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桃花引 第九章
作品名称:激浪归舟 作者:耕石 发布时间:2013-10-11 14:20:35 字数:3415
“江明”号是长江民生公司最大的五艘客轮中最小的一艘,它们只跑上海至武汉,因为“江明”船体较小,吃水又浅,人多的时候到达武汉后延伸到小城。它们的航程很有规律,常在外面跑的人摸得到这个规律,所以王德怀选定从天津出发的日期,就是为了赶这条船。
那天江面上有雾,扬子江段就是这样,江面上时常被迷雾笼罩,尤其是夜晚,即便能行驶,轮船的速度也要放慢。这时他们一行数人早已过了浮桥,在囤船上等候。囤船上接船的人很多,都在翘首遥望。大约十点多种,轮船在薄雾中慢慢地驶来,耿石一看,不由眼前一亮,宽宽的船体高高的客舱犹如一座浮动的城堡,在眼前闪现一片白光,斗大的“江明”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一会儿船靠稳了,一声哨子先下来了两个船员,随后旅客鱼贯而下,王小曼就要逆着人流往船上挤,被一边的船员拦住:
“不能上!”
“我是来接人的。”
“知道你是接人的,就在这儿等。”
囤船上的人越拥越多,王小曼皱起了眉头,显出一副认真严肃的样子:
“是老人!”
“老人也不行,你没看见正在下人吗?”
“不下人我怎么上得去?你让我跳水呀!”
“站一边去!我正忙着。”
“你这是什么态度!‘扶老携幼’你懂吗?老人从天上来,没出过远门,要人搀扶。”
“从哪来?”船员惊异地。
“从天津。”
“这还差不多,我听说从天上。”
“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两个老人,大老远的坐车乘船的,和天上有什么两样?”
船员看了王小曼一眼,觉得她挺逗,笑着问:“你一个黄毛丫头,既扶老又携幼,奈的何吗?”
王小曼就回头指着耿石:“还有我哥哥。”
船员又看了看耿石,知道他们接老人的心切,就说:“只能上一个。”
“上两个。”
“就上一个。”船员仍在照顾着下船的旅客。
“就两个!我不上,还有我姐姐。”
“我没有时间跟你磨牙,出了问题你负得起责吗?”
“一个也是上,两个也是上。”
“那就一个也别上!”
船上的人已经下的差不多了,囤船上还是满满的,浮桥上仍是一条长龙。王素平拉了一下王小曼,对她说:
“小曼,大爷恐怕都下来了,就让耿石一个人上去吧。”
耿石逆着人流来到船上,只见装饰的十分华丽,通道的两旁,一边是一个考究的大服务台,一边是客舱上下的楼梯。楼梯分作两边,都很陡,镀克罗米的扶手闪闪发亮。旅客还从四方往门口走,耿石也不知道应该从哪条道走,就站在一旁等候。不一会娘下来了,扶着栏杆小心翼翼。耿石三步并作两步冲了上去,登上楼梯扶住了娘的胳膊,凄婉地喊了一声:
“娘!”
娘在楼梯上站住了,一时说不出话来,泪眼欲滴,停了一会儿才说:
“是我的儿吗?”
“是的娘,我是您不孝的儿子。”
娘用手抚摸着耿石的脸:“瘦了我儿,小脸儿瘦了两圈……”
耿大爷从楼上转弯踏上楼梯,低着头,生怕掉进陷阱似的,摸索着迈步,一手扶着栏杆,一手被王德怀搀扶着。王德怀看见了耿石,对耿大爷说:
“耿石来了。”
耿大爷抬起了头,仍然容光焕发,笑容可掬地对耿石说:
“好,好,扶你娘先下去。”
耿石转过身来扶娘一步一探地下了楼梯,来到甲板上后面的人又拥上来,他只好扶娘上了囤船。来到囤船上她老人家就被王小曼和周卓英搀扶过去。
当耿大爷下了船,人已经渐渐的稀少了,看到了厂里这么多人来接,十分高兴。王素平连忙去掺,余明生走上前说:
“大爷来啦,一路上还好吧?”
耿大爷没有直接回答,指着身旁的王德怀说:
“一路上就这么搀扶着……”
然后耿石才把余厂长等人一、一向他父母作了介绍。
从十三码头到厂里不过五里路,他们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一个放足小脚,一个高血压性心脏病,一路上又是行李又是人,够王德怀一个人照顾的。
上了囤船耿石接过王德怀搀扶父亲,过了浮桥穿过沙滩,登上台阶来到大街上。只见滔滔江水绿树青山,木屋小桥行人无多,南方风景古色古香,耿大爷十分欢喜,便问耿石:
“离城里还有多远?”
耿石答:“您指哪个‘城里’?和天津一样,城墙早就没有了。要说市里,正像咱家住的津塘支路,这就是城里了。不过哪儿也比不上咱家的‘东南角’(天津市最热闹的地方)。”
“好呀,多清静,我还以为是你说的‘边疆’咧,”耿大爷赞许地,“这下子你的心愿满足了。在家里老跟我念叨‘要到边疆去’,‘要把祖国建设成美丽的大花园’,要是把这里也建设成咱大天津一个样子就好了。”
“会的,一定会的。”耿石喜悦地说。
要说这爷俩,年龄虽然相差四十二岁,又是继父,可是心都想在一块儿。老父亲最心疼老疙瘩,大也是他,小也是他,反正耿大爷只有这么一个。他把儿子送到小城来,图的就是国家富强。俗话说“穷家出孝子”,耿石也没有让父亲失望。现在把父母接来了,了却了耿石的最大心愿。只是对同院的张四姐他的心里撂不下,便问父亲:
“四姐姐现在还好吧?”
