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脚上有路——一个修脚工的中国梦>第一章 路在脚下——走出大山谋生存

第一章 路在脚下——走出大山谋生存

作品名称:脚上有路——一个修脚工的中国梦      作者:曾德强      发布时间:2015-05-09 18:37:56      字数:17985

  “家乡”,一个让人感到多么亲切、温馨的字眼!
  古今之人都十分眷恋自己的家乡,所以对“家乡”一词赋予许多高雅、质朴的代称,且常见于文人雅士的名篇和诗作中,今人对家乡则统以“老家”二字呼之。家乡又称“桑梓”,因为古人住宅旁边常栽有桑树和梓树,是他们父母或长辈所种的,后人用来比喻家乡,以表示对长辈的敬意。此外,家乡还有“故乡”、“故园”、“梓里”等代称。
  然而,郑远元的家乡是穷山恶水,偏远高寒,地瘠民贫,给他留下了太多痛苦的记忆、伤心的往事。
  “树挪死,人挪活。”他从小就认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和家乡的贫困面貌,必须走出大山去闯荡世界,去探寻出路!
  
  1、家乡,想说爱你不容易
  陕西紫阳,历史上有“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之说。由此可以想象自然环境、生存环境的恶劣程度。而郑远元出生之地,是紫阳县一个非常偏远的山村——高桥镇铁佛村,就其自然环境而言,算是恶劣之恶劣了。1973年10月襄渝铁路通车,从此紫阳县山门洞开,融入全国发展洪流。但是,即使在高速公路贯通的今天,紫阳县仍是国家级贫困县。
  1983年农历正月初一凌晨,一个男婴出生在紫阳县高桥镇铁佛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婴儿的前面已经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但是这个“带把的”还是给父母带来了添人进口的欣喜。他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那是瓜熟蒂落的释然,那是来了个“心里想”的满足感的流露。男婴清脆的啼哭声穿越土墙房刺向漆黑的夜空,打破了山野的宁静。继而,星星点点的灯光从农舍的窗户陆陆续续透了出来。渐渐地,东方的天际露出了鱼肚白,宣告了黎明的到来。不知是哪一户急性的农家抢先“出天星”了,噼噼啪啪响了几十秒。少顷,不甘落后的其他农家也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沉睡的山野苏醒了,新春到来了。
  春天是与春耕、插秧、播种联系在一起的;春天是和草木萌生、鱼虫繁殖联系在一起的;春天的草绿花红是和冬天的万物蛰伏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没有冬天就无所谓春天。
  最先感知到春天气息的,是蛰伏在泥土里的小虫。然而它们并未醒来,只是懒懒地伸手伸脚,依然瞌睡着。苏醒过来的,是枯黄了一冬的小草和干硬的树枝。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冬天依然漫长。然而,千真万确,春天正在一步步走近,只是很难看到它加快的步子罢了。
  男婴的父亲叫郑家强,母亲叫胡光习。夫妻俩都出生于多子女家庭。郑家强兄弟姊妹7人,4男3女;胡光习兄弟姊妹6人,3男3女。“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是人们对一些农村家庭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带来不良后果的评说。郑家强夫妇大概也是由于“观念陈旧”而违反政策生育了第三个孩子。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主要意义在于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以防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环境、资源的不足的矛盾,以致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特别是1974年世界人口年以后,许多国家的政府,其中包括许多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发展中国家,都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郑家强夫妇超生也可以理解,在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农村,在“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男丁不仅是延续香火的需要,而且是顶门立户的依靠。
  郑家强上过小学三年级,是个性急、勤劳、刻苦、善于学习的人,在乡间算是一个文化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常被领导安排写大字报,做轻巧活儿,仍然记满分——10分工分。稍有闲暇,还时不时地写写画画,他二三十年前创作的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顺口溜,至今还有一些乡亲能够背出一二。开荒种地、犁田打耙……干起活儿来特别舍得下力气,农忙时节,起早睡晚,披星戴月,不在话下。长此以往,导致右胳膊呈弯曲状,伸不直了。胡光习也是一个勤劳善良之人,只是有些爱唠叨,因此经常与性急的丈夫吵架干仗。但是,夫妻俩性情都比较开朗直率,争吵过后都不装在心里,若有三病两痛,都能互相关心、互相体贴、互相照顾。
  考虑到孩子出生在“一元复始”的正月初一,“元”是头、首、始、大的意思,能识文断字的父亲便按辈分给新添的男孩起名为郑远元。它寄托了父母对新生儿的美好期望。
  期望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距离,彼时这户人家贫穷依旧,夫妻俩压根儿也没有想到,二十几年后家里会因为这个孩子的出息而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困窘面貌;更没有想到,二十几年后这个孩子成为全国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一个大老板,给家乡众多父老乡亲带来福祉!
  铁佛村原来是铁佛寺乡政府驻地,由于地处偏远、人口逐渐减少等原因,在1996年“撤区并乡”中该乡撤销并入了高桥镇。郑远元老家所在的村涧池村后来也并入了铁佛村,现为铁佛村二十组。老家所在地属于典型的偏远高寒山区,从家里到完全小学上学得走十里路,隆冬时节,清早走到学校时头发凝霜结冰。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有病得不到及时医治……郑远元亲眼见到一位在铁佛煤矿受伤的村民,因下雨公路垮塌,人工抬到高桥镇时已经没有了气息。
  8岁那年夏天,暴雨刚过,天气放晴,郑远元和哥哥一道去山上砍柴,背着一捆沉重的木柴回家,由于体力不支,跌倒在地,头部撞到了石头上,顿时鲜血如注。哥哥急忙背起他往家跑,偏偏遇到了暴涨的河水,平时没及小腿肚子的河水,此刻已涨到大腿处,湍急的水流差一点冲走小哥俩。回到家时,他已经在哥哥的背上晕了过去。母亲急忙将郑远元送到医院,医生说要是再晚来一两个钟头,孩子的命恐怕就抢救不过来了。伤情稳定后,医生叮嘱母亲要好好给儿子补补身子。可是,那时家里穷得没有任何可以滋补身体的食物。母亲含着热泪,拿出家里仅有的钱去买了两斤红糖,红糖水就成了他补养身体的“奢侈品”。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年幼的郑远元也知道这句俗话。但是,与城市比起来,与发达地区比起来,家乡确实条件太差、太落后了。家乡,想说爱你不容易!
