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作品名称:风雨民师 作者:牛存金 发布时间:2015-03-16 18:39:25 字数:5037
开始,夏静淑他们的学习小组设在静淑家。后来有人提议说,最好不要固定在一家,轮流到各家去,看看各家是什么样子,换一换环境也新鲜。大家都说很好,于是就开始轮换起来。今天,他们轮到了董娜家。
静淑、张燕都早早地到了。马明明和王霞还没到。她们就一边等着他们,一边忙里偷闲,拉起了董娜的家庭。
那天,董娜到天晓家里去还钱,聪明的静淑一眼就看出董娜的表情很不自然,还看出她脸上有哭过的痕迹。静淑知道他们原来曾有过的关系,考虑到此事一定得冷处理,稍有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所以既不去点破它,也没有冷语相加大吵大闹,反而对她更加亲密和热情。事情到了这一步,她从心里同情这个不幸的女人,所以只能尽力地帮助她,安慰她。
凭心而论,她了解天晓的为人,对天晓是一百个放心,知道他不会作出那种不负责任的事情来。问题在于,如果她一再地发动进攻,并心甘情愿地为他献身呢?面对相貌出众的董娜,她搞不清,天晓抵抗诱惑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况且,自己放心不等于全学校的人都放心,不等于全社会的人都放心。
同时她更知道,有不少人身无所长,但绝对是造谣生事的高手名流,有着无中生有望风捕影的奇思妙想和传播天才,尤其在桃色新闻这一块。假若看见男女在一起谈论工作家常什么的,马上就会调动起无比丰富的联想,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奇事绯闻。人所共知,社会上谈击率最高的新闻有两类,一是人命案,一是色情案。人命案只能使人困惑、刺激和震撼,而桃色新闻色则内涵丰富,增添好奇,能使人展开充分的联想,其韵味神秘怪异绵绵悠长。
为了把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她使眼色动员张燕扯起了董娜的婚姻,并借此进行了及时的疏导:
“董娜妹子,说说你对婚事是怎么考虑的?婚离了,一个人带着个孩子,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张燕说:“姐,赶快找一个吧!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太难过了。寂寞孤独且不说,有些困难也解决不了。想想当初你是怎样劝我的。”
静淑说:“我分析,摆在你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复婚。破镜重圆、夫妻团聚这是上上之策,是再好不过的事,无论对自己对孩子对社会舆论都有好处;二是再找一个。再找一个困难也不小,谁知道新找的合得来合不来。假如真找,也要相当慎重,不能草率。叫我说,职务大小是小事,挣钱多少也是小事,关键是得有个好品行,双方性格合得来。性格合不来,整天战争连绵,硝烟弥漫,鸡飞狗跳,摔碟砸碗,岂不是走了回头路?岂不是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所以,没有共同的语言,是个县长也不行。”
董娜忧伤地说:“临时我还不想找。他都把我气怕了。”
张燕说:“根据我国的实情,单身过还不时兴。一个人拉着孩子,实在是关山道道,困难重重。单身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也没好处。”
静淑说:“不仅如此,像咱们国家封建意识那么浓,一个人过绝对不行。其它且不说,光那些闲话你就受不了。一出门,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不知道有多少脑袋在琢磨你。偶尔给男同志说句话,别人也会说三道四。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拾掇拾掇够一车’。真的,众口铄金,人言如刀斧,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的。”
在舆论面前,张燕曾经深受其害,她说:“董姐,静淑嫂子说得很有道理。别的不说,光舆论你就受不了。”
静淑虽没受过严重的舆论攻击,但前段人们对天晓、对董娜、对张燕等人的议论,使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伤害。所以她心有感触地说:“有些事,你可以封住一个人的嘴,但却堵不住那形形色色的嘴。每一张嘴都可能成为一台制造谣言的机器。这些谣言象扑楞楞乱飞的蝙蝠,横冲直撞,叫人防不胜防!”
