!
21、春天来了
西风渐退,东风渐来,虽然冷气“流连忘返”,但地上已见长出青草的嫩苗,落叶的树枝已经萌芽,桃李杏的枝条上已结有星星点点的花骨朵儿。百鸟的歌声日益增多起来,曾经寂寞了两月的森林又开始复苏。小秋知道这当儿便是冬春交替的时节。这森林里有桃、李、杏、柑、橘、橙、芭蕉、枇杷、黄皮果、木菠萝等等亚热带植物,植物的种类非常多,冬季又很短,这些迹像表明,这座原始森林完全可以确定是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属于温带或亚热带地域。既然这样,为什么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和野兽的踪影呢?这是一个猜不透的谜。
这一天早晨,小秋突然发现山洞边的一棵桃树开花了,他兴奋地自语道:“啊!春天开始了!”只这一句,他忽然联想到“大年初一”这码事。他又自语道:“咦!大年初一是哪一天呢?我没有日历,又没有人可问,无法知道。今天桃花初开,我就定这一天为‘大年初一’吧!”于是他在洞内石壁上,将这一天的杠杠划得特别长。
这一长杠的后面的杠杠数,就是他落此森林以来的天数,他数了数,一共有一百九十五天,合六个半月。他万分感慨起来:“啊!都这么久了,我好像一直在梦中!”
春风再吹了数日,漫山遍野百花盛开,这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小秋觉得,这时节金色的花特别多。这是与秋天有根本区别的,秋天白色的花特别多。在金色的花中,他认识的有迎春花、松花、金银花、丝瓜花、蒲公英等;他不认识的有很多,如刺果苏木、南蛇簕、云实、金茶花、锦鸡儿、黄槐决明、软枝黄蝉、含笑花、木芙蓉、地涌金莲、忘忧草、射干、路边菊等等。这些花木大都长在“花果地”那边,那里的春天,简直是花的世界。他想,天堂的美丽也不过如此的。
春天是充满生气的季节,尤其是在这里。放眼望去,目光所触,无不是鲜花嫩叶,入鼻之气,无不是花之清香。在翠绿的大底色里加上七彩纷呈,如锦如绣一般。在这样如诗如画的境地里,小秋纵然有许多的忧怀愁绪,也被暂时的忘却了。他在“花果地”的一块大石上静静地坐着,观景遐思:难道是我的生辰八字有仙缘,是神仙使然,让我喝了“忘情水”,使我完全忘了过去,再把我投放到这座仙山来,不让我吃人间烟火,让我过着清苦的日子,以磨炼我的意志,以修炼我的性情,待我修成正果之后,神仙自然使法,让我重回人间,再干一番事业。如果不是神仙有意这样做,那为什么使我完全忘了过去的人和事,却保留了大部分的书本知识呢?如果是由于我的大脑受到某种伤害而导致失忆,那为什么我的书本知识记忆和智能又不受到破坏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拿定了主意:也许真有神仙或者外星人存在,也许真是神仙或外星人的这番好意,那我只好权且安下心来,顺其所来,随遇而安,静待其变吧。听人说过,佛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许我的这番境遇,真有个中玄机呢。
小秋一经这么想,他那纯洁的心灵便得到了自我的安慰。
22、烧灰建池
这座原始森林的春天以往是怎样的气象小秋无法知道,但这一个春季雨水偏少,呈现春旱的态势。小秋每天都得远去“花果溪”挑水,每次都得挑六个竹筒,一边三个。森林里的路不好走,挑一趟水要走一个钟头左右,既麻烦又辛苦。石洞周围没有水源,他只好如此。
小秋突发奇想:我要在石洞旁边挖个大些的蓄水池,只要天一下雨就能储存大量的水了。要做蓄水池就必需用大量的水泥来披荡土坑的底部及四周。没有水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只好用石灰代替了。水泥没有条件制造不了,但石灰是可以烧制的!这里枯枝朽木到处都是,随便烧它十年八年没问题。可是他一点都没有烧石灰的经验,怎么办?小秋是个倔犟的孩子,再加上这几个月来的历炼,他已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万难不怕的精神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凭着他的决心、勇气和自信,他决定干起来。
目前春旱天晴无雨,正好挖窑烧灰,小秋说干就干。这几天他都在“花果地”收集石灰石和枯枝干木。他估计收集得够了,就开始挖土做窑了。他选择了一块梯地,在梯地的上层边沿往下挖出一个桶形的大坑,就成了窑的主体。他将挖出的泥土收集于旁边备用。他又在梯地的下层,他往里挖,整成一个“窑口”。然后,他在窑体内部用较大的石块垒成一个“窑膛”,并使“窑口”直通“窑膛”。“窑膛”之上又留有几个让火苗能够蹿出的孔洞。然后再在“窑膛”之上堆放料石,料石都是小块的,以便容易烧透它。料石堆满了窑体之后还要继续往上堆,使窑顶形成一座小坟的模样。
