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激浪归舟>【结尾】几易其稿后记

【结尾】几易其稿后记

作品名称:激浪归舟      作者:耕石      发布时间:2013-11-02 10:36:36      字数:4768

  
  几易其稿,本长篇由《浮生若梦》初发稿到《王小曼》压缩稿又回到《激浪归舟》终结稿,整整花了我八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一个耄耋之人又回到了青年时代,不过,希望这个时代随着我的青春一去不再复返。
  我为什么还要孜孜不倦地写这部小说?主要有下列几个原因:
  一、记录下那鲜为人知的时代背景,启示后人热爱今天的生活(主题)。
  二、献给我在异地他乡早年亡故的父母双亲,愧报养育之恩。
  三、感恩我在第二故乡于生命危困之中直接关爱和暗中保护过我的人们。
  四、缅怀我唯一遇到的好领导赵慧林市长和艾妈妈老人的在天之灵安息。
  五、纪念我生平一路跟随并无比关照的王德怀朋友。
  六、塑造(虚构)了王小曼这个灵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她让我的自传变成小说,又使小说由悲剧变为喜剧,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纯小说。
  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谓“纯”是以塑造人物为主要目的的小说创作基本原则,故事情节虚实参半,细节着力刻画。现在我不想多赘,就用我几易其稿的分篇“后记”结束我的心路历程和修改过程。
  谨此由衷地感谢江山木子花飘香长篇编辑、好心情追逐你的狼总编和新浪几位热心文友的一路跟编、跟评和热情指点帮助!同时感谢读者的阅读!
  祝大家创编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顺遂!
  
  《浮生若梦》后记(好心情)
  
  在写这篇后记之前,首先感谢“追逐你的狼”为这篇小说所做的辛勤劳作。说句内心话,在修改和发表这个长达五卷七十章十七万五千字的小说过程中,连我自己都感到疲倦了,可是“狼总编”不厌其烦地为这部小说耐心审核,使得这部小说各章能及时和读者见面,这无疑对我是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说起长篇小说,其实十八万字左右的我只写了两部,一部是我即将发表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海河之恋》,一部便是这部《浮生若梦》。这两部小说是紧密关联的,它们都是我的“自传”,不同的是后者比前者参进了近一半的虚构成分,看去更像一部完整的纯小说。
  我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中专毕业生,专业是“工业企业电气装备”,毕业后分配电厂搞发电,后转电力系统搞线路,由于单位电气技术人员居多,后来我又搞机械,除了电工也当钳工、外线工,现实生活中成了多面手。可是我自幼酷爱文学,尤其是小说。
  我的经历很坎坷,早在一九五九年,母亲去世后我的生死难料,为了排解郁闷,以忏悔和怀念的心情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之路》。一九六二年成家后写成手抄本,本想给几位关心我的同事们看看的,不料传了出去,给我带来了第二次灾难。要不是妻子的精心呵护和照料,恐怕不会有第二次生命。
  二十年后改革开放,我的一切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投身于社会活动,除在区政协担任两届常委外,在市科协和市科委软科学调研组也有职务,同时进入了市文联和省电力系统文协的业余创作“圈子”,开始写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不料又十年,和我相濡以沫的妻子不幸去世,从此再不写一个字。
  又经过了一个十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二零零四年,我随女儿迁入新居,女儿知道我喜欢写字,为了使我老有所乐,给我配备了电脑,我开始学打字、写博客,完成了《海河之恋》的一稿和二稿。接下来在《青春之路》的基础上撰写了《浮生若梦》。
  这篇小说写得很顺利,大约五个月的时间就下完了,但是初稿显得粗糙,重读起来结构还算完整紧凑,故事也比较连贯,人物性格语言也比较突出,文字浑为一体看不出哪些是虚构哪些是真实,但人物形象树立的还不够鲜明饱满,情节中尚有许多冗余,文字也缺乏润色。一直想修改,但因自己的年事已高,加上有老年性疾病,不敢过于劳累和激动,后来又得了白内障,也只得作罢。直到二零一二年三月,敏思宣布关闭,我进入了“好心情”,随之住院调理了一段时间,白内障也做了手术,才有了这次修改和重新发表的机会。
  《浮生若梦》用传统手法撰写,是一部着重写亲情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其中的许多人物都是真实的。尤其是赵慧林,先是我的厂长,后来当了市长,是我毕生中难碰难遇的好领导,情同叔侄。我们的谈话,他对我工作的支持,一直用眼睛看着我,在一起喝酒,“咱爷俩“的称呼,以及在我监督劳动时大胆交给我“倂车”的重要任务都是真实的,没有虚构。再如王德怀和艾妈妈,也都是我毕生中遇到的大好人,他(她)们一直关照我和我的母亲,在我的逆境当中给了我生存的力量。至于吴成南和冯懋伦虽然名字有所更动,也确有其人,只不过在描述中把他们淡化了许多。周卓英是个“中性人物”,她可以算作是我的“未婚妻”,可是一场“运动”却“棒打鸳鸯两离分”,她的智障儿子和吴成南的坐牢也都是实事求是,没有个人私愤情绪。正是这些人物,烘托出了王小曼。
  王小曼这个人物连同她的故事纯属虚构,现实生活中没有原型,因为我无法也不可能把那些善良的民众一一写出来,尤其是那些“女将”,概括集中,她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小说从头至尾把她贯彻始终。
  起初她并不受人们欢迎,甚至受到王德怀和李铎民的奚落,因为她是吴成南的人,是从市歌舞剧团的编外人员挑选进厂的,本打算予以重用。当时人们的观念进了电厂就是莫大的幸运,从此衣食无忧,甚至可以飞黄腾达,但是她不追求虚荣,不畏权势,在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从“迷雾寻踪”到后来的认哥哥和娘,为了照顾哥哥和娘甚至离开电厂,以及最后用“尊严”鼓励主人公生存下去,其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树立起来。
  再者,书中如果没有王小曼,小说未免太悲怆和凄凉,我不愿意写“伤痕文学”和什么“大团圆”结局。试想,在两年半多一点的时间里,主人公的身上发生的多少事情!不远千里把父母从大城市接来小城,整整一百天父亲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服丧期间厂里酝酿了“运动”,紧接着划为“极右”,受到处分,“未婚妻”拂袖而去,一年以后母亲积郁成疾,因子宫癌不治身亡——这些事情集中在一个二十二岁的青年身上,让谁又承受得了!“不死即疯”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猜测,可是主人公活了下来,使得小说不至于那么悲凉。在塑造“王小曼”这个人物形象时,不排除有我妻子的影子,可是小说没有写到我们结婚,让王小曼的一个离奇的梦境做了结局。
  总之,这部小说是我的倾心之作,是我数十年来的人生经历,也是我宝贵的生活积淀,后来成为我一大笔精神财富。人们常说“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过磨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也许正是人生的见证吧。
  
