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情漫山河>第五章 收养孤儿

第五章 收养孤儿

作品名称:情漫山河      作者:雪后彩虹      发布时间:2015-03-27 11:59:43      字数:3210

  一
  王巧兰跟上宣传队出来后,仍旧是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出来没几天,就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宣传队来到一个村子里,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巧兰就出去到处动员群众为宣传队送饺子。
  按榆社的风俗习惯,在春节的这一天要吃饺子。特别是有客人或亲人来到。巧兰把八路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年纪虽小,却要热情招待自己的亲人。但是在战火连天的岁月,再加上本就受剥削压迫的人们哪能吃上饺子,就是白面也是稀罕的东西。
  群众有的认识到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宣传队里的年轻娃娃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跟着部队来到榆社这个偏僻的小山沟,大过年没吃没穿,实在是可怜;有的群众认为他们还没吃没喝,别说饺子,就是多余的粗糠也没有;那些有钱有粮的地主,更是幸灾乐祸,当巧兰来到他家,门都不给开。
  在巧兰几经周折下,终于从善良的群众那里拿来黑蒸馍馍、玉茭面煮疙瘩、三混面和和饭……最好的是几个有限的红面包皮的土豆陷饺子。战士们不嫌饭的好坏,非常感谢群众,因为他们知道群众的困难,就是拿出这些饭菜也是从他们口里省出来的。吃过饭后,宣传队就又向前出发了。
  不久,宣传队就找到了自己的大部队,跟上385旅一起行军。在行军中,为了救治被日本鬼子打伤的伤员们,宣传队就有了双重身份——战时就是部队的卫生队,救治伤病员;平时就是宣传队,动员群众参加八路军队伍,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
  王巧兰跟随部队,从娘子关打到磨盘山,两三个月的时间,行军550多里,先后救治了80多个伤员,最后到达武乡县的目瞪,因为当时一二九师总部就驻扎在那里。
  王巧兰在一二九师385旅卫生队,一边任卫生员救助伤员,一边任宣传员做宣传工作。
  1938年4月初,日军纠集了3万余人分9路向我晋东南大举围攻,企图消灭活动在辽县(今左权县)、榆社、武乡地区的一二九师主力部队,摧毁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这就是日军向我晋东南发动的第一次“九路围攻”。王巧兰积极动员和帮助当地广大群众实行彻底的“空室清野”,把粮食、牲畜、水等都藏起来,搬掉所有的锅、碗、瓢、盆、灯,拆掉碾盘,掩埋水井,不给敌人留下生存的条件。而且她还动员群众都去山里打窑洞,敌人来“扫荡”时,群众就都藏到山里的窑洞里,敌人走后,他们就回来拿点藏起来的粮食。
  一天,一路鬼子刚走,群众回来拿粮食和需要的东西,有一小战士就风风火火跑来说又来一路鬼子,快进村口了。巧兰马上就去疏散群众。她手举着一个小旗子指挥群众,大声吆喝:“快,你们往那边跑,你们这群人往这边跑,赶紧都上山,躲起来……”由于群众都已经慌了,不顾巧兰的指挥,都是一个劲地往山上跑。巧兰怕群众集中,暴露了去向,总想疏散,所以使劲地大喊,突然,“嗖”地一声,鬼子的一颗子弹飞过来,正好打到她举着小旗的手心上,并且一下子就穿了过去,旗子掉在了地上,手上鲜血直流。她不顾手的疼痛,也顾不上包扎,坚持指挥群众都上山躲了起来。
  在每次的战斗中,王巧兰总是不顾自身的生命安危,积极掩护群众转移和抢救伤病员,救治了无数伤病员。1939年(民国28年)5月,只有15岁的王巧兰,就被破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
  在跟随部队去武乡县的行军途中,从涉县起,王巧兰就开始帮部队的团长、参谋长等带家属的首长们寄托他们的孩子。每当部队接到打仗的任务,一些领导,有的带着孩子亲自来找到巧兰,有的让他们的警卫员把孩子给她送来,说:“巧兰同志呀,你人小可是群众基础好,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我们又有新任务了,你就帮我们把孩子寄托给当地的老百姓吧,等仗打完了,你再给我们把孩子接回来!”
