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谱牒留悬念 烟火续象棋
作品名称:关公战长沙遗事 作者:黄沃若 发布时间:2015-01-14 09:57:55 字数:5300
第一节
斗转星移,转眼几百年过去。忠义祠堂早已圮毁。韩家憬的后人在南北朝战乱中迁出,不知去向。黄家憧的后人却一直守着这片土地,以及那块忠义祠堂的遗址。将近20代过去了,物是人非,惟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关山和黄家冲这两个地名。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是永恒的。而人类社会的世风变化,往往能形成一种文化而改变社会的走向,或者引导文明的进化、调整民族的性格、丰富人类的精神。
晋朝以后,“贾王之学”逐步流行,士族集团热衷于修撰族谱。唐贞观初年,唐太宗为了培植一个新的士族集团,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主持撰修谱牒,规模浩大。地方各级及民间也便风行起来。这种风习对于和睦族人、治理地方、寻根谒祖、规范言行诸方面,多少也有些好处。
此风刮到关山、黄家冲,人们自然积极响应,尤其姓黄的一族最积极,因为他们从两三百年以前开始,就逐步养成了这个习惯。究其原因,据说主要是以黄忠为骄傲,其次还因为黄家憧留下了大量的记事竹简。那时修谱以写族中名人的故事为主,称为“家传”,后来才以有血缘关系的族众为主了,家传仅作基础而已。不过,这个发展过程还是使黄家憧记录的那些往事,多少得以保存下来。
唐朝大规模修谱的这时候,关山、黄家冲属新康县,县令贯彻朝庭的精神相当积极认真。由于这以前,大多只有豪门望族修谱,民间庶族从事的不多,所以,他便将自己从附近州县收集和打听到的诸多姓氏族系,以及各族系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发布到全县,以利于修谱事业的推广。同时,因为他姓黄,所以对黄姓情况的收集和打听更加认真积极。据民间流传,这个黄县令发布到全县的黄氏族系就有轩辕黄帝江夏系、江南道箭楼黄氏族系、江南道泉塘黄氏族系、江南道丁家坊黄氏族系等等。
那时,已经讲究将族众辈份以字派来明确了。比如江南道箭楼黄氏族谱字派,当时就是按以下次序排列的:•••••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应、元、昌、载、日,治、世、起、文、明,于、以、端、其、本,钧、瞻、懋、笃、敦,郎、官、忠、义、重,统、绪、国、家、同,杞、梓、兴、鸿、业,衡、湘、显、骏、勋••••••
至于唐朝这个江南道箭楼黄氏族系,是否就是三国以后关山、黄家冲那个族系,借关公曾经在此设箭楼而因此命名,早已无从查考。但天下黄姓是一家,人们没有再去费力钻这个“牛角尖”。到五代时期,箭楼黄氏族系干脆明确了是黄忠后裔。
不过五代以后,谱牒的编修进一步“规范”起来,有了不少的规矩。比如家族起源、世系表、家传、家训、祖先图片、风水图以及遗事、家规、丘墓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有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之类的规矩。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更是成了一条铁律。于是几个60年以后,后来的黄姓族谱编修者在家族姓氏起源上,提出了一些疑问,有的还列出来一些新的反证,久而久之,弄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所以,黄忠——黄舞蝶——黄家憧的黄氏族系,到底与唐朝江南道黄氏族系尤其箭楼黄氏族系是否同一,越到后来就越成了一个谜,各房中都有认同的与不认同的,各房再分支下去,渐渐地更加众说不一。因为这个谜与本书主题关系不是很大,作者不再考究以致节外生枝,只是列此存证而已,供热心人探索,或添一点谈资。
第二节
世间万事万物中,有些机巧和偶然性既是天地注定的,也是令人费解的。
到了北宋初年,有茅山道士司马尘祯从关山黄家冲路过,指着当年黄家憧屋后山中一处古墓,说出来一个惊天秘密:“此乃三国周仓墓是也!”说完便拂尘一扫径自云游去了。当时的道士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说出话来哪个不信?此话一传十十传百,猜疑的少肯定的多,甚至还有人推测关公遗身也在其中。人们个个兴高采烈,其中绝大部分是为地方出了名人墓葬而高兴,但也有盗墓者更加揣在心里乐开了花。
那时县以下的管理体制,刚从唐五代的乡里制改成保甲制,保甲长一商量,此事非同小可,得赶快报县,而报县的内容已经不是周仓墓而是改成关公墓了。于是知县报到知府,知府报到水陆转运使,最后报到了仅比宰相低半级的参知政事吕余庆那里。宋初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虽然官阶高,但是权不大,上班干什么还要到宰相那里报到听安排,有时宰相不安排还要自己临时寻事做。吕余庆接到下面报来折子的那天,正好闲着还没有找到事做,看过两遍后心里打了几个圈圈,便大笔一挥要下面保护起来。现在说吕余庆的文物保护意识强也行,不过当时他确实是出于对关公的敬仰。于是下面兴师动众,真的到黄家冲修了墓庐便道。为防盗墓,将墓庐起名帝神鬼宫,还派人把守。
吕余庆的这一笔挥下来,使当时关公在民间神化的形象更加高大了,并且从此由下而上直接影响到了官方的信仰。所以,从宋朝起,关公便开始有了皇帝给他的封号,第一个封号是“忠惠公”,以后直至清朝末年共有16个之多,最后一个封号叫做“忠义神武灵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道教则奉他为关圣帝君,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关公的名声到了这个高度,可以说吕余庆是多少有点功劳的。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黄家冲的关公墓是假的。可是,民间信息不通,虽然守墓的人撤了,人们还是情愿相信是真的,尤其是那些盗墓者。没人守墓了,不盗白不盗。
据野史记载,黄家冲这座古墓被盗过三次。第一次确实挖出来一些宝贝,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到了元朝和清初,都无所获,以后再没人挖过。第三次以后,黄家冲的黄氏后裔在重修族谱时,从野史中查到古墓可能与黄舞蝶母子有关,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便将墓顶浇上铁水,周围稍加修葺,只是墓庐没再恢复。
那么,野史记载的第一次盗墓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挖出来一些什么宝贝呢?
