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苦楝树>第一章走在故乡的那片土地(砍柴)

第一章走在故乡的那片土地(砍柴)

作品名称:苦楝树      作者:知音      发布时间:2013-06-11 17:57:10      字数:3830

  砍柴
  父亲,这个不谙农事的农民父亲无论把日子糟蹋成什么样子,有一点他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的,那就是送我兄妹仨读书。由此,我得以带着弟弟妹妹背着母亲用废旧布料缝成的书包在那么艰难的日子也顺利地读完小学进入初中。初中学习的三年,是我幼小的心灵迅速成长的三年,就在这平凡的三年中,我开始接触生活,了解生活的艰难,明辨生活的是非。对于如今的孩子来说,这似乎是一句不可理喻的教条式的说教……一名初中生,无非是背着书包去学校搏击一张奖状回去让父母亲炫耀,还谈什么走上生活呢?现在,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孩子,你错了,那不是一个整天赖在小河里不上岸在烈日炎炎下光着膀子捕蝉的年代,也不是在大雪茫茫中满山满岭追着踪迹去捉兔子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你永远走在年轮的前面。”
  首先我得去砍柴。
  在冲里,每家都有一间灶屋。在冲里建一间灶屋是十分讲究的。首先是灶屋要选择建在房屋的东边,东边当阳,当阳才当旺,关系到一家最大的生计问题的灶屋当然是要最当旺的,因此在冲里灶屋,是最忌建在房屋的西边的。建灶屋也一定要选一个诸如丙寅辛未庚申这样的吉日,冲里人就信这些风水,你看二宝家咋就从康熙爷的御用乐师堕落成现在这个样子,有一个路过的风水先生就是说他家的灶屋犯了冲,犯了什么冲,风水先生说了个子丑寅卯冲里人也没有搞清楚,就只是听先生说他家的灶屋犯了大不韪地建在房屋的西边,建灶屋的日子也是一个恶日。不知他的祖先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顶一顶二的人物何以犯上这个原则上的错误,大概是一如朝代的兴衰一样注定的命运吧。灶屋一般不大也不高,就是八九上十个平方的,里面建有一个圆形灶膛的泥砖灶。泥砖灶一般是两口锅,一口大锅一口小锅,在锅煮饭,饭吃完了就浸满潲水,然后加红薯藤煮成猪潲。小锅专供家里炒菜用。泥砖灶都建有一个宽敞的灶膛,灶好不好用,全靠灶膛建得好不好,因此,建灶经常要请冲里最好的砌匠师傅,还得特意地打一个红包封贿赂他讨他的欢心。灶膛建好了,往灶膛塞柴给锅加热,人们才可以吃上可口的熟食。
  灶是由长明火堆分化而来的。在原始宗教时期,先民们在氏族驻地燃起一堆长明火,用以取暖、驱赶野兽和烘烤食物等。火对先民们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便产生了对火的崇拜,并幻化出天帝伏羲恩赐雷火燧人氏盗取火种等诸多诸多神话故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了火,火一旦熄灭了,就意味着上天将要把灾难降临到人间。人们于是用生命去保护着火,而在他们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无能为力之时,他们只能是在冰天雪地里赤裸着身子向神灵表示自己的忠诚,祈求这熊熊的火种永驻人间,远古的人们就是用他们最原始的虔诚来保护着火种,他们把幸福都寄托于火神对他们无限的恩赐,从而滋生了对火神最虔诚的崇拜。原始部落解体以后,先民们也从群体分化,组成了一个个以亲人为成员的小小的团体分化成一个个的家,长明火堆亦随之分化成每家一个灶,灶随之也就在这个小小的团体的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时人们从原来对火神的崇拜也就演变成为对灶神的崇拜。
  灶王爷是火神菩萨,相传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主掌饮食的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在冲里,灶王爷是除了天地之外人们所在地供奉的最大的神了。冲里人可不管它是男是女,也不管它是祝融还是张奎,总是用最好的麦芽糖最旺的香火供奉着,以求它“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确保一年的平安与兴旺。
  那年代,冲里人是根本不知道还有煤气灶等现代工具的,就像莱特兄弟制造出飞机之前人们还不知道有一种叫飞机的东西能飞上天一样。当然,黑乎乎的煤还是有的,原来生产队里还有煤票分,三十斤五十斤的,从供销社兑回来后做成煤,宝贝似的,不是逢年过节是绝对不会燃起来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冲里人煮饭炒菜全靠灶火,灶火需要的原料就是冲里岭前岭背的荆棘權木以及各种各样的毛草。大人们田里地里的活儿都忙不过来,把荆棘權木毛草砍回来当柴火的活儿全交给渐已长大的儿女们。作为家中的长兄,当我把家中老牛的缰绳交到弟弟的手中的时候,砍柴也就成了我义不容辞的义务。
