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兄弟(二十四)
作品名称:同根兄弟 作者:吉林老兵 发布时间:2014-09-20 11:23:05 字数:3671
“爸,先到哪儿?”二娃发动了车问。张大哥想了一会儿说:“就先到我第一次下放的那个学校吧,哎呀,离开那里都有六十四、五年了,也不知道变成啥样子了,那个学校还有没有了,看看吧......”车一溜烟地开出了城,半路捎上了三娃。“爸,你看现在的柏油马路多好,那时候可没有吧?”二娃边开车边没话找话与老爷子唠着。这一唠张大哥就打开了话匣子,一发不可收了。“可不是咋地,那时候就是一条窄窄的土路,哪有什么汽车呀,都是大马车,翻山越岭地,一走就是小半天才能到地方,下了车身上厚厚的一层土,用手一拍哗哗往下掉,嘴里一咬直硌牙。”张大哥讲起历史那是不容外人插嘴的。
“1949年7月,我从铁路局办了离职手续就下放了到永吉县教育局,被暂时分配到了这个小镇一个叫高家洼子的一所小学,当时称作“完小”。1950年初,就把你妈从市里接到这里。当时,你妈离家时什么也没有带,只带着结婚时自己的随身东西和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在高家洼子完小工作了不长时间,就调回到该镇的中心小学。因为我会点音乐和体育,就让我教二十个班的音乐体育课,后来学校一名会计给老师开工资时,开丢了好几个人的工资,被辞退了,又让我兼任了会计工作。”张大哥滔滔不绝地讲,一点也没觉得累。
二娃递给他一杯水说:“爸,来喝点水。”张大哥一摇头:“不渴。”又接着讲了起来:“那是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全国一致动员参战,号召人民捐飞机、大炮支持抗美援朝战争。学校也停了课,成立了由我带队的150人参加的抗美援朝宣传队,下到各个村屯进行宣传,动员人民捐款捐物。宣传活动搞了近两个多月,学校还组织学生写血书请战。当时学校有一名老师和四名学生被批准赴朝,四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五岁。因为当时部队里的人都没什么文化,所以这名老师入朝后当了文化教员,其他学生入朝后被分配到医院作了护士,有一名女生从朝鲜回来后,分配到市里的中心医院当了护士长。”老爷子讲到这,停了下来看了一眼二娃:“老二,找个地方停车。”“爸,咋了?”二娃不解地问,“让你停你就停,爸肯定有事。”三娃在后面说了一嘴。二娃一脚刹车停了下来。老爷子看了一眼外面说:“停这不行,找个离村庄远点,有树的地方。”二娃明白了,老爷子是要方便了……
车又启动了,张大哥继续着他的故事:“刚解放时,江密峰一带的土匪还比较多,区上没有军队只有民兵。当时,区上的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文化程度都很低,学校老师基本上每晚上都给他们补习文化课,也经常召开党的积极分子分会,发展新党员,叫我参加我没去。我当时的思想是什么党派也不参加,做一个民主人士比什么都强,不想升官发财,这可能是受到我父辈和环境的影响吧。有一天晚上,得到消息说是土匪要打区政府,全区一下子紧张起来,都在忙活着准备打土匪。区政府正房北面就是稻田地,那是土匪进攻政府的主要方向,政府做了大量的准备,可土匪没有来。正当大家过两天松弛下来时,突然有一天晚上,真的枪声大作,说是土匪来了,已经摸到政府的院子里了,结果打了半天没见到一个土匪,后来才清楚,不是什么土匪,而是国民党的散兵到处乱窜的,打一下就跑。这种情况以后慢慢就好了……”
随着一声刹车响,车停到了一个小镇子边。“爸,到了,这就是你工作的江密峰镇了。”二娃看着父亲说。“到了?这么快?这咋不象呢?老二,没错吧?”张大哥怎么也不能从自己的记忆中搜寻到那六十多年前的影子了。“没错,爸,就是这里,六十多年了那得多大的变化呀。”三娃提醒父亲。“这才跑了不到二十分钟,咋这么快呢?”张大哥还是不太确信,“爸,现在这路多好,而且又是汽车,不是你的大马车了,下车吧。”二娃试图打消父亲的疑虑。“等等,老二你再找找有条河,那年发大洪水就是从那条河上来的,找找看,这咋这么多楼呢......”张大哥有点懵了。开出小镇大约两三里远,前面是一座桥。“老二,停停,就是这条河...”张大哥看到了河,才突然从记忆中找到了曾经的那个缺口。下了车扶在桥拦杆上向下看了看,又眺望了一下四周,感叹着:“变喽,真的全变了,认不出来了,唉......”