  
   2、穷人的孩子不屈服
  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贫困和家长的严厉,迫使郑远元从稍微能干活的时候起,就和哥哥姐姐一起做砍柴、打猪草、挖洋芋,还独自收酒瓶、收废铁、运木料……生活的重压和艰辛的劳作,磨砺了他不屈服于命运、坚韧顽强的性格。
  俗话说,“一分钱逼死英雄汉”,“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郑远元在铁佛小学上学时,家里每天只给一两角钱作零用,后来提高了标准,但是最多也不超过一元钱,主要用于中午肚子饿了的时候买吃的。这点零用钱常常使他捉襟见肘,有时饥肠辘辘,想买一点吃的却没有钱往出掏。
  不能总是让父母给钱,自己也可以挣钱嘛!他发现收购酒瓶子转手卖给别人,是个容易挣钱的途径,“别人能做,我也能做,别人收购集镇的,我走村串户去收购!”他利用寒暑假收购酒瓶子,不是假期也可以顺便捎带着这事。一个酒瓶收购价一角钱,卖出去每个一角五分。最多时一天能收几十个,可赚两元钱左右。后来酒瓶子稀少了,他就收购废铁,积少成多,有人来收购,就卖出去。在穷乡僻壤,废旧物品也不多,收购过几次,资源就枯竭了。但是,那不多的钱使他感受到了劳动、创造的艰辛与快乐。得到父母表扬,他就很高兴;花自己挣来的钱,很爽。
  上六年级时,郑远元的哥哥在煤窑打工受伤,得到1.2万元赔偿款,伤治好后剩余三千来元。父亲利用这笔资金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卖部,主要经营烟酒副食。寒假里的一天,父母都上坡干农活去了,他留在家里经管小卖部。中午吃饭时,父母见抽屉里卖得了二百多元钱,很是高兴——比一般时候卖得多。可是傍晚回家看抽屉时,钱却不见了。在父母追问下,他如实相告:“今天比平时卖得多,共有三百多元,可是几个同学跑来叫我‘诈金花’,我把钱输光了。”一个小孩,一次输掉三百多元钱,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于是,父亲、母亲、哥哥唇枪舌剑,像开批斗会一样把他指责、训斥了一通。理屈的他只好任其数落,耷拉着脑袋,犹如霜打了的茄子。他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比较强;他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批斗会”又伤害了面子。此时此刻,他心里掠过了一丝憎恨,同时又暗下决心:挣钱还钱!
  敢作敢当,是好样的!但是,怎么挣钱呢?噢,上山砍树可以卖钱!
  输钱的第二天,他就顺着人们常走的一条小道上后山砍伐原木。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了目的地。好心的村民卢其朗帮他砍倒了一根碗口粗的原木。郑远元在树木的大头上钉上抓钉,绑上用蛇皮袋子编织成的绳子,套在肩膀上朝山下拖。拖到中途,卢其朗回家了,而此时已到平地处,由于冰雪融化,道路泥泞,他连吃奶的劲儿也使了出来却仍然拉不动。茫茫大山中,就他一个人,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又累又饿,无助无奈。一股从未有过的孤独感、悲伤感、绝望感袭上心头,他一屁股坐在石头上嚎啕大哭起来。
  正在此时,父亲来了!父亲中午回家吃饭时发现儿子不在家,估计儿子是沿着这条路上了林山,有些担心,就带上干粮找到了这里。郑远元想止住哭声,却越哭越伤心。父亲用那树皮般粗糙的手掌擦了擦他脸上的汗水,心疼地说:“你这个娃儿啊……你这么个小苗苗,咋做得了这个活儿啊!饿了吧,我带了两个浆巴馍,先吃一个!”父亲一边嗔怪,一边从布袋里取出一个浆巴馍喂到他嘴里。真是雪中送炭啊!他破涕为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罢,父亲把拖绳套在自己的肩膀上,慢慢地拖走了原木。他在后边跟着,发现父亲的脊背弯得像一张弓。
  原木是父亲卖的,郑远元如今已经记不得卖得了多少钱。回忆这件往事,说到这里时,郑远元说:“大概十几元吧,我记不清了,但是,那个场景我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啊!”
  郑远元由此体会到作父母的也不容易,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是装在心里的,在关键时候,它就会自然地表现出来,自己长大后一定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的,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为人子女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没有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路边树林里不时可以见到新生的蘑菇。他索性捡了一朵,把玩着,似有所悟:噢,蘑菇——从枯枝败叶中,撑起了信念的小伞……
  挖洋芋也是郑远元记忆犹新的一件事。那是上初中一年级的暑假,乡亲们来给自己家里换农活,来了几个人帮忙采收洋芋,谁先挖满一背篓谁先回去休息。郑远元第一次参加换农活劳动,感到很新鲜,加之没有经验,开始的时候用力过猛,虽然比别人快,但是后来就有些体力不支了,随即越来越跟不上别人。到最后,别人都把背篓装满离开地头了,他才挖到半背篓洋芋,而且手软脚软,脚底起了血泡,脱了皮的背部被汗水刺激得犹如针扎一般地疼痛,背上背篓,那简直疼得要命!