  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我便是拿出柴刀,在屋檐下的磨刀石上磨得锋利,然后挑起箢箕奔向我上学路上早已谋好的柴草茂盛处。其实,砍柴也是很有决窍的,首先你得谋好砍柴的好去处,否则你挑着箢箕转一圈,来来回回捞不到两把柴,那就是你最大的失败。其次,选柴草也是很有讲究的,一是要选柴草茂盛处,刀一挥就放倒一片,夕阳还未下山你就能挑着满满的一担回家了;二是要选權木丛,權木的柴质好,能熬火,砍一担往往能当两三担嫩茅草。在砍柴的学问上我可成了专家,常被别的大人们当作孩子的教科书:看人家小秀才又砍了满满两箢箕,看人家小秀才家门前的柴草垛堆得像小山似的……孩子都爱听表扬和奉承,那时的我,真是骄傲得可以。
  砍柴还有这么多的名堂,现在孩子们当然闹不清,如今满山满岭到处都是茅草,任其生长,任其衰枯。有时柴满为患,便放一把野火,把它化为一股浓烟和狼籍的灰烬。而当时,我们常常会把所有的沟沟坎坎都砍得干干净净精精光光,当孩子们认为再也没有去处去寻到柴草了,这时候,柴刀的刀口已在门角落渐渐地生了锈。刀搁下了,家里的柴垛也渐渐地矮了下去,很快灶膛里就要起不了火了。家里灶膛里起不了火,那对任何一个稍有责任感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件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事,他们都得大大地睁开眼睛反复琢磨第二天该想什么法子去完成父母亲交给他们的伟大任务。
  法子当然会想出来,那也就是调皮的孩子们才想得出来的,一个字:偷。
  在学校,我,小强,小义,小先几个就合计好,放晚学后,我们去南边山去偷柴。南边山是冲背后的一个小山冈,冈上栽满了枞树,枞树下长满了茅草。冈上的枞树和茅草是属于生产队里公有的,枞树是不准砍伐茅草也是不准轻意去刈砍的,为了防止冲里人破坏这个公约,生产队里还等派一位老人守山。因此,我们要到南边山去砍一些茅草,只能是形象地用一个“偷”字。
  回家后,几个小伙伴就不约而同地拿起早已准备好的锋利的柴刀和阡绳来到与南边山一垅之望的后山坡,我们就在后山坡的一个角落里呆着,远远地望着山里枞树林间的一间小屋。小屋是守山老人住的。守山老人是一个孤寡老人,他带养的一个的儿子也只是在反越自卫还击战的战斗中为他带来一块“烈士家属”的光荣牌匾就匆匆离他而去了,老人便守着一份守山的孤单差使聊以度日。老人守山很守责任,是一名忠心恳恳的护林卫士,他总想把整整齐齐的一山枞树和满山满山的茅草守得一棵也不少。
  秋天的夕阳落得快,刚才还明晃晃地在天边演绎着火烧云的绚烂,一下就隐没到山背后的茅草堆里去了。夕阳一隐没,小屋屋顶的烟囱便腾起袅袅炊烟,隐隐约约仿佛我们还听到老人几声嘶力竭的咳嗽。这时,我们就留下机灵的小义望风,其他仨便箭一般地冲向心内早已选定的茅草最旺盛的去处。锋利的柴刀挥过去,柴草便齐刷刷地倒下一大片。我们把刈倒的柴草用最快的速度抱过来,然后再返过去再刈一抱,不到二十分钟,我们几个便用阡绳扎扎实实地绑好偷来的柴草,各挑满满的一担,兴奋地唱着“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耙把营归”胜利地班师回朝了。
  柴草丢失得多了,老人便警觉起来。他悄无声息地走访调查,了解到我们这几个捣蛋鬼是罪魁祸首,也充分了解了我们作案的时间与选定的作案的处所。他决定要好好地惩罚一下我们这几个小坏蛋。于是,在傍晚时分,他趁夕阳半藏起羞涩时就燃起炊烟,然后偷偷地从小屋后面出来,绕过一排排的枞树抄到我们的身后。这下,我们这群惊弓之鸟便只能丢盔弃甲地夺路而逃了。老人捡起我们丢下的柴刀,望着远去逃窜的背影,布满苍桑的铜版式的脸庞上露出少有的胜利者的微笑。
  孩子们灰头灰脸地回来,少不了额上脸上胳膊腿脚间还带上几条从荆棘间窜过留下的血印。做母亲的看见儿子这样子,免不了要盘根究底地问个明白。问明缘由后女人们便愤慨起来——南边山又不是你老不死一个人的,刈几根茅草又算得了什么大不了的事,你老不自重的也范不着把人家孩子弄得伤痕累累的。特别是,特别是小孩子划个血印结个疤的没什么,搽点胡壳油不久也就好了,只是这老悻子不该把柴刀也收了去,要知道,柴刀是冲里人必不可少的用具呀,在一定程度上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孩子脸上结个疤痕所带来父母绞着心儿的痛。
  乡里女人蛮横起来最是无理,她们一齐闹上小屋,瞪眼叉腰,挥手划脚,口里喷洒着污言秽语,围着这个孤老头儿闹得他左推右挡手足无措。小义母亲最是强悍,吵着闹着愤怒所至,随手狠狠地就给了老人一巴掌。老人一个趔趄,几乎摔倒,好在墙角几根枞树棒子扛着,他如枯叶般的身躯摇曳了几下才得以艰难地直立起来。女人们看着老人单薄的身子不经风雨飘摇,嚣张的气焰才稍稍地收敛了一下,但口里依然是不依不饶地骂骂咧咧,同时也翻遍老人小屋的每个角落搜寻自家的柴刀。待柴刀找到了,女人们的气焰也就消了,于是带着自家的孩子各自回家,只把抖索的老人独自地撂在秋风萧索的黑暗小屋昏黄的油灯下,任他去忍受着人世间的悲哀与凄凉。
  就在老人一个踉跄的瑟缩中,我突然可怜起老人来,正如女人们所说的,南边山又不是他的,他犯不着自寻这份不自在。而正是此时,我真正理解起老人来,在老人心目中南边山何尝不是他的儿女?儿女们病了瘦了,儿女们受人欺侮侮辱了,他何尝不心痛?可怜的老人,任一群无理的女人喧闹一阵后,站在秋风萧瑟中,层层白发翻转,凄然而滴下一颗枯干的老泪。
  我再也不到南边山去偷柴了,虽然小强小义小先一再拉我,虽然他们再也没有丢失过他们的柴刀,但我害怕看见枯瘦的老人抖索的身躯,我害怕看见老人深陷的眼眶内那混浊的泪珠。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