石灰窑装置就绪,小秋就开始点火了。他将易燃之柴从“火门”——“窑口”放进窑膛内,再将从山洞带来的火种吹出火苗来,引燃了“窑膛”内的柴火。“窑膛”内顿时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股白烟从窑顶扶摇直上天空,好不壮观!他立即添柴进去,因为这些柴火都十分干透,燃烧起来是很猛烈的。
窑火是不能间断的,绝对不能烧烧停停、停停烧烧、忽冷忽热,必须一口气烧它三天三夜才能成功。这就意味着,自从点火的时刻起,这三天三夜他都不能离开窑边的,他要持续不断地添柴加火,吃住就得全在窑边,不能离开。为了方便在窑边小息和防雨防露,他事先已在窑边临时搭盖了个简易的草棚。当需要休息一下的时候,他就用粗大的柴头烧窑,因为柴头越粗大燃烧时间就越长,他就可以利用这个不用添柴的空隙时间眯一眯眼,小睡一下。
窑子烧了一天之后,窑中心的温度已经很高了,这时柴火的消耗速度大大加快,湿柴一进到窑内很快就着火,干柴那就更快了。这时候烧窑的人就更累,因为相同时间内窑子吞吃的柴火要多一倍以上。
窑子烧了两天之后,窑温就更高了,窑顶的料石开始发红,不用说,这时窑子吞柴的速度又进一步提高。经过连续两天的烧窑,人已经很困很累了,到了这时候,窑子吞柴的速度极高,人就困上加困、累上加累了。第三天傍晚,他从火门望进去,观测窑膛的情况,只见窑膛的石块全都变成红红的颜色。
为了让窑顶的料石也烧成石灰,就必须设法阻止窑顶热量的散发。小秋很聪明,他把原来挖窑得到的泥土,全部覆盖在窑顶上,形成厚厚的隔热层。因为这些泥土一经烧干,它们就变得不易传热了,于是就能有效地阻隔热量的散发。
窑子烧到第三天,他从“火门”望进去,只见窑膛内的石块已经全都白热化了。因为砌“窑膛”用的石块比料石大得多,大块石尚且白热化,何况料石呢?小秋知道火候已到,该停火“封窑”了。
于是,他将一大坨干树根送进窑膛内,然后立即用石块和粘土将“火门”堵死密封,再在窑顶添上一层新土,并将新土拍实了,这就是所谓的“封窑”。
“封窑”之后,虽然不再添柴加火,但“窑膛”内的高温不会马上就降低,仍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窑膛才会慢慢降温,直至冷却,这个过程须要三五天。
小秋封好了窑就收拾工具,返回山洞去了。
三天之后,小秋就去探窑温,他用手探了探窑顶的封土,觉得还有些烫手,估计窑内的温度还不低,还不能开窑,就又回去了。
又过了两天,他估计窑内也经冷却可以开窑了,他便挑着竹筐、拿着木铲,来到窑边。
他先用手探探窑顶的封土,已经没有温暖的感觉了。他将窑顶封土全部除去,露出了灰窑的主体,只见灰窑内的石块全都变成白色,全都变得很轻,估计其重量只有原重量的十分之一。他知道,这是石已经变成石灰的缘故。窑顶的那些石灰,掂起来却不那么轻,估计其重量是原来的四五成,这说明它们“没过心”——没有烧透,它们的外层虽然已经变成石灰了,但里层还是原来的石头。
小秋赶紧将石灰全都挑回山洞里放好,他知道,生石灰一旦碰到水就会溶化,如果开窑遇到下雨,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这一窑石灰总共得三担,要建一个水池是绰绰有余的。
光有石灰还不行,还得有沙土,去哪里找到沙土呢?小秋考察过,那条“花果溪”是没有沙子的。他想了想,又想出一个办法来。他将山洞内已经断落的钟乳石打碎碾细,就成了沙子。风化过度的钟乳石才会断落的,它本来就很疏松了,加工起来并不困难。
小秋在山洞边找了一个有土的地方挖了一个坑,大概的尺寸是长两米、宽一米、深半米。他先将土坑的四壁和底部夯实,再注入适量的水。然后,他将两担生石灰倒了进去。生石灰一遇到水立刻产生剧列的反应,它们一边溶化,一边放出热量,发出“噼噼叭叭”的声音,坑中的水立刻沸腾起来,一股巨大的白雾,直冲山顶。过了一阵子,石灰完全溶化,变成糊状的石灰膏。这时候,小秋又将三担沙土倒入坑中,并反复地搅拌,使它们充分混合均匀之后,一种特殊的“混凝土”便制成了。
大约经过三个钟头之后,坑中的“混凝土”冷却了,变得又粘又稠。小秋就将那些“混凝土”均匀地糊向土坑的四壁和底部。
经过两天的凝结和干燥过程,这个土坑的“混凝土”层就硬化了。硬化了的“混凝土”层,水就无法渗透,一个像模像样的蓄水池就建成了。小秋站在水池旁边,久久地欣赏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心中有说不出的快慰。
从此以后,天一下雨,池中就有水,小秋再也不用那么辛苦地去“花果溪”挑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