  本来想当英雄,现在却成了“狗熊”!他又一次感到无助和无奈、悲伤和绝望,又呜呜地哭了起来。哭泣不能解决问题,劳动成果还得自己背回去才行。他把手掌垫在脊背上,背着半背篓洋芋,颤颤悠悠又艰难地挪着步子,最后一个回到家里。
  这次的“挖洋芋竞赛”,扎扎实实地给他上了一课。他懂得了:仅凭有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是不行的,还得有实力;英雄不是逞一时之强,而是要看谁笑到最后;要笑到最后,就要有耐力、有韧性。
  其实,在此之前,郑远元就有过类似的教训。记得是上三年级的时候,一位堂兄与他在坡上打赌喝水,堂兄说自己能喝一瓷盆,他说自己能喝两瓷盆。二人就用葫芦叶卷成盛水器舀泉水喝,比谁喝得多,他老老实实地地喝,把肚子涨得像个大葫芦,路也不敢走,而堂兄使了“拐”,看着喝得一样多,实际喝得少一些,因而显得肚量更大,最后取得了胜利,而他却以失败告终。
  郑远元的这种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还表现在另一次调皮上。上五年级时,一次在放学路上与同学打架,对方比他年龄大、力气大,他没有打赢,受了委屈。但是他不敢回去告诉父母,因为平时都是这样,“惹了祸”,不管你有理没理,父母也不撑腰,总是先批评他。这一次,他耍横了,睡在路上不走——这样父母就会来找他的。他硬是在那儿睡了不少于两个小时,母亲见他没有按时回家,就顺着道路找到了儿子。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问明了原因,也没有过多地责备,说:“没有伤着哪儿就好。也许你占道理。”母亲拍掉了他身上的尘土,教育他说,“男娃子是应该勇敢,但是也不能任性,更不能欺负别人。要小心一点,不要惹祸,打不赢的就不要打……”面对这个倔强、淘气而又聪明伶俐的孩子,作为一个不识字的母亲大概也只能这样安慰和教育了。
  而郑远元由此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你除了让自己变强以外,其余什么都没有用!是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自然法则,谁也违抗不了。在自然界,只有自己比同类更优、更强、更大,才能生存,才能胜出!
  
   3、14岁独自出省闯荡
  郑远元7岁入学。开始在本村的初小——涧池小学上学,升入五年级之后,就只能到离家最近的完全小学——铁佛小学去读书。铁佛小学虽然离家有十里左右路程,但是他从不因贪睡、懒惰而迟到早退,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他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但是缺乏踏踏实实作功课的耐心,爱贪玩,因此在铁佛小学,他起初的成绩并不出众,直到一次数学考试得了个全班四十多名同学的第二名,老师才发现他是个好苗子,数学老师张晓琴欣喜地说:“你是蓑衣里的虱子——看不出来!”一天下午从铁佛小学放学后,他跟一个同学打了一架,见拉煤的汽车启动了,他急忙爬上车屁股,想搭乘便车,那样可以少走一段回家的路。岂料尚未翻入车厢,车就开动了,他此刻忽然想到:如果这样走了,岂不是让那个同学觉得我怕他了,逃跑了?为了表明自己不怕那位同学,他毅然跳下车来。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汽车行驶的惯性作用,他扑通一声扑在地上,胳膊和膝盖严重受伤,脸肿得像熊猫。一个跟上来的同学将他背回了家,但是医治一个星期后他还不能独立行走。期末考试临近了,老师对郑远元作了安排:如果他不能走到学校,就让同学在考试前一天抬他到学校住着。因为考试成绩要评比,成绩考得好,老师有嘉奖,他这个尖子生如果缺考,班上的成绩就会吃亏。
  13岁时郑远元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桥中学。
  初中一年级很快就过去了。准备上初中二年级时,郑远元却冒出一个念头:不上学了!
  这个念头其实孕育已久。他出生于中国刚刚从“极左”思潮突围出来的年代,是正在努力摆脱贫困的时代,是光明和希望日益降临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和社会生产力都得到了极大解放,村里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自由支配的土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吃饭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活力,以及给农村带来的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不久就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表现出了它的有限性。同时,不断加码的沉重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负担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数据表明,1987年紫阳县开征农业特产税时,全县任务总额仅为8.7万元,到2002年就飙升至919万元,14年增长了105倍!而同期,紫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才7倍!
  进城务工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青壮年变得像候鸟一样,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几天呆在村里。春节过完,他们就集体迁徙,背着鼓鼓囊囊的行李,奔向珠三角、长三角和一些矿区。很多在外面辛辛苦苦打工挣了一点钱的,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葺或新建房屋。这是唯一能体现他们尊严的方式。空洞无物的新房,积木一样毫无特色的构造,并不妨碍其成为人们口头艳羡的对象。“空村”像全球化的浪潮一样,席卷了整个中国农村,穷乡僻壤更是无力抗拒。
  村上没有工业,也没有商业,仅仅依靠几亩薄地种庄稼糊口、几只母鸡下蛋卖钱的农家,日子之艰难不言而喻。
  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劳作,家徒四壁捉襟见肘的境况,父老乡亲焦虑无助的眼神等等,在郑远元的脑海里浮现、叠加、变幻,困惑、迷茫、烦恼、痛苦交织着,缠绕着,挥之不去。
  “穷则思变。”“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恶劣的环境和困苦的生活,让年幼的郑远元过早地思考自己的前途、家庭的出路。
  新学年开始了,父母为升入初二的郑远元凑了100元报名费,催他早一点到学校报名,而此时他已经不想上学了。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开学那天他硬着头皮向学校走去。走到“丫”字路口,摸了摸借来的报名费,他犹豫了。“我要外出挣钱,靠自己的双手,让父母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心一横,央求同路的伙伴回家给父母作解释,自己毅然走上了外出打工的路。
  当一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的时候,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了。
  那是1997年2月,郑远元才14岁。本来正是在学校学知识的时候,他却选择辍学了;这个年龄的城里孩子大多还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他却独立生活并担当起改变家庭命运的重担了;那时的一百元钱对富家孩子来说不够一个星期的伙食费,他却凭借这一点钱千里迢迢闯荡世界了。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勇气可嘉!
