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叫我声奶奶吧
作品名称:一声叹息(上) 作者:疯妹 发布时间:2015-05-22 13:05:06 字数:6256
一
云帆一不留神便跟着母亲和弟弟去了安徽老家,一个山区的农村,连户口也迁去了。如果不是因为太苦两年后逃回了城里,她也许就和千千万万山里娃一样,成了新一代的山里人。虽然云帆在老家只呆了两年,吃了不少苦头,过了两年极度贫困的日子,但她也因此得到了不少人生的体验。特别是她在这里还遇到了一个神秘的老人,在那艰苦的日子里,这个老人给了她很多温暖,也丰富了她的阅历。后来她长大了才知道这个老人也曾是属于她过早去世的亲生父亲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要说起来话就很长,只有留待后面再说。
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市自古被称为水乡,大江大河很多,水系丰沛。但是山却是个稀罕物,只是在远郊有一些较高的丘陵,岭上有漫山遍野的桃花,于是又称为桃岭。最高的山峰才海拔二百多米,但它们却是我们这些孩子心目中的高山。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老师会组织我们去春游,那时叫旅行,这便成为我们最快乐的节日。
又一个春季旅行的日子来临了,老师叫我们带好干粮。所谓干粮就是妈妈为我们烙好的煎饼和用军用水壶装的开水,我们把书包里装的学习用品“哗啦”一下倒出,然后换上这些吃的喝的旅行必带品,往肩上一挂就出发了。我们没有现代化的代步工具,唯有爹妈给的两条腿,走路也是属于旅行的一部分也很好玩。我们除了在这大好春光里尽情舒展自己的身体,还可以欣赏两边的风景,可以自由的聊天,可以听鸟儿在头上歌唱,可以看远处的云在天边涌动。田里的油菜花清香扑鼻,枝头的蓓蕾含苞待放。春天的一切都让我们觉得格外清新,有一种想歌唱的感觉。在一支长长的行进队伍中,我和云帆走在最后,老师叫我们帮着照看着后面的同学。老师在前面带路。我和云帆边走边聊脚下的步伐就显得特别轻快。
也许是呆在水乡久了的原因,我跟云帆说:“在大自然里我最喜欢水了,你看这水灵动多变,过滩踏险,无论道路多么崎岖,还是一路奔腾向前,阅尽人间春色。”
“我也是。但你知道水的发源地是哪里吗比如说长江?是海拔六千多米的唐古拉山啦。所以我更喜欢山。没有山那来的水呀。所以我更喜欢山的沉稳,挺拔、矫健和不屈。”云帆若有所思的说。
“嘿,真有你的,看问题就是和我们不同。”我佩服的说。
“那当然,你不知道我的老家就是在山区吗?这里的山比起我们老家来,那简直就是小土坡。”
“哦,你们家有很多的山吗?”我有点神往的问。
“那当然,”云帆得意了起来:“我们安徽最著名的是黄山,听老人说历史上黄山并不叫黄山而是称为黟山,因山上的石头颜色有黑黝黝的光泽。后来因为轩辕黄帝在此修炼成仙,所以就赐黟山为黄山。沿着黄山下来往西走有一个地方叫黟县,经过黟县不远有一个叫双溪的地方,就是我们老家。如果我们把整个黄山山脉比作一件硕大的新娘的婚纱的话,那么我们双溪就是这件婚纱上一粒小小的钻石。”
“哇,钻石?你就在这钻石上生活了两年是吗?”
