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经典言情>归零>在起点与终点之间

在起点与终点之间

作品名称:归零      作者:林步山人      发布时间:2014-04-24 17:09:55      字数:3349

                          ——静月说《归零》
                     静月清荷
  
  我记得和郑然兄初遇在人群熙攘的烟雨红尘,那时他写得一手好杂文,作为一位税务官,他的文字秉承了他工作时的犀利、冷峻,严谨而又不失幽默的风格。读之,快意顿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成为文朋挚友,我时常为有这样的知已而感动。他曾写《闲谈知识份子》,同为半个文人,静月看后不能冒昧猜测他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文人,风花雪月型、考古型、隐士型、书房行走型、还是脑生反骨型?但是我从《闲谈知识份子》中看到的却是他本意欲借助文字这一形式,试图帮助更多困惑的文人走出困惑,那一份担当,让静月倾慕。如今,时隔五年,当他捧出自己的小说作品《归零》时,我不禁要仰视了。
  何谓归零?归零是“曲有终,意无穷”,像大海一样,把自己放在最低点,去海纳百川。这需要一种胸襟、坦诚和胆魄,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定力。不在飘忽而逝的生命过客里留恋,也不必为朵朵过眼的云烟烦扰,为自己创造一个“充满钻石”的未来。因此:归零,就是锲而不舍。归零,就是追寻真实的人性之美。
  光阴滔滔如水过,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什么都会归零。虽说手上的这本书不会归零,但是,我知道它会老,它会变得黄旧发暗,变得毛毛边边。然而,若干年后,当人看到它时,一样会怦然心动,意象丛生。
  可能钟情于自然风光、历史文哲,并且喜好旅行,作者的写作风格接近原色,《归零》的本色叙事,为它赢得了不少读者。
  比如开篇在描写周平原的出生环境和背景时,作者用了这样一段话:
  不知在多少年前,大别山的山脉就像一根巨大的阴茎,在插入长江底部的时候,突然遇到一股巨大的阻力挡住了去路。在探入底部的瞬间,一阵地动山摇般的震颤,顿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洪水泛滥。接着一声轰鸣,大别山就此止住,天空下起了几天几夜的石雨,忽细忽密地洒向茫茫无际的平原,堆砌起来一座座高低远近不同的小山,有的连绵,有的孤立,错落有致,将偌大的一片平原点缀成一堆堆弧状的丘陵。此后彩霞满天,草长莺飞,生命繁衍,绵延不息。
  比如在小说的中段第22节,作者在描写日子的琐碎和贫乏带给人不同的感官时,作者如是说:琐碎的日子,人们似乎总在期待着什么,有的期待金钱积累得更多一些,有的期待权位更高一些,有的期待孩子成绩更好一些,有的期待生意做得更大一些,有的期待能有个好收成,有的期待买一辆车子,有的期待一套房子,有的期待病痛尽快地好起来,有的期待物价再低一点,有的期待一场出行能够打破如常的生活,有的期待一场轰轰烈烈温婉动人的爱情……正是这些相互交叉着的期待,构成了生活中的浓墨重彩,其结果就像一块被压缩的三明治一样摆在了你的面前,摆在了记忆的深处,而期间发生的过程,则在结果面前被席卷一空,只有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转过街角的一瞬间,在一首老歌的旋律中,在雁阵掠过天空的一刹那间,蓦然呈现,却又稍纵即逝。
  除了这些铺陈,在《归零》这部小说里,作者选择走心、入神,诚实叙事,意象,臆想等各种手法。文学在他心里、手下默默流淌。他把困惑、快乐、享受、惊愕,那么多涌动于怀的情感,追随存在本原,克制地予以陈述。这种克制本身,不完全是为了规避政治的敏感,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作者的我性和实诚。
  读着读着,一时有些恍然。
  因为静月同样偏爱本质、朴素的东西,但实际上,《归零》还是被一些主观元素包裹——作者在对周平原,金文慧,颜子欣这三个人的情感和思维叙事上仍然比较保守,看完了,静月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周平原为何一定要死?其实,读者何尝不是这样。在阅读中,读者也会因为情感、思维惯性和阅读习惯,给“书中故事和书中人物”打上自己的心理印记。一如我读《归零》,连续多天,在深夜、在黎明前的暗色里,石英钟轻转声如流水,我沉浸于作者的文字镜像中。刚开始我只是散散地看着,但看着看着,我就不自觉地“进场”。也不确切。到底是疏离了他的《归零》,还是进入了我的《归零》?
