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海河之恋>海河之恋:写在前面

海河之恋:写在前面

作品名称:海河之恋      作者:耕石      发布时间:2013-11-03 12:20:33      字数:3627

  
  【序文】
  我的感慨!——作者:粤亮
  在敏思博客有幸读到耕石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我心如镜》的第一部分《海河之恋》,此文真实地记录了耕石在半个世纪前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生活和成长的历程。
  特别是在下部中,翔实地叙述了耕石的故乡情结,校园生活,以及求学成长的过程。从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耕石曾是一位情感单纯,思想上进,聪明好学,并且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青年。他思想观点比较明朗,思维很活跃,并掌握了较优秀的文化和技术理论知识,这为他后来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搞技术革新和进行文学创作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而奠定了他将来在社会上的做人基础。
  从耕石的其他文章中还可以看出,正当他满怀热情及远大抱负地从校门走上社会的时候,没有想到我们的国家却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他遭受到了极不公平,也不公正的政治待遇,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他还是坚强的面对人生的挫折,勇敢的挑战命运,在工作中做出了许多突出的成绩。
  这其中不难想象有一位女性,那就就是他的妻子,我们的大嫂。故事中虽然还没有出场,但从耕石的其他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位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她心地特别的善良,心胸特别的宽阔,她用女人特有的坚韧,勇敢和理性,帮助耕石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那些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如果耕石身边没有大嫂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他很可能难以支撑到今天。耕石现在的精神、情感和身体状态仍然健康,是大嫂生前在与大哥生活的那几十年里,无微不至的关爱的结果;而当大嫂仙逝后的十余年里,似乎让人感觉到大嫂仍在天上用她那温柔的目光看着耕石,用她那颗深沉的爱默默的保佑着耕石……
  人人都有自已的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和老年,人人都渴望快乐和幸福,可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人却失去了快乐和幸福。但是,不管历史将如何发展和变化,我们都要珍惜时光,要做有作为的人,要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报效祖国。
  我一直认为,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看看耕石文中那个时代的年青人,我们似乎应当满足现在的生活状况。
  《海河之恋》虽然写完了,但是耕石的人生还在继续,我们期待和祝福耕石今后的生活更幸福和快乐,这是朋友们的心愿,也是大嫂的在天之灵对耕石的嘱托。
  现在让我用《海河之恋》最后的结束语来给我的序文结尾:
  “所以写这些故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现在的广大青年朋友珍惜目前的幸福生活,千万莫辜负了自己的青春!”
  粤亮2006年3月2日1:17于广州
  
  【自序】
  我所以写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是因为没有作家为我们动笔,因为他(她)们和我一样都成了“倒霉蛋”,后来人没有谁了解那段生活。
  “写下来吧,你不写没人写,再不写湮没了那段历史。”挚友书铭多次鼓励我。
  故事讲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中期二十年间天津“平民窟”发生的故事。主人公是个苦命的孩子,但享受着人间的大爱。解放以后受党和共青团的栽培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优秀的中级技术干部。小说以翔实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第二大商埠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校园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填补了中国小说内容上的一个空缺。
  小说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由于怀念,人物全部用真名实姓。这是一批被祖国遗忘的青年,至今没见有谁提起过他(她)们,可是我忘不了这批同龄人。
  我们深受祖国培养,和现代的年轻人不一样,和“知青文学”中的主人公们也不一样,这批人心里装的只有祖国,心心念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祖国建设成美丽的大花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参加建设都是志愿的。
  现在这批人都已是八旬老人,可我听到了他们的心灵在呼唤:回来吧,我们那个年代的道德情操!
  
  【楔子】
  公元一九九一年九月,秋风送爽,气候宜人,宜昌火车站游人熙攘,小商小贩在广场边排列成行。我和妻子登上那一百六十级台阶,站在广场边上良久都没有说话。她的眼圈发红,似乎有很多话要讲。火车快要开动了,我说:“你回去吧。”她仍不走,泪眼痴情地望着我,我的心里也酸溜溜的,又说:“过了国庆我就回来。”她说:“多玩几天不要紧,家里有我了,这次去天津一定要替我去看看祝平,替我向她问声好。”我说:“我会的。”她的声音有点哽咽:“你们这一代人哪,就是有点傻。”
  
