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不孝儿因弃母获罪①
作品名称:新警世通言 作者:梁景春 发布时间:2014-09-07 15:41:56 字数:3403
积谷防饥为正事,养儿防老是常理。
若是子孙不孝顺,父母一场空欢喜。
话说人生在世,都把生儿育女看作头等大事,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婚女嫁,成为夫妇,必得要生下一男半女,延续子嗣。若是哪个女子不能生育,定会被丈夫公婆瞧不起。若是生个女娃的,也会不甘心,定要再生个男孩。若是先有了男孩的,还想要个女娃。这都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说实话,孩子长大成人后,对父母能够尽孝,那就算没有白生,若是遇到那不孝子孙的,可能会反受其害,后悔当初没有把他按在尿罐里闷死,也免得日后受气。但是凡人没有前后眼,世上哪有后悔药。难怪《红楼梦》里说:“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曾有《劝孝歌》曰:“十月怀胎娘遭难 ,坐不稳来睡不安 。儿在娘腹未分娩, 肚内疼痛实可怜 。一时临盆将儿产, 娘命如到鬼门关 。儿落地时娘落胆 ,好似钢刀刺心肝。 赤身无有一条线, 问爹问娘要吃穿。 娘坐一月罪受满 ,如同罪人坐牢监 。把屎把尿勤洗换, 脚不停来手不闲。 白昼为儿受苦难,夜晚怕儿受风寒。 枕头就是娘手腕 ,抱儿难以把身翻。 半夜睡醒儿哭唤 ,打火点灯娘耐烦, 或屎或尿把身染。 屎污被褥尿湿毯 。每夜五更难合眼 ,娘睡湿处儿睡干。 倘若疾病请医看, 情愿替儿把病担。 对天祷告先许愿, 烧香抽签求仙丹……养育之恩应思念,父母有病请医看。逆子不孝狼心胆,天地不容人憎嫌。法律定得甚明了,若犯王法不容宽!”
古诗有云:“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却说那世上的不孝子孙,大概没有想到当初父母养育的艰辛,母亲十月怀胎,忍痛分娩自不必说,生下以后,真是费了多少累,劳了多少心,吃了多少苦。小时看作掌中宝盘中珠,倍加珍爱。又常担心这里病那里痛,出什么意外,中途夭折,生的是男孩,就给他颈上挂“长生锁”,若是生的女娃,就给她戴“银项圈”。暗地里不知求了多少菩萨,保佑孩子能够健健康康,顺顺利利地长大。若是那儿孙长大后,把养育之恩抛向汪洋大海,反把父母视作累赘,看作负担,不愿赡养,不能使父母享受晚年,乃猪狗不如也。
“家贫出孝子,国难见英雄”,越贫穷的家庭,越凸现孝道的重要。小时候经常听说《二十四孝》里的故事:“晋朝有个八岁孩子,因为家贫没有蚊帐,怕蚊虫骚扰父亲,每夜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叮虫咬吸血,以便让父亲可以安然入睡。”这样的故事,让许多人觉得这个孩子的伟大。
古语说:百事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在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孝儿女,令父母伤心。曾听到这么一个传说,有一家人,儿媳妇不孝顺公公,公公因年老多病,吃饭的时候总是打破碗,儿媳对公公看不顺眼就骂,有一天,她给公公做一个木头碗,八岁的儿子看到了,问妈妈做木头碗什么用,妈妈回答说,给你爷爷做的。儿子看到妈妈平时对爷爷不好,就知道了妈妈的心思,就道:“妈妈,等你以后老了,我也给你用这个木头碗。”妈妈一听顿时愣住了,儿子的话使她认识到自己做得不对,就把儿子抱在怀里,对儿子说:“妈妈不要木头碗。”后来她改变了对公公的态度,学会了孝敬父母。你看,一个八岁的孩子都知道要孝敬长辈,可是有些大人却做得不够。正是:
年轻气盛不懂孝,总是要把老人嫌。
不知自己也会老,将来可能事事难。
却说河北省邢台市,曾经有一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妇,在众多族人的见证下,写下了一份与自己的四儿子断绝父子关系,活不养死不葬的协议。是什么原因让这对正需人来养老的老夫妇痛下了狠心,宁可饿死街头也不要自己亲生儿子的呢?