“师傅!这哪有个学校哇?”车子再次折返到镇里,二娃打听着父亲曾工作的那所学校。“前走左转有座楼,那就是学校,不远的。”老乡热情地指着路,二娃说了声“谢谢!”,一脚油门开了过去。在学校问口停下来,慢慢搀扶老爷子下了车,张大哥愣愣地看着眼前校舍和里面的学生,自言自语着:这也不对呀......走到门卫室,说明了来历,门卫一位近五十的人说:“老爷子,这可不是你说的那个原来的学校了,这是几年前新建的学校,你原来的那个学校早就搬了,那时候是不是有一所汉族学校和一所朝鲜族学校?”“对对,当时是有两所小学的,我工作的汉族学校当时叫‘完小’。”张大哥十分肯定的回答。“那你还记得当时学校的老人吗?”看门人问道,“记得记得,有几个老师的......”张大哥说了几个人的名字。“哈哈,老爷子,你说的那几个人呀,都走了十几年了,早没有喽,你老得有九十多了吧?”看门人看着张大哥问,“九十一了,不行了。”张大哥叹着气,“那你可不象,看上去也就八十来岁吧,真硬朗呀。”看门人羡慕地看着张大哥。“老爷子,你原来工作过的学校就在来的路边,现在早就没人了,再晚来几天可能就要拆了。”看门人指着张大哥来的相反方向。
“爸,来,在学校前留个影,怎么也算是故地重游哇。”离开门卫,三娃举起了相机提议着。“走,去看看爸爸曾经工作过的学校吧,那时候的学校条件真差,哪有什么砖房呀,都是泥房子......”照完像,老爷子钻进了车里。
在镇里转了一个小时,离开时张大哥看上去很高兴的样子,满足了他多年的心愿了,他心里可能是舒服了。“爸,回市里我请你吃饭,想吃点什么?”三娃说。“哈哈,今天老爸高兴呀,我请你们吃吧,出来散散心真不错。”张大哥主动提出来了,这可是少见的事。“爸,这能让你请吗?只要你高兴,我们就什么也不在乎。”三娃坚持请,“行,你请就你请,我给你二哥加油。”张大哥今天是非得花钱了。“爸,咋今天这么大方呢?”二娃逗着父亲,“这是什么话?我想呀,我死了钱给你们留着分了,还不如现在就给你们花了呢,嘿嘿,这也是收买人心吧?”张大哥哈哈大笑起来,今天他格外地开心......
“老二呀,你们哥四个没事就陪我去爸爸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转吧,我觉得挺好的,想起过去呀老爸不是伤心而是高兴呀。每一个地方不但有我和你妈生活的痕迹,也都有你们出生、成长的记忆,不容易呀,你们兄弟可要好好处哇......”张大哥感慨地说,“爸,你放心,我们兄弟四人,那是同根兄弟,什么时候都会处得跟一个人似的,让你老看着放心、省心、宽心。”二娃也有些激动了。他真觉得父母的一生不容易,兄弟一辈子融洽更不容易,他一定会让他的兄弟,他的兄弟的孩子们永远成为一个欢乐无限的大家庭的一员......
转眼“五一”就到了,几家子的人又凑到了一起,这次是最齐的一次。四个儿子、媳妇,两个孙子、两个孙女、一个孙媳妇,好不热闹的一家。吃过饭,二娃说:“爸,看看今天人多齐呀,咱来个全家福吧?”一家子的人都乐呵呵地准备着场地,要好好拍一张全家福。张大哥却有些忧郁地说:“唉,什么全家福呀,你妈不在呀,那也不是全家呀。”一句话象一瓢凉水浇在孩子们的头上,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还是三娃脑袋灵活,马上提议道:“爸,把我妈的照片拿出来吧,这样一家子就全了。”“嗯,老三这个办法好,等着,我去取相片。”张大哥哆嗦着站起来准备去取。“爸,我去取吧,你坐着。”四娃担心老爸活动不方便,“一边呆着,这个照片得我亲自取。”张大哥制止了四娃,缓慢来到抽屉前。
打开一层层红布,张嫂的照片展现在大家面前。张嫂还是那样的慈祥,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仿佛在看着她的孩子们开心地笑着。大家的心一下沉了下来,觉得一阵的心酸,都不言语了。张大哥觉得气氛不对,看了大家一圈说:“孩子们,你们应该高兴呀,你妈妈看着咱们一大家子这样快乐、幸福地生活,肯定在那边高兴着呢,我将来去了也好汇报呀。”说完,张大哥用手抹了抹照片,冲着老伴说:“老婆子呀,今天咱家人最全呀,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对了,还有孙媳妇,真是幸福一家呀,今天把你搬出来了,咱十四个人来张全家福,好好纪念一下。”说完,抱着老伴的照片坐在中央位置上。
大娃数了数人,加上妈妈正好十四人,就说:“爸,咱这一大家子真不...不少,再用不上几年,肯定就会有十五个、十六个的了,而且会越来越...越多。”话音未落,大嫂就说:“不对,现在咱就十五个人呀,爸。”一句话把大家整糊涂了,都在查着人数,查来查去就是十四个呀。正当大家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大嫂时,大嫂哈哈笑着说:“爸,今年底你就可以有重孙子了,那可就真的四世同堂了。”“哎呀,真是大喜事呀,好好,我一定要活到一百岁......”张大哥乐得合不拢嘴。大娃捅了下媳妇:“你咋知道是重孙子?那要是生孙女呢?”大嫂一瞪眼:“别胡说,乌鸦嘴,肯定是重孙子,没看到儿媳妇喜欢吃酸的吗?”
“好了,注意!一二三,茄子!”二娃按完定时,飞快跑到自己的位置,只听“咔嚓”一声相机响了。
(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