  【引子】
  公元一九八九年舅父得了肠癌,妻子也患有高血压症,我和儿女们动员妻子提前一年退休,带她到天津看望一眼家乡的亲人,否则再看不到了。
  那是我和妻子唯一的一次旅游,首先到了北京,在好友和同学们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玩得很愉快,过了国庆我们到了天津。
  舅父从小爱我如己出,看见外甥媳妇首次探亲喜出望外,精神显得很不错。
  恰巧这时我在学校最要好的女同学祝平退休后从西安回到天津,于是留校的好友李深安排了一次小型聚会。其间妻子和祝平一直在一起,两个人谈得很投机,并认了姐妹。
  这时祝平说她要回天津做手术。她小时候得过伤寒,土法治疗伤了髋骨的神经,一直带着残疾。在西安工作了一辈子,怎么一定要退休以后才回天津做手术呢?妻子显得很同情。
  其实我和祝平的关系妻子都知道,毕业分配以后到一九五九年的三年间,我们互通了六十几封信。和妻子结婚后带回家里,妻子去掉信封把近百张信纸装订成一个本子,一直由她保存,直到几次搬家信纸发黄,字迹已显得模糊了她才丢掉。这时她不免和我一起回忆着往事。
  一九九一年舅父的肠癌到了晚期,李深又正式安排了一次同学聚会,我特地赶回天津,妻子在给我送行的时候嘱咐我一定要替她去看看祝平,并替她向她问好。
  那次我回到天津,看望了舅父最后一眼。聚会以后我到祝平家里玩了一天,两个人对过去在校的一些往事无限感慨,这也是促使我写这个长篇小说的主要动因。
  一九九五年九月,时逢毕业四十周年,由分配在天津的同学积极筹备,召开了一次以“四十年后重相聚”为主题的大型同学聚会,全班五十七位同学,除几位已故同学以外,出席人数高达四十二位。这时李深也已去世,我的妻子也在这一年因脑溢血不治不幸去世,因此我无时无刻不回忆那些往事。
  现在就我所知,这些同学死的死病的病,健在的也已经奔不动了,尤其是天各一方,无法再相聚。
  二〇〇四年我买了电脑,并学会了打字,第二年开始写博客,使得这篇小说问世。
  本小说写在它的续集《激浪归舟》(定稿)的前面,后者不免引用了其中的一些细节,后续故事分篇发表在博文中。
  
  【随记】
  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写完了这部小说。
  写到最后我的老眼有些湿润:
  别了,青春!
  别了,我眷恋的那个年代和亲人们!
  时间过的真快,转瞬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发生了多少事情!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青春。可是我们那个年代错过了所有的机会。
  为了留住青春,留住那个年代,我写了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有人说:“回忆是老年人的精神支撑”,所以从2004年起,当我有了电脑,开始学打字,在电脑上边学打字边写自传体长篇小说《我心如镜》。2005年10月——也就是我满了70岁那年,开始局部在敏思博客发表上半部分《海河之恋》(初稿)。后经修改,补齐了首尾所缺的章节,又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于2007年1月基本完成。边发表边修改,又经过两年,同时完成了《我心如镜》下部《浮生若梦》(后改写《激浪归舟》),即《海河之恋》续集。
  我写这部小说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记录我的生活,而是为了我们有着一大批同学分散祖国各地,也有着更多的同龄人经历了那个年代。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有多少有志青年投入到火热的建设岗位中去,可是至今没有人写他们,一个字也没人写过。这是由于老一代的作家们都各自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新一代的作家又都不熟悉他们,在他们中间更没有人亲自动笔,所以我就萌生了写这部小说的动机。
  《海河之恋》是从我的出生(1935年)写到我离开天津(1955年)的20年间,我在天津的所见所闻和我的成长,主要描写我是怎样受到党和共青团的培养和锻炼,从而以一个合格的中等技术干部走向祖国的建设岗位的。在我的周围充满了爱,这是我的亲身感受。那时我还是一个20岁的学生,用同学们的一句话说:“(党团)组织上培养你可花了大功夫!”因此成为我一生中精神支柱的泉源,也就成了这部小说的核心内容。
  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我们虽然老了,但同样热爱生活。希望现在的广大青年朋友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千万莫辜负了自己的青春!
  书中提到的:杜远略、刘宝琛与赵蘅夫妇至今保持来往和联系;李深、徐颐中、汤治中、阎红怡、于淑敏、何宝玉已故。
  谨以本小说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深切的缅怀!
  感谢挚友书铭和粤亮从一开始就对这部小说的关心与指导,也感谢敏思博客为我提供的发表平台和广大博友的点评与支持!
  耕石2011-2-8第三次修改于宜昌
  
  【篇目】
  上部第一卷幼年篇(懵懂)
  上部第二卷童年篇(顽童)
  上部第三卷少年篇(小学)
  上部第四卷青年篇(初中)
  下部第五卷成长篇(工校)
  下部第六卷历练篇(栽培)
  下部第七卷毕业篇(尾声)
  
  注:本篇相关资料均取材于原敏思博客。
  (2013年9月20日至2013年10月30日第四次修改)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