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青藏》——大昭寺的酥油灯
作品名称:天上青藏 作者:恋海如歌 发布时间:2014-08-16 09:36:35 字数:3697
题记:此文节选自本人《天上青藏》一书。
在拉萨的几日,天一直阴沉沉的,有时候还飘着小雨。几乎没有机会一睹蓝天白云下日光城那灿然的风采。今天,依然是阴天,但是空气很清爽,深深呼吸一口仿佛吸进了高原的圣洁和璞真,让人情深意笃。
我们在八廓街广场等待进入大昭寺。
大昭寺门口,随处可见匍匐在地,磕着长头,前往寺内朝拜的信徒。这些人衣衫褴褛,面容黝黑,眼睛却闪着异样的神彩。他们大都来自藏区,远至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千里迢迢,历经艰辛,来大昭寺朝拜,到圣城拉萨修行来生。
大昭寺的入口很窄,分左右两边,中间一道栏杆。右边是游客进入的地方,左边是朝拜的信徒。游客这边,不是很拥挤,人群移动很流畅。信徒那边排着长长的队伍,前不见首后不见尾。前来朝拜的人们前胸贴后背,好久也不见队伍挪动一下。他们人人手持各种容器和器皿,里面装着酥油,静静地等待进入寺内,为酥油灯添加酥油。我贴近墙壁顺着回廊向里观看,里面万盏酥油灯,灯光长明,在这里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香火,从没有熄灭过。这些人的信仰和追求,他们的无限虔诚,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无法理解的。一种敬畏、神秘、好奇的感觉在心中嘀咕着。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一步一叩首,跋涉千里,来到圣地朝拜的呢?
他们或许是在一个大风呼啸的早晨抑或彩霞满天的黄昏,就这么背起一卷薄薄的铺盖,很少的食物,风餐路宿,千里迢迢,踏上那漫漫无边的朝圣之旅。有的甚至是整个村子顷巢出动,一路扶老携幼,只为完成这样一次漫漫的朝圣之旅。有的,更是独身一人,是一个村落或者一群人中挑选一位德高望重身体素质较好的人,这个人就背负着大家的希冀前往拉萨。他磕着长头用身体丈量脚下的路,一路艰辛走到拉萨,走过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无人区,经过数次的雨雪风暴,野兽袭击,缺衣少粮,加上意外的病痛,据说有些人就这样把性命丢在了半路上。他的同路人会取下死者的一颗牙齿揣起来,继续前行。死者的牙齿就会被带到他生前朝思暮想的神圣殿堂,这样他们就实现了功德圆满。大昭寺内就有一个大殿,大殿里有几根很粗的柱子,柱子上还镶嵌了无数颗朝圣者的牙齿。他们到了拉萨,用辛辛苦苦积攒的钱买下一些酥油,来为这千年的香火添油点火。
面对眼前的这些朝拜者,我们心存敬畏,这些在西藏司空见惯的故事,却使我们感觉如此圣洁,如此神秘!千年的香火,记录着朝圣者前赴后继的足迹,永不止息的虔诚留下了岁月的永恒,延续了流传千年的缱绻往事……
大昭寺里里外外都挤满了人,但是丝毫没有喧嚣嘈杂,它象一个大大的吸音筒,把所有的声音全都吸走了,只留下游客的脚步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我随着手持酥油灯或提着装满酥油器皿的朝圣者,加入了朝圣的人群里,进入了大殿。他们不停地往一个个灯箱里添加酥油,或者把酥油灯小心翼翼地放在油箱内,显得如此虔诚。这里没有想象的那样宽敞与豪华,但却透着几分温馨。我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朝拜者几乎都在手抚触摸这里的一切,方形柱子,如今已没了原来的棱角,变得光滑并挂着厚厚的油腻,黑亮亮的;他们用头膜拜每一尊佛像,那种虔诚至极的心灵以及对佛无限的敬仰让我久久注目。据说,他们很多人在一年的收获之后,留下生活必须的,就去购买酥油,布施些香火钱,然后把所有剩余的钱财投进功德箱,以今生下注,祈求来生的平安祥和,功德无量。
我在佛殿中随着人潮转来转去,那些珍贵的佛像、壁画、佛经,及佛家器物我也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喇嘛们专神地做着佛事,朝拜的人们把稣油逐个给寺里的稣油灯添油。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在顶礼膜拜,显得那样自然而静谧。给我感觉最有意思的是捐钱,钱在龛案上堆积一堆,如果你只想捐十元或者一元,可身边只有百元怎么办?把百元放上去,然后自己给自己找零钱。还有的人换了很多零钞,每一个佛龛上都放上自己的心意。此刻,信仰的力量是如此的伟大,在这肃穆庄严的场合,谁还会有贪心?谁还敢有贪心?!