云帆被我的话逗乐了,抿着嘴笑笑说:“也可以说是吧。”
“那比起你来我算是鼠目寸光了,我只见过水,却很少看见山。而你是见过高山现在又回到了水乡。虽然在老家吃了那么多苦,人生却平添了许多的故事。”
不想,我这句随意说的话真得应了云帆的一生,她真的是一个浑身充满了故事的人。这些故事有些是上辈带给她的,也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些则是她不同于众的个性造成。
听到这里,云帆有点得意,对着我做了个怪相说:“那当然啰。”
在云帆的叙述中,她两年的农村山区生活就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了。
二
正如云帆所说,她的老家所在的双溪,被群山包围。抬眼是山,开门见山,站在山头向下俯视,村庄就像一口被群山包围的方井。村口靠着马路,如果是坐汽车去的话可以在村口下车。从村口进到村里有一条沿山的蜿蜒小道,小道的右边是高耸俊俏的山峰,茶树和棉花是这里的主要种植,蜚声中外的祁红就出自这里。另外还有一些水田和旱地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在小道和山峰之间有一条溪流,溪水从从山涧一路跳跃而下在山脚下冲出个深潭,溪水在这里打一个旋转再往前奔流,出了村口拐个弯就进了金水河。而且和这条小溪平行的对面山脚下也有一条同样的小溪,如果说这一条气势比较宏大的话,那一条就有点温柔婉约,它们就像一对相依相伴的情侣,共同滋养孕育着住在这个村子里的百十户人家。乡民们称他们为双溪飞流,双溪飞流前面两个字就是这个村庄的名字。走完这条小路,就进了山坞,站在山坞口往里一看,眼前便会出现一块大约二里见方的开阔地,那就是村庄的中心了。村里的房屋依山而建,村民们傍山而居,像生活在一个大大的四合院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成语用在这里真是恰到好处。村子进口的左边是一个大大的祠堂,里面隔成很多小间,那是村里存放公粮和一些重要物品和祖宗家谱的地方。房间外面是一个很大的堂屋和天井,本来是祭拜祖宗,摆放神龛的地方。解放后这里成了村里小学上课的教室。夏收的时候,祠堂前的那块平地上晒满了稻谷。出了村离得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瓷土厂,瓷土生意人经常往返于这里和景德镇,为景瓷烧制运送着原料,厂里职工的子女也就近在云帆他们的这个村子里入学。
有山便经常有动物出没,时不时也有豹子遛下山来对人畜造成伤害;也有那老鹰经常在空中盘旋,说不定一个俯冲下来哪家的鸡就会成为它的一顿美餐。有一次一只黑斑豹从山上俯冲下来,叼走了一家村民的小孩,那小孩的妈妈一个看起来身体还比较结实的妇女发疯似的去追,随后她的老公也跟了上去,等找到时,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那里,黑斑豹早已没有了踪影。山上还有黄麂,冬天的时候村民用一个铁夹子,上面安上一些诱饵,在麂子经常出没的地方挖一个坑,将夹子放进去,然后上面再掩上一些乱草。等麂子出来找东西吃的时候只要踩上这个夹子腿就会被牢牢夹住。
云帆他们娘仨刚到那里时,很多的乡里乡亲都来看他们,看城里来的人。云帆的父亲成年结婚以后就走出了大山,去了外地谋生,母亲随后也跟了过去。土改的时候,云帆的父亲也是分到了房子的,因他们当时不在老家,房子就被亲戚占了去,现在他们回来了,这个亲戚也没让出来。为了顾全脸面,他们只好租了另一个老乡的房子住,每个月要付一元的租金。
云帆入学的那天,她记得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几个大字,她当然联想不到他们的下放就和这几个字有关。写下这几个字的是一位女老师,她记得是用玫瑰色的粉笔写的。女老师三十多岁,身材丰腴,剪着齐耳的短发,声音带着磁性。不久这位女老师又亲自给还不到九岁的云帆带上了红领巾。云帆说,刚读书的时候,她并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也没进入状态,正因为这位女老师和蔼信任的眼光才激发了她对读书的兴趣。
