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风雨丽人>卷二《参加工作》第一章(八)

卷二《参加工作》第一章(八)

作品名称:风雨丽人      作者:与幸福牵手      发布时间:2015-03-26 08:08:16      字数:4527

  
  好了,现在介绍一下王师傅吧。王师傅是建厂的第一任元老,说话很稳重。今年63岁,黑红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风霜。高身材,好身体,技术过硬,质量过关。为人总是笑呵呵的,尤其是对待顾客更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王师傅早该退休了,但他有一技之长,在厂里是个举足轻重的技术人员。所以对于王师傅的退休,厂长每年都要做工作,要求王师傅留下来继续工作。实际上,这也是王师傅所希望的,因为那个年代没有个体经营的。
  车间主任,又高又瘦的一个人,一阵风就可以吹跑的那种。今年51岁,善良,幽默。对青工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主任自己介绍说:“本人没文化,是个地道的文盲,爱说笑话,也就是所谓的幽默。本人最大爱好是武术,你们之间有谁会武术的,以后咱们有机会切磋切磋。”大家笑了起来。
  主任很幽默,他还说:“领导把我像赶鸭子一样架到这个岗位上,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他介绍自己的时候,停顿一下,吸了一口烟,微笑着看着大家:“这下好了,你们都有知识,写个什么东西,我可不犯愁了。咱们车间一直想搞一项翻新轮胎的打胎机的革新,一直没法子搞,主要我们这些人都是大老粗。你们来了,就可以搞了。再有,我是一个急脾气的人,在工作中,发现我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尽管提出来,保证虚心听取意见。”
  冯师傅,四川人,随丈夫专业来到这个县城。冯师傅45岁左右,个子不高,瘦瘦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年轻的时候冯师傅一定是个美人坯子,有点像现在的周涛。她识得几个字,在车间是个文化人,即是车间会计,又是保管。
  小高是车间里最年轻的工人,早丽君他们几个月来到厂里,没文化,但很有心计,嘴很甜,不管对谁都要称呼哥,或者是姐。都是年轻人,他们很快就熟悉了。
  大扫除的时候,小高问丽君:“我不明白,放着好的单位你们不去?为什么非要到这个全县最糟糕的厂子里来。”
  “你说哪个单位好呢?”
  “这还用问,当然是新建的化工厂了。”
  “为什么?”
  “那是新建的大型工厂,环境比这里不知要强多少倍,机器设备全是新的,福利待遇也高,我要是有这个机会,非得去那个大厂子。”
  看着小高一脸的向往,丽君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她心里说:我当然愿意去。
  还有一个师傅姓扬名洪,年龄30岁,是个孤儿,待业青年。被街道照顾,安排在厂里做零时工,分配到了修配车间。技术上,他是主任的亲传弟子,由于他聪明好学,不怕脏和累,很快就掌握了全部技术,在车间里,数了王师傅就是他了。业务上,他是主任的左膀右臂,许多事情交给他办,主任很放心。工作上,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凡是脏活,累活,或者不好干的活他都要首当其冲干在前面。因此,很受主任的青睐,在这几个人面前,他也是老资格了。就是这样的技术骨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有一个疯癫的妻子和一个弱智女儿。
  还有,就是和丽君他们一起分配到车间的当地青年小童。
  小童是一个难得的美男子,用一句是时髦的话形容他一点不为过,就是高富帅,他有一双即迷人又忧郁的眼睛。
  
  前面已经知道,工厂的前身是由几名修补破鞋的零散人员组成的。
  鉴于这样的前身,厂长、副厂长都是搞修配的出身,可以想象其领导的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是有限的。
  业务人员更不得力,生产出的各种产品销不出去,新的业务联系不到,致使工厂没有固定的生产订单。
  经过初建时的磕磕碰碰,这个作坊式的工厂就这么一路摇摇晃晃地走到今天。