  郑远元乘汽车来到权河火车站,然后坐上了襄渝铁路的慢车,来到四川达县。沿途的风景就像一幕幕电影,带给从未出过远门的少年一路新奇。这是他这个14岁的山里娃第一次走出县境,第一次走出省界。车上的乘客、车外的景物,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但是他没有心思观赏风景,而是想着还要要多长时间才能抵达目的地,才能见到自己想投靠的姨爹。
  在达县火车站下车后,一个陌生的世界展现在眼前。人流熙熙攘攘,却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广告花花绿绿,却没有一条是关于姨爹的信息;楼房高高低低,却没有一间房屋属于自己的小屋。
  郑远元本想来这里投靠行医的姨爹,但是姨爹因外出行医而没有找到。他只是听说姨爹在这里行医,就贸然跑来了。那时没有手机可用,在完全陌生的地方用固定电话寻找一个游医谈何容易!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晚上住宿在一家小旅社,郑远元感到格外孤单和无助。百无聊赖之时,他忽然觉得自己像是到西天取经,不禁哼起歌儿来:“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他喜欢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片尾曲。是的,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既然选择了独自外出闯荡,就必须面对陌生而充满无穷变数的世界。正如汪国真在一首诗里所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4、学杂技,比赛得大奖却不能深造
  杂技,无论儿时在乡间院坝、学校操场,还是如今在豪华舞台、电视荧屏,都是我非常爱看并为之感到十分惊奇、神秘和敬佩的艺术形式。但是没有想到,我的这位作品中的主人公曾经也学过杂技、玩过杂技,直到我深入采访郑远元才知道,他在少年时也曾以表演杂技谋生,并且在杂技大赛中获得了大奖。
  好奇心强的郑远元喜欢杂技。他从电影、电视里看到别人表演那些惊险、奇特、神秘的杂技艺术时,就想学习和实践,只是因为在家里没有人教他,没有学习的条件。
  学杂技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是由于生活所迫。
  他所投奔的姨爹龙权是个怪才。龙权只有小学毕业学历,却能在长辈的教育和影响下,通过自学古汉语读懂中医典籍,并且能用中医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是有名的江湖郎中;还会玩杂技、玩魔术,通晓阴阳八卦。那时,姨爹的营生主要是摆地摊治病,也不时有人请他外出治病、表演杂技和魔术以及算命。祖父传下来一个治疗脚病的秘方,父亲没有多大的兴趣去应用和实践,姨爹却得知了精髓。郑远元此前对中医知识也几乎是一片空白,看着那几张泛黄的纸片和繁体字、怪名词,一头雾水。说不定姨爹从祖父那儿获得了什么“真经”!他想跟着姨爹学习中医,给人治病。
  大概是因为水土不服,郑远元来到达县不几天就患病了,呕吐,头晕,双眼看着的房子也在旋转。姨爹给他配了几副中药,服了一天就明显见效,很快就痊愈了。
  姨爹的医术让郑远元很是佩服。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姨爹给别人治病受到尊敬的情形,使郑远元学医的意志更坚定了。他决心跟随姨爹学中医。姨爹答应他先跟随一段时间再说。
  他就跟随姨爹摆地摊修脚。干这一行光嘴上说不行,有时还得配合演示、杂技表演。郑远元还小,身子骨软,正是学杂技的时候,可以用杂技表演吸引顾客。所以,姨爹叫他先学杂技,摆地摊时跟着帮忙,每月发给一百元工资。
  学杂技很苦,但是从大山里艰苦环境中走出来的郑远元不怕苦,他是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已经产生了“抗苦性”。他住在姨爹家里,天天在阳台或附近的广场上练功。练功的时间主要在一早一晚,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约练一个半小时,晚上再练约一个半小时,然后收拾睡觉。冬天穿着短裤练功也不觉得冷,还冒出一身汗。某种功夫练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在地摊上试一试身手。
  无论训练或者表演,都是一个“苦”字,可是,不吃苦中苦,哪能人上人!
  姨爹见他诚实、有悟性、肯下功夫,就把自己掌握的一套治疗脚病的秘籍和实践经验传授给他。两年多时间里,他刻苦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祖传秘方,很快掌握了修脚治病的基本技术,而且学会了少年气功。他能玩吞蛇、吞针、吞宝剑、吞铁蛋、吞钢珠(从眼里出)、吃铁丝、吃玻璃渣、身滚玻璃渣、头顶开砖、头顶碎瓶、肉体吊砖、脚踩鸡蛋、脚踩灯泡等等,还学会了纸变钱、扑克魔术等玩意儿。
  杂技学成之后,郑远元就去街头卖艺,跟随姨爹到处进行专门表演。一样样“绝活”亮相之后,往往会博得称赞和掌声,随之,几角、几元的纸币或硬币就落入了装钱的盘子。钱由观众随便给,有时一场挣几百元,最差也能挣上百元,这在那时就算是不错的收入了。但是,挣多挣少都是由姨爹收取和管理使用,郑远元每月只有一百元收入。
  一个让郑远元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2000年夏,达州市文化局等单位联合举行杂技竞标大赛,愿意参加者,无论男女老少均可报名。郑远元报名参加了,并且经过评委评分荣获第二名!这是郑远元学习杂技以来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上亮相,居然一炮打响,获得奖金1万元。组织者当场宣布:竞赛前三名获得者可以直接去四川省文化艺术杂技团深造,学习期满后在团里就业。
  但是,去那里深造得交学费,一年几千元,三年得交两万多元,而且生活费需要自理。他与姨爹商量,姨爹帮他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模棱两可,由他自己决定。郑远元陷入了两难境地:去,虽然可以在大单位接受正规学习,深造杂技专业,而且能正式就业,但是一大笔费用由谁出呢?不去,不仅不花钱,而且可以挣钱,但是丧失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不是谁想要就能得到的。去,必须得到姨爹的支持,帮助解决学费问题;不去,就还是过着这种看不到前途的日子,每月领取一百元工资……去还是不去,这个选择让郑远元确实纠结了一阵子,作难了一阵子。
  人的一生要面对许多选择,面对许多十字路口,应该选择左边还是右边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向左走时,不要贪恋右边的风景;而向右走时,不要去怀念左边的精彩。他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因为他知道,家里就是那么个经济条件,是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钱来供他上学深造的,根本没有必要与他们商量,以免让父母跟着自己作难。
  没有得到姨爹的支持,他最终决定不去深造。按说可以从左右为难中解脱出来了,他却怎么也摆脱不了那个思虑和纠结。不怨别人,只怨自己无能,只怨家里太穷!对一个积极上进的青年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那一段往事回忆到这里,郑远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次打击,使我感到特别失落、失望。从那时起,我再也不到街头去表演杂技了。练功、表演的时候,别人给我拍的不少照片,也不知丢到哪里去了,现在连获奖证书也找不到了。”
  他似乎有些遗憾,我也为此感到十分可惜。照片、证书是他那一段学徒生涯的生动记录啊,如果现在看看那些东西,多有意思!却也难怪,在那么长久的岁月里,寄人篱下,颠沛流离,东奔西走,说不定在哪儿不小心就丢失了。何况,那件事伤了他的心。人生,没有回忆如同没有活过,而没有忘却又一定活得太累。现在的一些高中生,高考结束,就把那些课本、复习资料、作业本付之一炬,那是对烦透了的高中生活特别是高考复习的一种告别,那或许也是对高考制度不满的一种发泄,或者是要与那种该死的日子决绝而别的宣誓!
