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一波三折>第二十三章 鼎故革新

第二十三章 鼎故革新

作品名称:一波三折      作者:李伟      发布时间:2013-12-26 20:53:22      字数:3164

  第二十三章 鼎故革新(1)
  李建春走马上任《今日江城》常务副总编后,与总编何飞秋算是正式见面了。之前在钟洪涛安排下,他们也见过一面,彼此印象都不深,无外乎是打个照面。这也是钟洪涛老道之处,既然李建春要去杂志社了,说什么也该给一把手即使是名义上的总编,认识一下,以示尊重。
  何飞秋也算是一个文人,以前写歌词和诗歌,在国内报刊也发表了不少作品,由此加入了市作协,在文学圈的名气比在新闻圈大。严格地说,何飞秋应该是一个文人,而不是一个新闻人。在他主持下的《今日江城》,风格与他性格颇为相似,文学气浓郁,新闻性淡薄,整本杂志读完,感觉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奇,普普通通。
  先前作为江城市委宣传部的机关刊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办刊心理,也能让人理解,加上其独特的地位,上班期间,党政部门不看《今日江城》又看什么呢?这样的特殊情况下,《今日江城》生存无忧,过得还较滋润。又是双月刊,一本80页的杂志,又有多少内容可写。采编人员一周时间,都难得去杂志社一趟。而己经到点面临退休的总编何飞秋,更是疏于管理,放任自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让《今日江城》一片混乱。而员工们却乐在其中,感觉悠闲自在,只要工资照拿又不少一分钱,这样安逸的工作,打着灯笼也找不到。还图什么呢?
  《今日江城》划归报业集团后,在全面市场化观念的指导下,如同机关一样的办事风格和工作效率、职业素养,是绝对不容许存在的,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裂变,才能适应杂志在新时期的发展需耍。此外,李建春还计划把《今日江城》从双月改为月刊,全新面对市场,把这本虽有公发刊号却一直在内部发行的刊物,完全彻底地打造成一本畅销读物。
  李建春的计划很振奋人心,凡是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新闻人,都应该会受到鼓舞。何飞秋例外?毕竟他即将退休,60岁的人了,还有什么宏大理想,考虑怎么安度晚年,可能是他目前最操心的事了。他对李建春的工作计划,持一种置身事外的心态,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在听说要花一大笔钱,把杂志双月变单月出版,并将招人和购买办公设备等物品时,皱了皱眉,表示出了反感。
  李建春没有想到,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又不花他自己的钱,为了单位长足发展,却不愿投入必须的资金。他由此想到了江城日报总编郑小渝,拿何飞秋与他相比,真是泾渭分明,天壤之别。老总与老总之间的境界,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难怪江城日报能成为当地第一大报,而《今日江城》只能偏安一隅,依靠类似计划经济时代的救济方式,无所追求,得过且过。
  新官上任的李建春,决心要把自己的变革计划执行下去,假若《今日江城》一成不变的话,不但绝对没有前途,而且日报报业集团也不会答应。李建春的坚持,让总编何飞秋有所动摇。对此,李建春也作了让步,大幅削减了资金预算,并减少了拟报聘员工的人数,换得了何飞秋的勉强支持。
  