  如同《红楼梦》。《红楼梦》里有美人妙目,有玉砌雕栏,有鲜花碧草,有百转柔肠,有这个粗砺的现实容不下的梦想。《归零》里却有梦里胭脂醉,梦里一阵黯然魂。回眸一顾,惊心一片。爱着《归零》,是爱着恻恻轻愁不轻筋不动骨的绯怨,爱着一个人失侣无处剖白的痛与怨,爱着周平原看透一切之后的从容和担当。静月猜测,写《归零》的人,一定是心软如泥,一戳一汪血,一摁一个坑。
  作者在他的小说中描写:时光能折叠。静月不知道时光是否能折叠,但是,我知道读他的书,时不时会冒出这样那样一种感触。这种感触攫住了我,令我无法走出。如同周平原和他的子欣,如同周平原和金文慧,他们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就这样相逢了。他们不是他们,静月不是静月,郑然不是郑然,谁知道呢,缘分的事总是那么玄之又玄。
  好像看到周平原在说,嗨,子欣,我们又见面了。
  好像听子欣在答,不过又要再一次告别。
  是的,周平原和子欣除了一次又一次的告别,还能怎样?
  他们的恋情不容于世,只能一个死,一个死后相思。怪他们么?不,不。感情原本就没有对错,再说了,谁也喝不到一杯忘情水,围绕自己的这么多人中,总有一个是自己最爱的,总有一个是无法忘怀的,总有一个是过尽千帆还醒里梦里反复闪回的。这样的人,注定是不在身边的,是注定已经成为过去的,注定藏在心里无法示人的,注定只能由他来陪伴自己无边无际的孤独的。
  真的,世上种种,都有关联、都有前缘。没有谁的出现是偶然,没有哪一种厄运不是成全。缘,妙不可言。好比未曾出世即成定局的一丝透明细线,系在人的手腕。无论你是隔着山、隔着海、有世仇、生着重病,旦暮即将往生、抑或是看似逢着不能脱劫的大灾难,可是,若是有缘相牵,就一定能够相见。虽周平原和颜子欣的相见和相爱未必会有婚姻,却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相逢。不是么?至于世人如何看他们,这与他们何干。就是这样的心如远山。
  但是,一切终归会过去。
  子欣不必非平原不嫁,平原不必非子欣不娶,红尘万丈,也不必为彼此舍去。可是必不相忘,必不相失。自从相识,他们的地老天荒,注定只为彼此。整整一世,且看子欣如何为平原抱守相思。也许是女人,也许还是因为性格,我被作者笔下的周平原和颜子欣深深地触动。从相救不相识,再到相知又相爱,作者深邃凝重的目光穿越时空,掠过攘攘尘世,把对于爱情,对于生命、对于死亡、对于责任、对于人生的考量,沉甸甸地放在我们心上。
  初涉《归零》,我切入地是一种温软轻快的阅读状态,我以为读到的是一个情感故事,但是随着文字的深入,心境不得不一调再调,趋向冷峻,趋向肃穆。是的,面对爱情、生命、死亡和担当,面对台湾的回归,日本的虎视眈眈,面对这样一个大命题,我们的心温软不起来。
  《归零》之归,在于零是终止,更是起点,作者把生死、把抱负,把这样一个既不温软、也不轻快的内容冠以这样一个意韵无穷的文题,仅是为了追求“冲突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独特的艺术效应?显然,作者无心于文字技巧,而是着意于把自己对于生死的心理感受和认知,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雕琢成固化的文字,以一种仪式的庄重,传达给我们。
  是的,人这一生,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属于你的,你能拥有什么;怎样面对欲望的困扰,如何完善自身……这些人生命题,值得细细思量。本来面目、生存环境、自身因素、人性变异。小说把这些元素所含蕴着的意味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告诉我们,让人明白,人要想完善自己,获得完整自由的人身,并非易事,必须经历曲折艰难的过程。相信作者带有明显个人倾向,又不失公众认同的生命观、爱情观、价值观,会以其积极向上、客观自然、感性与理性辉映的思辨魅力,打动每一位入心入境的读者。
  是的,在各种欲望面前,你会选择怎样的路,很重要。没有谁能够避开。就像小说的结尾,颜子欣带着儿子周子原去扫墓,这平常的一句话牵出的是另一个沉甸甸的令人思考的命题。我想这个命题应该是另外一个精彩的故事了吧,这让《归零》站在了另一个起点上。
  《归零》,一个主章、20个小节,明暗两条线索,相互递进,形散意凝,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补充,最终合力指证“生命是一次单程的旅行;是一次独自体验的过程,一如死亡是一种自我的承担。”

2014年3月8日於佛山

注:非常感谢静月清荷为该小说《归零》写的评析文字,另附本人的写作手记一篇,并以此两篇作为小说的序。写作手记《人的主体意识》:http://www.vsread.com/article-423669.html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