  多年来,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没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更没有一个严格的检验系统,所有产品都处于以次充好的状态。几乎没有一个像样子的订单。偶然有些临近单位为了应急,要用一些三角带,胶垫之类等定单,也是少的可怜。
  一旦有了订单,工人们便是手工操作。糟糕的是,由于没有严格的质量检验,只有两名老师傅凭眼睛看成品的光度,凭手的感觉,说合格就合格。这就是生产状况。
  对了,除了两个稍大的车间以外,还有两个小车间。一个维修车间。里面有两台老旧的C618车床,都快老掉牙了。还有一台老式电焊机。
  还有一个轧胶车间。有轧胶机一台、操作工人两名名。
  总之,这是个全县最有名的落后企业。
  下面,也要提一下待遇。
  按标准,每个月干满全勤,月薪是24块钱。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厂内没有食堂,新来的工人没有固定吃饭地点,只能到大街上的食堂买些饺子充饥。
  这样过了几天饭来张口的生活,大家很快支撑不住了,谁也没有条件总在外面买饭吃。吃饭就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首要问题。
  说实话,工厂的简陋够让人们郁闷了,何况又没有食堂,可想而知,大家的情绪能不沮丧吗?解决吃饭问题迫在眉睫,厂领导开始重视。(实际上,招工之前就应该准备好了,粮草先行吗)
  一晃十几天过去了。无奈,几天新鲜劲过去以后,接下来就是工作的枯燥,无聊,生活后勤没有保障,不耐烦的情绪开始一天天增加……。
  这天上班,丽君和往常一样,在王师傅的指点下学习补外胎,厂里的吴会计跑来找她:“丽君,厂长叫你去一趟。”
  “叫我,什么事?”丽君纳闷。
  “不知道?”
  “好,我去给主任说一声就来。”与主任打好招呼,丽君就跟吴会计一路琢磨着来到办公室。
  办公室里,厂长正和一名老年妇女谈话,见丽君进来,厂长指着老年妇女对她说:“来、来,我给你们介绍,这位是咱们主管老会计的老伴,你们认识一下。”
  这个老粗厂长也不说明情况,就让丽君认识老年妇女。丽君莫名其妙地看着厂长,不明白什么意思。她虽然见过老会计,但还不是很熟,怎么无缘无故的要认识他的老伴呢?。
  厂长不管丽君如何疑惑,指着丽君对老年妇女介绍说:“这是咱们厂新来的工人,叫丽君。”
  丽君感到很茫然。叫吧,不知所以然;不叫吧,有失礼貌。
  看丽君进退两难,老年妇女开口了:“你就叫我范大娘吧。”一口地道的山东话。丽君听了非常亲切,因为她的祖籍就是山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到了现在,丽君还是一头雾水,自己和这个范大娘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丽君终于忍不住了:“厂长,我有些糊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噢。”厂长笑了:“是这么回子事,经过领导研究,决定把你从车间抽调出来,为住宿的工人们谋点福利,办一个小食堂,冯大娘是找来专门做饭的。你负责采购和总务,筹办食堂的工作由你来完成。”
  听说要办食堂,丽君高兴的连声说:“太好了,简直太好了。我们太需要有个食堂了。”
  厂长完全被丽君的话逗笑了,他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瞧这小丫头。”说完,他走到会计室门口,对老会计说:“老会计,给他们拨点款子,购置食堂的炊具用品。”
  自己刚来几天,就被委派筹建食堂,并且还让自己负责总务,事情突然得叫她一点准备都没有。
  如果让她参加一个民兵或者妇女会议,她不会推辞,那是她的强项。
  可现在却要她去筹建一个食堂,这可是与她的以前干的事情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她很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对厂长说:“厂长,筹建食堂是件大好事,不过,领导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怕干不好。”
  “不要推辞,我打听过了,你在农村时就是女民兵连长,还是妇女主任,那些工作你都做得来,难道这么小的事情就难倒你了吗?”