  我忽然蹦出怀疑来:他是不是真有那些功夫?“这些功夫你现在恐怕早就忘了吧?”面对我的疑问,他说:“技能不同于知识,学会以后是不容易忘记的。我现在就能给你表演吃玻璃渣——屋里有废旧灯泡吧?我的胸部现在还留着肉体吊砖的痕迹!”说着说着,他就解开了衣服纽扣。
  噢,那丰满的胸肌上,还真有穿过针的疤痕呢!“吃玻璃渣就算了吧,我怕伤着你!有点害怕!”
  但是,郑远元却主动给我表演了吞钢珠。他让我将一粒直径约0.6厘米的钢珠丢进他的嘴里,他经过运气发力,随手拿起一支签字笔作辅助,大约40秒,那一粒钢珠就从眼眶里滚了出来,落入我的手掌!
  真是太神奇了!
  我信服了!
  话题扯远了,还是让我们的视线和思绪回到十几年前郑远元刻苦学杂技、在街头或广场表演杂技的岁月吧。那是他心性得到磨砺、意志得到锤炼的重要时期,与他以后成就大事具有直接关系。不经过风吹日晒,哪有成熟的果子?
  得了大奖却不能抓住机会去深造,使他对金钱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体会:要改变命运,就必须多挣钱!
  
  5、学厨师,“山路十八弯”
  郑远元决定改行学厨师。他从电视上看到过《十大名厨竞赛》之类的节目,得知有的名厨年薪几十万元。这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当名厨的念头潜滋暗长,在深造杂技不成的关节点上,这种潜意识被激活了,占据了他的整个大脑。
  但是,到哪儿去学厨师呢?到烹饪培训学校去学,要交学费,而自己没有钱;到高档酒店去跟师学艺,没有熟人介绍,进不去;那就只能先去中低档餐馆打工。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餐馆招工的广告,先找一处干着再说。
  2000年9月,一个朋友介绍他去四川达县一家中餐馆打工。这家新开的中餐馆叫柳源鱼庄。安排给他的工种是洗碗、洗菜。约定头两个月管吃管住,没有工资。虽然餐馆用的是老板自家的房屋,老板自己主厨,不交房租,开支小,但是,生意比较冷清。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开始三天只卖了两桌。经济效益不佳,但郑远元还是认真地学习和工作,有时老板太忙或有事耽搁,就让他学习做鱼、炒菜。这正好合了他的心愿,他心里想的就是先争取机会学习掌勺,然后慢慢地扩展、提高,当上厨师长,拿到高薪。而烹调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光看不动手是学不会厨艺的。就像学习游泳,光在岸上看别人的招式,而不去水里扑腾,那是不可能成为游泳健将的。因此,郑远元很乐意多做事、多卖力。老板见他踏实肯干,也讨人喜欢,主动“违约”,在第二个月给他发了200元工资。
  郑远元的幺姨父原来当过厨师,这天来看望他,询问了这个餐馆的情况以后,直言不讳地对他说:“在这里学厨师,别浪费了你的青春!”这话对他的触动很大,他打算跳槽。
  发现“柳源鱼庄”斜对面的“天一茶楼”门口张贴有招工广告,第三个月的一天,郑远元来到这里向老板表明自己想来打工。老板以为他是城市人不能吃苦,又担心“把邻居的人挖走了”影响关系,不愿接收。经“柳源鱼庄”老板出面介绍和说情,他被收下了。双方议定:试用期为两个月,每月工资400元,然后再根据情况商定是否留用和增加工资。
  郑远元认为,学厨师,关键是要与厨师长搞好关系。厨师长是外聘人员,后勤管理员是老板的侄女。郑远元来的第三天就发生了一件让他左右为难的事情。
  这天晚上,厨师长一个朋友登门造访。厨师长叫郑远元弄两个下酒的好菜,而此时已过十点钟。弄吧,要损害老板的利益,因为下酒的荤菜都很贵;不弄吧,要得罪厨师长,因为厨师长已经明确作了吩咐。犹豫再三,他决定听从厨师长的指示。谁知正在弄凉菜时,被路过的老板看到了。此时,顾客都走完了,做菜肯定不是给顾客吃,而是自己消费。老板什么也没有说,但对郑远元产生了误会,以为是他在偷吃东西。
  一个星期后的一天晚上下班时,郑远元发现自己被反锁在厨房里了。他揣摩,很可能是老板侄女也得知了“小郑偷吃东西”,为了表示对老板的忠心而对他采取了防范措施。被人当成了贼,丧失了信任,部分人身自由也失去了,一种人格被侮辱的感觉冒了出来;而且他还感到恐惧,如果煤气罐爆炸,发生了火灾,往哪儿跑?只能烧死在里边!他想给老板解释一下,说明自己的清白,但是不能解释——那样就出卖了厨师长,县官不如现管,厨师长是不能得罪的;他也不敢去问老板的侄女,更不敢提出要一把钥匙,那样很可能是自取其辱。
  他被反锁的第一晚上还不觉得,因为疲劳,又是十一点多钟才发现门已反锁,就睡去了。可是第二天依然如故,自己手头上没有钥匙,门被反锁之后连大小便都不能出去,这可是个大问题了!好郁闷啊!怎么办?他只好在被反锁之前就解好大手,晚上解小手就在室内解决。
  此时,郑远元想到了放弃这份工作。但是转念一想,又不能放弃,一则因为没有找到下一个目标,二则即使要“拜拜”也要等到洗清身子才行,总不能留下一个贼名吧。只要自己留下来,就还有机会重新获得信任。
  于是,从被反锁的第三天晚上开始,他变压力为动力,变苦熬寂寞为主动找事做。他对厨师长说:“厨师长,下班以后,什么活儿你都不要管了,打扫卫生等等都包给我了。”磨刀、打扫卫生、洗衣服、读书……他忙碌,但充实。关于洗衣服,开始除了自己的以外只给厨师长洗,后来发展到让与自己关系好的其他同事也把衣物交来由他洗。大家当然满心欢喜,哪儿去找这样的美事啊!小郑真是一个勤快人、热心人!
