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小家之女>八、回乡务农

八、回乡务农

作品名称:小家之女      作者:闲梦远      发布时间:2014-03-25 20:12:49      字数:3322

  8
  苏荣又复习了一年。由于前一年她考试的分数还不错,这次被录取到县一高复习。所谓复习,其实是从头学起。课堂上,老师拣重点讲,学过的同学很快就理解了,巩固了,他们就开始做习题,做厚厚的一大本题库。在苏荣却是刚入门,她还想往下钻研,但没有时间了。接着又是另一门课程。这样的复习让苏荣跟不上趟,她心急火燎,手忙脚乱,总也跟不上老师的步伐。
  听着前面一排的同学轻松愉快地开玩笑,她觉得自己很无用。班上有一个学习好的同学,也是乡下来的,每天晚上从伙上买一个四两的白面馍。苏荣也想吃,但她不好意思去买,她觉得自己就不配吃白面馍。那些语文啦,政治啦,她还可以个人努力,背啊,记啊,但那些物理啊,数学啊,她是越学越糊涂。尤其是物理,那些公式,原理,她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但做题时又不会应用了。真是不可救药啊。
  苏荣想回家一个人静静地从头学起,但家里没有那个环境。院子里鸡叫狗跳,还有村里的闲言碎语,那么多的干扰。苏荣想,天底下只要有一间小屋,只要能放下一张桌子就行了,她什么都不要。但是,没有这样的条件。虽然母亲把一切家务都包揽了,但她能忍心家人一天到晚拚死拚活地干,而自己袖手旁观油瓶倒了都不扶吗?不行,她心里过不去。她没有那个定力,所以只能在学校,跟上别人连抓带滚地复习。
  在一高复习,苏荣还是没有考上大学。村子里对她考学本来就不愿意的人,这次可是着实看上笑话了。苏荣受到强烈剌激。她变得沉默寡言。在地里劳动时,也不和别人说话。苏荣很想争口气,但她就是争不起这个气。
  考不上大学,只有回家务农。这时社会上大力倡导自学成才,这样的例子很多,《中国青年》刊载的《从青工到副教授》,报纸上宣传的自学高能物理的病退知青曹南薇,尤其是《中国青年报》上报道的女知青作家张抗抗的事迹,成了她心目中的偶象。苏荣又拾起文学书,她要自学成才,当一名作家,这也是她唯一能做的。劳动之余,苏荣刻苦攻读各类书籍,记日记,做笔记。
  苏荣翻看过往时日的日记,感到很好笑,净是一些大话、空话、套话,一些空洞的标语口号。“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一九七六年,极不平凡的一年过去了。在全国上下欢庆胜利的时候,迎来了战斗的一九七七年。在新的一年里,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刻苦实践毛泽东思想,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以及许多电影名连缀,什么“我叫《小铃当》,家住《槐树庄》,左邻《白毛女》,右邻《李双双》。我的爸爸《节振国》,我的妈妈《女理发师》,我的哥哥《董存瑞》,我的姐姐《刘胡兰》,我的弟弟《小兵张嗄》。一天,我们正在讨论《家庭问题》,忽然来了一个《陌生客人》,他偷走了《秘密图纸》,爸爸命令我《跟踪追击》……”,还有看电影的观后感,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诗史《东方红》后,她写道““大型彩色舞蹈诗史《东方红》以完美的艺术形象,鼓舞人心的场面,正确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东方红》是在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关怀下,在敬爱的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演出成功的。影片灌注了周总理的心血和汗水,演员们亲切地称周总理为‘我们的总导演’,可是这部优秀影片却遭到了‘四人帮’的反对,他们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把它打入冷宫,不让和广大群众见面。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后,《东方红》再次公演,我们看了心情激动,很受鼓舞,决心在毛主席的伟大旗帜下,学习周总理的光辉榜样,紧跟英明领袖华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奋勇前进!”多么幼稚,可笑。而现在,她要好好学一些实际的东西了。
