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二十)
作品名称:南方 作者:张谋 发布时间:2014-10-21 20:54:51 字数:6327
【走向内心,也走向精深】
——读张谋纪实文集《南方》
梁星钧
张谋的纪实文集《南方》我刚读了几句,就有一种特别想写的感觉。
一、走向内心:走向自己内心的反省和追问
先哲说过,人永远要问自己:我是谁?然而真能回答清楚者有几人?一个人能认清外界,也未必认得清自己。认清外界需要眼睛和心灵,而认清自己还需承当和勇气。
我读过张谋的散文集《心灵的秋千》。全书溢满了沉、悬、浮的味道,我评其为“情悠悠,晃悠悠,沉悠悠”,感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至,又那么飘晃,荡不开去,世上最怕的就是这种提不起,落不下的悬情!
作者新写的纪实文集《南方》又是该情的别样渲泻。特别是他浓墨重彩地描绘出自己的爱情,即使是昙花一现的男女之情他也当作了自己的永恒追逐,所以他不伤才怪了,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用情之深的痴心男人的悲剧。
关于散文向何处去,这是一个严峻的话题。向广阔的外界进军是一个方向,向深邃而隐秘的内心掘进是另一个方向。前些年见惯轰轰烈烈的这散文那散文,有人呼之向内转,向心灵掘进,抒写丰富的人性及内心世界。我不知张谋立足于何处,但文字基调给人的感觉是在走向内心,走向自己内心的反省和追问。那些明明白白的景、物、人等客体,你说不说都如此,在那里,而到了张谋的笔下,就成了他自己心灵的流溢,经历了他的心灵之海的浸泡,过滤出了一个个鲜明的艺术元素,成为心灵映照下的产物。
所以就格外动人心扉。让你不再陌生,也不在厌恶,把这些记忆的贝壳片片串缀,成了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奇珍异宝。
自然也格外有味道。张谋在我们眼里不算太大,却行文处事老道,有一种深藏不露的内敛。打工之事许多有过,南方也有人去过,然而少有人说过,当然也许我孤陋寡闻,但从张谋这里确实读到了一种沉痛的记忆,一种深刻的反思,一种勇敢的剖析,一种责任的担当,他将这些“把玩”得有味,有情,有理,写成了一段底层打工者的时代记忆,包括回味无穷的青涩记忆,这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难忘的部分。现在很多人都讲“担当”这词。我觉得一个人要向自己的内心纵深掘进,没担当意识不行,没直面的勇气更不行。我们怀念一事,保存必要的新鲜记忆不是唯一目的,而从中弄清点什么,发现点什么,得出点什么才最重要,因为这些“成果”的大小好坏,也体现着效率和效益,检阅着生命的质量,也是为了某些事情作一小结,在心底告个段落,让自己暂心安吧!
张谋之文让人顿生联想,搅动和调动了人的思绪。我就喜欢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简练文句,这种深邃而含蓄的表达。艺术是个性的,也是曲折的,更是神妙的,不在你调高,干吼,也不在你故作姿态,过份悲惜,而在准确而隽永的表述;或明或暗也非炫技,也非故作高深,而是隐约地洞明,深刻地表达。我不喜“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东西,给你罩上一种没有任何铺垫的阴影,而让你被动地接受。虽这次我一碰张谋作品即发言,为的是扫清认识的障碍,开辟感受的心灵通道,也让已颠覆和校准前有的认识。
走向内心,这是一个很好的词汇。我们多有千帆过尽,留下简淡,万事经历,回归内心的经受。落叶归根,我想不只指人老要回去落脚,更在于人久居其外终要归于内心,再回到原点想想,比比,看自己离心多远,心之沉浮的比重。人一生为了什么?奔忙到头,心灵要对之检省,过滤和称量。
张谋的《南方》之行,之忆,之心灵沉积和反省和检视,很好地体现在一些篇章里。《在路上》的内心探索,心境映照不错(但注意抓住“小道具”的特征和强化之,即以形象喻理抒情可强化,物的因素永远之主导)。《工业区》、《草坪》等非纯粹的叙事,融进了自己的思考,掺进了自己的情思和想象,带着对人生的命运思考与打量,故显得有骨有血有肉,是在历史的流年里一种沉淀的打捞,所以读来不俗,不旧,格外生动:既有利明了事物的本身,又带着思考和探索。《工厂爱情》是非纯粹的叙事,也非纯粹的抒情,是拌了情汁的叙述,或说叙述里溶着情汁。从语言的轻重缓急,从用词的色彩强弱,都是叙议抒的结合并行。是一种读而不枯,有益不腻的叙述。同时作品也体现出一种原生态,复活力,再生力。