  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
  老板和老板娘几乎每天晚上在茶楼里打牌,回家都从厨房窗前经过,见郑远元天天晚上如此劳作,被感动了。多自觉、多勤快、多负责的员工啊,即使有一点小毛病也可以原谅嘛!
  郑远元重新获得了老板夫妇的信任,厨师长更是觉得郑远元是他遇到的最好的员工。原先讲定的工资是试用期每月四百元,可是一个月满期后老板给他发了600元。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郑远元正与厨师长处在“蜜月期”时,老板那位侄女的厨师丈夫从南方回来了,老板让他代替了厨师长。新厨师长脾气暴躁,比较自负,与郑远元没有感情基础。一次郑远元切菜时不小心把左手食指切伤了,流血不止,他不得不出去包扎了一下。返回后,新厨师长不但不问治伤情况,还严厉斥责:“是你指头重要,还是菜重要?上万块钱的菜你赔得起吗!”手指还在流血,郑远元还得继续洗菜、切菜。即使不怕疼、不怕感染,血水也会污染食品呀!实在没有办法了,他就用透明胶布把伤口缠死密封起来,继续干活。
  给这样的厨师长当小工,连基本的人格尊严和健康权也没有!这是什么日子啊?但是,你得有事干,你就是这个角色,你必须忍着!郑远元就这样忍气吞声,小心谨慎地干了一天又一天。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老板来了重要客人,要烧鱼,由于厨师长太忙而顾不上。郑远元此前在“柳源鱼庄”就学会了做鱼,而在这里一直做着小工,根本没有机会一试身手,就自告奋勇,说自己会烧鱼。鲢鱼做出来了,味道鲜美,得到老板和顾客的认可,老板并且叫他再做两份,要给另外两桌朋友吃。从此,郑远元的烹饪技术得到老板认可,经常给机会叫他炒菜。
  2001年春节到了。“天一茶楼”安排值班人员时,把郑远元留了下来。除夕之夜,看到斜对面“柳源鱼庄”老板和家人围坐一起喜气洋洋地吃团年饭,而自己仍在厨房里给老板一家人做团年饭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就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区别:一方是有产者,一方是无产者;一方靠资本赚钱,一方靠卖劳力挣钱;一方是享乐,一方是供人享乐。孤独、失落、惆怅……难以言说的感觉一窝蜂地向他袭来,这是郑远元第一次在他乡过春节,真不是个滋味!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他想起了过去一年的曲折与艰难、痛苦与泪水、成功与喜悦,也在想新的一年里将怎样努力与奋斗。想的价值在于转个身,看看自己还相信什么,还感动什么,还盼望什么,然后把那些东南西北、来去无根的思绪慢慢聚拢起来,加以梳理。站在岁尾的终点及岁首的起点上,我们不妨认真地想一想,即使有时候走错了路,停下来也是一种进步。如果能够及时校正方向,不断前进,这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想,是对人生困难和欢乐的纪念。时间浑然不觉地铺成历史,有相聚也有别离,有坚持也有气馁,有欢歌也有悲痛,有经验也有教训,有反省也有坚强……种种得意与失意,在我们心里萦绕过,那是一种别样的纪念。想的过程,如同新生。在新的一年里,是在十字路口徘徊踟蹰,还是勇往直前?是甘于平庸,还是在竞争中奋进,不遗余力地为理想拼搏?
  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的感受,大约过了两分来钟就飘走了。他还是认真地给老板做团年饭。谁叫你是一个穷打工仔呢?给别人打工,端别人的饭碗,你就必须这样做!
  机会又来了!当年4月的一天,新厨师长病了,无法上班,请假三天。郑远元就成了代厨师长。部分菜品直接由郑远元自主,部分菜品由老板指导他作。在这几天,他做红了3个菜:鸡汤水煮萝卜丝、胡萝卜炒肉、炝炒萝卜樱。这3个新菜品端出来,都是一片叫好声,几乎每桌顾客都要点这些菜。
  新厨师长恢复上班后,所有菜品都复归厨师长主厨了,但是回头客反映,老板也觉得,新菜品的味道大不如前。老板下厨房询问是什么原因,见新厨师长正在炒这个菜,就明白了,当即就说“这个菜由小郑负责”。从此,郑远元就有更多机会掌勺了,就能做技术含量高一些的活儿了。
  但是,老板的信任和器重影响了郑远元与新厨师长夫妇的关系。这年9月,在新开业的“鸿升鸡鱼庄”上班的一位表弟说忙不过来请郑远元帮忙,他答应后向老板请了三天假。他去后被“鸿升鸡鱼庄”的老板看上了,想辞退厨师长而把郑远元留下来,表示月薪可以给1500元。郑远元考虑到“天一茶楼”生意红火,当员工有面子,老板对他好,与员工的关系也很融洽,就拒绝了这个好意,假期一满便回来正常上班。意想不到的问题却出现了——处在晕晕乎乎的酒醉状态中的老板突然对郑远元说:“听说你要跳槽了哇?你要跳槽,行,我明天就给你结清工资,你去另谋高就!”郑远元感到很突然、很意外。一定是老板的侄女向老板告了黑状,说郑远元准备跳槽。他很郁闷:那边开出每月1500元工资,我不答应,坚守在每月只给800元薪水的地方,却被人冤枉、诋毁、排挤!真是人心难测呀!好在“鸿升鸡鱼庄”老板给他留了一个尾巴——在他婉言谢绝后说:“请你考虑三天以后再回话。”不然,明天离开了这里又到哪里去呀!