  《王小曼》后记(新浪博客,下同)
  
  《浮生若梦》原著五卷七十章十七万五千字,是我的第二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本来用第一人称撰写,写作过程中感到故事太凄凉,甚至写不下去,想穿插一个人物使故事活跃一点,调节一下气氛。可是我身边没有这个人,没办法,只得虚构。写着写着觉得不对劲,渐渐地这个人物活跃起来,不仅“我”的生活离不开她,我娘的生活也离不开她,否则我无法处理在一年半中亡故的父母双亲。于是大胆虚构起来,使自传成为小说,并将笔法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王小曼这个人物也由次要人物上升为二号主人公。
  由于是自传,离不开我的真实生活,而那一段时间正是中国的极“左”路线泛滥,“整风”运动无疑是重要内容。另外,我是搞技术的,大量的回忆充斥头脑,不免把它们带进小说中来,在发表《浮生若梦》的时候深深感到了这个缺憾。运动和技术不是不能写,而要掌握一定的比例,不能让它们占据过多的篇幅,因为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历史资料或教科书。在发表完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海河之恋》之后,决定做一次较大修改,尽量压缩上述内容,去掉冗余,集中精力塑造人物,使人物站起来,并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将小说更名为《王小曼》。
  小说的主题无疑是反映那段历史,鞭挞“运动”的后果,揭露人性善与恶的本质,可是我的生活与一般受冲击的人们不一样。虽然运动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由于当时全市只有“三个半大学生”,我的“成分”好,又为单位和市里做了大量工作,所以在整个环境中我是受人们的保护之下过来的。当时存心打击我的只不过是一两个别有用心的人,其他群众只是随波逐流,借极左路线之风使他们达到各自想要达到的目的,于是王小曼这个人物也就有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王小曼(修订稿)》后记
  
