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雷生a
作品名称:新品聊斋屋【上部】 作者:阿文名 发布时间:2015-09-01 16:51:00 字数:3870
雷生是庆丰县连续几届的省人大代表,也是县政协唯一的农民政治部委员兼农民企业组织部部长,姓周。谈起他的人生,到现在还有人在摇头感叹:“这个周疯子,他的大脑一定是进水了……”
庆丰县原名飓风县,现有二十余万人口。传说这是一个古老的县城,从开天辟地至今已历尽沧桑千锤百炼,自从有了人烟以后,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一年四季风吹大地、彩旗飘飘!
有风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最为可贵。然而,这里的风并不都是适宜的柔风,而是常常夹杂着狂风偷袭,甚至比狂风更为可怕的龙卷风也前来摧残索取,飓风县的地名也是因此而得。
龙卷风现在人都已了解,在解放前的中国是很少见到这个名词。许多民间都将龙卷风神化为“神龙”,也有叫“天龙”的,说是玉皇大帝专门命神龙去人间惩制那些违背良心祸害百姓的人。神龙所到之处均是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像一条巨龙从天空盘旋至大地,时而变换着身姿!有时也伴有冰雹危害民众。随着神龙的献身,一些害人之人心惊胆战,吓得他们跪地祷告要好好做人。每一次神龙过后,飓风县是一片狼藉,民不聊生!房田、人口伤亡极度惨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心计的人借此大力宣扬不要做坏事、损事,否则神龙就会亲自前来收复降灾。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识。从那时起,飓风县的民风就越来越好。一些大人为了教育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就告诫说:如果小孩不听大人的话,神龙就会来将他带走。一听说是神龙,许许多多不听话的小孩就老实了很多。说来也怪,自从这里的龙卷风少了以后,飓风县的害人之闻极为罕见,历时数千年被历届皇权所公认为良民楷模。
龙卷风少了,但是暴风仍历历可见,尤其是寒冬腊月,风吹刺骨、万夫莫当!许多老人都经不起寒冬暴风的摧残,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为了更好地生存,有人提议将东北和西南边缘抬高多多栽树以防飓风,这个建议得到了赞同。多年以后,飓风县就形成了一个圈圈,只有南方是连接着平原地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飓风县的人造山林渐渐地演变成大山、深山。自从有了山林以后,飓风也少见了,冬日的太阳也变得暖和,一年四季更是风调雨顺,整个飓风县城是年年太平,岁岁安详!后来就有人提议就将飓风县改成庆丰县,意思是欢庆丰收的意思。
雷声出生于六十年代初,是地地道道的庆丰县人,祖祖辈辈都住在庆丰县的东边山区边缘。他兄妹四人,他排行老三,一哥一姐一妹。他父母说雷生出生时是难产,接生婆说是横胎,需及时送往医院科学处理,否则一大一小都有生命危险。当时正是六月炎天,天气无常,上午还是烁热的太阳,等到抬着产妇出门时竟下起了瓢泼大雨,接下来是风雨交融、偶伴雷鸣电闪。
雷生的父亲周大贵和三个邻居一起轮流抬着待产的妻子急匆匆地赶往县城,接生婆也紧跟其后以防万一。
担架是用竹床改装的,(竹床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有七八十公分宽左右,和床差不多长,是夏天休息乘凉的好地方,可以坐着也可以躺着。在当时汽车极少的交通情况下,竹床是送病人的最好工具,只要将它翻过面就像是一张四周有扶栏的床一样,底下垫上软绵绵棉被,人躺在内面十分安全舒适。)两边用一根长木头绑在床脚上,再横着绑上扁担,一前一后两个人抬着。因为山路狭窄又是雨天,人多了反而不便行走。如果路好和路远就安排两个或更多的人在旁边随时接替换班,用四个人会更加轻松安全。就当时的山路经雨水淋湿以后变得非常稀滑,抬担架的人需格外小心谨慎,稍不注意就有人倒架翻的可能发生。
在经过一个小山坡时,突然一道电鸣划破长空,接下来是一声霹雷震耳欲聋,在担架的上空久久地徘徊!
也不知是抬架人不小心还是被雷声惊吓了一下,走在后面的人一个趔趄竟意外的滑倒,幸亏周大贵和一个邻居扶住竹床快速托起,但竹床还是随着后面人的摔倒而猛然下降,险些将前面的人带倒。此时的接生婆早已吓得大声尖叫,慌乱中她不失理智,赶忙上前将撑盖在产妇上面快要掉下的尼龙薄膜扎了起来,以防雨水进入。
待到竹床平安地落在周大贵的肩上时,一阵婴儿的啼哭从担架里传了出来。
“生了!是孩子出生了!……”接生婆兴奋地大声叫喊。
来到太过突然,也很意外,幸亏是刚刚离开村庄,要是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半道,恐怕母子俩的安危就没有那么乐观!
总算是有惊无险,也多亏了接生婆的一路跟随。就在孩子出世的时候,她果断地就近一家草棚里将孩子剪下系带,在旁边老乡的家里打来开水,处理了一下母子的卫生包扎以后,赶紧抬着产妇掉头回家。
心随人愿,母子平安!雨停了,乌云也不见了,阳光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周大贵感动得眼流热泪,他双膝跪在大地,向苍天拜了三拜,此时的无声胜有声,这是一个值得让人庆幸而难忘的场面!
