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窝阔台胡骑扰宋 杜云华弃官归里
作品名称:仙井传奇 作者:田畈人 发布时间:2015-01-06 21:32:01 字数:1796
第一章 窝阔台胡骑扰宋 杜云华弃官归里
话说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江西南康军(今星子县,宋时为军,元改为路,辖建昌、星子、都昌三县)有一个名叫杜云华的读书人,他本是西晋驸马当阳侯镇南大将军杜预之后,也是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十六代裔孙。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入蜀,于成都西郭之浣花溪建草堂,卜居期间写下了著名的《茅屋被秋风所破歌》流传后世。历四代,其曾孙杜昌华讳策者,为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丙午科进士,即离蜀出任江西南康知府,由是江西有了杜姓,杜策为始祖。四百余年后至南宋,杜氏繁衍到杜云华这一辈,为江右杜氏第十三代人。
杜云华,字元,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丙辰岁。其父杜邦本娶安义县简坊简氏,生玉华、安华、云华三子,其长兄玉华与二兄安华先后出仕,云华最小,父母疼爱有加。杜云华小时候非常聪明,且有大志,父亲杜邦本曾问他,你长大之后做什么?云华答道,从武若晋祖当阳侯元凯,从文效唐祖杜工部子美,文武兼备更佳。杜云华少时读书接受的都是儒家思想,忠孝节义传统美德在心里根深蒂固。父母也常常要他熟读、领会祖甫之《三吏三别》等名篇,引导他胸怀天下。杜云华遂怀忧国忧民之心,而抱治国救民之志。
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午岁,二十四岁的杜云华科考及第中了进士,不久随才补受会昌(今赣州市会昌县)县丞。在任期,他忠于职守,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民办事,深受百姓拥戴。
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三子孛儿只斤•窝阔台即位。1230年秋,窝阔台与拖雷率军渡过大漠南进,兵入山西,渡过黄河,与陕西蒙古军会合,直取风翔(今陕西风翔县)。1231年夏,窝阔台回居庸关北的官山(今内蒙古单资北灰腾梁)大会诸侯王,商议攻金之策。窝阔台采纳拖雷的意见,分兵三道进征:窝阔台自统中军渡河向洛阳进发;斡赤斤以左军由济南进;拖雷总右军,由宝鸡南下,通过宋境,沿汉水达唐、邓,以成包抄之势。次年正月三军会师汴京。1231年秋,窝阔台亲统兵马围攻河中府城(今山西永济西),两个月破城。接着蒙古军由白坡渡河,进屯郑州;金卫州节度使弃城逃到汴京,黄河防线被冲毁。拖雷攻破大散关,攻入汉中,从金州(今陕西安康)东下,取房州、均州,渡过汉水,进入邓州。1232年春,拖雷精骑与完颜合达军在钧州(今河南禹县)西北的三峰山大会战。金军三十五万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蒙古军攻下钧州,俘杀完颜合达。潼关守将献关投降,河南十余州均被蒙古攻陷。窝阔台与拖雷在钧州会师。1232年3月,窝阔台命大将速不台进围汴京,自己与拖雷北返。
绍定六年(1233年)二月,窝阔台遣皇子贵由,宗王按赤带(合赤温子)、国王塔思(木华黎孙)统左翼军讨伐万奴。九月,蒙古军攻占都城南京(今吉林延吉市东城子山),蒙古军占领辽东后二年,置南京、开元二万户府镇戍和管辖这个地区。
北方蒙元大军纵横天下,不可一世,而南宋朝廷不思图强,还在纸醉金迷,国力衰败,只求偏安,杜云华对朝廷完全失去信心,觉得这样下去必然要做亡国奴,于是毅然他弃官回家。
然而,杜云华回到南康后,却不久留,而是迁居到了都昌。
明神宗万历年(1604年)甲辰《杜氏宗谱》杜希禹在《序》中对杜云华迁徙都昌一事是这样叙述的:何奈宋末兵燹蜂起,疆场多垒,土庶裹襄,越都以居。惟我先公云华偕其子姓,率其仆,御跋涉艰险,至我古镇鄡阳。慨然抚其属,而谓之曰:“阳旺地也,杜氏居此必旺,谋之镇中之中,不可谋之镇之南,北不可旋,而去镇西治四十一都约三十余里地,名草垅头,前带斯干(干:通“涧”,山间流水),后阴苏山,左北庙(湖),而右洋澜。”又卜之神人,具曰佳臧。遂筑室以宁。
南康与都昌隔湖相望,水路不过数里。杜云华回南康不久,便乘船至都昌境内,察看地理、风水情况,看中了四十一都(今左里镇)草垅头一块地方,即携全家在此地构室而居。由是,都昌有了杜姓,杜云华即为始祖。这件事颇为令人疑惑,当时的星子为南康军,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而都昌是南康军下辖的一个县,杜云华为何离开州府南康而迁居都昌呢?其实这与他“弃官归里”的行为是一致的。
杜云华面对北方蒙元日益强盛,南宋皇帝孱弱,国力衰败,奸佞当道,百姓流离失所的局面,感到痛心疾首,他心里十分明白,蒙古大军马踏江南是迟早的事,心里无时不在思谋保宋抗元、救国救民之良策。都昌左蠡三面环湖,北靠苏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杜云华选择左里定居,无疑是“另有所图”。欲知端底,且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