  正当他因为受了委屈,第二天准备离开干了9个月的“天一茶楼”时,老板娘来向他解释了,说昨天晚上老板说的是酒话,说:“酒话是不能算数的,我们不愿意你走。”但是,郑远元觉得这里人际关系复杂,去意已决。
  郑远元在“鸿升鸡鱼庄”当上了厨师长。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烹饪知识不足,经验也缺乏,他在这里又遇到了一些难题。譬如,菜单上有些菜品及其做法他没有见过,根本不会做。俗话说,“活人不会让尿憋死”,遇到不会做的,郑远元就让手下的员工掌勺,自己给员工当下手。他知道,有的菜自己不会做而员工会做,于是就让员工“试一试”,自己借配菜、切菜之机偷偷地看、偷偷地学。员工欢喜,他自己也慢慢地学会了一些新菜品的烹饪。
  干了几个月之后,老板见他认真、负责、肯干,主动将月薪由1500元提高到2000元。这在当时同行业中已经是较高的薪水了。
  由于房租大幅度上涨、市场竞争激烈等缘故,“鸿升鸡鱼庄”难以为继,2002年底转让了出去。
  郑远元的厨师长生涯也自然到此为止了。
  他仿佛一下子从初秋进入了严冬,跌入了冰窟。
  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溜达,不知不觉走到了公园门口。进去看看,在这里生活了这么久,平时都是紧紧张张地上班,还没有时间进去呢!游人稀少。他独自坐在一个长条木墩上,呆若木鸡,对北风吹来的寒冷气息似乎浑然不觉。他在怀想三月的桃花、七月的栀子、十月的丹桂?不是!此时此刻哪有这个雅兴!他在体悟:风儿开始凛冽,大气渐渐寒凝,落叶埋进泥土,种子寻找归宿,默默孕育新的生命。冬季也像春、夏、秋季一样,都是孕育、生长、创造和收获的季节,只是在这样一个季节里,郑远元心中的积雪越来越厚……
  遗憾啊!自己的命运怎么这么不好呢?
  虽然郑远元无奈地失业了,但是镇定下来转念一想,又对自己在这里打工的日子感到满足和欣慰。自己没有上过烹饪学校,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只是依靠在餐馆、茶楼打工的学习和实践,就能得到老板的信任,被聘为厨师长,挣了那么高的薪水;虽然一直小心谨慎,但是舒心多于烦心、愉快多于痛苦。
  曲曲折折,坎坎坷坷,起起伏伏,郑远元的学厨师经历,可以用“山路十八弯”来形容、来概括。
  但是他心里明白:脚下的路无论怎样坎坷,心中的目标却不可失掉;失去了目标,就失去了摆脱困境的希望!
  
  6、在南方打工,那飘摇不定的日子
  郑远元想,再在达县某一家餐馆、酒店或茶楼找一份月薪2000元的活儿干,恐怕不容易了。要得到一个老板的信任和赏识,既需要本事,也需要机缘。现在,自己的本事不硬,机缘更是飘若浮云。找一处理想之地挣高工资,没人愿给;到餐馆里去拿低工资,觉得没有面子。那么,又干什么呢?到哪里去呢?一时间,郑远元犹如一只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失去了方向,任凭起起伏伏的海水将他荡来荡去,漫无目标地游弋着。那种无事可做的状态,最让人感到难熬,他不敢去想那些风吹雨打,颠沛流离,一旦想起,就会有一种好像随时都要消失似的莫名恐惧和紧张。
  从“鸿升鸡鱼庄”消失后,一些熟人问他做啥去了,他扯谎说:老板派我到成都进修去了。其实,他又处在十字路口的两难选择中了。人生没有永恒的驿站,只能走走停停,每走一步,都是一种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是犹豫不决,还是义无返顾?是因循别人的脚印,还是自己艰难跋涉?何去何从,都必须自己做主。只是你得明白,在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之前,必须具备向前走的魄力和实力。
  正在此时,他原来帮助过的餐馆那位表弟约他一起到广东汕头,投靠在那里打工的亲戚,请亲戚帮助找活儿干。
  他决心到外地去闯出一片新天地。
  郑远元事前听说他老表在汕头一家电子厂,月薪三四千元,去了以后却没有联系上。于是,就投靠了他的另一个老表。这个老表在汕头一家玩具厂工作,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将他们及时地介绍到自己所在的厂里上班,具体岗位在喷漆部,给玩具喷漆,喷出各种图案和色彩。试用期内,每月底薪600元。
  厂里实行计件工资制。因为是生手,加之心理一时没有调适好,郑远元笨拙、低效地开始了工厂普工的劳动。他感到焦急而无奈。
  表弟因为受了一个委屈,干了十几天就炒了老板鱿鱼,回到了四川达县老家。同车间唯一一个可以信赖的熟人和同伴与他告别了,他感到孤单和无助。在四川,一月2000元;在这里,一月600元。悬殊很大的薪水本来就让他感到很失落,内心很是不平,表弟这一走,他又平添了几分空落感。
  农民工的生活对于公众来说,如今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国内近些年来涌现了许多写农民工的作品。那些作品中,有的认为“农民工出路最终要靠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有的得出“农民工们还是很乐观向上”的结论,也有人认为“无解”。其实,郑远元及其类似的工友们就处于一种“无解”的生存状态。像他这样的农民工,一路走来,所有的脚步几乎全是沉重的记忆。
  紧张劳作可以让人无暇思考,也无暇顾及休息环境的好坏,工友们就像机器一样运转着、忙碌着。歇工的时候是他“活着”的时候,这时他觉得自己才像人,而不是没有思维的机器。可是有谁知道,歇工的时候更是他焦虑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盘算起出勤的工日,盘算起未必能领到的微乎其微的工资,盘算起想建的新房、要给父母买的新衣、日常的开销……
  睡着上下铺的工友们各自有自己的理想,大多数人的理想是相同的,都希望多挣些钱,盖房子,使自己的生活好一些;还有的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免得以后跟自己一样打工下苦力。郑远元想到厂长年薪几十万元,就觉得有了奋斗目标。“厂长也属于打工者呀,也是从基层干起来的呀,他能行,我为什么不行?今天收入低,并不代表明天收入低!”挣大钱改变家庭命运的梦想一直在心里隐藏着、躁动着。
  是的,有梦想才能有向往,有向往才能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有奋斗,有奋斗才能有成功。一个人有钱没钱不一定,但如果这个人没有了梦想,就穷定了。人不怕走在黑暗里,就怕自己心中没有阳光。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仅有一股冲刺的猛劲,是跑不完万米远程的;等待收获的人,只能得到凋零的枯枝败叶。郑远元,朝着厂长宝座努力吧!