  “哎,那是武的,这是文的,性质不一样。再说,我也不会做饭呀。”
  “用不着你做饭,我一个人就行。”范大娘大包大揽地说。
  “谁天生就会干这干那的?有范大娘帮助你,怕什么?就这样决定了,走马上任吧。喏,那是你的办公桌。”厂长指着角落里的一张桌子说。
  一张陈旧的办公桌,无言地等候着新的主人。她就这样离开刚刚熟悉的车间和老师傅们,被拉鸭子上架,全力投入到了筹建食堂的工作中去。
  范大娘是一位地道的家庭妇女,山东人,四十多岁,中等身材。一口地道的山东腔,豪爽大方。
  丽君的祖籍也是山东,所以,两个人一见面就有一种同源之感,特别亲,大有“五百年前是一家”之势。
  食堂的地址很快就落实下来,就是门卫旁边的一间空闲小仓库,有十几平米大小。说干就干。丽君和冯大娘几乎没时间说话,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把仓库收拾干净了。
  办食堂?自建厂以来,还从来没有如此大的动静。每个工人对这件事情都流露出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
  维修车间的崔师傅自告奋勇垒了锅灶。
  电工李师傅接好电源。
  为了节约开支,一个会木匠的师傅帮忙做了碗橱。只买来了面案,菜板,锅碗瓢盆等等用具。
  靠一面墙的边上,又搭建了一个盛粮食、蔬菜等物的货架子。为了尽快投入使用,丽君和冯大娘马不停蹄的买来做饭的柴米油盐……。
  很快,一个整齐干净的袖珍厨房建成了,看着新建的食堂,住宿的人们无不欢呼雀跃。
  丽君到厂吴会计那里学习了简单出账、入账的知识。领了账册,在吴会计的帮助下立了账,把购买厨具、柴米油盐的支出填写账本上。至此,一切工作准备完毕,就等着明天开业了。
  食堂办起来了,不仅为住宿的青年们提供了方便,解决了一日三餐。尤其是,在寒冷的日子里,不管住宿的、不住宿的都可以吃上热乎饭,有的还可以买回家,为厂里的职工打开了方便之门。
  虽说冯大娘的手艺不能做那些生猛海鲜、燕窝鱼翅,但也可以做几个像样的炒菜。当然,在这个群体里,还是范大娘做的大众饭菜,经济实惠,搭配合理,很受欢迎。
  小小食堂厂中有,范大娘来显身手,粗粮细做巧搭配,大家吃饭不用愁。
  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子里,这也算是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当然,这点微不足道的变化,在大型企业里是没有必要浪费笔墨的。
  厂领导在大刀阔斧地起用新人,决定丽君主管食堂的同时,从胶带车间把那个卷毛小生刘明也调了出来。
  刘明下乡时,是个活跃分子,善于说话,有点小幽默。经常到公社开会,属于外向型的青年,比较适合业务工作,鉴于这些有利条件,领导决定让他跑业务。
  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完全出乎刘明的意料。刘明很重视这项工作,认为这是施展自己才华的好机会。他踌躇满志,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用自己的能力为工厂换回利润,为逐步改善工厂贫穷面貌做出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小刘真的做的很不错。
  不知不觉中,一个月过去了,县城落下了一场大雪。
  昨天临睡前,还是一片灰蓝的夜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下的雪,到处一片洁白。
  这天,住宿的工人们,心中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天刚蒙蒙亮,人们就都不约而同地起了床,她们一扫往日的郁闷,格外地说笑起来。原来,她们每个人都有一件非常相同、非常高兴的事情等着呢—今天,她们要领第一个月的薪水了。
  上午9点的时候,大家好不容易看到各车间的会计去了厂会计室,眼巴巴地等了好长时间,才把车间会计盼回来。
  老工人们对于领取工资,没有新工人他们那么期望。
  新工人们毕竟是第一次,可以理解那种期盼,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当丽君从会计手里有些庄严地接过那一小沓钱,连看也没看,紧紧地攥在手里,有些激动地走出车间。
  当然,在心里,她已经为这24元钱安排好了它们的前程:除去自己生活必需外,其余的钱一部分用于改善家里粮食紧张的局面,对了,还要留下一、两元钱作为流动资金。
  中午下班了,宿舍里响起了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少有的笑声,这笑声是对钞票的向往和崇拜,这笑声包含了苦涩和宣泄。
  不管怎样,人们灿烂的笑声如同蝴蝶般的雪花飘扬到了各个角落。
  漫天雪花依然飞舞着,像极了人们灿烂的笑脸。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