云帆读的是一年级下学期,年龄是班上最小的,自从带上了红领巾以后,她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一种崇高感。她上课用心听讲,成绩总是拿第一,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她开始有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用好的表现被人关注,被人羡慕,她对集体有了一种归属感。因为农村的孩子很少适龄上学的。农村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就是能认几个字记个帐就可以了。有时间就去学校认几个字,家里有事了又可以退学回家,等有条件了再又重新回到学校。所以班上同学的年龄是参差不齐的。在这贫瘠的山村,学校的这些孩子除了学习之外还要经常被老师带着参加各种生产队的劳动,包括割稻子和匀禾,参加最多的是摘茶叶和棉花。摘茶叶最好的时候是清明谷雨之间,每当这时,云帆就和那些大孩子一样,胸前围一个大布兜,然后要爬很远很高的山,中午都不能回来,只能带点干粮。最好的干粮就是玉米花,这在平时是吃不到的,只有要参加重体力劳动了,头天晚上才炒上一点,是用那种老玉米炒的,然后用一个有盖的小铁筒装好带着。云帆说玉米花还是挺好吃的,炒得松松的软软的开了裂就是熟了,一嚼满口的香味。中午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和着山上流下的泉水充饥。
三
生活虽然艰苦,但山里的孩子天性好动,一年四季都有他们玩不完的花样。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枝条吐蕾。随着桑树的抽芽,蚕宝宝出世了。有一天云帆去上学,路过班长蒋庆松的家门口,看见庆松的妈妈正在簸箕里摆弄一些毛毛虫样的东西,她很奇怪。便立足站在那里看了起来。庆松的妈妈和蔼的看着这城里来的小姑娘,就像似曾见过似的。这时庆松的奶奶颠着一双小脚过来了。她伸出干瘪的手摸摸云帆的头又摸摸她的脸,云帆一时不知所措,她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老婆婆对她这般亲热,只见她双手捧着云帆的脸对庆松的妈妈说:“像,好像。”云帆不明白她说的是什么。这时老人转身进屋抓了一把炒豆给云帆吃。云帆吃着这珍稀的食品,看着这个和蔼的老人,心里涌出一股温暖。临走的时候,老人嘱咐她叫她一定要来玩。她这才想起来,她在班上的时候,由于年龄小,又是刚到生地方,有时也会受附近瓷土厂到这里借读的职工子弟的欺负,特别是宋藏敏、宋藏青两姊妹总是把她搞哭,而这时往往班上的庆松兄弟俩就会护着她。开始她认为这是因为她和他们是乡里乡亲的缘故,再加上庆松又是班长,当然要主持正义。现在看到他们一家人都对她这么好,她就想不出是什么原因了。但小孩子管不了那么多,就像季羡林写他小时候那样,越没吃嘴越馋,谁家有吃的就愿在那多呆一会儿。云帆也是这样,没事的时候或心里郁闷的时候,她就会往庆松家里去,在那里他们会将省下来的东西给她吃,那个老奶奶还会给她讲故事。她的那些关于老家的一些知识和有关大山的故事都是那个老奶奶跟她讲的,让她听得津津有味。云帆每次到那里去,都是不叫人的只是笑笑,她向来不是那种嘴甜的孩子。有一次,那个老奶奶拿了一把炒米给她吃,在欢欣的看她像馋猫那样吃完了以后,眼泪有点盈眶地用家乡话对她说:“叫我一声奶奶吧。”云帆心里想,她让我叫她奶奶为什么这么激动呢?她小小的脑袋当然想不出这是什么原因。她也不愿意去问自己的母亲,她甚至到这里来都是瞒着家里的,她怕万一母亲知道了不准她来,那可就糟了。
后来云帆也知道了庆松母亲养的那些毛毛虫样的东西叫蚕,他们也给了几条给她,教她怎么养。于是她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情趣。蚕的神奇蜕变和作茧自缚用痛苦去换取生命的升华,这种过程让云帆着迷,云帆也因此和蚕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后来回到了城里,她也把蚕卵带了过来,让它在城里安了家。有时我想,其实云帆身上也有许多蚕的特性。比如说,她很善良,便认为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她不会工于心计,也很相信别人说的话都是真的。即使碰到了不愉快的事,她也认为这是个别现象,和整个社会无关。但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是成年以后,她的善良往往被人利用搞得自己异常尴尬,给人有点作茧自缚的感觉。而意想不到的是她每次经过痛苦的挣扎后都会突破这种尴尬,让自己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又有一点化蛹为蝶意味。