  坚持上班到第21天时,因为喷漆部员工嫌工资低,集体罢工了,要求涨工资。厂方和雇佣方僵持了两天后,最终由一名副厂长出面作了调解。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绝大多数工友选择了让步:“认命吧,差不多就行了,谁让咱们没有本事只能出苦力呢?”
  罢工以失败而告终。第二天早晨,哨声一响,所有人又全部灰头土脸地走进车间。
  一个星期后,又有人罢工,郑远元又参加了。这一次,厂长发火了,傲慢地说:“三条腿的蛤蟆不好寻,两条腿的人还不好找吗?第二次参加罢工的人,必须每人写一份保证书,每人罚款50元,否则,立即辞退!”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郑远元选择了离开。其实,在外资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的工厂里,没有技术专长的普通打工者,大多就是这种命运。找活儿干的人多的是呢,你不干,还有人干!
  郑远元又想进入餐饮行业。但是,由于厂区与集镇的距离较远,附近都是小餐馆,月薪才五六百元;特色店标出的工资标准高一些,自己又不会那方面的技术。生活的滋味太苦涩了!唉……唉唉……
  他不得不放弃重操餐饮的念头,又选择了第二家工厂——生产出口产品的一家工艺品厂。
  在这里,郑远元又听说厂长是从普通员工干起来的,现在年薪十几万元,于是又把奋斗的目标定在了厂长位子上。他心里暗藏了一个“厂长梦”,企图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若干年后登上厂长的宝座。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就是一种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积极心态。梦想是航灯,指引船舶航行的方向;梦想是曙光,照亮夜行者的路;梦想是沙漠中的一眼甘泉,让干渴的行者看到生的希望。不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想当厂长有什么不好!同时我们应该懂得:梦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需要我们去播种的种子;梦想不是绘就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我们去描画;梦想不是葱笼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我们去开垦。
  但是,那个工种他不适应,技能提高缓慢,迟迟不能达到熟练工那种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而且,尽心尽力地干了一个月他才与小组长搞好关系,小组长与厂长隔着多少层级呀!依据这个进步速度,何时才能奔上厂长的位置啊!希望太渺茫了!
  拼命地工作,换来的不一定是别人的尊重,更不一定能换回与汗水等值的工资。第一个月工资议定是500元,到月末一账算下来,吃饭欠下400多元,扣除之后只领到了几十元钱。
  工友们担心拖到年底工资给定低了,就去询问公司的负责人,在负责人不明确答复的情况下,工友们又无奈地选择了罢工。而恰在此时,郑远元觉得在这里打工没有前途,已向厂里提出辞职请求。他又参加了一次罢工。虽然不在这里干了,但是可以发泄一下不满和郁闷的情绪。
  郑远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与工作了一个月的企业告别了。反正也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我拴不住你,你也套不住我。
  梦想,令人心驰神往;梦想,简直遥不可及!
  他那飞翔的翅膀脱落了几根羽毛,他那高涨的热情又跌入了冰川深谷。
  业余生活十分贫乏的工友,领到了工资就以博彩打发时光,见郑远元情绪低落,就建议他也玩几把。郑远元没有钱,也没有心思“娱乐”,但是他心里很迷乱,就半推半就上了“娱乐场”。仿佛有神仙相助,平时很少玩这“游戏”的郑远元手气特别好,一场下来,赢了一千多元,接着打了两天,一共赢了五千多元!嘿嘿!
  意外的收获,给了失意的郑远元一丝心灵慰藉。但是,谋求职业的烦恼很快又袭上心头。
  郑远元想再次进入餐饮业,自己当老板开餐馆,资金缺乏问题却困住了他的手脚。姐姐在外地打工,听说收入还不错,但是他打去电话借钱,回答是没有;给哥哥打电话借钱,也说没有;向堂兄求助,答复是:“如果你实在要借,我给你借一千块钱。”一千元够做啥呀!他相信,自己与这些亲人的关系都不错,不是不信任自己,而是手头上都紧巴,除了糊口度日,没有多余的闲钱借给别人。譬如姐姐吧,据她此前说,与丈夫打工的工资加起来每月有四千元左右,但是一吃一喝加上一家人日常必需的用度、回家开销的路费,就所剩无几了。向朋友借钱吧,自己结交的能够互相信任的朋友,都不是有钱人,想来想去也没有找到能够开口借钱的朋友。
  难啊!
  没有起码的初中文凭,也没有令人信服的从业资质,人海茫茫却举目无亲,一身力气却很不值钱。何去何从呢?
  还是得行动。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左右为难之时,郑远元又想到了老本行——摆地摊修脚。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