张燕说:“董姐,真如静淑嫂所说,生活是一回事,舆论又是一回事。这舆论看不着摸不到,可有时候比刀子都厉害,直插人的心窝子。所以,你得面对现实。复婚吧,想来想去还是复婚好处多。你要有这个想法,我和静淑嫂子帮着撮合撮合。”
董娜说:“我有没有这个想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有没有这个意思和决心。如果他没有悔改之意,复了婚,还不是像嫂子说的,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还不是磨道里的驴,走回头路——说心里话,我,我也不愿意叫圆圆没有爹。”说着,不由抹起了眼泪。
静淑说:“有这个想法就对了。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夫妻身。叫我说,就像喝酒,还是原瓶原装的好。再说了,你还得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这世间万物皆阴阳。比方说,水为阴山为阳,月为阴日为阳,夜为阴昼为阳,北为阴南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女为阴男为阳等等,多了去了。这就是说,阴阳存在于万物,整个宇宙无所不在。阴阳又各有优势,能优劣互补。只有阴阳调和,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和谐完美。”
她看董娜听得很专心,就又说,光阳没阴不行,光阴没阳也不行。男女搭配,还干活不累呢?就说两口子相处吧,两个脑袋,自然是两种思想,不可能诸事完全一致,所以一在于相互沟通和感化,二在于相互理解和支持。只要对方不是从本质上坏,坏得不可救药,大都能够平安相处。”
张燕说:“姐,你听听,嫂子说得多深刻,多有道理。”
静淑接着说:“比如两人闹了矛盾吧,你看着都气势汹汹,大呼小叫,电闪雷鸣,像有什么不共戴天深仇大恨似的,可两个人凑在一起,一搂一抱床上一滚,就什么都没有了,就都烟消云散了。”
张燕立时羞红了脸,提醒她说:“嫂子,说下道了。”
静淑说:“没下道没下道,就是一搂一抱一滚。话粗理不粗。你们考虑考虑,是不是这个理儿?”
董娜说:“倒是这么个理。”
静淑说:“除了以上两点,还有一点,那就是从众说。从众说就是大多数人怎么样咱就怎么样。不然你就是异端,就是另类。比如头发。头发在人身体上并不多么重要,没有人因为没头发就影响发财升官晋职称。但别人都有,就一个人没有,贼亮亮一个秃子,别人就认为其与众不同,并且拿电灯泡照明弹来取笑。婚姻也一样,独身过,别人就会说,这人是心胸狭窄不容人啊,还是生理上有什么毛病啊?”
夏静淑今天从舆论说、阴阳说、从众说几个方面论述了婚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谈得比较深刻和透彻,这是因为她提前备了课的。因为领导平时老是强调,要上课必须先备课,不备课就不能去上课。静淑活学活用,用在了讲述婚姻上,效果明显不错。
董娜听得非常动容,禁不住频频点头。连张燕都很佩服。
张燕说:“姐,听听,嫂子说得多细致,多透彻,这很值得咱们思考。我想说的是,以前,你老逼迫白冰哥学习上进,态度又不好,结果使他产生了逆反心理,宁可对着干也不努力。现在你自强自立了,不依靠他了,也不逼迫他了,这就有了化解矛盾的基础。说不定,你还会成为他前进路上的导师呢?”
董娜感激地说:“你们说的很有道理,也都是为我好,但家务事复杂得很,三言两语也说不清。矛盾既然结下了,也不是一两下就能解开的,我考虑考虑再说吧!”
本来,三个女人一台戏,该唱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的。可就因为董娜心里不痛快,心里压抑着,愣是没有唱出高潮来,韵味也打了折扣。
话说到这里,马明明和王霞都先后来了。
三个漂亮的女人,三种不同命运的女人赶快打住了话题。组长夏静淑总结说:
“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吧,以后咱再专题讨论,不行就办个婚姻培训班或者讲座,叫大家都觉悟觉悟,别一失足成千古恨。下面咱们书归正传。王老师,小马,快拿出课本来,咱们开始学习。”
一天夜半时分,方天晓一家睡得正香,忽然听见哗啦啦一声响。这声音在夜晚特别刺耳,特别惊人,吓得静淑扯被子蒙住了头,吓得亮亮大哭起来。
方天晓急忙开灯一看,见地上有块大石头,显而易见,是坏人用大石头砸碎了门上的玻璃。他想一定是什么人前来报复的,只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有什么样的仇恨?
全家余悸还没有消除,就听电话丁铃铃地响个不停。方天晓以为学校或者亲友有什么紧要的事情,就拿起了话筒,就听一个人捏着嗓子恶狠狠地说:
“方天晓,工作上别太过分了,别太自不量力了。不然,叫你身败名裂,全家遭殃!”方天晓问:“你是谁?有什么话亮出来,光明正大地说。”
对方咬牙切齿地说:“嘿嘿,等着吧,有你的好瞧!”