“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这是我来西藏之前,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后来才知道这是著名喇嘛尼玛次仁说的。藏族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传说尼泊尔赤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佛像作为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最贵重的嫁妆。赤尊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8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像。藏人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大昭寺供奉尼泊尔公主的,小昭寺供奉大唐文成公主的。后来两尊佛像进行了调换,调换的理由有多个版本,其中之一就是唐代武则天派兵想来抢走那尊12岁等身像,结果僧人把它藏进大昭寺的佛像后面墙里,把尼泊尔公主的8岁等身像放去小昭寺。事由的真假难以考证,而调换释迦牟尼等身像确实有过。
释迦牟尼等身像是由佛祖亲自主持开光加持的,因此无比的珍贵。所有的朝圣者无不以今生能够亲见、膜拜为最大的福报和解脱,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走着走着,我发现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一定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了。我跟着挤进去,按藏民们的规矩,用头去膜拜,顶礼。我排在长长的队伍里,仿佛领悟到了佛光普照的场面。心中顿觉空灵,睁开眼睛,站在空荡的佛殿中,尽然不知为何而来,何时还会再来,再来会呆多久?
藏传佛教在西藏兴盛是从唐朝文成公主和亲开始。而因来自唐朝的文成公主和来自尼泊尔的赤尊公主,成就了大昭寺和小昭寺这两大著名佛寺。我就只是这样毫无目的不由自主地随着信徒们在寺内流动,从一个角落转到另一个角落。仿佛我在这里更多的不是看佛,而是观人。这座建在翠湖之上,托起了所有佛教徒心中最神圣的大昭寺,记载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为后人留下的不朽的丰功伟绩,它承载着一代代人对来世的向往与对佛、对神的敬畏和忠诚,那经幡列列狂舞,佛音袅袅入耳,一次最高贵的悟,从灵魂深处浮现在脸上……
走出大昭寺,前院的天井挤满了正在擦洗酥油灯碗的藏民,一个个灯盏在他们面前堆成了小山,有的在往盏里添加酥油,并逐一地用香点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透着细致和耐心。大门前,虔诚的朝圣者行着五体投地的磕头礼,大昭寺门前的一块块石板,早已被他们磨得平滑、光亮,扑面而来的是燃烧着的浓浓的酥油的香味,两个大大的香炉里烟雾缭绕,那浓浓的桑烟悠悠直上,天空一片灰白,好多藏民背着香袋,不时地向香炉里洒着桑叶、松枝,寺院的广场上挂满了洁白的哈达与五颜六色的印有经文的经幡,那里已有了三三两两的转街的藏民,大昭寺已是桑烟缭绕了,藏民们一边转着街,一边不时地从香袋里抓出熏香、桑枝,口中永不停息地诵着“哦妈咪拜拜哄”……
回眸间,从门内望去,只见寺内千盏万盏酥油灯,点燃一片金黄的时空。
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当夜幕降临古城拉萨,大街小巷弥漫着“吐巴”(藏式面旮瘩)和桑烟的香味,大昭寺一带燃起千万盏酥油灯,八廓街里人头攒动,拉萨信徒迎来一年一度的“燃灯节”。据传这一天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成佛的日子。灯节是为了纪念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人们穿上节目的盛装,群聚在为佛教大师而诵祈愿经的寺院前,高诵“六字真经”,向怫的神灵祈愿、磕头,各村寨的男人们骑上马,带上早已备好的柏香树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诵祷词,举行盛大的煨桑仪式。
晚上,虔诚的藏族信徒以点燃酥油灯、吃“吐巴”的仪式纪念这位佛祖。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街,家家户户在窗台上点燃了酥油灯,跳动的火焰传递着信徒的善念,煨桑的烟云袅袅升起。大昭寺广场人群中,有的随着僧人的诵唱轻声应和,不时有人将一把把“风马纸”撒向天空。煨桑的香炉火光冲天,人们争相把献给大师的“桑”、“吉祥草”、“糌粑”投进香炉。伴随着浑厚的法号、法螺声响起,大昭寺的僧人们在金顶旁坐成一排,在夜空中诵唱着经文,声音深沉而空灵。大昭寺的金顶、殿堂屋顶、窗台、楼宇轮廓处点燃了一盏盏酥油灯,点点火光与弥漫的桑烟宛若与天相连。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广场上,导游的喇叭声不停响起。
确实,藏人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
时值黄昏,我选择了广场一个拐角,悄然地坐了下来。看看天,看看地,看看大昭寺广场上转经的人们,西藏的纯净总是让我点亮心中的善良与宁静,燃污浊成灰烬。华灯初上,酥油灯千年的光亮照映着我的归途。
……
西藏回来已有数日。却总能想起蜷坐在大昭寺门口发呆的那个黄昏……想起那些虔诚的朝拜者,我能体会到他们一次次深深匍匐下去时内心所拥有的感动、空灵和圣洁,体会到他们点燃酥油灯时内心所获得的幸福、温暖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