夏天到来的时候,山水倾泻而下,小溪里日夜唱着欢乐的歌。放了学,云帆带着弟弟跟随村里那些大一点的孩子,把裤脚一卷就会到小溪的下游去捞鱼捉蟹。河蟹看起来很狡猾,总是把自己藏身在石头下面,但螃蟹也很笨,每次都是用那一种躲藏的方法,所以要抓到它也就不那么难了。只要事先不惊动它们然后小心翼翼的把石头翻开总有螃蟹伏在里面。但是小溪里的螃蟹很小,因为等不得它长大就被这些顽皮的孩子捉走了,也就算幼年夭折了。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云帆他们这一帮孩子最忙碌的季节。这时蚕都“上山”成茧了,不需要吃喝了。高大的桑树除了枝叶繁茂以外,还结有诱人的桑葚等着人们去采摘。男孩子吐口痰到手上“蹭蹭”几下爬了上去,将那结满桑果的枝条掰下来往地上一丢,女孩们就抢着在下面捡,边检边吃。不一会儿一个个嘴上就像涂了蓝色的口红,云帆觉得太好吃了,这在城里哪有哇?就拼命地过馋瘾,结果第二天拉了一天的肚子,她这才知道原来再好吃的东西也是不能多吃的。
更好玩的是大家在班长蒋庆松的带领下,去爬山玩,那是一种对意志和力量的考验。每当征服了一个山头,他们都会欢呼雀跃。当然到山上去主要吸引他们的是山上有很多的果树,野生的。像什么柿子呀、板栗呀、猕猴桃呀、杨桃呀都有,还有那些一路上山来随处可见的生长在灌木丛中的糖罐子、瓢之类也会经常给孩子们带来惊喜,糖罐子也有叫糖肚盎的,它长得像一个微型糖罐,个头红枣那么大,有刺,秋季成熟,碰到摘上一个,把刺用指甲剐去,然后将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用力一挤压,糖罐子便分成了两半,里面有带毛的小核,肉的内壁上也有毛,把这些弄干净就可以吃了,那味道涩中带着蜜甜,累了是上好的解馋果品;还有一种叫瓢的东西,圆圆的像野生杨梅,个头也是那样大小,红红的显得娇嫩可爱。长着这种小果子的枝条上有细细的刺,枝条上的果子有高有低,长得红的大的一般在枝条的最上面或躲在某个不易发现的角落里。找到了一颗,轻轻的用三个指头把它掰下来,往嘴里一送,鲜甜可口,回味无穷。
最过瘾的是打板栗,因为这玩意又好吃又能当饱。在板栗成熟的日子里,只要进得山去,板栗树下满是带着刺球的栗子。有时地上的被人捡光了,他们就在山上找一根粗树枝,对着板栗树枝拼命敲打,那些成熟了的就会哗哗的往下掉。为了提高效率大家先连刺球一起捡起来放到篮子里,有那开了裂和没开裂的。一般开了裂的里面的板栗就成褐色的了,没有开裂剥出来的板栗是白色的带点淡绿。因为蒋庆松家离山脚最近,捡满了一篮就到他家里去,大伙围成一圈,把带着刺球的板栗球倒在地上,轻轻的用脚去酱,等刺软了再把外面的毛球剥开;有的已经裂开了的只要用根小棍轻轻一加力,板栗就掉出来了。云帆觉得这很新鲜很好玩,每次都跟在大家后面凑热闹,但毕竟是生手人又小,手总是被扎得出血。于是那些先剥完的就来帮她。板栗从刺球里剥出来后,用篮子装着悬挂起来。过几天就又香又甜了。
秋去冬来,安徽的冬天也是很冷的,山区北风凛冽,大雪覆盖。这时大人们的任务是进山烧炭,有时因为要选择适合烧炭的木材要到很远的山上去砍伐,然后就地烧制。再加上烧炭的过程时间长,一天来回是不行的,往往要几天才能下山,云帆的母亲也是要去的,临走的时候给他们姐弟俩准备了一点干粮,像糠团子之类的。好在有庆松的奶奶惦记着,她时不时会叫庆松从家里拿点什么吃的东西来,或帮他们做点什么。大人不在家,孩子们也自由了,在闲不住的时候,他们会在那些野兽为了找食物经常出没的地方,放上一个自制的夹子,要是逮着一只野兔或者一只黄麂那就是一顿上好的美餐。以庆松为首的大点的男孩会把它们的皮剥了把内脏掏洗干净,然后找某一个避风的地方,女孩则去捡来一些枯枝把这些猎物架起来烧熟。大家围在火旁边开心的吃着,笑着,仿佛冬天也就不再那么令人生畏了。
“好一幅家乡美丽温馨的画卷。”当云帆叙述到这里的时候,我由衷的赞叹道。还有那莫名的对云帆亲人般照顾的“奶奶”连同她那涩涩的家乡话。怪不得云帆身上有股豪爽和坚忍侠气,这都是大山赐给她回乡的厚礼啊。
我问云帆:“呃,你们那话怎么那样难懂啊?”
“初听是有点,”云帆笑着说:“所以就有一个笑话一直在流传吗。说是我们那有个嫁到别处的新媳妇刚过门的时候,早上起来用脸盆打水给婆婆公公洗脸,我们那里的话‘洗’念‘死’,媳妇说‘婆婆你先死(洗)。’婆婆听了气不打一处来,说:‘我不死,你死。’她又端给公公说:‘婆婆不死(洗)那还是你先死(洗)。’公公说:‘那还是让婆婆先死吧。’婆婆说:‘好,你现在有了媳妇了就要老娘死了,可老娘我偏不死。’搞得媳妇站在一边莫名其妙。”
“哈哈哈。”我被这个段子笑出了眼泪。
这一路听云帆讲家乡的故事,说说笑笑,等到到达这桃岭的时候,仿佛我们已经爬过许多高山了。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