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书评及成书经过
作品名称:沧桑 作者:河杨 发布时间:2013-09-11 19:30:12 字数:4445
后记
本书从最初酝酿到现在划上最后的一个句号,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已经从开放的尝试,走到了和谐的创建。这是一种人性化的伟大进步。它遵循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激发了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农村表面看来,分田单干了,像是给了农民一个简单的回归。其实,这确实是一种伟大的进步。这种伟大的进步在于,不仅给了农民们独立自主的生产方式,和可耕种的土地,更给了他们自由恬静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有了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广阔空间。因此在较短的时间里,他们便解决了温饱问题,继而向着小康的目标奋进。这种伟大的进步,实现了历史上众多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人人有田耕,人人有饭吃”的梦想,使农民们世世代代希望“衣食无忧”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变成了事实。这种伟大的进步,只要能够稳定继续,农民们的生活将会节节高升。
可是,为了实现这种伟大的进步,精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持者们,却经历了莫大的风险。他们审时度势,不顾个人安危与得失,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清除了巨大阻力,我们的社会才有了今天健康繁荣的景象。这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凡是经历过这场变革的人们,都仿佛体验了从遥远的初蛮荒漠,回到了文明和谐的都市里一样。
事实说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具体到每一个人,时间都是暂短的;可是整个人类社会却是漫长的。因此,每一个人,当他在世的时候,所作所为,都要遵循社会客观规律,不能只以一时的性情,而任性做作。无数事实说明,凡是背弃了社会规律而任性做作的所谓“事业”,当时即使轰轰烈烈,似乎赢得了胜利,甚至有改天换地之势,最终总逃不脱失败的下场。是社会主持者的,会千古遗恨;是具体做着者的,则会“现世现报”,于自己于社会都是悲剧!
抚今忆昔,感慨万千!我所以写了这本书。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后来人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人类社会永远沿着健康和谐的道路前进,不再出现“自相蹂躏”的局面。
我写这本书时,虽然历经了力所能及的增删,使它终于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可是,还是不够满意。因为,我写它的目的,是想给社会一个鲜活实境的场面;可是,因为现实中的人,喜怒哀乐悲恐惊七情具备,日常的生活里,酸甜苦辣咸五味皆有。而我这菲薄的能力,无法用这笨拙的笔,将这些复杂的景况、丰富的感情全面铺张出来。因此,谨请有兴趣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设身处地的予以体验。
末了,我得顺便说一下:在写这本书时,得到了许多与我有同样体验的人的帮助,还得到了有关领导和朋友赠与的参考资料,使它的内容比较地充实,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还由衷地感谢社会的进步,不然的话,无论从政治角度和时间安排上来说,我都无法写这本书。
本书合计77万字
我所以写这本书,一个重要原因,是非常怀念我的三弟三牌,为此,我特别
谨将此书献给我亲爱的三牌弟弟
三牌弟啊!你可知得:
慈母眼中泪,阿父身上血,为你去后都耗竭!当时人们自顾无力各求生,社会亲情无存得!慈亲为了我们仨兄弟啊,以命相济求存活。世上至亲惟骨肉,我们情切切!
历经煎熬所幸已渡过了“饿死关”,艰难时岁却也算走到了终止日。只是“天快亮时更黑暗”,哪知道曙光已可接!父母为了拯救我兄弟仨,送你去了那“如意阙”。当时你无病又无猜啊,兄弟中许你最鲜活。孰料事态竟遽变,致你一去没回得!令我总是不能解,无辜又无猜的你啊,为什么去后一直没回来?
几十年啊如昨日,我神思总在你身侧!想你想得深啊想得广,思绪神情都用彻。前前后后都想过,常以泪水浇愁结!居然想出了这本书,要用此书诉情节!你在这本书里与我见,我在这里对你说:“亲爱的三牌弟啊,不管你现在是在人间还是在天阙;不管这本书写得是优还是劣,我都谨将此书献给你,我俩在此心交接!”遗憾的是啊,在这本书里,你永远是个六岁的小孩童,无忧而鲜活;我却在惆怅里面常情厥!
本书基本定型后,当地一些有兴趣的读者进行了浏览,都给予了热情支持。一位中学教师认真地给本书进行了校阅,并且写了对这本书的看法。为了感谢他为此书花去心血的,特别将他的评论附在这里:
这是难得一见的好书
——《农家沧桑》读后感
庸夫
我读河杨先生所著《农家沧桑》,觉得它是难得一见的好书。这倒不是我对这本书有所偏爱,实在是平心而论的。
作者说这本书是小说。严格地说,不能算是小说。因为,凡是小说,都是虚构的情节,“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而这本书,其内容都是历史事实,描写的是狂热的环境下失去理性的作为,以及诚实的农民,伟大的母亲和不堪承受的环境。描写得又翔实逼真,用他的话说,是秉笔直书。因此,让读者有着如临其境的感觉。只是人物和地点多是化名,如果不苛求实名的话,便是一部真正的《史记》,而且记叙的是亘古少见的历史。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77万字的宏大篇幅,丰富的内容,淳朴率真的语言,从方方面面告诉了我们一个社会的真实面貌。在那样的社会里,一切都处在火红僵化的状态里。身处基层的农民,无可奈何地承受那特殊的环境,所以作者将这本书命名为《农家沧桑》,目的是告诉人们,农民们曾经有着难以想象的坎坷经历。重点虽然只是写了一个地方的故事,却是当时整个中国的普遍情况,因此,是真正的中国近代历史写照。
这本书值得珍视的是,它以活生生的故事,丰富的哲理,陈述了人们在特殊环境里的伦理道德。说明了人只能受制于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便是社会大气候形成的道理。还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笔法,保存了即将逝去的历史文化,让我们借以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秩序、人文风貌。历史的经验应该借鉴,因此,我认为,这本书不仅值得阅读,更值得仔细研究。
这本书虽然篇幅巨大,而对改革开放后写的并不多,只用了半个章节,却以事实陈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它告诉我们,社会上的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只要给了他们适当的环境,就能够创造人类奇迹,使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充分阐明了社会“科学发展”的必要性。事实证明,社会的发展,只能在科学的导向下,而不是凭“火热的幻想”。所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本书中各色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虽然不是“高大全”,却楞角清晰,各具特色,符合客观。遣词造句简洁得很,虽然写的是真实社会生活,情节却非常紧凑,仔细读来很是引人入胜。这样的书,只有真正的农民才能写得出来。当时的农民能将自己的经历写了出来,让那段历史成为一面镜子,对后人会是永远的借鉴。该书的《成书经过》中TP说得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所以能够进步,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努力。”经过了狂飙巨浪后的人们,大多数人怕写这样的书,因此,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
2011年12月19日星期一
成书经过——
关于本书写作中人们的看法和我的态度
“有一位劳累到老的农民,到老的时侯却怀着痴情:想把自己平生的经历,用自己笨拙的笔,如实地描绘。他想让世人知道:勤劳诚实的农民,却有着意想不到的经历!”