  苏荣订了一份《中国青年报》,在这偏僻的乡间,她没有朋友,没有知音,信息闭塞,只有报纸能给她带来一点清新的气息,带来外面世界的消息。每当邮局的邮差骑着自行车送来过期的报纸时,是她最欢快的时候。她把报纸看过之后,还极力推荐给村子里的女孩子,留当、小聪等人,都经常来家里取报纸看。
  八十年代初,文化开禁,各种各样的书,不断出版发行,县城新华书店和图书馆,成了她常去的地方。一次,苏荣又来到书店,看见一本卢梭的《忏悔录》,她立刻被这本书吸引了。但看看书价,一套2.95元,她摸摸口袋,还剩一块多。第二天再来吧,书很可能就卖完了。她放下书本,飞快出去找熟人。找了好大一会儿,才看见本村一个人。但一问,那人兜里也只有六角钱,还是不够。苏荣又一气跑到西关,找到正在摆摊裁剪的姨姨,向姨姨要了一块钱,又飞快地跑回去,把《忏悔录》买到手,这才高高兴兴地回家。
  这以后,苏荣把母亲给的零用钱都用来买书了,《歌德谈话录》、《十日谈》、《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这些西方文学书藉,让她大开眼界,她的思想好象启开了一道缝。除此之外,图书馆也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她办了一个借书证,一星期去换一次书,她看了凡是能找到的所有书。但她是乱读,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人指导,好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贪婪。父母对苏荣很宽容,苏荣没考上学,他们没有一点怨言,还想方设法安慰她。她只要愿意自学,母亲就把所有的家务包揽下来,尽量给她腾出时间让她看书。
  苏荣个子不高,但身体倍棒,好象天生就是干活的好坯子。夏天,麦子丰收了,八、九十斤的麦桩子,她一手掐腰,一手扶袋口,只要有人帮她放到肩上,“蹬、蹬、蹬”扛上就走了;秋天,收玉米,120斤的玉米挑子,她一口气从地这头挑到地那头;上山拾柴,下河挑水,割草放羊,淘麦磨面,脚踢手拨拉,她啥活都能干了。很快,她就赢得了村里人的一片称赞:“真能做”。
  苏荣象阿Q一样获得了“真能做”的美名,但她其实并不想做。因为她不想当一个农民,不愿象父母那样胼手胝足在泥里水里苦一辈子,将来嫁人了,守在灶火门口戳煤捣灶。她希望有朝一日靠爬格子,跳出“农门”。然而这目标却是那样茫然,遥远。
  苏荣性格豪爽,从小就是个假小子脾气,喜欢干男孩子的活,喜欢玩男孩子的游戏。女孩子那些扎花呀绣朵呀,做饭炒菜织毛线,都不是她的强项。上树摘果子,擦得少皮没毛,让洋辣子刺得倒抽凉气,下河逮蜻蜓,弄得一脸泥。母亲常说:“唉,野女子,将来长大找不下婆家可咋办?现在,她要抽出时间读书,就更是拣那些不耽搁时间的粗活重活干。每天早上,苏荣挑着水桶到河边担水,一连几次,把水缸挑满了,就可以坐下来读书了;灶上没柴了,她掂起斧头破柴禾,快快弄一摞子,够几天烧,然后再去看书。这些事做起来嘎巴干脆,不象做饭、做家务,细水长流,没完没了。
  姨姨是个好裁缝,劝苏荣跟上她好好学学这一门手艺,将来也可以摆摊挣钱,跳出农门。但苏荣耐不住那个性子,一个上午做一条裤子,还学不会装布兜。看着她不是这块料,姨姨放弃了。
  第一次看《红楼梦》,苏荣就喜欢湘云,喜欢她“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使配得才貌仙郎,搏得个地久天长”,而那些黛玉呀,宝钗呀,她都不喜欢。
  妹妹和她正相反,妹妹长的纤细,瘦弱多病,总让人“可怜见儿”的。一说下地干活,她就说:“我肚子难过”,或者“我今天不舒服”,然后母亲就不让她去了。
  因为苦闷,也为了练出一个好身材,苏荣跟上村里一个老中医学习剑术。老中医本来擅长太极拳的,天天早上在河边练,但苏荣嫌太极拳缓慢,着急人,就央他教练剑。剑也是老中医赠送的,木柄,不象现在老头老太练的剑,轻飘。老中医教她练《达摩剑》,每天早上,苏荣到老中医住的地方,让他教几个动作,夜里就在麦场练,月亮地里还教村里几个半大男孩子练。走在村外的草地上,苏荣把剑舞得“刷、刷、刷”响,呼呼生风,一大片草就倒了,让她感到一种舒心快意。除了练剑,老中医还教她练《八锻锦》,“背后七点百病消”,“双手上伸理三焦”,“伸拳怒目增气力”等,据说是岳飞练过的。老中医无儿无女,也不知家在何方,据他说是从太白山上下来的,跟着师傅学的医。苏荣回报老中医的,就是替他担水,拾柴禾。
  劳动,读书,锻练,一晃几年过去了。放眼一看,村里同令的女孩一个个都嫁人了,生儿育女当母亲了。苏荣还象一只成熟的杮子挂在枝头,无人问津。也有几个前来求婚的,一看她桌上放的书,墙上挂的剑,都退却了。苏荣成了老大不小的困难户。母亲成天在耳边唠叨着,“咋办呢,这么大了,还没有婆家,咋办呢?”这让她愤愤不平。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