张谋《南方》以关键词为轴心,写他的工厂工作、生活、情感,语调平实,简洁,有一种沧桑的味道,有割而不舍的挚情。为了忘却,就彻底记念,因为纪念,一时就难忘怀。这种情怀,非切身经历和感受者所难以体验。我们这些人没出去打过工,一直在舒适的机关上班,难以感受那份艰辛,不易,难堪,但我们有亲人、朋友、老乡,他们去过,干过,来去的模样,神情,腰包的鼓瘪,沮丧,是得意,欣往,还是无奈,无助,我们多少还是可知的,我们都能作相应的比照。张谋如今混到了文案的位置,与我们长守机关者“类似”了,但从整个社会生存状况言,他仍处底层,这是一个认识的基调,这样我们才会更好走近并认识张谋的生活,及其作品的出发点,这是问题的关键。《南方》我在心中读着读着就成了“南方,南方”,是啊,颇给人感触的。不幸的是,这本我接手并不迟,却间杂了自己的一些事情,故读得断断续续,他又给了我一个漫长的期限,我就变得十分散淡,似又成了幸运。阅读,写作,除非灵光频现,久积喷井,一般忌讳急就,需一种按捺和克制的心态。读写也许平淡,但绝对真诚。我们要艺术,也要真诚,要美,还要朴,当很多时候难取舍,尤在必选其一之时,这是考验和检阅我们的时候了。
二、走向精深: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长期以来,人们对写什么感兴趣,然而题材和素材是有限的。为什么好题材、好素材有些人写出来并不新?那就是表现力问题,手法问题。所以从某种上说,怎么写甚至比写什么更重要。关于评论方式,我见多数人重点放在了作品写什么,而我就故意重点放在怎么写上。张谋是我评论里关注较多且较看好的重要作家之一,也是发展潜力巨大者之一。他的文字里有一种需我们花力气去揭示的可贵东西。不管我现在能否揭示到位都不肯或也不想过早地透露,这需根据作者的个性禀性差异所决定,我们评者有责任对自己欣赏的作者加以保护。张爱玲所谓的成名要早恐怕只适用于一些人,不然何以众多的人出名很快就江郎才尽呢?此问题尤值得思量。但我可告之的是他有一种显示其功力的客观存在,该存在也许与天赋及后天的素养有关,这也正是我们每位作家作者梦寐以求而不一定可得的隐秘性存在。我更希望张谋等作家保持并发扬好这个优势,以走向精深并百炼成钢化为绕指柔吧!
张谋的文字语言没有浮躁,焦躁,更没有华艳的辞藻,一直以朴素的写实,追求心灵的本质,描写心灵的真实为要,主要体现在他文字的简朴、强劲和对陈旧生活的陌生化处理等方面。从文学史的角度说,只有简朴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因为历史只留下简淡,甚至是一片苍茫。而他的语言又有一种秦人的强劲,有一种北方的强悍,当然这也源自他成长环境和自我个性的孤独与倔强,使他有了一种西北气候似的凛冽。读他这些篇章,我就在想,这些陈年往事,打工者或多或少都有,他是怎么捡拾并连缀重组,而还原为一幅幅活生生的场景的,这不得不佩服其还原的笔力和功力。张谋行文善用白描,让所写的生活自己丰富,有意思,有味道,同时也有波澜壮阔的起伏,具体小说故事的笔调,但总体组织又是散文格局,因他善于抒情,往往在一篇文尾恰到好处地点缀几句哲理或情感性的升华,让前面的文字一下亮堂起来,全文有了一种整体的和谐。
张谋以交差的视角来入笔。所以有些细节面似重复或复述,实为他取自不同的点面,以不同的关键词来思考,来进入,让这种交差点反复在文中辉映,以加深某种刻骨的印象,为这首南方打工曲注脚,为这首青春诗谱韵。我读这部不算太长的文集,深感其内容的丰富和充实,心灵的煎熬和交织,人性的暴露和彰显,生活的多重展示和揭示。该集不能单纯看作是一个人的心灵及生活记录,当是我们国家民族特殊发展时期,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一历史时代的命运写照,它暴露和揭示的问题很多,值人思考和总结的也更多,尽管作者无法获取解决的答案,但倾力于暴露揭示和深度挖掘已不易了,这需要承当的勇气和写作的实力。我们无法苛求于每一位作者都是社会活动家或政治思想者或改革领军派,但只要能真实的记录刻画和深度和挖掘思考,就值得大加赞赏了。
张谋《南方》写工厂枯燥的生产流程,由于渗进了人情因素,沧凉无奈因素,前途迷茫不定的危险因素,何故却令人有看的,甚至还顿然生色呢?该问题是值得深思,这显然不是一种人人能之的功力了。《饭堂》生活味浓,语言干净利落,但有苍凉的人情味。作者的高妙或称言外之意,就在通过这种琐碎枯燥的生活叙述,提练并告诉人生的道理,展示自己的性情,从而让人联想,共鸣,完全又是通过形象的方式,这,也许就是作品的价值之一。“我们为了填饱肚子,一边不停地抱怨着,一边无奈地吃着,咽下去,连同所有的苦难一起装进肚子里”,这样的话,这样的真情写照,只要正常人,无不为之动情。