以上是我在写本书前,首先写的长短句中的开头语。拟定的题目是《运拙笔,试作无可奈何文》。写好后,我拿给人征求意见。首先给我的弟弟SX看,他是小学教师。说,这样的东西不能写,因为国家还没有公开承认当时的失误,写出来后会遭非难。可是,我却说,我要写的都是当时事实。既然开放了,为什么还不能写?那时候的做法,是有深刻教训的,应该勇敢正视它,总结它的得失,让人们多一些警醒,使社会少一些灾难。于是,我行我素,不怕非难,决心写下去。
提纲理了出来,有了点目标了。我的孩子们看了,都说这东西要好好的写。写了出来肯定对后代有好处。我们哪里知道那时候是这样过来的!这几句话坚定了我要写这本书的初衷。
在写初稿时,我总嫌资料匮乏,到处搜寻。我的长亲XZX先生一贯对我关心得很。他是芜湖市人,年纪大,当过干部。我将我的想法与他谈了,并请他尽量给我搜集资料。对于我想写这样的书,他没有说我水平差,年纪不小的话。却鼓励我说,“好啊,我相信你肯定能写得出来,因为你有亲身体念。又有钻研精神。文化低,有什么要紧?这又不是纯创作,只是写些事实。能说得清楚,就算写了出来。年纪大是优点呢,世上许多事都是年纪大的人做的,叫做‘老有所成’。没有一定的年纪哪能写出有体念有感情的东西来呢?至于说是不是与政策相抵触,先别烦这个神。只要是事实,政策也要讲事实啊!”这一番谈话,真叫“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理论上坚定了我写这本书的信心。
我的同乡、全国作家协会会员CGQ,已经出版过两本书了。他年纪与我相当,童年的生活与我有同感。他知道了我正在写这样的书,深深感叹,说:“真是大手笔啊!”当然,他这是抬举我,我哪能是什么大手笔呢?
县文联负责人WLM先生为收集民歌前来我处。他见到了我正在写作的这本书,将我的手紧紧地握住说:“我们天天说要写生活,你这才是真正的写生活啊!”这一句话,算是给了我写作的动力。
我WHX姨夫的儿子,叫TP,已经二十八岁,大学毕业后都好几年了,一直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只在家里研究法律,想考公务员。看见了我写的书稿,竟然发出了感叹,说:“姨爹,我们国家,我们社会所以能够进步,就是你们这样的人努力的啊!”我听了,真有点受宠若惊。说道:“哎呀,你怎么能这样品评我呢,我哪有这么大的能耐?”然而,听了他这句话,却也使我明白了,我这本书或多或少是有点“用处”的。
有一位当地有名的画家,叫ZGD,是WHX县志主编,我们本来不认识。我去那地方打工时,由我的姨夫、中学教师TSL带我会见了他。我想请他给我的书绘几副插图,将书稿带了两小本二十章,到他家去,以让他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他的夫人姓L,是已经退休的小学教师。她见了这两本书稿,竟然相见恨晚,如饥似渴地读了。我去取画家的插图时,他夫妻殷勤地招待我。那天我的姨夫也在场。这位退休的L老师说:“眼见得那段历史就被湮没了,还能写了出来,真是天生的呢!世界上的大事情,大约都是天生的,不然怎么会有你这样的书出来?”
Z画家却说:“写是写得深入,可是,共产风还没有写到位。我当年工作的地方,整个村庄都没人了,还人吃人呢。”我吃惊地问:“人怎么吃起人来?”他说:“也是饿得不行,想多有点口粮。家里死了人不汇报,把尸首吃掉了呢。”“可是,我这里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我哪能写呢。”我的姨夫TSL说:“书写得都好,我们也有深切体会。可是,就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能出版呢。现在,国家对共产风的事,还是没有公开承认啊。”我说:“我只是先写了再说。只要是没有失去事实,我能写了出来,就问心无愧。至于出版的事,我现在还无法考虑。”Z画家夫妇同意我的观点,叫我要尽心尽力地把这本书写出来。
因为这只是书稿,只能是几位接近我的人才能看到,也才有了这些感慨的言语。而且多是些支持和鼓励的话,反对的总归是少数。也有的人看了,不置褒贬。问他感受时,只是说:“确实,当时确实是这样的。”或者说:“我们是这样过来的。”总之,我是在莫衷一是的言论中得到了鼓舞,坚定了信心,使我能在实践中我行我素;虽然费了头十年的功夫,终于把这本书写了出来。
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经整理后为770,70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