“还说咧,自从你走了,一直没干眼泪,就像掉了魂儿似的。每次收到你的来信就数落数落着哭:‘我没有这个弟弟不想活了,我没有这个弟弟不想活了。’这次送你娘上火车,走一路哭一路,哭得像个泪人儿。”
说着耿大爷的眼睛有些湿润,耿石的眼里也闪着泪花:
“自从我姐姐死了以后,四姐姐待咱家太好了,真比自己的亲姐姐还亲。”
“那院里谁待咱家不亲?听说我和你娘要来,连霍大爷都流泪了,孙老婶躲在墙角里连看都不敢看。在来的前一天,那院里的七户人家又一家拿了两个菜,和上次送你一样在院里吃了一顿团圆饭,孙老伯喝了半瓶酒,醉了才算完。你走了以后我和你娘不靠这些人照顾有这么享福?”
“人缘,这就是您说的人缘。”耿石接过来说,“我在家的时候您经常教导我,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我把王德怀一看就明白了,你在人前不小意(谦虚谨慎)谁待你好?”
“您把现在一看呢?”
“更甭说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说着耿大爷指着前面陪大娘的那些人说,“那些闺女都是你的同事吗?”
“是的,都是同事。”
“没有相好的?”
“不知道怎么跟您说。”
“你和祝平现在怎么样了?”
“还在联系。”
“什么时候把她也接来?”
“还说不上。”
“都二十二啦,也该接来了,你娘可喜欢那闺女,多稳重的人哪!”……
说着讲着,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也显得很快。来到一马路,余厂长说先不忙去小南湖,厂里已经准备了午饭。走进厂长办公室,除了耿石只有余厂长和王德怀跟进来,付厂长和黄技师连忙站起来迎接,耿石向父母做了介绍。耿大爷说:
“真感谢领导了,这么上心。”
付厂长说:“感谢您为国家培养了这么好的一个儿子啊!”
耿大爷说:“这孩子的脾气有点犟,让领导操了不少心吧?”
付厂长说:“看您说的,他为厂里操了不少心。”
“应该的,应该的。”
二老坐下来王德怀对余厂长说:“行李是跟船来的,我看我还是把行李取回来吧,下午好收拾。”
余厂长说:“吃了饭再说吧,你一路上也辛苦了,行李没有这么快。”
吃饭的时候黄技师说家里有事就回去了,余厂长把王素平喊来说让他陪陪大娘。王素平问余厂长都有那些人,余厂长说只有付厂长、李主席和王德怀。王素平说应该把王树成也接来,余厂长说倒把他给忘了,于是就让王素平去喊王树成。
胡师傅和屈师傅曾听耿石说过他父亲很会做菜,这天就大显身手,弄的一桌菜和过年的差不多,耿大爷看了赞不绝口。付厂长拿出了一瓶酒,耿大爷从来不喝酒,他不喝谁也不喝。正准备吃饭耿石忽然想到,似乎应该把吴承南接来,两个人的过节(成见)不说,耿石来的时候毕竟是他接待的,自从王素平来了他几乎消声灭迹,将心比心,也应该感谢感谢,便对余厂长说:
“是不是把吴承南接来?也让他和我的父母见个面?”
付厂长向耿石挤了挤眼睛:“不管他。”
因为没喝酒,王德怀吃得快,吃完饭他对余厂长说:“我去取行李吧,下午铺垫好了晚上让大爷大娘好休息。”
下午到了小南湖,耿大爷和大娘心里一亮,虽然是纸糊的板壁屋,从来没住过这么宽敞的房子,屋里的一切都准备好了,桌椅板凳双人床,还有一口漂亮的新碗柜,连水缸煤球炉子都准备好了。耿大爷用疑惑的神情问耿石:
“这房子是咱们赁的吗?”
耿石说:“厂里的,没提钱。”
“这些家业花了多少钱?”
“一分钱也没花,甚至连手都没让我动。”
“啊!”耿大爷惊叹一声,“厂里真把你当亲儿子看了。”
耿大爷绕到了后面的厨房,把新碗柜看了又看,上下摸了又摸,又问耿石:
“这是新打的?”
“楼下吴师傅才做的。”
“这手艺不错,这手艺不错。”耿大爷连连称赞。
不一会王素平过来了,她和耿石分别和大娘大爷聊着。大约五点钟左右,王德怀带着搬运工人把行李拖来了,足足有六大件,两口樟木箱子两面用木板夹着,两口木箱子都是新钉的,另外还有两个大铺盖卷。打发走了搬运工人,大家就动手拆箱子铺被褥,黄昏时分周卓英用食堂给夜班送饭的提盒,提来了晚饭,大家洗手吃饭,一个新的家庭在小城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