从《螺丝刀》可见作者的性情是从众,流俗,与人为善,工作认真、敬业,从不抛头露面,出头,带头滋事,但在涉及人格面前敢于出手,决不妥协,按他阿姨的说法,你呀只会做事,不会做人。
作者善在叙述中融入人情世故,在文尾引发生活及人生感悟。文以“我”字体,讲述打工及其相关的人生故事,透出艰辛,挫折、失望、希望,酸苦,可谓人生的酸甜苦辣没尝够,也至少尝了好几分。作者的关键词是“打工”和“南方”,写的却是由此而铺展开的生活,的青春流逝和悲喜泪水。通过这样的揭示,再现了一段生活,检阅了打工仔的命运,是一份真实记录的人生档案。——作者是以点的方式,以词语的方式,串起了前面所有的生活,所有的经历,所有的故事,像一个星罗棋布的环扣,扣住了作者的青春人生,生活命运(《公交车》等)。
作者以纪实的手法,从各个角度,述录了自己在南方打工所及的点点滴滴,枝枝叶叶,以细节胜,以饱满的人生态度和真实的情感见长,别具风味。这些点线相连,翔实地记录了自己的南方履历,是一部打工备忘录,南下履历考。这是人生的珍贵经历,也是值人追思回味的一段青春命运史。人一生都在回味自己的金色童年,青涩青年,这是人生的永恒财富。我也注意到作者的叙述,也非什么纯客观叙述,静描,而掺杂了人情味,所以这样的语句和描述有骨头有肉,读来不俗,不腻,即便是陈旧的,日见的,也有意味,有检视生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保存生活原真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功效。
我觉得张谋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语境。该语境干净利落,以实介入,融入自己情感和对人生世态的检验,效果是平实、朴素,不俗,有嚼头。整体流露出一种伤感的低徊沉味。是一种淡的忧伤,时有一些刺痛和美好的相伴。
把枯燥写生动,把乏味变有情,把不赖看变好看。我想,这就是张谋这本书的着力点,本事。正如他所说的:“一些人生当中的细小情节,才是构成生命内涵的精要所在。剔除浮华,在喧嚣中保持自省,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是真实的,正如我们所期待的。”至于表现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深刻与否,那是另一码事。在我看来,我也未必有兴趣。对这些基本功的练习与展现,可以了,不错了,值得一读了。这是根基,万物靠这些根须,长成参天大树,建成巍峨大厦。所以我要赞赏张谋,为其韧,为其挚,为其劲,为其执,也为其百练后终可以成钢,还要化为绕指柔!
该书“以关键词为经纬,为时代做见证”,是张谋这本纪实文集的主要内容及价值体现。
我是怀着极大的好奇和渴望开始了阅读。张谋的文字我毕竟读过一本了。这次阅读后才知他还有这样一段正在进行时的打工经历,他在我们面前完全展开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值人品读和思考。没有打过工者以为外面是天堂,谁知这里面的艰险和酸苦,正如《红楼梦》里说的“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张谋如今当上了管理,境遇比开始好了点,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打工仔。所以我更愿意理解该书为打工者记录,是打工者的心灵书写。这在我国是一个高达几亿人的强大群落,他们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强大的生力军,正是他们带动和摧生了我国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所以该书的问世,不仅是时代的记录,历史的书写,也是文学历史和人生命运的客观写照,有着特殊的意义。该作的不足,我想一是可再纵深思考,从构架上可分为大型的章节或段落,以收容这些零星的关键词点滴,或者会更好读,也更有力度。二是注意避免过多的细节交织和重复,以更加省减的行文组织来构织,做到结构更简练。最后祝张谋再创佳作!
