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史记是拿来评说的>第五章第六节:自古英雄出少年

第五章第六节:自古英雄出少年

作品名称:史记是拿来评说的      作者:穿越中的书生      发布时间:2015-07-27 10:53:50      字数:3450

  第五章第六节:自古英雄出少年
  
  周公在世时,一个略有些让我解不开的问题,产生了。太史公在《周本纪》篇尾时点评说,“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看看,周一代,有两个帝都,一个在镐京,史称宗周,西都;一个在洛邑,史称成周,东都。这种比较另类的现象,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
  
  从史料看,营造东都的目的,原因无外乎有三个:其一,有利于控制未曾归顺的“商顽”;其二有利于各诸侯国上贡;其三有利于控制东部广大的新征服地区。不过这些目的,似乎理由都不那么完美,令人信服,难。“商顽”,迁到西都不是更有利于控制与打击吗?诸侯国上贡,当时就是一个随礼性质的走过场,在西都上贡,不是更能彰显周朝的权威与国势吗?至于控制东部地区,更是笑谈,在东部地区建立战略据点即可,也无须花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营造一个与西都规模相等的都城吧?当时的周成王时代,还是周朝的初创时代,算一算即可知道,周武王统治了二三年,周公又统治了七年,得国不到十年的光景,周的国库,真的是老本多得花不完,银子是粪土吗?统统的说不通嘛,不通之至也。
  还是回到史记的文字中,去深挖细节,来揭开这个另类的一国两都的问题吧!史记上说,“(周武王)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看看,这个周武王,是他打算在洛邑建立东都,并将这个计划,直接告诉了周公。用意,很明显,可能当时周武王已知自已命在旦夕,如果自已一旦撒手西去,则会出现弟强子弱的现实问题。最好的情形是,周公全面支持周成王;最坏的局面是,周公与周成王东西分制,和平共处。营造东都,是武王在探周公的口气,就像刘大在白帝城托孤,孔明马上做流涕状一样,周公有没有如此秀呢?史记上没说,不好说,即使做了,大约也是表表忠心什么的,很烂的桥段。武王有一把牌,周公也有一把牌,如何打,大家都心照不宣,什么都是假的,牌局说了算。
  
  果然,周武王死后,周公的势力,迅速壮大成为周朝第一,声名超过周成王,不是一里二里。周成王年纪虽小,但并不是傻幺儿,他在等,等待显一把的机会。有人会说,当时周成王只有十三、四岁,不可能有什么心机吧?这恐怕真错了。后世的康熙,8岁即位,15岁就打败了权臣鳌拜,有志何必年高。玩政治,得有天赋与悟性,没有,一辈子就是刀笔小吏,叹命也没用。别看周成王只是一半大小儿,但是,他很会找事,也很会来事。史记上说,“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一头雾水,什么跟什么啊,莫明其妙的文字,难道太史公,有弦外之音?当然有,太史公惜墨如金,他敬惜纸墨得很。要说清楚这一件事,必须要说一说这个晋唐叔。
  晋唐叔,周武王幼子,周成王的弟弟,周代晋国的先祖。关于叔虞封唐,版本很多,为忠实于史记,采太史公的《史记·晋世家》,也来讲一讲桐叶封弟这个有名故事。说,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过家家,用桐叶削成圭的样子,递给叔虞,大大咧咧地说,老幺,这个,朕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快快跪拜,收礼。史官史佚在一旁,看见了,便请成王选吉日,分封叔虞。成王又翘起嘴说,我们在玩过家家,搞起玩的,不能当真。史佚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成王没招了,于是,就把唐国分封给了叔虞。这,肯定是民间传说,水分很大。不过,这里面也有真相,那就是:周成王的戏话,如果没人听,那就是屁话,但史佚很懂王心,将此提到天子无戏言的高度,说明背后有势力在支持周成王。另外,给小弟一块自留地玩玩就行了,何必给一个国呢?还不小,就是后来的晋国,手笔不小,想干什么?收小弟,培养自已的嫡系,麻哥哥不懂嗦!
  
  有如此的老大,就有如此的小弟。晋唐叔也很会搞事,他说:“大哥啊,最近我的唐国内,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就是一支禾上生了两支穗,稀奇不?我送来给你噍噍!”周成王说:“弟啊,你真是太懂哥的心了,没辜负哥封你唐国的一片苦心啊。来人啊,把这个嘉禾,送给我们的周公看看。”当时周公正在东征的兵所,一看这个嘉禾,完全明白了。小侄儿长大了,他在提条件,他要跟咱东西分治,要地盘呢!一禾生双穗,不就是杂交混合嘛,还称之嘉禾,辣块妈妈的,不就是大家谈条件的道具,何必弄得如此文诌诌的?
  这不是吾乱说,这是有依据的!《燕召公世家》上说:“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这是太史公的原话,东西分治的局面,在当时已经成形。这是周武王为自已后代提前下好的一招棋,用召公来牵制周公,用姜太公等臣党,固守大本营,环环相扣,步步连营,周公东突西进,门都没有,亲兄弟嘛,还是明算账的好!
  