老夫妇家四子一女,大儿子早年因病去世,二儿与三儿勤劳致富,四子家境不知什么原因差许多,早年四儿媳就与家中老人不和,因此虽为父子,但两家来往很少,只在过年时四子一人独自与兄弟一起去到二老家中拜年,平日里老人生病受伤也从未去探望过。后来,四子与其妻子开始对老人住房和主要生活来源的田地进行蚕食式的霸占,将两位可怜的老人逼上绝路,起初是野蛮的四儿媳到街上或堵到二老家门口无理取闹谩骂两位老人,接着一家三口破坏老人耕种,毁坏老人庄稼,阻止老人浇庄稼、施肥、收割……,手段粗暴恶劣!并威胁殴打参与此事老人的女儿,无奈之下,老人将四子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将原来分家是四子家中分得的老人的口粮地归还二老,并停止对现种地的干涉,老人总算盼来一纸公正的判决书。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达判决书后,四子只将及少数部分地归还老人,并继续阻挠老人种地,还造谣、威胁老人将现住房子写下遗嘱给他,真是不记一点养育之恩想逼死老人啊!老人被逼无奈,只好写下了一份断绝父子关系即活不养死不葬的协议。
一位名人说得好: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今再说一段不孝子弃母获罪的故事,旨在警示世人,要遵守伦理道德,莫忘父母养育之恩,尽自己的能力孝敬他们,免得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话说在江西余干县,有一个庄户人家,户主姓程,名叫来福。经营着五六亩水田和一座竹山。闲暇做一些篾工手艺,为人制作竹椅竹床篾席,日子倒也过的滋润,吃穿不愁。妻子周氏,个子虽矮,但也勤劳能干,里里外外地忙碌,为丈夫打帮。且能勤俭持家,平时从舍不得花钱为自己做件新衣服,身上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穿了又穿。你道她为何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儿女,省下钱来为他们成家立业。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程家夫妻生得一儿一女,甚是珍爱。儿子程轩,长得像父亲,小时候虎头虎脑的,见他的人都喜欢摸摸他那个圆脑壳,说这孩子面相好,以后好好读书,定会有出息。平日里程来福夫妇只知一味地宠爱他,从不舍得打,也不舍得骂,有什么好吃的,让他先吃,生了病就吓个半死,急急忙忙寻医问药,天天守护着,直到病好。这程轩天天玩乐,和村里的一群孩子捏泥巴,玩沙子,掏鸟窝,心性慢慢变野。到了上学的年龄,说什么也不去。送他到学校里,中途又跑回来。老师说,他上课不愿听讲,还总是调皮捣蛋,作业不做,要家里好好管教一下。
可是程来福也没办法,因为从这个时候起,程轩开始经常生病,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热。去学校读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时村里有个小诊所,母亲周氏见孩子不舒服,就常带着他去看医生,医生看了以后,无非是少穿了衣服,喝多了凉水,或者是吃多了粽子,引起的伤风肚胀之类的小病,有一两贴药,也就痊愈了。后来有一次,程轩出去玩,夜晚忽然发烧惊悸,周氏吓得不轻,忙叫丈夫去请医生,丈夫只得半夜起身穿衣,谁知那医生出诊还未归。回来告知妻子,周氏心急火燎,见孩子的这症状,以为是在外面游玩,碰到了什么邪物被惊了,立刻起来为孩子喊魂。口里叫着:“我孩儿吓住了,不要怕,回来了,轩儿,回来了。”一连叫了二十多遍。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孩子的病还不见好转,急得坐立不安,又叫丈夫去请医生。
经过医生的诊断,孩子是生了丹毒,要赶快服药打针。治疗了半个多月,方才慢慢好了起来。这次生病,把俩夫妇的魂都吓掉了。好在此后,程轩再没有得什么大病,见孩子逐渐长大,夫妻俩才松了一口气。
后来程轩读书没有什么长进,夫妻俩也心灰了,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叫他退学回来帮做家务。女儿名叫程艳,比程轩小两岁,小时候的病痛少一些,但得过一次麻疹,连续三天高烧不退,也把夫妻俩吓坏了。幸好后来慢慢治愈。这程艳读书比程轩好一些,让父母心里感到一些安慰。正是:
孩子都是心头肉,时时刻刻要担忧。
若是身体生了病,父母犯急又发愁;
你看做父母的是多么不容易,养儿育女要花费多少心血,指望儿女能长大成人,等自己到了晚年,也有所依靠,可是,这靠得住的儿女又有多少?哪想到这程轩长大以后,却成了白眼狼,竟然变得连爹娘都不认了,父母若是想到会有今日,还不如当初让他病死哩!
闲话少说,当父亲程来福见儿子读书没有长进,让他回家相帮,要传授他做篾工的手艺,以后也有个谋生的出路。没想到这个儿子如此不成器,根本不听他的。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和一些不愿学习,经常惹事生非的小混混做朋友,现在就变得好吃懒做,没事就去打桌球赌钱。程来福要他学篾工,就把嘴一撇:“我哪有这样的耐心,不学。”父亲生气地骂他:“混帐东西,学一门手艺比什么都重要,你总不能让我们养你一辈子吧?”母亲也说:“轩儿,你爸说得对,就跟他学吧!”程轩道:“我说了不学就不学,怎么老逼我?我以后不会让你们养。”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把程来福气得两眼发黑。老伴劝他:“孩子还小,不懂事哩,慢慢调教吧。”程来福怒不可遏:“他都十五了,书读不成,事又不愿做,我看他是想当一辈子的二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