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矿山农民工>第一章4

第一章4

作品名称:矿山农民工      作者:蔡进步      发布时间:2015-01-14 11:10:03      字数:3488

  6
  一个偶然的机会,杜淮北认识了在青山市某私营企业上班的萧影。萧影中等身材,长发飘逸,是一个俊美娇俏的女孩子。
  三个月后,萧影在信中告诉杜淮北,她到青山卫校读书了,而杜淮北也走进了淮海矿务局技校读书。
  杜淮北和萧影的经历相同:毕业离校——走上社会——重返校园。
  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在书信中交流着感情。
  杜淮北心中很是矛盾,在萧红和萧影中间,他必须做出选择。如果和萧红走到一起,杜淮北没有能力把她的户口从老家弄到淮海市,结婚后也是两地分居。
  思量再三,杜淮北最终选择了萧影。
  那时,萧影和她们厂的几个女工刚到连云港培训,到连云港后,萧红给杜淮北来了封信,信中充满着对他的思念和牵挂。
  杜淮北下定决心,正好趁此机会告诉萧红,他们的关系到此为止。
  萧红回信说她不相信这是真的,并为此大哭了一天一夜,且茶饭不思。尽管如此,萧红还是寄给杜淮北100张邮票,说是留着也没用了,以后再也不用给他写信了,说这些邮票他有用,留他投稿用。
  读着萧红的信,看着眼前的邮票,杜淮北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伤害了一个女孩子的心,她却对自己如此情深意重,这让杜淮北唏吁不已。
  两个月后的一个周末,杜淮北又回到老家。
  那天黄昏,杜淮北正坐在屋里看书,忽然听见院中有自行车的响声,走出去一看,他呆住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原来是萧红和另外一个女孩。
  杜淮北脸红脖子粗,心里七上八下,莫非她们是前来“兴师问罪”的?
  杜淮北把她们让进屋中,屋里空气很沉闷。
  杜淮北用眼角的余光,发现萧红一直盯着他。
  这时,萧红好像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对身边的女孩说:“我多么希望永远呆在这里,但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杜淮北心里一阵翻腾,假如此时他改变主意,萧红肯定会立即回到他身边,但他什么也没说。
  见杜淮北无动于衷,那位女孩咬牙切齿地说:“淮北,萧红永远恨你!”见杜淮北仍不吭声,她们愤然离去。
  从此以后,萧影真正替代了萧红,他们频频相约,像小说中写的那样浪漫。
  毕业前夕,萧影问杜淮北能不能在淮海市给她找到工作,杜淮北说无能为力。
  萧影又问杜淮北能不能在青山市买得起商品房,杜淮北说更无能为力。
  几经周折,杜淮北和萧影不欢而散。
  此时,杜淮北又想起了并不美丽的萧红,她到杜淮北家去过多次,可从来没有要自己给她办这办那,更没嫌他家穷。
  杜淮北知道自己一念之差,失去了一个真正爱他和他真正爱的人,但为时已晚。
  杜淮北和萧影刚分手,萧红就跟杜淮北邻村的一个男孩子结了婚。
  三次婚姻的失败,杜淮北不免心灰意冷。
  于是,他离开了小村,登上了大黑山上的悬崖……
  杜淮北在悬崖上站了个把小时,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他的心彻底崩溃了,就在他下定决心跳崖的一刹那,他突然听见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淮北,你要是死了,娘也不活了!”
  杜淮北扭回头,依稀看见一个瘦弱的身影慢慢向自己移动。看见自己的母亲,杜淮北的心几乎碎了,想想自己家这几年的不幸经历,他不禁潸然泪下。胞妹和父亲的病故,对母亲的打击已经够大的了,如果自己再寻死觅活,母亲肯定活不长。想到这儿,杜淮北擦干眼泪,迎着母亲走下了山。
  杜淮北暗下决心:“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学校不分配工作,我家里还有二亩地,只要好好种地,饿不死呀!”
  种好地的同时,杜淮北重新拿起手中的笔,写起了新闻。
  此时的杜淮北,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念头。
  杜淮北把一篇题为《四川姑娘遭拐卖,好心青年送回家》的社会新闻分别投往龙城县电台、龙城日报。
  没过几天,龙城日报刊登了杜淮北的那篇文章,虽不足二百字,他却反复看了许多遍。
  那晚,杜淮北高兴得几乎失眠。在当地,业余通讯员如果能在龙城日报上发表一篇稿子,那实在是了不起。所以,杜淮北的欣喜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从那以后,杜淮北劲头更大,不停地给龙城县人民广播电台和龙城日报投稿。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5月份龙城日报三版再次发表了杜淮北的一篇社会新闻。
  1999年上半年,杜淮北在龙城日报发表新闻稿件18篇,而多数发表在三版的“多棱镜”栏目中。