  周公东征完后,也开始手拨算盘,算得叮叮响:政治上,没有了周成王这天字旗号,西进,名不正言不顺,师出无名啊;军事上,召公的老小子,就够咱喝一壶了,更何况还有姜太公,那只老狐狸,两人一联手,咱没戏份啊!这小侄儿周成王也是,露天坝睡觉,醒得好早,咱还在积蓄力量呢,这小子,倒先动手了。罢,罢,罢,大丈夫能伸能屈,欲成大事,咱忍了,东西分治就先东西分治吧!
  
  洛邑没过几年就建成了,周成王又出手了。看看咱们周成王的手段,就知道这活干得多漂亮了。周成王六年的一天,周成王来到了洛邑,召公亲自主持了新城完工典礼,各方诸侯,都按时前来朝贺,给周成王、周公奉上了玉璋、大弓等朝贺礼品。朝贺完毕,成王率满朝公卿、众邦君长在洛邑举行冬祭。快完时,周成王开腔了:“周公东征辛苦了,现在新城已完工了,你好生在这里安息。另,我国的礼乐工作,最近很松懈,周公,你就抓抓精神文明这一块;姜太公,你已在东部地区站住了脚,建立起齐国,希望你不要辜负本王的殷切希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死的大无畏精神,将东部的剿匪工作,进行到底。现授予你东部诸国‘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专伐权。新城典礼很成功,现在,散会。”周公一听,心里那叫一个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辣块妈妈的,这招,玩得比我周大爷,还要高明,还要地道,罢,罢,罢,一招走错,满盘皆输啊。西有召公,东有太公,一个孤单单的洛邑,夹在东西两面之中,这不是软禁我周大爷,又是什么?兵权也被收了,还有继续玩的资本吗?闪吧,闪吧,闪得越远越好,这周成王,哪里是一孩子,简直就是魔鬼!
  这就是后世儒家津津乐道的周公还政的真相。周成王七年,周公还政给周成王,离开洛邑,向南逃亡,闪得很远,到了当时未完全开发的楚国地区。周公隐身于此,他在观望周成王的后手。周成王没有痛下杀手,倒不是什么“开金縢书”啊,问“史百执事”啊,那些事,是空的龙门阵,当不得真。真实的状况是:姜太公太生猛了,得了成王给的专伐权后,这厮,简直就是强人,三下二除五,就占领了东部地区。《鲁周公世家第三》上说,“太公亦封於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厉害吧,周公的儿子伯禽,花了三年时间,才占领了鲁地。这个姜太公呢,只花了五个月就完工了。姜太公的快速扩张,另一个“东方不败”出现了,这同样令周成王心怀不安,更何况,姜太公并不是宗亲,他坐大,周国更不安全!
  
  周成王是政局大师。他知道劝降周公比消灭周公的利润更大,所以,周成王又下了一招“天外飞仙”,召回周公。当然,这肯定需要交换,交换的内容是﹕周公放下雄心,全力辅助成王,限制召公和太公。成王呢,不追究周公七年当政的责任,保障安全,并享受王者的待遇。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周公呢,可以在保全自己名声及封地的前提下,得以善终。成王呢,可以顺利地接管周公的旧部,让召公和太公等集团不敢有野心。以最小的成本搏最大利益,焉有不成交之理?
  
  周公又迅速闪回到本职岗位。这一次的闪回,周公完全服了这个小辈周成王了,忠诚地为周小主打工了!这不是我乱说,《周本纪》中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这是周成王唯一的一次东征,这个出征,其实根本没什么悬念,只是装装样子,去打击一下东方的残部而已。军事意义谈不上,政治意义却非常巨大,就是召公集团、周公集团,已经紧紧地团结在了周成王的周围,给谁看的呢?很明显,想想就知道了!
  最后,周成王完全原谅了周公。周公死前,希望能葬在洛邑,不敢安葬在祖坟毕地,表示自已诚心改过自新。周公死后,周成王还是将周公安葬在了周文王的身边,让他叶落归根了。周成王、周康王有史称的“成康之治”,四十年不用刑错,的确不是浪得虚名!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治手腕,要想达到这样的大治,是难以想象的,我想。
  
  周成王三十五岁即死去,统治周朝略二十年。他的政治手腕与政治魄力,真可以称之为自古英雄出少年!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