   第二十三章 鼎故革新(2)
  《今日江城》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采编人员没有引入考核机制,记者写多写少一个样,编辑编多编少也一个样,典型的大锅饭。而考勤制度更是聋子的耳朵,成了摆设。除了截稿日期和一些必须参加的会议外,记者、编辑的人影都不见一个。上班时间,杂志社除了办公室和财务人员外,基本上就没有其他人了。
  李建春对此制订出了科学而严谨的工作方案。首先,他坚持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上班必须签到,他带头执行,不享受特殊待遇,唯一例外的是何飞秋。他毕竟岁数大了,又是老总编,员工们也没有意见。同时,打被大锅饭引入竞争机制,即采编人员收入与其业绩挂钩,写得多收入就多,编辑同样如此。每月还设立了“好标题”、“好新闻”、“好版面”等奖励,鼓励大家写好稿出精品和打造优质版面。杂志与报纸一样,内容质量是生命,没有优质的内容,是很难带动发行和促进广告销售的。
  为此,他借鉴报社方法,杂志每期出版前,都会定期召开一个选题会。采编人员围绕即将出版的这期杂志,自报新闻选题,然后大家讨论,最终形成采访和报道方案。为了形成良性竞争氛围,李建春还根据杂志特点,设立了“主笔”机制,即优秀的记者编辑,在没有可能成为主任前,但又特别出类拔萃者,授予主笔名称,既是精神鼓励,也在收入和待遇上相应比记者编辑高一些。
  《今日江城》以前的版式设计很传统,甚至称得上陈旧。图文编排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没有风格和特点。李建春要求美编,不破不立,图片运用可以大胆一些,比如,跨版铺图、图上眉页等,都可采用。内页文章,该留白的地方要大胆留白,让整个版面看起来张弛有度,赏心悦目。还尽量多配发一些手绘图,让杂志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符合快速发展的审美标准。
  在采取这些硬性规定,去打造员工素质和提升思想境界及专业水准的同时,李建春也从关心员工的角度出发,每天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并每月为员工增加了通讯和交通补贴,还把杂志社用于发行的长安之星面包车抽调出来,当做记者编辑外出工作的采访车。还别出心裁地为每一位过生日的员工,以杂志社的名义,在当天为寿星送上一张写满祝贺语的生日卡及100元钱。
  如此刚柔相济又具有现代特征的管理方式,很快就收到了实效。特别是刚刚招聘进入杂志社的新员工,在完善而具有鼓励机制的环境中,如鱼得水,积极工作。然而,就像任何一样变革,都有反对者一样,对李建春的工作持抵触心态的员工,同样存在,但基本上都是老员工。这些人以前自由惯了,想上班就去,不想上班就不去,如今每天都必须去上班;还有打破大锅饭,写得多得到多,看起来很美,但要付出好多精力和心血哟。累死了!生活中就是有这样一类人,拈轻怕重,宁愿收入少一点,也不愿让自己身体吃亏。一切都因为懒惰作祟,却又对那些不辞辛劳、勤奋工作的人,报以冷嘲热讽。
  李建春并不理会他们持什么想法,只要符合制度标准,按时上下班并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他也不予计较。李建春对杂志社内部进行的改革,基本上达到了目的,接着便将把精力放到了对外工作上了。
  
   第二十三章 鼎故革新(3)
  《今日江城》对外工作,主要表现在广告经营和发行上。《今日江城》以前发行渠道很单一,每年十一二月时,通过市委宣传部向各个区县党政部门和各委办局等,发一个征订通知,来年根据订阅情况,向订阅单位邮寄杂志即是。
  李建春采取了几管齐下的方式,推动杂志发行。在沿袭老发行办法的基础上,融入其间的新办法,也更加灵活多样。李建春认为,传统媒体是以发行量取胜,讲求人群的覆盖率,而具体到《今日江城》,它应追求的是传阅率、有效率、关注率及影响率。简而言之,《今日江城》应以定向发行为主,首选应该是机场和航班,其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为了拉近与读者的关系,《今日江城》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以此促进杂志发行。杂志社在李建春带领下,利用双休机会,先后开展了“走进社区”、“走进厂矿学校”等与读者零距离的互动活动,既扩大了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又成功地促进了杂志发行。让以前仅有5万多份发行量的杂志,一下子就突破了20万的发行量。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李建春也再次成为了江城新闻圈的焦点人物。
  好戏只是开始,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市场经济大潮下,媒体也开始实行自负盈亏政策,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条件,主要是通过广告收入。李建春对此也格外重视,并付出了大量心血。他认为,《今日江城》目前刚刚进入市场,如果建立自己的广告经营队伍,成本高,效果还不一定好。他便借鉴报社经营模式,实行代理制。利用广告公司专业化的队伍,四通八达的营销网络,建立起的娴熟的市场体系,为《今日江城》打开广告经营渠道,让《今日江城》不断发展壮大。
  为了把《今日江城》卖出好价钱,李建春共划分了8个广告行业,分别是“地产”、“建材”、“教育”、“金融”等领域,根据各个行业的规模和市场情况,他以不同的价格,又分别委托给了不同的公司进行“广告代理”。仅此一项,杂志的广告收入就超过了《今日江城》前5年的总合。李建春也因此再次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不得不佩服。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