方天晓坦然地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随时等着你!”啪地一声扔下了话筒。
夏静淑担心地说:“是不是你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得罪了人家?”
方天晓坦然地说:我以党性作证,以天地良心作证,我没有做对不起别人的事,也没有故意伤害过别人。
夏静淑:“那他们为什么照你下毒手?
方天晓说:“有的人总是以个人为中心,时时想着自己利益的得失,甚至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他们不沾光就觉得吃了亏。想一想,这样的人不是各单位都有,不是随处可见吗?。”
“不错,只是诸事小心为好。”夏静淑关切地说。
阳光总在风雨后。尽管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尽管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从中作祟,但是,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进取昂然向上的。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下,兴隆中学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政绩。教学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暑假升学考试,兴隆中学的升学人数,升学率,及格率,优秀率等都特别突出,居于全镇第一,在全县也遥遥领先。可以这样说,他们达到了建校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使得各级领导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学校不得不刮目相看。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赞赏和关注。县、镇除了给于通报表扬外,还下发了部分奖金,以资鼓励。
得此殊荣,全校教师感到欢欣鼓舞,精神振奋,工作热情空前高涨,整个假期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
“不用大风扬,有麝自然香。”因为兴隆中学几年来教学成绩一直不错,这次又放了卫星,令众人广为瞩目。暑假中,有不少学生家长托亲访友,积极要求把学生转到这所学校里来就读。
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开阔老师们的视野,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利用假期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庆祝活动,也算一次人文教育。他们乘车去游览了被称为山水画廊的洪范池镇,游览了古代之楷模于慎行的故居及陵墓。
方天晓博览群书,对于慎行阅历多有了解。休息的时候,他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于慎行的生平以及给后人们留下的深远影响。
于慎行,平阴东阿人。自幼勤奋好学,十七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后升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因是明三代帝王之师,京城故乡都称他于阁老。后因规劝万历帝早立太子,惹恼了皇帝,遂对他进行了贬斥。于慎行再三引罪乞休,万历帝得许还乡。回乡后,他游山赏水,著书立说,写了许多讴歌家乡赞美农桑的诗篇。计有《谷山笔尘》、《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兖州府志》等著作。
为官清正廉洁,为师尽职尽责,为文成绩斐然,这是于慎行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游东流泉时,他曾赋诗一首,足见其清韵本色:“风雷名丹谷,林亭依翠岑。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树动三秋色,泉飞万壑音。夜凉横吹起,欲听水龙吟。”他的诗文深受宫廷及社会的赞誉,被誉为“文学一时之冠”,至今广为留传。
后来,万历皇帝认识到对他处理过甚,心内不安,便前来接他回去做官。为迎接圣驾,于慎行动员本地作坊,酿制了家乡美酒。当皇帝品饮佳酿时,赞不绝口,遂赐名为阁老进贡酒,尤其对于诗中“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等句,更是赞不绝口。
在迎接圣驾的宴会上,师徒俩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两个人落座后,于慎行心想,我是堂堂阁老,你的亲授老师,你得先为老师敬杯酒吧,就等候万历皇帝给自己敬酒。万历皇帝却想,我乃一国之君万乘之尊,又是远道而来,你得先为国君敬杯酒吧,也在那里等着。这样等来等去,双方都不动手敬酒,就僵持在了那里,而且僵持了许久。两人都想,总不能老这样僵着啊!于是都在想着办法。要说还是老师高明,于是他提议皇帝:咱们谁也不给谁敬酒,就共同满饮三杯。这第一杯是敬天,第二杯是敬地,第三杯是敬自己,可好?万历皇帝一听,龙颜大悦。一是老师言之有理,二是解除了长久僵持的尴尬,使双方都保住了尊严。于是两人高高兴兴地三饮而尽。从此,这至高无上的三杯酒就代代相传,至今平阴还盛行先饮三杯酒的风俗。
方天晓最后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咱们县挖掘出了当年阁老贡酒的制作工艺,制成了声名远播的阁老进贡酒。如果仅仅把于慎行当作古代的一个文人,那就大大地削弱了他的意义和价值。他堪称各级官员、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楷模。他那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后起学子的楷模。总之,他功名卓显,德艺双馨,为我们树起了高高的丰碑,激励我们赶超和奋进。为了纪念这位出色的历史名人,也为了祝贺咱们取得的优异成绩,咱们要再接再厉,使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今天,咱们就在于阁老的家乡,痛饮那意义深远的、由皇帝赐名的阁老进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