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鲁西南村庄>鲁西南村庄(第二十三章)

鲁西南村庄(第二十三章)

作品名称:鲁西南村庄      作者:李同峰      发布时间:2013-09-01 09:49:40      字数:3529

  鲁西南这片土地,像是从来就没有富裕过,一直靠天吃饭,靠老天爷赐给地里的一点儿粮食糊口。村里的小土屋一片接一片,男男女女破衣褴衫,蓬头垢面,似乎成了一种习惯。解放前,土地归地主所有,穷人靠当长工、佃户挣钱糊口,养活妻儿老少情有可原。可是,解放了,土改了,地主朱保齐家的地分给了农民多少年了,这里仍然没有改变贫穷的羁绊,落后的影子。人民公社后,土地归集体所有,赶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队里能分给农民的口粮或许能多一些,要是赶上老天爷不开面,撸下脸来跟你作对,涝你旱你,这日子就不好过了。每年的年景不好时,老的少的拉家带口的,拉着打狗棒子去要饭的有的是。
  朱村处于一个小平原,什么棒槌子、小麦、地瓜之类的粮食样样都有,可是,每人每年的口粮在二三百斤左右,根本就不够吃。周边靠天吃饭的山丘子、地岭子地带的村子就更困难。姜玉芹原来的村子就是这种情况,每年下来也就是弄个百八十斤口粮。人们不得不紧衣缩食,天天勒着裤腰带过日子。每当开春之时,就是青黄不接之日,这个时候,缺粮断顿的农户特别多,无奈之下,老娘儿们只能拉起讨饭棍,带上小儿子或小闺女儿,走远村串远街,挨门挨户讨吃的。
  朱家村属于平原地带,生活还算说得过去。但是,倘若家里有俩大小子,口粮还是不够吃,家里的柴禾也不够烧。为了多弄点粮食,家家户户都企盼着队里放坡,从地里挠扯一点。秋天里,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带着小镢头,去地里刨剩下的小地瓜和地瓜根子,去花生地刨翻剩下的花生,去黄豆地里捡豆棵上残落下来的黄豆粒。夏天里,去割完麦子的地里捡撒落的麦穗,去收刨队里分给自己仅有的几垄麦茬子。
  到了第二年开春,孩子们跟在老牛后拾捡已经冻得发软的地瓜根子、花生壳子。长长的春脖子,青黄不接,整个鲁西南地区的人食不果腹,感觉到了时间的漫长和难耐。人们只好在阳面子的地方挖野菜,撸刚刚冒芽的柳树叶子、榆树钱充饥。当麦苗儿淹没老鸹的时候,地里的荠菜、婆婆丁便成了抢手货,人们纷纷到地里剜野菜。这个时候,队里就有人专门看管了,像朱同泽这样的人就管这事。人们下地挖菜,把尺把高的麦苗子踩折了,麦苗子就再也长不起来了,长不起来,就会影响麦子的收成。
  