(终稿于二零一三年末清江河)
【后记】
我曾一度怀疑宿命的安排,在我的《南方》系列闭稿之后,没多久,我便失业了,当初刚来到这里工作时,我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工厂,十多年前我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挣扎,没想到十多年后我再一次走进工厂,唯一不同的是,我人模狗样的坐进了办公室。这正是我十年前最期待的,这一坐,三年过去了,我终于体会到了凡此种种的痛苦,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打工身份的变化,并不能掩盖其附属的本质。我苦恼过,很多时候,我发出的声音太过微弱,另一方面我存在的个体是脆弱的,在强大的资本面前,有时我连自已的利益都难争取到。我想为底层发出点声音,在现实中,为了生存,我选择了妥协,但在这里,我绝不妥协,我写,我就是上帝,我审判一切人和事。
曾有人说过,自传只有一次写作的机会,要慎重。这个系列始于六年前,其间断断续续的写到了现在,也许在最后的这一段时间里,我赶稿子,写的比较仓促,让其粗糙了些。我是个急性子,想着先写出来,免得时日长了,到时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先写出来,再细细的修葺一下,但我还是个懒人,等写出来了,又似乎无处下笔修改,再一迟疑,便疲于应付未知的生活去了。在写这些字时,我是跟着回到了从前的记忆里,物是人非,有时想想挺伤感的,感叹时光的飞逝,让很多东西都纷乱了。
失业后,我又重新找了份工作,进了新厂,跟着人事的同事去领被子,凉席,脸盆,桶,衣架等。说是没下铺了,我说没事的,我背着我的行礼,一只手抱着被子,一只手提着桶,同事帮我拿着枕头。打开门来,看了看,宿舍共4个床,都是上下铺的,只剩下两个床位没人住,我选了门口的床位,开始铺床位,现在是上班时间,其它人都不在。同事让我收拾下,也先走了,剩下我一个人时,我突然觉得孤独。走去阳台看了看外面的阳光,时值秋季,即便是中午,阳光也很暗淡。随便收拾了下,就返身锁门出去了,快到吃饭时间了,吃过饭,回来,打开门,遇到两位舍友,比较客气,有一人刚好同一部门的,也好有个照应。没几天,就混熟了,唯一让我亲切无比的就是集体宿舍的感觉,这场景让我似乎回到了十多年前,心里真的百感交集。初来也有不适,特别是上班时间太长,完全没有了个人时间。
我一直很纠结,要不要做下去。不做的话得重新找工作,或者先回家休整。要是做得话,很有可能我现在写的这篇就是今年的最后一篇文字,按现行的作息时间,我不可能抽出时间写作。这是现实与理想的一次交锋。在此,我不得不想起我与我的文学导师每一次见面后,导师总是意味深长的劝我,好好生活,写作是生活之外的事情,先把生活安顿好。我有时很奇怪,我的导师为什么不劝我好好写作?而要我好好生活?现在想来,他是对的。我可以不写作,但我不能不吃饭,最简单朴素的也许就是最深刻的道理。
《南方》写完后,曾经有一位叫沉默的陌生朋友看后留言:“每個場景,每段文字,讀來都是那麼熟悉,心頭也不時會感覺到絲絲苦澀。除了薪資隨著政府調薪而有所提高外,其他場景我們這裡都還在,時代在變,工廠基層打工者的生活並有太多的變化!”打工,一个苍桑的词,我又想起十多年前我的老乡室友在宿舍墙上写的那几个字,打工苦,打工泪。红色大头笔写的,字写的扭着不好看,但有力度。他被师傅用扳手打破了头,整个脸,头,下巴包着白色纱布,那样子很滑稽,像散打运动员戴的头套。除了叹息就是无奈。我有时会想起很多面孔,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们,就像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写下这些字。
当今天变成了昨天,下一个十年,或许依然是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