具体是哪一年谁也说不清楚,据说看过书的人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在南宋绍兴年间。南宋绍兴是宋高宗赵构的年号,从辛亥到壬午计32年,也就是从公元1131——1162年。那是徽钦二帝被金所掳以后,正值宋朝国力衰退、人心惶惶之时,难怪盗墓人敢下手了。至于那次挖出来的宝贝,虽然早已不知去向,却被人们口耳相传了几百年。
第一件宝贝是一尊泥塑人像,已有剥落损坏,看不出男女,高约一尺,微仰微蹲,右手在后下,左手在前上,有人说像在玩蛇,有人说像周仓射蛟状,还有人说是黄忠在练鬼步。后两种说法当时在关山、黄家冲一带认同的较多,因为这两件事曾经在这里发生过,尤其是黄忠步战三人的传说还曾经很盛行。不过几百年后,又有人对第一种说法提出了“科学”的解释,随着南宋以后关山黄家冲的三国历史逐渐被人们淡忘,第一种“玩蛇”的说法反而占了上风。这是后话。这件宝贝早已不知所踪,留下的只有说法。
第二件宝贝是一盘象棋残局,画在一副石做的棋盘上,人们认为这就是关公遗下的那个关山难越,只是有些地方已经看不太清了。因为这一带棋迷较多,此残局到底该怎样复原,还被争论了两百多年,成为当地的一个三国悬案。明朝穆宗隆庆年间,有一个拙逸道人从这里经过,购买了这个残局回去研究,后来收入到他的棋谱《适情雅趣》中,这也是后话。
第三件宝贝,是一堆竹简,当时就被盗墓者丢弃了,散落一地。不过,后来关山附近有一个姓王的读书人,把这些残缺不全的竹简捡了回去,清理出一些据说是鬼步动作名称的文字,如倒颈风车、五尺道、卧槽马、倒拖步之类,当地的武术爱好者由此又研究了几十年,只是都没有弄出什么名堂,陡留下一些名称和不成型的口诀而已。倒是那个姓王的读书人把这些竹简当成传家宝贝,传了不知多少代,成为书香世家,到清朝雍正年间出了个进士,到乾隆时成为内阁中书,并有《周易中旨》、《周礼会要》、《考古源流》等多部著作传世,这就是清朝有名的学者王文清。中华民国时期,有出自关山又对关山历史感兴趣的人写过一篇《关山赋》,前面几句是这样的:“衡岳巍峨,山林虎啸;洞庭浩淼,泽国龙吟。惟长沙一战,龙潭惊马,云长喝令,周仓射蛟。遂乃龙潜虎伏,人趋稼穑,聚落初成,始名关山。历隋唐至明清,荫武威而文昌,筑灵峰以庠教,望九溪于四王。”这“四王”便是指名重一时的湖南四王王文清、王恺运、王夫之、王先谦。王文清号九溪,以研究易、史、诗著名,他给自己家乡关山留下的一首诗,至今还在人们的口中传诵:
我梦家乡苦,遥遥万里帆。
何时骑竹马,一夜到关山。
第三节
中国象棋起源于何时,有五种说法,即神农、黄帝、唐尧、周武王、春秋战国时期。然而最可信的当是春秋时期。因为春秋时期的兵制将、帅、车、马、士、兵、卒,与象棋的棋子名称基本吻合,而汉朝刘向《说苑•善说》讲到的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故事中,已能看出象棋在战国时期是一项较流行的活动了。
早期的象棋,由棋、箸、局三种器具组成。棋即棋子,由象牙雕刻而成,双方各六子,由枭、卢、雉、犊、塞(二枚)组成,箸相当于骰子,局即棋盘。以后不断变化发展,到宋朝增加了士、象,又因火药的发明用到军事上而增加了炮,棋子也增至32枚,北宋末年又在棋盘上加了河界,与今相同。到明朝则出现了棋谱,保存至今并且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当数《适情雅趣》。这一古谱原刊于明穆宗四年(公元1570年),由金陵徐芝精选、会稽陈学礼校正,全书十卷八册,计445页。《适情雅趣》有多种版本,1570年这种是最早的,由三畏光启堂刊印,卷首有拙逸道人的序言一篇,题为《适情雅趣引》,下序隆庆庚午仲夏吉旦拙逸道人书于安乐窝中。有后人考证,这个拙逸道人是徐芝和陈学礼的师父,曾被人称为“自出洞来无敌手”。几百年来,这个考证虽未最后落子定论,但长沙宁乡的关山、黄家冲一带,由于善下象棋的人很多,一直流传着拙逸道人的一些传说,其中说他路过关山将关公遗下的关山难越残局带走编入棋谱一事流传最广。