  1999年7至10月份,杜淮北的新闻写作达到了“顶峰”,月月在龙城日报发表稿件逾10篇,而采用最多的是“二版”的“希望的田野”栏目。当时,这个栏目几乎被杜淮北“霸占”。最让杜淮北高兴的是,1999年7月11日和10月15日的龙城日报,一张报纸就刊登了他的两篇新闻。
  1999年7月份,杜淮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杜淮北的知名度在龙城县很大,这与他写稿有关。县电台每周都要播出他三到四篇新闻稿件,龙城日报也经常刊登他的“大作”。
  作为业余通讯报道员,他的成绩让全县乡镇的专职通讯报道员刮目相看。
  杜淮北所在乡政府专职通讯报道员是教师出身,因为县教育局整顿教师队伍,所有在册教师必须回到原来任教的学校。那位老师回学校之前,曾多次在乡领导面前竭力推荐杜淮北,希望乡政府能打破用人界限,让杜淮北担任乡政府专职通讯员。乡领导也有此意,乡长、书记曾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杜淮北就等着“走马上任”了。
  这时的杜淮北,手中的笔晃得更勤了。
  那天,杜淮北正在家里写稿,好友王徐州来了。
  “淮北,你整天写稿子,咱村的大闸闸板被人卸掉了,你咋不写写?”
  “真的吗?”杜淮北吃惊地问。
  杜淮北所在张庄村的大闸坐落在小村的东北,地处倒流河中游,始建于1972年,耗资十余万元。该闸建成后,蓄水量能够达到自流灌溉,有效灌溉面积在3000亩以上。前几年,大闸有所损坏,蓄水成了难题。据内行人介绍,修好此闸不需超过一千元钱,但不知为啥一直没有修复。
  “大闸不是毁了吗?好几年都不蓄水了,我看纯粹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还不如卸掉呢!”杜淮北感慨地说。
  “你这叫啥话,那是大闸,花了十来万块钱建的,卸了闸板,还咋蓄水?你得写篇稿子,往上反映反映!”王徐州激动地说。
  “写篇稿子很容易,关键是可有作用?”杜淮北叹息。
  “我觉得有用,这是破坏水利工程。”王徐州气愤地说。
  为了写的真实,王徐州和杜淮北一起赶到大闸所在地点,进行实地“采访”。
  果然,一辆吊车正在起吊闸板,一块闸板已经被卸掉。吊车正在起吊第二块。
  “你们咋把闸板卸掉了,万一以后旱了咋蓄水浇地?”杜淮北问一位指挥人员。
  “这座大闸不是毁了吗?留着也没有用!”指挥人员说。
  “我们来卸闸板,是上级批准的,不然,我们敢卸吗?”指挥人员又补充一句。
  王徐州和杜淮北无不义愤填膺。
  回到家,杜淮北奋笔疾书。
  半个小时后,一篇题为《卸下闸板去铺桥,千亩田地怎么浇》的稿子出来了。
  杜淮北一连读了两遍,每读一遍都觉得热血沸腾。
  第二天,杜淮北把稿子分别寄往水利报、龙城日报,时间不长,两家报纸先后刊发了杜淮北的这篇读者来信。此稿引起省水利厅和县水利局的高度重视,立即派人调查情况是否属实。结果有关人员得到了处罚。
  消息在全村乃至全乡不胫而走。人们无不挑大指称赞:淮北这小伙子好样的,敢作敢为。尤其是杜淮北他们村的村民,更是引以为豪。不少人说,以后再也不担心腐败贪污行为了,不行就让淮北写一篇,只要登了报纸,够那些人喝一壶的。
  事隔几天,杜淮北就后悔了,后悔不该写那篇文章。
  原来,闸板是乡政府批准卸的,并经过县水利局某领导同意。
  乡政府新建的办公大楼东边因兴修水利,一条中沟阻断了乡政府通往某村的道路,如果投资建桥,不值得,不建,更没有道理。有人出主意,说张庄村大闸废弃多年,不如把闸板卸掉拉来铺桥,正巧老家在李桥乡的县水利局某领导在现场,他听说此事,欣然应允。他的地边也有一条沟,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他的家人春种秋收。所以,他说了一句,顺便多卸一块,拉到我家的田地边铺桥。就这样,两块闸板,一块去了乡政府东边,一块去了那位水利局领导的地边,都成了方便行人的“铺路石”。
  杜淮北的一篇稿子,为张庄村的百姓出了气,但他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乡政府拒绝让他到乡政府担任通讯报道员,乡长书记说得清清楚楚,这样的通讯员不跟我们步调一致,他的文章写得再好,我们也不能用他。
  杜淮北欲哭无泪,他后悔地直想用头撞墙。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自己搬块石头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杜淮北害了一场大病,人们都说他是心里窝了气,忧郁致病。别说是淮北,搁谁身上都承受不了,如果不是写那篇稿子,杜淮北肯定已经在乡政府上班了,一篇稿子毁了自己的“前程”,他能不窝火吗?
  杜淮北生病的第二天王徐州就闻讯赶来了。
  杜淮北唉声叹气,心中的烦恼只能说给王徐州听,王徐州知道杜淮北不想再呆在老家了,可是外出又没有地方。
  王徐州说:“要不你去小煤窑下井,咱村有十几人都在小煤窑下井,一个月不休班,能挣八九百块钱哪!”
  “小煤窑也不好进!找工难,难于上青天。”杜淮北一脸的无奈。
  “找你大哥去,小煤矿进不去,也许你大哥能在淮海市国有大矿给你找着工作……”王徐州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