  《王小曼》发表完了,衷心感谢珠江、绿袖子、迎雪、子青、巍巍、若风、柳岸等好友的支持!由于你们的不断跟读和精心点评,使我在交流互动中完成了小说的再次修改定稿。
  小说发表之前先发了一个《预告》,此后犹豫良久,该发还是不该发?全文四十章十四万字,平均每章三千五百字,又是传统手法,“隔世的悲剧”,要是发出去没人理会,也许我会伤心。
  绿袖子和珠江的“我们惦记着王小曼呢”鼓励了我,不求有多少人阅读,只求能有三两“知己”,于是鼓足勇气发了出去。
  总体来说小说是成功的,生活气息浓郁是着笔的要点,如实再现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小说的主题,绿袖子的“身临其境”和迎雪推测结局的“梦”说明了这一点。若风是后来读的,精辟细致的点评也给予了肯定。珠江一如既往,阅读认真仔细,对文中的每一个笔误都挑出来。她对耿石提出的“千万别写成‘娘娘腔’”大大地激励了我,修改中让耿石少流了不少眼泪,使这个人物相对丰满。
  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从这个角度出发,王小曼的形象无疑是饱满的,正如绿袖子所说:“王小曼就是个开心果,阳光、可爱、善良。前辈把这人物刻划得太成功了,不爱都不行。”善于思考的珠江甚至怀疑:“如果耕老心里没有这个人物的原型,怎么虚拟得出来?绿绿你信吗?”我回答说:“说老实话,王小曼这个人物形象的的确确是虚构出来的,一点‘原型’的影子都没有,但不等于我的‘心里’就没装着这个人物,只不过移花接木,颠倒了一下时代。”其实她就是“阳光、可爱、善良”的化身,游离在世人之中,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是和周卓英相互对称、交相呼应写出来的。
  相对而言周卓英的刻画也很鲜活,她是一个对耿石方方面面影响都很大,忍耐力和渗透力都很强的人物。她用青春竭力编织着爱情梦,可是当耿石遭到不幸她又轻易放弃。用珠江的话说:“周卓英的品德早在意料之中,好像她不这样就不是她”,用小说人物的塑造来说,“这一个就是这一个”,从当时的政治氛围来看,其实她也是个悲剧人物。
  此外,小说对赵慧林市长的领导风格,王德怀的忠于朋友,艾妈妈的淳朴善良,耿大娘的母爱深情,以及王素平的代表组织,李铎民的心有城府,勘探队长丁正中的豪爽直率,家属于顺英的侠肝义胆等都刻画得比较深刻,连没出场的祝平,通过书信往来也写出了她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些人物,奠定了王小曼热爱耿石的基础,并把他(她)们放进曲折跌宕的故事中描写,提高了小说的可信度。
  
  《王小曼》再后记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王小曼的结局终于改过来了。修订稿“后记”中该说的说了,该谢的谢了,这里就不啰嗦了。
  我曾告诉过珠江,耕老正在做“道场”,为“死丫头”招魂,超度她复活,活不活的好,就看耕老的法力了。
  其实不要“搜肠刮肚”,但是为缜密连接不露痕迹,对题材的取舍则“绞尽脑汁”,因为王小曼的形象是按着“后王小曼”的模子扣出来的,只不过不会唱歌跳舞,也没有那么活爽灵动罢了。
  为什么不呢?王小曼的形象受到了阿姨叔叔们的喜爱,用绿袖子阿姨的话说:“不爱都不行”,这样的好姑娘,就让她黯然离开,默默地死去,岂不太残忍,也太自私了吗?耿石啊,耿石,你这个“不解风情”的木头脑袋,只知道你的痛苦,就没有换位替王小曼想一想?
  为什么起初我没有这样写?正是因为这个“后王小曼”,她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我的妻子,《新结局》里的一些事,一些话,都是她做的和她说的。在敏思我为她写了不少文章,岂知却成了塑造王小曼人物形象的严重障碍。
  向珠江、绿袖子和迎雪三位阿姨说声抱歉!是你们留下的深深遗憾和对王小曼幸福的期盼触动了我。修改的思路用王小曼的话说:“我们都苦熬到三年,到那时你还给我一个从前的哥哥,我还给你一个崭新的王小曼。”为此对原四十章的结尾做了删改并补充了第四十一章。
  现在我把“活着”的王小曼还给你们,并让她为耿石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愿她的歌声和干练能够让阿姨叔叔们开心。此致敬礼!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