  王寡妇和朱大强去六十里外的莲花山求神拜佛,取神水去了。朱大强把喂牛的事托付老朱头一个人干。王寡妇知道朱大强眼神不济,走起路来不太利索,于是,来了个笨鸟先飞,在夜里十点多钟,他们俩便带上包着烙好的饼还有咸菜,早早地赶路了。快到农历十五了,月亮圆圆地挂在头上,皎洁的月光给他们俩赶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莲花山离朱村六十多里路,号称小泰山,海拔一千四百多米,和泰山的海拔差不多少,整个山东西长二三十里,东接华子山,西与驼峰相连,山间终年郁郁葱葱。山间庙宇众多,有一个泉眼,一股清泉多少年来流淌不止,被人们称为神水。据说,在太阳升起来之前接到神水,一半留给山下关公庙里的关老爷,一半带回来自己喝,百疾皆除,延年益寿。有的卧床多年的病人,喝了神水,就能站起来下地干活。新媳妇不生孩子,喝了神水能大肚子;不孝子喝了神水能孝敬父母……因此,方圆几百里的人,为了治病,纷纷来接神水,路太远的,太阳升起来后赶来的,得找一个地方住下来,第二天一大早再上山去接神水,才有神气、灵气。
  除了莲花山的神水外,莲花山脚下还有一座关公庙,占地能有好几亩,里边供奉着关羽关老爷。关公庙依山傍水而建,南北坐向。进入关老爷庙首先要经过一座石桥,桥下流水潺潺,据说这水就是山上的神水流下来的,终年瓦青瓦青的,冬天里也不结冻,长长的水流中,散发着白色的热气,像一长条子浓浓的雾,塞满着不规则的沟渠,弯弯曲曲地顺着莲花山脚下伸延而去。
  过了石桥,便是一片空场地,两侧有着十分茂密的松树,经过空场再往前就是石台阶了,蹬上台阶,便是第一道庙门。
  庙门前出厦的四个鼓圆的红色大柱子上,分别篆刻着四趟金色大字:
  古今古今古古今,今古今古今今古。
  关老关老关关老,老关老关老老关。
  这也许是人们对关老爷从古至今的怀念。庙门上,头依旧可见黑底金色凹下去的关帝庙三个大字,看上去已经有些破旧不堪,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迈着高高的脚,踏过高高的门槛,两侧画着关老爷关羽戎马一生的彩章,有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还有华佗为其刮骨疗伤等场景。
  过了第一道槛门,顺阶而下,又是一个挺大的院落。这个院落到处是香火和烧黄裱纸的味道,院里一个四脚铜鼎立在正殿门前台阶下,里面香火绵绵。院里一棵百年大树把整个大殿笼罩了一半,树下有许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破衣褴衫的、有光膀子的,依偎在几搂粗的树下,一个个可怜巴巴的样儿,如同逃荒的难民。大殿里边,关老爷双眼微开,手握跟他戎马一生的大刀,威武庄严地坐在那儿,周围三面墙尽是挂些黄色条幅,上面都是为关老爷歌功颂德的话。
  在朱家村八里外的刘家堡子,也有一座关帝庙,建在一个山腰上。不过这个庙太小、太破,庙架子快塌了,关老爷常年被风吹,被雨淋,基本上多少年没人去烧纸供香了,大家都把劲铆在了莲花山脚下更有名气的关帝庙上,同样一个关老爷,却遭到了不同的待遇。
  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对关老爷如此膜拜和供奉呢?据传说,关羽升天之后,要求伺管天下人间的风雨,造福百姓,为民赐福。结果,他如愿以偿,开始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管生儿女,管天下百姓吃穿。于是,村庄无论大小都修建一座关帝庙,求得关老爷给一个风调雨顺,年年过上好日子的光景。年轻人倘若成亲没有生儿育女的,也求关老爷显灵,添上一个千金,或者生上一个贵子。关帝庙修了不少,大的有,小的也有,可人间饥饿灾荒是层出不穷,少儿缺女的人家也有的是,即使这样,人们对关老爷的企盼和供奉仍然丝毫未减。
  王寡妇和朱大强好不容易在天亮前来到了山间泉眼前,在石头夹缝里站了挺长时间排对,在太阳升起来之前接到了满满一皮囊子神水,又急急忙忙下山来到关老爷庙,把接来的神水一半倒在了铜鼎一侧的铁铸铁瓮里,然后打开自己带来的黄裱纸和几炷香,在铜鼎前投下纸,点上香,把几路香插在香炉上,俩人双双跪了下来,连磕仨头,双手相合,闭上双眼,求一会儿愿,然后来到大正殿堂内,又同时跪了下来,还是连磕三个头,然后闭上双眼,又是双手合在胸前。起身后,顺手将一元钱投进了一旁的功德箱内。此时,一位道士虔诚地上前把腰一哈,用手一指引,把他们俩带到关老爷身后的空地间。
  “二位想求什么?”道士手捋长长的、白白的胡须,用低低的声音问。
  “俺求一下,俺闺女、儿子的婚姻。”
  “噢―――”道士点点头说,“好,这边请。”朱大强和王寡妇被道士请到了道桌前坐了下来,道士问:“说来听听,闺女多大了?”
  “十八。”
  “儿子呢?”
  “十六。”
  “噢―――”道士半闭着眼睛,摆弄着五指掐算着,“都有姻缘了。”
  “有了。”
  “好啊,儿女都有姻缘是你们俩的福分,往后啊,你们必将家兴旺业,人兴福贵。”道士说着,摇动着签筒,连晃出了两只签,道士仔细地看了一番,“闺女姻缘一路顺,儿子的姻缘有波折。”
  “什么波折?”
  “世上难有两全其美的事,总有分分合合之闹。”
  “那可怎么办呢?”
  “不妨,在儿子成亲之前,你再前来,我给你破解一下就行。”道士说,“好啦,把行善积德的钱出了吧。”
  “多少钱?”
  “五元。”
  “俺只有四元钱了。”
  “也行,善心是永恒的,不在乎钱的多与少。”
  王寡妇和朱大强听了道士的话,心中十分得劲,心想:虽然来回一百多里路,没有白来,神水接到了,关老爷也拜了,道士也给掐算了,对燕英和燕堂的姻缘也满足了,心里有一股子说不出的高兴劲儿,原本走路走得挺累的双腿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
  走出关帝庙,下了石桥,来到一空地间,朱大强说:“俺有点儿饿了。”
  王寡妇说:“前边路边有棵树,树下有石头,咱们坐在那里歇一会儿吧,也好顺便吃张烙饼。”
  俩人说着来到树下坐了下来,朱大强就说:“俺渴了,喝点神水。”说着把腰里的皮囊子摘了下来,打开塞,咕咚咕咚地喝了起来。
  王寡妇急忙阻拦着,“哎,你少喝一点儿,给孩子留一点儿。”
  朱大强放下皮囊子,接过王寡妇从包袱里取出的烙饼,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王寡妇也从朱大强手里接过皮囊子,打开塞子轻轻地喝了一口,拽了一块饼,一点一点地往嘴里放。
  “你累不?”王寡妇问。
  “不累。”朱大强说后又问,“你累了?”
  “俺不累。”王寡妇说,“累,心就不诚了。”
  一个女人抱着一个脏儿吧唧的小男孩儿走了过来,伸出了脏兮兮的手,“这位大哥大嫂行行好吧,俺和孩子一天没吃东西了,帮俺娘儿俩一口吧。”
  “去,俺带的还不够吃呢。”朱大强说。
  王寡妇见状后,说:“这样吧,把俺的饼撕给你一块。”
  女人接过王寡妇的饼,连连道谢。
  朱大强说:“你把饼给了她,你还够吃吗?”
  王寡妇说:“她娘儿俩也挺可怜的,就当行善积德了。”
  王寡妇和朱大强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王寡妇把装着神水的皮囊挂在了墙上,等到燕英和燕堂修完水库回来好喝。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