那么,关公遗下的残局到底是怎样布子的呢?有不少的后来研究者,尤其是关山、黄家冲一带的棋迷,曾经多少代、多少年、多少次把那本《适情雅趣》翻了不知多少遍,却没有关山难越一局,当然也就不知怎样布子的了。有的说,那名称肯定与三国有关,于是把那残局中三气周瑜、三请诸葛、赤壁大战、七擒七纵、三国鼎立的布子反复研究,莫衷一是;有的说,残局名称不一定与三国有关,要从家传和族谱中去寻找当年黄家憧留下的蛛丝马迹,于是,有人猜是棋谱中的士孤将寡,有人猜是三出祁山,还有更多的人猜是追风赶月,以及退无所归、得失有变、投肉饲虎、殃及池鱼等等,仍是没有公认的答案。到了清朝末年,有一种说法得到了较多的人认可,即三国时期中国象棋还没有定型,别说棋子多少有别,在一些地方棋盘也是各方少一横线,要将黄家憧遗下的话、盗墓者留下的结果、拙逸道人序言中的灵感、《适情雅趣》中相对靠谱的残局进行综合,尤其要考虑棋盘双方各少一横线的情况,以及花关索与黄家憧能够下出三种结果的情况。这样一综合二综合,得出了两个残局:
其一:黑方底线4、9位分别为黑将、红炮,底二路3为红马;红方底线一、五位分别为黑马、红帅,底二路三、六均为黑卒。
此残局被人们研究出了两种着法。两种着法均为红先黑后。第一种,炮一退八,和局,这该是黄家憧说的战长沙的着法,因为双方都知进退。第二种着法于下:
马七进五将4进1
马五退四将4退1
马四进二将4进1
炮一退一将4进1
马二退三卒4进1
帅五进一卒7平6
帅四进一
此后红方马炮绝杀,黑方已无应着。这该是失荆州的着法,关羽“大意失荆州”,期间有多种可退守保全甚至以退为攻的上策,可是他都没有采用,难怪黄家憧说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看来,黄家憧是自己占着红方,让关公占的黑方。但是,花关索是怎样使黑方胜的呢?除了棋盘双方各少一条横线可供想象外,其他的答案后来一直悬着。这盘残局被起名为仗剑鞭马。
其二:黑方底线4、6位分别为黑士、将,宫顶线4为红马、6为黑士、八为红兵,河界线9为红炮;红方底线六为红帅,底二路五为黑卒,宫顶线四、八均为黑卒。
此残局就一种着法:
炮一平七卒2平3
兵二平三卒3进1
炮七平四士6退5
兵三平四,红胜。
不过,这个残局的布子及其着法,是清末棋迷在《适情雅趣》原局基础上修改出来的。其原局中,在红方宫顶线八的黑卒前进了一位,用另一种专业术语说,是红八三位线上的黑卒摆到了八二位线上。人们说这种布法肯定黑方胜,三岁小孩都知道,无须花关索动手,所以作了修改。但是也有人说拙逸道人不是低水平的人,那种布子方法肯定有原因。于是这个原因又归到了双方曾经各少一条横线上。因为宋朝战场上已经广泛用炮了,战斗纵深延长,所以象棋中加了炮的同时双方又各加了一条横线。这样,既然卒林线和宫顶线曾经是合并的而后来又分开了,那个黑卒摆放的位置就是可进可退的。虽然拙逸道人所在的明朝棋盘形制早已定型,但是他有可能沿用了三国时期曾经在关山等一些地方存在的那种棋盘形制,以图保留关公残局的原貌。但是,这仅仅只是猜测而已。何况,还有黄家憧弈出的和棋与输棋呢?本来有三种着法,这里却只有一种着法,看来不可信,但是棋盘又接近三国形制,所以还是保留了下来。
这盘残局起名时费了一番周折,有定关山难越的,有定关山难忘的,最后定为进退有因。
总而言之,关公遗留在关山的象棋残局,至今仍然是三国的一个悬案。
也由于这个残局悬案,关山和黄家冲的象棋是代有传人,“基本盘”很大。除了那些三国遗迹、战长沙传说外,他们用象棋追念关公和黄忠,还有黄舞蝶、花关索和黄家憧。有诗叹曰:
一棋弈古今,进退皆成因。
若问其中义,宛如天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