  王巧兰总是挑选她认为最可靠的老百姓家,把孩子们寄托给他们,而且为了将来能找回孩子,她总是再三叮嘱被寄托的人家,仗一打完,她就来接孩子。她把被寄托人家的姓名、家的位置、家庭情况等都仔细地记在了心里,甚至是这家人的邻居家的姓名都要打听清楚,记住。可是,在当时的环境里,为了保护孩子的生命,她从来没有把孩子的真实姓名和父母情况告诉任何一个人,只是孩子的生肖属相是什么就告被寄托人家孩子叫什么,特别吩咐他们,不管是谁来查问这些孩子,一定不能说出是部队寄托的,就死咬住什么也不知道就行,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安全。
  从涉县行军到武乡的目瞪,巧兰就收养了八九个烈士的子女,都寄托在了当地的老百姓家。
  现在在甘肃的李明,也是王巧兰当时寄托在涉县老百姓家的一个孩子,父母在涉县的那次战斗中牺牲后,巧兰走到哪里,把他寄托到哪里,先后寄托了七八户人家,从涉县到襄垣、武乡、庆州、榆社,最后到了榆次。
  2010年4月份,李明退休后,回榆次中医院看望了巧兰,而且去看望了当年收养他的各个县的所有人家。
  这些都是后话,咱们暂且不提。
  王巧兰来到目瞪的第二年,就被安排到了385旅留守处,负责部队烈士的家属安置情况,因为巧兰妇女工作做得非常好。
  她在留守处,一有时间就给部队上的孩子做衣服、做鞋、做帽子;跟上宣传队出去到处宣传;下地种地……非常能干,陈锡联旅长夸奖她:“王巧兰同志,上地是长工,上炕是裁缝,做饭是厨工。”
  这时,巧兰已经把她收养的七八个烈士子女都带到了目瞪,分别寄托在了村里不同的人家,而且她还又收养了三四个烈士孤儿。
  由于日本人的不断“扫荡”,村民们生活都非常困难,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连自家的孩子都没有能力抚养,更别说再白白抚养一个素昧平生的孩子,所以每天都有人家来找巧兰,这家说,孩子病得不行了,没钱给他治病,你来领走吧;那家说,孩子没有衣服穿,你给拿上些衣服吧;没有米、面吃了,你把孩子接走吧;孩子太捣乱了,接走吧……其实,巧兰知道,他们都是没有吃的东西,都想来问她要点粮食。巧兰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吩咐他们好好照顾这些孩子。
  留守处每年给巧兰分12斤棉花,她一有空就帮村里这家婆姨做鞋,帮那家婆姨做衣服,给这家人家剪窗花……这些婆姨们就会帮她把12斤棉花织成布。
  巧兰把秸秆草点燃,烧尽后留下灰烬,她把灰烬放到洗脸盆里,用水和起来,再用筛子筛过,把大的疙瘩和小石块等除去,包在了织好的布里,使劲搓,这样,灰烬就入到了白布里,变成了和八路军军服一样的灰色,最后用清水洗一次。布晾干后,她把布压得平平展展的,就开始用这布做帽子。不管走到哪里,她手里始终拿着布和针线,一有空就缝帽子,一天一夜就可以做四顶帽子。
  巧兰把做好的帽子拿出去卖,一顶帽子就可以卖16升米,四顶就可以卖到64升米。然后她就背上这些米给那些收养孩子的村民家送去。后来,她经常给送米,收养孩子的人家就不再经常来找巧兰了。
  革命需要王巧兰去哪里工作,她就去哪里,不论她去哪里,都要把她收养的这些孩子带上,再一次寄托到当地的村民家,直到解放时,她收养了16个烈士的子女。后来,她去榆次地委工作后就又把这些孩子都接到榆次,又分别寄托到榆次村里不同的人家,直到1957年,她成家后,又把所有的孩子都接到了自己的家里。
  三
  1940年(民国29年)10月29日,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一二九师部队与日军冈崎大队、崛田大队在武乡县的关家垴开展了激烈的关家垴战役。敌人12架飞机轮番轰炸我攻击部队,一二九师指战员冒着飞机轮番轰炸、扫射和山垴顶倾泻的火力,勇猛冲杀!
  当时,王巧兰在陈锡联团的卫生队,385旅一部与769团参加战斗,王巧兰与卫生队的队员们紧随其后,看到有战士负伤,马上给包扎。但是由于头顶有飞机轮番轰炸,敌人又居高临下在山垴顶扫射,卫生队的救护人员根本进不去战壕,好多战士受伤后,没发医治。王巧兰身材矮小,只有她爬到战壕里才不会被敌人发现,于是她就只身一人冒着枪林弹雨,从战壕里小心翼翼地往出拉受伤的战士,拉出去后,别的队员赶紧包扎抢救。
  在几天的战斗中,经王巧兰从战壕里救出的战士就有169人。战斗胜利后,王巧兰被评为模范,而且颁发了奖状。王巧兰非常高兴,下决心今后继续努力工作。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