周雷声就是带着这样一个传奇色彩出生的,因为是雷后出生,所以周大贵就给他取名雷生,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清脆震耳的雷鸣声。
雷生的出世给相邻们带来许多的猜测。
有的说:“这孩子是天命所生,将来一定不是等闲之辈!……”
有的说:“我亲眼见到从一道电闪中有一团金光落入山中,雷生这孩子肯定是神仙附体,不同凡响啊!……”
那个抬担架的老乡说的就更加悬乎,他说:“就在雷生出世的时候,我的眼前一道红光滑过,吓得我滑了一跤,等我站起来时,雷生就哇哇地哭了出来,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众说纷纭,人们的传说越来越离谱。唯有山中一个孤寡老人与众不同,而且出语颇具人生哲理:“自古英雄出世大都家门不幸,不连累身边乡亲就算是万幸!一个将军必须牺牲成千上万人才能成就出他的功勋!这孩子出生迷离,是福星还是灾星少谈为妙!淡忘他吧,说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
老人的话在许多人的心理留下了阴影。没过两年,雷生的母亲生下他的妹妹后不久就落下来病根,几经医治无效,最终落下一个双腿瘫痪常年需要照顾的病人!为此,雷生的父亲周大贵的日子更是操劳。
随着时间的推移,雷生并没有像大家传说的那样与众不同。他非常平常,和其他的小孩一样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慢慢地,人们也不再谈论雷生的出生,对雷生的期望也渐渐地变得淡忘。
一晃,雷生已念完了初中。坦白地说他只上了七年学,也就是念到七年级时就初中毕业了,那时的小学是五年,初中是两年。
雷生的成绩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差,也不是他不想念书,而是家里太穷供不起他上学的费用。没有念书的雷生,和许许多多的男孩子一样,不到十五岁就选择了学艺。
在农村学艺,一般都是以泥工、木工、油漆工、竹匠和裁缝五大类型居多。不想学艺的有的在家种田种地,有的去做副业(就是打工),还有的就是做一些小商贩等等各展所长。
雷生思量了几日,选择了木工。学艺的那天,周大贵请来师傅办了启师酒才算正式步入门徒。学木工必须准备一把斧头一把锯子,其它的工具以后自己慢慢配置。
过去学艺规矩很多,一般是三年才能出师,头一年基本上是给师傅做家务;第二年师傅才带徒弟出门学艺,而且是打打下手干些粗活。如果徒弟聪明,在第三年才教徒弟干些精活。有些笨一点的徒弟直到出师以后还得由师傅带着继续学艺,但不同的是能给徒弟发些工资。
雷生在师傅家里干了两三个月的家务,什么挑水做饭、喂猪种菜、打扫卫生等一些家庭琐事,到了第四个月时,师傅就带着雷生开始第一天学艺。
木工离不开斧头,斧头也是木工的保护神,据说这是祖师爷鲁班传下来的规矩,木工必须每天早晚都带着斧头出门回家,一是规矩,二是可用来防身,关于斧头的故事在农村还是有许多传说的。所以,斧头就是木工的命脉,斧头不能有任何不正常的情况发生,否则就意味着对斧头的主人大为不利。
雷生每天扛着斧头来来去去,在师傅家跑了三个月也没有用过斧头,好不容易在学艺的头一天施展一下斧头的妙用,不曾想一件意外发生了:是斧头夹灰不能使用。(夹灰就是钢和铁没有粘合好,砍木头时钢和铁中间分离后夹些木渣)
每一行手艺都有它的故事和讲究,木工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学徒的木工斧头“夹灰”,说明这个学徒不适合做木工。还好,雷生的师傅还算开明,他认为这是铁匠没有打好斧头而造成的,于是他介绍在当地最有名的一个铁匠给雷生又打造了一把斧头,结果又一次意外发生了,新打的斧头和上一把斧头一样“夹灰”。
“这是天意啊!”师傅感叹了一声告诫雷生的父母说:“雷生不是学木工的命,像两次斧头夹灰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罕见,他与木工无缘,如果一定要学就另请高明吧!”
就这样,雷生放弃了学做木工,闲住了一个月的时间以后,他就选择了学做油漆,父母也同意并支持雷生的选择。
这次学艺,雷生没有整天在师傅家做家务,因为师傅很忙,头一天学艺就带在他上工了。就在雷生学艺的第二个月底时,雷生又闯祸了!早些年油漆的光油都是用桐油熬制而成的,不像现在什么品牌的油漆都有,也不用那么麻烦。熬桐油是油漆工最重要的一门技术,现在的油漆工根本不了解这门技术,当然也不必要去学,因为现在几乎是用不上,只有看看说明书就知道怎样使用。
熬桐油在一般的情况内,是轮不到一个不满半年的学徒来动手的。那天刚好师傅急着上茅房,他叫雷生看着注意一下,等他回来时,却看见雷生正在满头大汗地忙着扑火。原来是雷生不小心将火种带进了桐油,要不是旁边有一堆沙子,险些将主人的房屋焚烧掉。
看着雷生脸色铁青,师傅也知道他吓得不轻,未了只是告诫他以后千万要小心,这次人和房子没事就是大大的万幸!
如果说雷生这是一次意外也算罢了,但没过多久,又是同样的桐油失火发生了……
雷生又一次回到了家里,师傅说他不是学艺的命!就这样雷生彻底放弃了学艺,他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